被王國維稱讚他是“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的清代詞人是?

蘿蔔頭小妖怪


這說的是清詞第一人——納蘭性德。

一、清詞第一人:納蘭性德

王國維在他的著名詞論著作《人間詞話》中盛讚納蘭性德:"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納蘭性德,字容若,號伽楞山人。少年即有才名。他天性善感,感情細膩,詞作以深婉取勝。一生中經歷四位女子,分別為盧氏、官氏、顏氏、沈氏,大略說來,其中與嫡妻盧氏和外室沈氏的感情都對他產生重要影響,也反映在了他的詞作中。

納蘭性德的第一部詞集名《側帽詞》,取自獨孤信側帽的典故;第二部詞集由其好友顧貞觀代為刊刻,名《飲水詞》,取自禪宗話頭"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王國維評詞是有傾向的,一般來說,既要自然,又要婉轉,要充分體現詞之"言長"的特點,要有餘韻,要婉約動人。而納蘭詞,正巧以情真和深婉為特色,因此十分為王國維所推崇。

二、納蘭詞特點之一:真切自然

納蘭詞的最動人之處就在於它的真。藝術的生命是真實,只有最真切的情感,才會引起人們的共鳴。他的好友顧貞觀就這樣評價他:"容若天資超逸,悠然塵外,所為樂府小令,婉麗悽清,使讀者哀樂不知所主,如聽中宵梵唄,先悽惋而後喜悅。容若詞一種悽忱處,令人不能卒讀,人言愁,我始欲愁。"

納蘭一生之中,仕途上難有作為,愛情又多別離,連親友也面臨禍患,他本身就多愁善感,如此經歷,更是心中愁意難消。他的詞,天然清新不需加以雕飾,隨手一寫就是用情至深。"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像這類細微的季節變化,情緒流轉,他都能準確地捕捉到,並通過形象的比喻和白描將它描繪出來。

納蘭詞用得最多的手法就是白描,直率平常地表達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情感,完全不需要加以雕飾。如

"相逢不語,一朵芙蓉著秋雨",芙蓉著雨,還是秋雨,自然是微微顫抖,弱不禁風,極好地寫出了女子柔弱的情態。

三、納蘭詞特點之二:哀感頑豔

納蘭詞並不因其手法的白描而詞境直白,不僅不直白,還可稱為"深婉"。首先,這是因為納蘭詞中的感情深刻,情深而詞深;其次,納蘭詞的意思有時候是隱微的,表達一些幽微的情感,哀而傷,纏綿而悽楚,有時候也用典故,因此深婉。

筆者隨手翻了一下手邊的這本《納蘭詞全編箋註》,正巧翻到他一篇較為出名的詞作,於是就把這首拿過來簡要說一下:

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先說下大致意思:誰在西風中獨自感慨悲涼?蕭蕭黃葉,入眼即愁,不忍見此情景,於是關上了窗子,在斜陽中沉思往事。喝了酒躺下,春天如此美好,且讓我多睡一會兒,不要打攪我啊。曾經賭書為樂,衣襟上沾了茶香,如今看來如此美好的回憶,那時候卻是尋常光景,而今再回憶起,實在是無限悲涼。

此詩開頭,先是用西風、黃葉和孤身一人點出悲涼的基調,之後下片用一件美好回憶反襯現在的淒涼現實,但是這蕭瑟圖景,和物是人非的現狀,就已經足夠令人悲傷。中間那句用了李清照和趙明誠的典故,李清照《金石錄後序》中說:"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

這是如此美好的夫妻生活,納蘭用這個典故,想來是想說自己和盧氏也有過這樣美好的時候。然而當時有多快樂,如今就有多淒涼,曾經無以為意的小事,竟然成了最珍貴的回憶,這裡其實也有他的追悔,他感嘆當初還沉浸在前一段感情的痛苦中,沒有早些珍惜與盧氏在一起的日子,後來雖一往情深,卻沒想到剛夫妻美滿不久,盧氏便撒手而去,宛如當頭一棒,打擊尤甚當初。因此這一段婚姻,也成了納蘭時常懷念的過往,時常在詞作中出現,也終究難以走出。

陳維嵩說:"飲水詞哀感頑豔,得南唐二主之遺。"南唐二主就是李璟和李煜,陳維崧認為納蘭詞在豔麗悽婉上,有二主詞作的遺風,這個評價是恰當的。(作者:柳暄妍)


一往文學


問題:被王國維稱讚他是“ 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的清代詞人是?


前言:

納蘭性德大概是國人最熟悉的清朝詩詞大家了,喜歡詩詞的人大概都有一本《納蘭詞》吧。

因為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太有名,所以每當人們說起納蘭的時候,都會把王國維的評價附上,納蘭也因此成為文藝青年心目中的偶像。

一、 誰料曉風殘月後,而今重見柳屯田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到納蘭時這樣評價:

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筆寫情。由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不光王國維評價如此之高,據說當時朝鮮人也曾經感嘆

“誰料曉風殘月後,而今重見柳屯田”。

柳屯田就是北宋大詞人柳永柳三變,人稱"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把這兩個人相比,可見納蘭容若的作品流傳之廣。用到今天差不多可以理解為:凡有年輕人處,皆能歌周杰倫。

即使如此流行,但是被評價:“北宋以來,一人而已”不過分嗎?清朝的大詞人可是多不勝舉 。

二、王國維還評價過周邦彥 “兩宋之間,一人而已...... “

瞭解王國維的人應該知道,他還評價過北宋的大詞人周邦彥: “兩宋之間,一人而已......

周邦彥也是宋詞大家。可是兩宋之間還有有陸游 、李清照、朱敦儒、張孝祥…… 王國維的評價也不必太當真,並不見得王國維真的認為是當時綜合實力的第一人,或是指周邦彥和納蘭有自己鮮明獨特的特點。王國維還在《清真先生遺事》中贊周邦彥:

先生於詩文無所不工,然尚未盡脫古人蹊徑。平生著述,自以樂府為第一……而詞中老杜,則非先生。

從思想內容來說, 周邦彥肯定比不上杜甫。不過從文學藝術的表現形式來說,周邦彥對於詞有開拓之功,被稱讚為集大成者、詞中老杜”不無道理。

三、王國維為什麼說納蘭容若”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我們在回頭再看王國維對於納蘭容若的評價

: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筆寫情。由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王國維說納蘭”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可見王國維的評價還是有條件的。一個“真”字,道出納蘭容若的最大特點。老街喜歡納蘭詞也是喜歡他的真摯與自然。

《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_》作者:納蘭性德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採桑子·誰翻樂府淒涼曲》作者:納蘭性德 (清)

誰翻樂府淒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

讀納蘭詞,彷彿人在眼前,每首詞形成的意境,都如同一幅畫面慢慢展開在讀者的面前。其中的深情似乎從書香中緩緩地飄散出來,令人沉浸不能自拔。

結束語

可惜的是天妒英才,納蘭容若華年早逝,否則一定會留下更多的作品。老街也是納蘭的擁躉,多年前曾經寫過一首《菩薩蠻》紀念這位詩人:

《菩薩蠻祭納蘭》@老街味道
梅香不染冰心在 ,冰心盡是真真愛。奇秀自然痴 ,百花獨一枝。
相思無可籍, 雁字誰人寫。 風落好文章 ,可憐春葉黃。

……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古人常喜歡用花來比喻女子,含苞待放,花容月貌,淡香秀雅…。我想納蘭、似乎也具備一種風情格式,那就是飄逸於性別間隔的煥然孤芳、為花豔又斷腸!…此可謂是他一生的濃墨點綴也。……那為何拿花來比喻男人也不為過呢?因為納蘭這樣的謙謙君子,其入世作為、不就好比那鮮麗的蘭花嗎?賞庭蘭玉,蘭心蕙質。用劉禹錫《陋室銘》來襯他是如此恰當。”……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如今,我們為何要讀納蘭?又為何古代詞人百千眾,我們卻只鍾情於他一人呢?是因為他的”痴”,痴於得不到戀人,痴於妻的早逝,痴於人世間那最摯的愛情。他雖是個錚錚男兒,然從不吝惜筆墨、撥撒於兒女私情。因為,他能懂你我心裡的糾葛與傷痕!……因為他的”義”,他結交朋友不分貴賤,能為摯友兩肋插刀。且對國家鐵膽忠心,一等侍衛常伴於君王身邊,卻仍固念於居安思危,又蔑視功名!令我們極為讚歎不已。……因為他的”悲”,那深入骨髓的怨艾,”斷腸”、”傷心”、”惆悵”、”憔悴”、”淒涼”,宛如深秋雨襲,滴滴敲擊在你我心上。即便是其父明珠,(一次)偶爾在他書桌上翻見到他寫的詞,也會潸然淚下,心想這孩子竟會如此自黯悽苦,為父的我於朝廷辦差(擔任宰相)、也從沒這般糾煩委屈過呀!……讀納蘭的詞不僅是要讀語言的精美,更是讀懂他人生的這本書,他的痴醉與悲傷,他的得失與念盼,…像是永恆不變的月光,穿越時空照亮了我們的心智。……只可惜納蘭他一生似乎不懂得”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就算做不成經世偉業又怎樣呢?一個男子只要有良善的品德與胸懷就是個好人,倒是並不須要去在乎那些”青史流芳”的!……君子如蘭,又具生花妙筆,是我們心底最初最真的永久感動。……(謝謝啦)!!


桃花塢裡桃花扇


怎麼辦呢?我還沒有看過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但是我看過別人的回答,原來這是說的我特別喜歡的納蘭容若,所以必須回答一下。

我喜歡納蘭容若這個人,是因為他的痴情,一句話來形容納蘭性德的一生“慧極必傷,情深不壽。”為什麼說他慧極必傷呢?他活的太通透,他知道自己雖然貴為御前侍衛,但是不過是皇帝制衡家族的工具,不過是個玩物,一身抱負無法施展。

為什麼說他情深不壽呢?他與妻子情投意合,伉儷情深,不幸的是他的妻子早逝,臨死前留下一句詩,“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納蘭容若悼念亡人,寫的一首詞,我非常喜歡,分享給大家。

沁園春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記繡榻閒時,並吹紅雨;雕闌曲處,同倚斜陽。夢好難留,詩殘莫續,贏得更深哭一場。遺容在,只靈飆一轉,未許端詳。重尋碧落茫茫。料短髮、朝來定有霜。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葉,觸緒還傷。欲結綢繆,翻驚搖落,減盡荀衣昨日香。真無奈,倩聲聲簷雨,譜出迴腸。

人生若如初見也是他的作品



長相思也是



世人皆喜歡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卻不知道他這個時候早娶了別人,論世間男兒痴情,納蘭容若當屬第一,他日日思念亡妻,三十歲就隕落了。


freedom月


是說的納蘭容若。

這句話出自王國維所著《人間詞話》,單獨拎出這句話,特別容易被斷章取義,只看字面意思,會誤以為王國維說納蘭容若是北宋之後,作詞最好的人。實際上並不是這樣,我們先看王國維原話是怎麼說的:

“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由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你看全文就知道,王國維所說的“北宋以來,一人而已”指的是,納蘭容若在填詞時,所注入的真情實感。

自然的詞

王國維在原話中,說納蘭以自然之眼觀物,又以自然之舌言情,這是因為他初入中原,還沒有被漢人的不良習氣沾染。

在王國維的詞論中,“自然”是最核心的內涵之一。這是一種超越人世間利益關係的一種情感,從純粹的人性、純粹的美感審視世界,這叫以自然之眼觀物。然後又把這種純粹,用最自然的語言表達出來,不刻意加入典故、設置結構,這叫以自然之舌言情。

北宋以來

為什麼說是北宋以來呢?難道南宋、元、明幾朝的詞人就不自然了嗎?確實是這樣,元朝不用說,詩詞已經沒落了,明朝有些興起,但總體成就不高。

南宋呢?

詩詞發展到宋朝啊,就有一些變味,唐朝的詩詞就非常大氣,要抒情就抒情,要言志就言志,說一就是一,說二就是二,像岑參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你一讀,就能感受到真切自然。

宋朝就不一樣了,人們喜歡用典,喜歡講理,往往在詩詞中,加入各種典故,講一些人生道理,這不是不好,比如朱熹的哲理詩就特別能給人激勵,蘇軾在詞中也用馮唐易老的典故,也比較自然。但這都是大文豪,他們有足夠深的文字功底,才能在用典、講理的時候,不露痕跡,有些三腳貓詩人,生搬硬套,就特別傻。

這一創作風氣,到了南宋,就特別誇張了,人們已經把用典填詞當做了一種理所當然,像辛棄疾這樣的大詞人,流傳下來幾百首詞,沒有一首不用典,比如一首《賀新郎·聽琵琶》,句句用典,一首詞寫完,用了十多個典故,沒有深厚文學功底的人,根本就讀不懂。

你說辛棄疾的詞好不好?那當然好。但你說辛棄疾用典是不是刻意?那肯定是刻意的。

一人而已

南宋用典的創作風氣,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在王國維看來,這是一種不良的創作習氣,所以當關外的納蘭容若剛剛來到中原,還沒有接觸到這些的時候,他的詞不刻意用典,不刻意打磨結構,情感自然流露,當真是一人而已!



也可自話


不管他是或不是,至少我是贊同的,對於我來說這已經足夠了。是,是因為真,正如無數詩評所言,“納蘭寫出了與他自身所處時代、生活階層的氣息”。所以我們讀他的作品,往往會沉浸其間,細語呢喃,心意相連。

時代,是時代成就了納蘭,他用時代語境唱出時代的氣息。不泥古,不矯情,用自己平常與親友交流的語言凝練成一個時代的記憶,以至於成就兩宋以後一人而已的高峰。遠看層巒側成峰,納蘭就是那一段層巒之中最高的山,就是我們側望的時候,臨我們最近的唯一的峰。

今日回顧納蘭尤為重要,因為華語樂壇已死。諷刺,絕對的諷刺。擁有三千年的詩韻啊國度……。手機打字太煩


何子健11


這個問題以前有人問過,不過形式稍有不同。答案是納蘭容若,即納蘭性德,清康熙朝納蘭明珠之子,清朝著名詞人。此語出自著名詞評家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值得注意的是,王國維說這句話並不是說北宋以來,詞寫得好的就只有他納蘭容若,這句話是有前提的,千萬別斷章取義。王國維的原話好像應該是"納蘭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概因初入中原,未染漢人習氣,北宋以來,一人而已。″漢人習氣大概是指矯揉造作之習,王國維只是說納蘭之詞自然真切"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當然這句話也比較誇張,另當別論。


易水春妍


說的是清代三大詞人之一的納蘭容若,可能他的作品非常對王國維老先生的胃口,與他的藝術理念十分契合。王先生評價納蘭容若,猶如嚴羽評崔顥的黃鶴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