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王國維,為何要投水自盡?

白話歷史君


王國維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詩人,喜歡他的程度超過李白和杜甫。王國維是一個文學造詣和思想境界很高的人,尤其是他提出的人生三境,獨上高樓、為伊不悔、驀然回首,很精妙地為很多人點明燈塔。

王國維的自殺,主要是時代洪流沖垮了他心境的防線。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詩句,“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即便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再超然,卻也無法真正做到遺世獨立來避開紅塵。

有些人覺得王國維有點“愚忠”,並且像守舊派一樣殉了他心中的國,殉了他心中破碎的夢,就像有的人為了大明朝殉了節,有的人誓死不留辮子一樣,有的人為大清誓死要留辮子。

個人認為我們不可以跳出時代來評斷歷史人物,這樣無疑是隔岸觀燈,王國維的心靈是有文人的純粹性,他對心崇事物有著誓死不放手的倔強。真正的文人不是窮酸的,而是有傲骨的,他們抗打擊能力可能比較脆弱,但是他們為夢想和大義灑熱血卻是最勇敢的一群人。

我覺得文人大致有三類,第一類是仗劍丹青的俠儒,第二類是痴迷於往聖絕學的大師,第三類是道貌岸然的酸儒。王國維屬於第二類,這類人有夢性痴心倔,因為他們都有匠人精神。

像王國維這樣的殉夢而死的文人有很多,比如後來的顧城,海子,三毛等。他們都是為夢而活的人,無論是時代風波還是際遇之厄,都可能會打碎他們那晶瑩剔透的心靈

王國維沒有陳寅恪那樣學踏中西的經歷,自然他很難跳出時代的格局來判斷時代的走向。一座樓讀書著書,一片湖鬱香桃李,一個夢家國情仇。這些都被風暴吹散了,即便新的樓、新的湖、新的國再美,他也不願去重塑心境了。



三魚說


中國近代傑出的國學大師王國維之死是備受爭議的,最主要的意見認為,王國維是效仿中國古代的愛國詩人屈原而投湖自殺的。

一代國學大師王國維為什麼自殺,主要有四種說法師:

1、因為清朝滅亡而自殺。這也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王國維作為清朝末期的忠臣,不願被人折辱而自殺,王國維對於清朝政府的忠誠可以用愚忠來形容,他一心報效清王朝,最終也受到了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重用,因而王國維對於清朝的感情更重,當清王朝徹底滅亡的時候,王國維的心中是百孔千瘡的,自殺只是時間遲早的事情。

2、因為親家的逼迫。親家羅振玉對於王國維有知遇之恩,可以說羅振玉是王國維一生之中的貴人,但是在後來兩個人同朝為官還是漸生嫌隙,最後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而王國維十分看重與羅振玉之間的情誼,王國維的自殺或許與羅振玉有莫大幹系。

3、因為國破家亡的命運。王國維作為中國古代的文人,身上有很強的文人氣節,而面對著國破家亡的命運,只能以自殺來表明自己的心志。

4、因為害怕辮子被剪掉,情願一死也不讓自己的辮子被人輕易地剪掉,從王國維的生平而言,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總之,王國維一自殺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東坡投石


王國維,清朝遺老,國學大儒。1925年,即民國十四年,清華大學籌備國學院,當時能夠和王國維比肩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梁啟超,一個是章太炎,而論國學功底,王國維排第一。清華大學聘任王國維和梁啟超兩個人當教授,章太炎因為和兩人在學術上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斷然拒絕。

後來清華大學聘任陳寅恪和趙元任,王、梁、陳、趙四個人,並稱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

在這裡著重介紹一下王國維,1877年出生於浙江海寧,祖上和追溯到宋朝抗金名將王稟,受封為安化郡王,王國維是血統純正的第三十三世孫。家學源遠流長,加之王國維天資聰穎,年紀輕輕就學貫中西。早年研究哲學、美學、詩詞,精通英文、德文、日文等多國語言,在文學、哲學、史學、美學方面多有建樹。著作等身,其中最為知名的是《人間詞話》,大家不妨找來讀一讀,領略一下民國大師的風采。

1927年,在清華園執教兩年之後,6月2日,王國維一如往常在學校辦公,批閱文件,料理事務,和同事談論國學院下學期招生的事情。隨後離開清華園,還向一個同事借了五元錢,叫了一輛車悶聲不響地去了頤和園的昆明湖畔。抽了一支菸,在湖邊徘徊良久之後,縱身跳進湖中,一代國學大儒,就這樣在湖底的淤泥中窒息而死,時年51歲。

王國維死前,寫下了一句話: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正是這句話,讓王國維的“沉湖自殺”蒙上了一層神秘的悲壯色彩,“經此世變,義無再辱”這八個字怎麼解釋?王國維為什麼要自殺?至今還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未解之謎。

根據學界推測,以及部分當事人的回憶,人們對“王國維為什麼自殺”這一懸案主要形成了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也是比較主流的觀點就是“以死殉國”,為了覆滅的清王朝盡愚忠。

王國維是清朝遺老,忠君愛國,以布衣身份充任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溥儀對他有知遇之恩。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紫禁城,王國維拖著一根小辮子,頹喪萎頓依然服侍在溥儀的左右。清華要聘任王國維當國學院教授,王國維首先請示於溥儀,得到溥儀的恩准,才敢應聘。

在清華執教兩年,王國維每到春節都要跑到天津去覲見早就遜位的溥儀,感嘆“有君無臣”。王國維骨子裡,是一個非常守舊的人,抱殘守缺,觀念老舊,一肚子忠君之事的老派思想,而且身體力行。

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把皇帝溥儀趕出紫禁城,王國維引以為奇恥大辱,要和羅振玉等一幫清朝遺老約定投金水河殉清,苦於家人阻攔沒有成功。兩年後,國民黨北伐節節勝利,眼看著就要掃蕩黃河,入主京師,湖南湖北一帶的前清遺老被北伐軍抓起來砍了頭,王國維聽說之後驚懼不已。甚至和當時的同事陳寅恪、吳宓等商量逃往國外,陳、吳等人躊躇,王國維就深夜枯坐,常常淚流不已。由此可見王國維對北伐軍的侮辱,骨子裡很畏懼。這就可以解釋那句“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的話了。

自古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兩年前“北京政變”王國維已經被職業軍人馮玉祥“侮辱”了一次,現在又要面臨被國民黨北伐軍“再次侮辱”。驚懼憂慮之中,想到皇帝溥儀的遭遇,以及有君無臣的處境,上不能報君恩,下不能保自我,王國維一介書生,無力迴天,唯有一死。

王國維在死前就已經寫好了遺書,交代家人將書籍藏品等託付給陳寅恪和吳宓處理,可見王國維自殺,是他深思熟慮的結果。王國維效法屈原殉國盡忠,投湖而死,依然是封建文人忠君之事的做派。

第二種觀點,也是學界比較能接受的觀點就是“以死殉道”,不忍見到中國文化日漸衰微的悲愴結局。

這一觀點是王國維的好友及同事陳寅恪、吳宓等人的主張,與其說是解釋王國維自殺的原因,不如說是對他在中國國學文化上做出的貢獻的一種褒獎。在陳寅恪眼裡,王國維是亦師亦友的人物,國學大儒,興的還是“為長者諱,為尊者諱”的那一套。

其實陳寅恪一開始也認為王國維的死是“殉清”,這樣的愚忠,未免顯得荒唐。清朝早就覆滅了,剩下一個遜帝溥儀,翻不起什麼大浪。陳寅恪留過洋,沒有王國維那一套忠君之事的封建思想,因此在給王國維寫墓誌銘的時候,著意在“以死殉道”上褒揚了王國維一番,算是為他在學界正名,美化了一番。

陳寅恪在輓詞中寫:“凡一種文化,值此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是以靜安先生不得不死,此說一出,時人紛紛讚譽。

王國維之死,乃是為日漸衰微的中華文化殉道,不知比“殉清”高出了多少個層次,這才是國學大儒的襟懷。

話雖然說得好聽,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如果王國維是殉道,是因為文化衰微而自殺,那麼他在當時的最高等的清華學府執教,為傳承中國文化培養人才,豈不是比自殺更有意義?何況文化衰微,和“義無再辱”又有什麼關係?

另外道聽途說的觀點就是死於對現實的驚懼,故友羅振玉逼債,妻妾出軌等。種種猜測,首先來自於末代皇帝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那本書中的胡編。

溥儀說王國維早年因為家裡窮困,得到故友羅振玉的不少賑濟,在日本期間,王國維一家人的開銷,幾乎都是來自於羅振玉的資助。後來王國維和羅振玉不和,羅振玉追討舊債,王國維還不上錢,悲憤交加,被逼投湖而死。

王國維的葬禮,是羅振玉主持的,如果羅振玉逼債導致王國維自殺,他有有何面目主持故友的葬禮?溥儀之所以這樣胡編,不過是為了逃避責任。王國維是溥儀的老師,溥儀寫自傳的時候新中國已經成立,溥儀被特赦,早就不是什麼末代皇帝,已經成了一介草民,惶惶不可終日。人家要他解釋一下老師自殺,溥儀能不推脫責任嗎?

餘者如妻妾出軌導致王國維自殺,更是無稽之談。五十而知天命,一代國學大儒,豈能為了兒女情長的事情投湖自盡!?

綜上所述,王國維之所以義無反顧地跳進昆明湖自殺,比較靠譜的推測就是“以死殉國”。他既怕北伐軍打進北京城,將他們一幫前清遺老拉出去砍了頭,又心憂在天津避亂的主子溥儀皇帝被北伐軍抓住,凌辱一番。皇帝受辱,做臣子的還有什麼顏面活下去?

所以王國維驚懼之中,寫下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轉身就跳進了昆明湖,兩分鐘之後氣絕身亡。

一代國學大師,就此告別紅塵,告別了那個充滿血腥、苦痛和悲傷的世界。


我是一刀,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博書。重拾閱讀習慣,為生活埋下小小的信仰!


博書


王國維自殺原因有很多。筆者認為有一下幾點:

1.滿清遺老。王國維作為一代國學大師,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就連當時的fuyi請他吃飯時,由於王國維的眼睛高度近視看不清東西,fuyi還親自給他加菜,大清亡了之後,其覺著自己屬於前清遺老,遂殉國了。

2.兒媳被親家接走。王國維的大兒子死後,其親家覺著不能讓兒媳再留在王家,遂接走。王國維曾在一次痛聲說到,我連兒媳都養不起嗎?!想起其做的一首詩,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目見連


王國維遺書裡面指定有陳寅恪收藏自己的書,可見兩人私交甚篤。所以陳寅恪的看法應該有代表性。

陳寅恪在一次演講中提到:我認為王國維之死,不關與羅振玉之恩怨,不關滿清之滅亡,其一死乃以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

那這裡獨立自由的意志是什麼意思呢?本人剛開始看到這裡也是懵逼的,太抽象了,果然是民國的名流,說話太深奧。

我自己想了下何為思想自由。

王國維當年要學歷沒學歷要文憑沒文憑,但是他是真的牛逼,年紀輕輕寫出人間詞話,學術界開始推崇他。後來他又完成宋元戲曲考,還有殷周制度論,聲名鵲起。可見他涉獵多,天賦高,涉獵多的人一般是思想自由的。

後來新文化運動開始,北大請他去教書,三請四請就是不去,各種推脫,為何?北大是新文化運動之主陣地,先生不喜歡新文化運動唄。

再後來,落魄的溥儀讓他去當南書房行走,就是個末代皇帝的秘書,他居然立馬答應了。為何?為何?

因為先生是傳統中國人啊,他喜歡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你看看他的著作,都是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著作。先生喜歡自由,南書房行走這個職位不用定期教課,不用朝九晚五那樣上班,皇帝秘書嘛,閒散時間多,當然就可以搞自己喜歡的東西了,沒人任何人擾亂你,干擾你,強迫你。

再後來皇帝狼狽退位,先生也狼狽失業了,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先生也覺得受了奇恥大辱,看到軍閥們對自己的主人吆五喝六,心疼,斯文掃地啊。不過這時清華來請先生,先生又有了工作。清華風氣開放自由,雖說有很多海龜教授,但是不做作不崇洋,先生在國學院可以教說文,尚書,過了幾年舒心的日子,不過也更加洞悉了中國正在發生的鉅變,他覺得有些重要的東西回不來了。

所以1927年6月的一個早晨,他選擇了從容赴死。先生既然預知中國文化不能再繼續發揚光大,就決定了去死。

今天看來,民國時代確實是中國文化的分層線。先生死得其所。


明史林泉


王國維是近代國學大師,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陳寅恪曾這樣評價他的學問:“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

王國維實際上是“帝師”出身,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的師傅。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宣佈廢止對清王室優待條件,將遜帝溥儀逐出皇宮。王國維沒了差事,在家著書度日。


此時,清華國學院正在物色精博宏通的大師擔任導師執教,於是,大師王國維成為了他們聘請的目標。後來,吳宓上門,對這位舊派人物採取三拜如儀大禮,令王國維深受感動,欣然就聘。

王國維在清華的兩年裡,生活雖然平靜,但是,他總是惦記著遜位的“皇上”,每個春節也一定會去天津覲見“皇上”。1927年5月,聽說蔣介石為總司令的北伐軍取得大勝,即將北渡黃河,他感到非常恐慌,經常深夜枯坐流淚。

6月2日,吃完早餐的王國維先到研究院辦公,還談了下學期招生的事情。後來,離奇地向事務員借了5元錢,僱了一輛車直奔三里地外的頤和園。花了六角錢買了一張門票後進到院子裡。11時左右,王國維舉身躍入昆明湖,身上還有剩下的4.4元錢以及一張紙條:“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我死後當草草棺殮,即行藁葬於清華塋地。”

王國維的死訊傳出,全國學界譁然震動。坊間對他的死因產生了種種猜測,流傳於世的有幾種說法:殉清說、自殉文化說、羅振玉逼債致死說,以及妻妾出軌受辱說等。至今,這仍是一個謎團。

王國維親家兼師友羅振玉認為他是殉清而死。因為他是溥儀的帝師,在就聘清華大學之前還去奏請“皇上”同意。而且,後來,在每年春節還去覲見“皇上”,說明他對清政府存留的忠心。後來,聽說北伐軍即將來到華北,他非常擔心溥儀,希望溥儀能去日本。同時,他也擔心自己這個“前清遺老”落入北伐軍手裡,下場難料。於是,乾脆自盡了斷,以免受辱。

而溥儀則認為是羅振宇逼債導致他自盡。溥儀在《我的前半生》裡說道,王國維求學時代十分清苦,受到羅振玉的幫助。為了報答羅振玉,王國維後來的幾本書還署名羅振玉出版。後來,羅王二家做了親家,王國維還是對羅言聽計從。溥儀遜位後,原清室內務大臣紹英曾託王國維替溥儀賣一些字畫,羅振玉知道後,說自己可以去賣,就要走了。後來賣了1千多塊。但是,羅振玉沒有交給王國維,而是自己扣下了,說是算王國維欠他的債。王國維非常氣憤,加上紹英的催促,乾脆一死了之。

另有人還提出了王國維妻妾有外遇,他不願受辱而死。但是,這些都是僅憑一些含糊其辭的說辭,可信程度很有限。

最後,陳寅恪提出“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

這種說法是說王國維之死其實是對文化的自殉,與梁啟超的看法也相近,後世研究者多贊同。


烏陵和土明


對於王國維之自殺,很多人很自然地想到與屈原比較,屈原是為了以死來表忠,得到世人的理解。而王國維並不要求世人對自己的死亡有所理解,他也從未就自己的價值做過闡述。我們不贊成自殺,但是我們要知道,迄今為止,在人類與大自然做死亡抗爭的過程中,只有自殺或許還帶有一些主動性和些許的勝利的意味。只有在這個層面上,我們可以把王國維的自殺理解成勝利的一種形式。他自殺的純粹性正是人的價值所在,正是自我的真正實現,面對這樣的死亡和這樣的人生,儘管我們有些傷感,有些不甘,但在漫長而又短暫的人生中,這傷感和不甘何嘗不是我們對現實社會的有限而偉大的反抗,王國維的自殺,其意義和價值就在於喚醒了我們已經麻木的良知,拯救了無數正在墮落的靈魂。



自帶竹林風


關於王國維自沉昆明湖的原因,坊間一直流傳著不同的說法,現將最流行的說法列舉一二:

其一、王國維殉清說。王國維是滿清的遺臣,雖然其學術思想融貫中西,但其政治思想還是相對保守的。其在是否就任清華園國學院導師這件事情上,曾多次跑到天津“津園”小朝廷向遜帝溥儀請旨,即便日後職教清華園,他也每年春節都要到天津覲見“皇上”,可見其思想的保守。1927年5月,蔣介石領導的北伐軍勢如破竹,飲馬黃河,即將掃蕩河北,入主京師。王國維聽到這個消息後甚為惶恐,認為自己必定不能被國民黨所容,每天都生活在驚恐之中。有人曾勸說王國維離開,但他始終躊躇不定,只是終日坐在家裡流淚。1927年6月2日,一代國學大師在混明湖畔投湖自盡,告別了這滾滾紅塵。

其二、王國維死於被親友逼債。王國維早年窮困的時候,曾經得到過親家兼師友羅振玉的資助。後來,遜帝溥儀委託王國維賣一些字畫,這事兒被羅振玉知道後就把字畫從王氏手中要了過去,說是可以代賣。隨後,羅振玉扣留了賣字畫所得所有款項,王國維向其討要,羅氏卻同他算起舊賬,說早年的欠款還為還清云云,並讓王補足。王國維要不出錢來,對“皇帝”溥儀無法答覆,一氣之下投湖自殺了。

其三、“文化殉節”說。史學大師陳寅恪,對於王國維之死有過這樣一段話:“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痛苦,其表現此文化之量程愈宏,則其所受之痛苦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處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也就是說國學大師王國維,看到中華文化的衰落痛心疾首。他內心的悲傷與痛苦無以排解,只能一死以求心安。

和王、陳二人同時代的另一國學大師梁啟超,對王國維之死也持“文化殉節”說,想來,王氏之死,多半是於此了。

大家好,我是寒蟬。如果喜歡我的回答,歡迎各位留言討論。如若有幸被轉發收藏,則更是感激不盡,您的支持,是我前進路上最大的動力!


寒蟬歷史


生活在一個國破家亡的時代,像王國維這樣的講究骨氣節氣的傳統知識分子以身殉節,大概是他投湖自殺最主要的原因吧。


大家都知道,王國維是一個非常有才氣的人,他的才氣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他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這個就能夠說明他的國學有多深了吧。 皇帝家請老師總不會請一個二流的吧。

王國維之所以能夠入選,那也是他的文章,國學很地道的。除了精通國學以外,他連英文,德文也都是非常的熟悉和流利,包括能夠流利掌握運用,在那個時代,那幾乎是絕無僅有,所以在清華園裡,他就是那種高山仰止的象徵。據說全中國能夠和他比的,只有梁啟超和章太炎,在這三人之中他又排第一。


再一個,由於王國維生活在一個國破家亡的年代,那個時候,清朝是他效忠的一個朝代,清朝就那麼灰飛煙滅了,他作為皇帝的老師,你說他的內心是多麼的痛苦,特別是又講究節氣和骨氣的一種傳統知識分子,其憤慨和鬱悶之情,時常拉著他,時時逼迫著他,讓他內心難以承受如此的煎熬。

所以說王國維想死,那不是說突然的一種衝動,而是在內心裡面早就做好過了一種打算,在這樣一個雖然說有知識有學問的人,有時候在紙上講道理,恐怕還能說得過去,可是要打通他的心結,需要從外部給他講道理,他要接受別人的道理,確實很難得。

所以哪怕您的身體的物理存續,身體卻往往自己都做不了主,卻又受到大腦裡面的,看不見說不清的思想所支配。 王國維為什麼投湖自盡就是這個道理吧。


文心採露苑


1927年6月2日,端午節前夕,中國近代的著名學者,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大儒,清華國學院教授王國維自沉於頤和園的昆明湖,親手結束了自己年僅50歲的生命,舉世為之震驚。

(王國維畫像)

王國維的死,異常的平靜,就像趕赴一個老友的約會般稀鬆平常。他甚至毫無徵兆地獨自走出了清華校門,僱車來到了頤和園門前,步行至排雲軒西魚藻軒前,點燃了一隻香菸“臨流獨立”。待煙盡人稀之時,終身一躍,投入了魚藻軒中。

恰逢一位園丁在此打理花草樹木,聽聞落水聲,吆喝幾個人前來施救。但還是沒能挽留住王國維的生命。短短几分鐘,一代學者,就用這種極端而殘忍的方式,殞身湖底,留給人們太多的疑慮和驚歎。

王國維投湖自盡前,曾留下遺書:“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

關於王國維的死因,近百年來一直紛紛擾擾,主要集中在“殉清說”“逼債說”“驚懼說”“文化殉節說”等等。這些說法中,最靠譜的是以下兩點。

(辛亥革命)

其一,殉清之說。

之所以有這種說法,是因為王國維是典型的清朝遺老,他對清朝有著深厚的感情。

王國維15歲時就參加了海寧州的歲試,以第二十一名的成績,成為一名“秀才”,後屢次參加府試不第。

1907年,經好友羅振玉引薦,王國維受到清朝軍機大臣榮慶的賞識,被任命為圖書編譯局編譯,受命在學部總務司行走。這是王國維第一次與清廷發生直接的聯繫。

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政府被推翻,王國維和羅振玉一道,欲“效死清室”,留起了長辮,隨後東渡日本並定居四年。1916年回國後寓居上海,曾做過編輯和大學教授,期間和在滬清朝遺老過從甚密。他在後來回憶起這段生活時說:“辛亥以來,僑居滬上,冰霜之節,歲寒彌厲。”

1923年,王國維接受清遜帝溥儀的徵召,充任“南書房行走”,恩准“在紫禁城騎馬”,王國維對此深感“異遇”。

由此可知,王國維在思想深處是對清王朝有感情的,是一個標準的清朝遺老。就連他的女兒對此也承認:“他與宣統帝既有君臣之名,復有師生之誼,故對清室懷念,自在情理之中。”

1924年11月,馮玉祥把溥儀趕出了紫禁城,作為溥儀的臣子,王國維無能為力,只好對溥儀不離不棄,追隨左右,隨車駕出宮。

其後,王國維欲行“主辱臣死”之義,曾數度“欲自沉神武門御河”,因家人嚴密監視而作罷。在溥儀遷居天津後,王國維還屢次赴津覲見溥儀。

1927年,當北伐軍在和奉軍的戰鬥中節節勝利,兵指天津時,王國維更是對溥儀的安危牽腸掛肚,也對自身的命運甚為擔憂。

再加上清朝遺老葉德輝被殺,梁啟超避走日本的傳聞等因素疊加,對王國維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陰影,使他產生了極大的危機感,就此成為了他自沉的導火索。

(溥儀畫像)

其二,和好友羅振玉關係破裂。

王國維和羅振宇不但是志同道合的好友,羅振玉還是王國維經濟上的唯一支柱。

由於王國維幼時喪母,父親又常年不在身邊,直到11歲時父子才團聚。這樣的處境,養成了王國維憂鬱內向,沉默寡言的性格。王國維曾自我評價“性復憂鬱”,羅振玉也說他“簡默不露圭角”。

這樣的性格,雖然讓王國維在學術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讓他在生活中不善經營,經濟上常常需要羅振玉的扶持和幫助。尤其是在兩家人僑居日本後,羅振玉不但在學術研究上給予了王國維鼎力支持,還在經濟上對他傾囊相助,這讓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於是,王國維的長子娶了羅振玉的女兒,兩人結成了兒女親家。

後來,王國維的長子王潛明不幸染病去世,王國維承受了中年喪子的巨大悲痛。但打擊接踵而來,就在王國維剛剛為兒子料理完喪事後,羅振玉居然差人接走了女兒,回到天津孃家居住。這對王國維來說,無異於顏面掃地。

後來,王國維乾脆把兒子的撫養費悉數寄給了羅振玉,但羅振玉就是不收。發展到後來,王國維在氣憤難平之下,把羅振玉寫給他的信件悉數焚燬了,以示斷交。

正是失去了羅振玉這位摯友,當王國維在1927年,再次打算東渡日本時,他發現身邊居然已經沒有一個可以真正依靠的人,這讓他心灰意冷,甚至走投無路。加上不久前的喪子之痛,王國維內心充滿了絕望和悲觀。

終於,內外交困、不堪重負、從小就“性復憂鬱”而又不苟言笑的王國維選擇了自行了斷,將自己沉入了頤和園的昆明湖底。

由是,他臨終時說:“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