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死后被刘禅给予“壮缪”的谥号,如何评价这两个字?

二师兄说


在关羽死后,刘禅给他定的谥号是“壮缪”,如果对于其中的这个“缪”字有所了解就会产生疑惑,因为这个字的发音有两种,而且在不同发音的情况下解读也不同,从中也可以看出刘禅对于关羽的真实评价。

刘禅在追封功臣的时候都会给他们定好谥号,其中就包括张飞和马超等人,刘禅在追封张飞时定的谥号是桓侯,追封马超时定的谥号是威侯,这些谥号都没有什么争议,通过文字就可以清楚直观的了解到这些都是对他们的表彰。可是唯独关羽的谥号是有争议的,关羽的谥号“壮缪”中,“缪”的发音有两种,如果发音为“mù”,所表达的意义完全是正面的,因为在历史上秦缪公就用了这个字,在这种情况下“缪”和“穆”是相通的。但是如果发音是“miù”,那么意义就完全不同了,所表达的多是不好、错误、奸佞等含义,这一点可以从他秦桧的谥号中有具体的体现。秦桧的谥号定为“缪丑”,就是在借由谥号讽刺秦桧是奸臣、小人等含义。

实际上刘禅给关羽所定的谥号应该是第二种情况,就是“缪”的发音应该是“miù”。在谥号中“壮”这个字所表达的完全是正面的含义,是对关羽所立战功的褒奖,可是第二字是在间接表达对关羽的一种批判,当然这种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关羽曾经确实有过一些失误。在刘备重用关羽后,他确实一直对蜀汉忠心耿耿,也曾经立下很多功劳,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荆州后来真的是从关羽的手中丢失的,关羽曾经对蜀汉立下了很多战功,这些都不能抹去,但是他也亲手将蜀汉送入到了危难之境,因此综合来评判关羽时,刘禅给他定的谥号就是“壮缪”,一半表扬一半批评。

也许有的人认为这个发音应该是“mù”,但是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在当时用这种含义来定谥号的多为帝王,普通人是没有资格的,虽然在看了小说后很多人都将关羽看作是圣人,可是这都是后话,当时的关羽其实没有太大的威望,所以这种可能性很低。其实刘禅给关羽定的谥号中也包含了他复杂的情感,在刘禅看来,他一方面肯定关羽的功绩和对蜀汉所作的种种贡献,但是一方面也责怪关羽曾经做过的错事。


历史课课代表


根据《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景耀)三年(260A•D)秋九月,追谥故将军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赵云传》也说“於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在《关羽传》明确记载“追谥羽曰壮缪侯”。于是有人就得出结论,根据《谥法解》:“名与实爽曰缪。”也就是说汉后帝刘阿斗给二叔(其实关老爷生于汉桓帝延熹二年,长昭烈帝一岁)关老爷的是一个恶谥号。

世界各地有华人之处,必有关老爷的香火。


但是这种说法完全是没事找抽,因为据卢弼先生所撰《三国志集解》中曾引明朝鸿儒程敏政(神童出身,多次担任经筵讲官)之言解释:

“按缪穆古通用,若秦穆鲁穆在《孟子》,汉穆生、晋穆彤(不知道是穆彤谁的去恶补《弟子规》)在史皆为缪。宋岳飞谥武穆,意与此同。今乃以为恶谥,如谥法“武功不成曰缪”,蔡邕《独断》“名实过爽曰缪”,岂理也哉!若果为恶谥,则史不应云追谥之典,时论以为荣矣。考谥法“布德执意曰穆,中情见貌曰穆”。《礼记•大传》“以序昭穆”,古本“穆”作“缪”,左传“穆”多作“缪”,是“穆”“缪”古今皆通。”

也就是说穆、缪是通假字,关老爷车的谥号应该是“布德执意”“中情见貌”的“穆”。

当然,一直以黑关老爷为己任的人绝不会善罢甘休,认为自己的训诂水平比明朝经筵讲官还要高明,于是又提出穆缪二字在虽然在上古可能是通假字,但在魏晋决然不是。并且反驳宋孝宗时加岳飞谥号为“武穆”,而在宋宁宗时,则把秦桧的谥号由“忠献”贬为“缪丑”。要是穆缪古今皆通,那么岂非岳飞和秦桧同谥一字。 并指出了陈寿同时代的例子,大概内容是:太傅何曾生前为人贪鄙,在礼官议论谥号时,博士秦秀提议谥为“缪丑”,虽然最终未获采纳,但可见时人明确“缪”为恶谥,断无和美谥“穆”相混的道理,两字非通假甚明云云。并由此得出,穆缪不但不是古今皆通,而且魏晋时也肯定不通。

能看得懂这部书的人,不多了。

这种说法是对古人谥法一知半解产生的一种谬论。因为在为数不算多包含“缪”字的谥号中,单谥(一个字谥号)都做“穆”,而复谥(两个字谥号)极少有以穆字起头的,而且所有的复谥中缪在谥号的第二个字时都是做“穆”解。 同时,很多人还忘了一个关老爷谥号中另一个字“壮”。在《谥法解》中没有壮字的解释。而壮字通庄。 后世于悲剧性人物多有类似谥号如冉闵为“壮(庄)烈”;清廷曾追谥明毅宗为“庄烈帝”。故关老爷的谥号其实应该是“庄穆”。《谥法解》云:

“兵甲亟作曰庄。

叡圉克服曰庄。

胜敌志强曰庄。

死于原野曰庄。

屡征杀伐曰庄。

武而不遂曰庄……

布德执义曰穆。

中情见貌曰穆。”

综合来看“庄穆”已经不是溢美之词。而如果是换上谬字就是主观恶意的诋毁,那也就不会“时论以为荣”。

又据陈寿撰《三国志》时在《蜀书•后主传》里留下了这么一句话:

“又国(季汉)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也就是说季汉的史料从一开始就多有遗漏,而在这种情况下将“庄穆侯”写成“壮缪侯”,也不是什么咄咄怪事。


陳大舍


都说刘禅(阿斗)是傻子,从这个关羽这个谥号上看,阿斗一点都不傻,还非常聪明的。

“壮缪侯”,壮字大家都理解意思。“缪”字就意味深长了。

“名与实爽曰缪;伤人蔽贤曰缪,蔽仁伤善曰缪”,缪是个贬义词,简单的说就是名不符实。

谥号,是对去世的人的高度总结。壮缪,“武而不遂,名与实爽”,就这个意思。

说白了,刘禅对关羽是贬低的,不认可的。

历史上谥号上有“缪”字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秦桧。秦桧病逝,追赠申王,谥忠献。后来宋宁宗追夺其王爵,改谥谬丑

那么,刘禅为什么要给关羽这么个谥号“壮缪侯”,这个意味深长的谥号。

刘禅从小生长在军营之中的,是在关羽等人身边长大的,刘禅应该尊关羽为二叔的。那么,从刘禅的角度,他给关羽这么个谥号,处于什么心理?

第一、对关羽的成绩不认可。蜀国的衰败趋势是关羽造成的。自从关羽发起樊城之战后,破坏了孙刘联盟,导致了一系列的恶果:荆州丢失,关羽身亡,张飞身亡,夷陵之战惨败,刘备身亡。

第二、对关羽为人的不认可。关羽严肃,不苟言笑,喜欢端着。不认识几个字,却到哪里都要拿本《春秋》看,表示深明大义。刘禅从小在他们身边长大,估计从小就最怕关羽。不逗小孩玩,还一脸严肃。

赵云谥号“顺平侯”很美好,张飞谥号“西乡桓侯”很中性。

正是因为对关羽的不认可才给了个“壮缪侯”。

阿呆认为,其实这个谥号是诸葛亮给的。谥号肯定是礼部提出,刘禅选,然后经过诸葛亮首肯,刘禅发布的。

这也是说明了关羽在诸葛亮心中是个什么样的人:“武而不遂,名与实爽”


阿呆梦话


关羽之于季汉朝廷的态度,如果是要从谥号这个角度入手,我觉得得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谥号是否易得,一个是谥号本身的含义。

首先,谈谈两汉谥号的同与不同。两汉政治生态,其实很多核心问题都是围绕着彻侯(列侯)展开的,谥号这个问题也是。

1、因为两汉得谥门槛是至少封彻侯,无爵就无谥。所以承继爵位的酱油后代也能有谥号,有些名臣也没有谥号。当然即使是彻侯,是否赐谥也得看皇帝,而且失爵的也不会给谥号,导致实际赐谥更少。傅介子便是一个比较有说明性的代表,大家也能理解李广对于封侯的那种渴望了吧。

2、关于刘辅所说的汉不修古礼,大臣有宠乃得谥

授谥以爵本来就是古礼,两汉延续又谈何不修古礼?西汉而言,是否有谥号的标准,是彻侯身份与否,而不是宠幸与否。

高帝功侯普遍得谥,难道都有宠吗?

萧何子孙承爵得谥者有九人,莫非都有宠吗?

像申屠嘉这种刚毅的人,并不受刘启喜爱,但是也有谥号。

归根结底,实际上西汉得谥是个相对普遍的事。

3、前文说到了西汉得谥相对普遍,这是因为对比东汉得谥很少而言。

两汉臣子谥号可考的一共不到600,东汉只有五十多,可见东汉赐谥确实少。

关羽能得谥,已经说明了季汉朝廷对于其功勋的认可。

第二点关羽谥号本身的争议,我不想涉及,简单说几点我的想法。

取谥基本没有一半一半取的,要不是恶谥,要不是美谥,最多和平谥搭配,如吕泽的悼武。

赐谥庄壮是通的,赐缪穆也是互通的,厉烈也是互通。

所以昭厉(昭烈)配壮缪(庄穆),是不是很容易理解了呢。

备注:又《廣韻》《集韻》《韻會》莫六切,音穆。與穆同。《禮·大傳》序以昭繆。《註》繆,讀如穆。《公羊傳·隱三年》葬宋繆公。《釋文》繆,左氏作穆。《史記·魯世家》太公召公乃繆卜。《註》徐廣曰:古書穆字多作繆。


大灰熊007


说起关羽“壮缪”这个谥号,确实是耐人寻味,而关键便在于这个“繆”字的读音,若读(miù),则贬义无疑,是为恶谥;若读(mù),则为褒义,乃美谥也。那么刘禅给予“二叔”关羽的这个谥号究竟怎样读更为合理呢?我们如何来评价这个谥号呢?结合史料分析,下面和大家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追谥记载

据《三国志·后主传》记载:

“三年秋九月,追谥故将军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

在《关羽传》则明确记载了关羽的谥号,是为“壮缪侯”。时刘禅追忆功臣,张飞谥为桓侯,马超谥为威侯,庞统谥为靖侯,黄忠谥为刚侯,这四人的谥号都是很直白的美谥。关羽与这些昔日的蜀汉功臣同时被刘禅追谥,貌似独独给关羽一个恶谥,也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但关羽“壮缪侯”的谥号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两字到底蕴含着刘禅怎样的情感在其中呢?

“壮”,“缪”的含义

首先我们来谈谈这个“壮”字,按照周朝的谥法,有六种情况可以谥为“壮”,分别是:死于原野、胜敌克乱、好力致勇、屡行征伐、武而不遂、武德刚毅。

不得不说“壮”字用在关羽身上还是很贴切的:败走麦城,战死临沮是为“死于原野”;北伐襄樊,以及之前关羽镇守荆州时对曹魏的骚扰是为“屡行征伐”;北伐功亏一篑,丢失荆州是为“武而不遂”;至于武德刚毅这不用多说。“壮”这个谥号是对关羽勇武和军事实力的肯定以及结局的惋惜,若谥“壮侯”无疑更多的表达了刘禅对关羽的缅怀,然多了个“缪”字则显然还蕴含了刘禅的另一种情感。

下面我们来谈谈这个“缪”字,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三国之前,缪就有“miù”和“mù”这两种读音了,且具有不同的意思,不过在先秦史料和汉书中“缪”与“穆”的通用非常广泛,如秦国的秦穆公也作“秦缪公”。据谥法记载,穆者布德执义,中情见貌,贤德信修,圣敬有仪,容仪肃敬”。而谥为“miù”时则是错误,违背,妄诞不经,奸佞之意。历史上可以确定无疑被谥为“缪miù”的人便是南宋奸相秦桧了,秦桧谥号为“缪丑”,这个“缪”无疑是奸佞之意。

刘禅追谥“壮缪”的情感

话说关羽的“缪”究竟是读“mù”还是读“miù”呢?个人认为还是“miù”的可能性更大,当然关羽“壮缪”中的缪只是“错误”的意思,而绝没有“奸佞”之意。为什么呢?

其一:谥法有言:“名与实乖曰缪”,就是说盛名之下,名不副实,即有错误,差距。昔日关羽深得刘备重用,委以镇守荆州的大任,关羽虽忠心汉室,然荆州也确确实实是在关羽手中丢的,关羽既是蜀汉立业的功臣,然将蜀汉推向逆境的也是关羽,这使得刘禅对关羽有着十分复杂的情感,故不能否认其功,但也很难对他十分肯定。

其二:“穆mù”与关羽的人物形象不太相符。其实“穆”一般用于古代帝王的谥号,后来才开始慢慢用于臣子,但能谥为“穆”的臣子,多为世人敬仰之人,如岳飞岳武穆。当然关羽在后人心目中那也是神人,圣人,但关羽被后人神化始于隋唐时期,至少在三国两晋时期,关羽是没有那么大的威望的,所以关羽谥为“穆”的可能性不大。

而刘禅追谥关羽为“壮缪”从情感上来讲也比较说得通,一来表达了刘禅对关羽忠心汉室,屡立战功的肯定,然而也对关羽一些做法进行了否认,认为关羽还是有错的,但毕竟是昔日的忠心耿耿的故臣,更多的还是惋惜之情罢了。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在中国历史上,得到缪这个谥号的人就只有两个,一个是关羽,另一个是秦桧。关羽谥壮缪,秦桧谥缪丑。



按照《逸周书》上的说法,“名与实爽曰缪”。刘禅给关羽这个谥号,实际上是对关羽的一种否定。尽管民间对于关羽的各种崇拜把关羽奉为“武圣”、“财神”、“伽蓝菩萨”甚至“阎罗王”,但关羽在历史上却并未得到蜀汉官方的肯定。

主要原因就在于,丢失荆州对于蜀汉政权而言损失可谓是太大了。事实上蜀汉政权在荆州的地盘并不算大,只有四个郡。但是,荆州算是厄守南北的要塞,刘备政权要想争夺天下,没有荆州,就只能困在四川盆地内,这也就是诸葛亮后来在《出师表》中说益州疲弊的原因。



另外,刘禅对于关羽本身并不怎么爱待。而且关羽丢失荆州导致刘备为夺回荆州,不惜举倾国之兵御驾亲征,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兵败身亡。可以说,关羽间接害死了他爸爸,可想而知,刘禅不可能给关羽好的谥号。



再加上,关羽在刘备阵营本身并没有什么大的战功,却一直以汉寿亭侯自居,与刘备实际上是平起平坐的地位。因此,整个刘备阵营的人都让着关羽,使得关羽自视甚高,结果才导致了大意失荆州。


傅斯鸿


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胖子觉得这一谥号还是十分中肯的。

有些看官可能不同意了,因为根据古代的谥法,“壮缪”可不是啥好意思。“武而不遂曰壮,名与实爽曰缪。”意思是说,关羽是有武力的,但是没能建功立业,发挥长处。关羽的名声十分大,但是有些名不副实,真实能力没有传说中那么强。说到这,可能有些朋友就坐不住了。关二爷一生忠义,死后都被封神了,至今仍然享受香火供奉,你敢说关公的坏话?

确实不敢,但是真实历史上的关公,战绩确实很不错,但是在蜀汉确实没有拿得出手的功劳。

关羽是在死后,因为其“忠义”的特性,更符合后世皇帝统治的需要,于是不断加封。从侯爵封到王爵,后来干脆封为“关帝”,再后来就直接成神了。在三国时期,关羽是没有今天的影响力的。说到关羽,我们能想到的首先就是“忠义”,然而他真正的为了蜀汉的建立立下了大功么?思来想去,并没有。

有人可能说,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杀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这还不算功劳?好,我们就一个一个看。首先杀华雄的是孙坚,这条战绩就和二爷没什么关系,只是罗老先生写小说时的创作需要。杀颜良文丑确实是有,但当时关羽在曹操阵营,也不是为蜀汉效力,甚至关羽这一行为险些把身在袁绍阵营的刘备害死。过五关斩六将更是听起来就不靠谱,关羽一个人就能带着刘备家眷从曹操那杀出来?至于水淹七军,那确实是很不错的战绩,但是不能说是功劳。因为这可能是关羽私自行动的结果,并不符合刘备集团的战略意图。这一做法也间接导致了关羽兵败身死,丢掉了蜀汉战略意义重大的荆州。

所以思来想去,关羽最能拿出来说的就是“忠义”二字。身在曹营,而心系故主,这是关羽最值得称赞的地方。但事实上我们夸关羽的时候也该夸夸曹操,因为如果没有曹操的成全,关羽是不可能离开曹营,回到刘备身边的。

而事实上对蜀汉没什么大功劳的关羽,在蜀汉集团一直是武将里的“魁首”。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关羽就被封了官职最大的前将军。这可以说的上是“名与实爽”了。而关羽败走麦城,没能发挥自己应有的实力,也称得上是“武而不遂”了。

回到文章开始,在刘禅继承刘备的家业后,其实刘禅内心是有些恼怒关羽的大意,失去蜀汉的战略要地的。所以,封了关羽一个恶谥:“壮缪侯”也不足为奇了。

能看到文章结尾的,想必都是比较理智的读者。感谢各位能够读完,没有读到一半就拂袖而去。关羽的历史形象,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是不一样的,而我只是把我心中所想的表现出来。因为在我看来,关羽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神。


胖哥侃历史


关于刘禅给关羽的谥号“壮缪”是否是丑谥也一直有争议。

按谥法:威德刚武曰壮;赫围克服曰壮;死于原野曰壮;胜敌克乱曰壮;好力致勇曰壮;屡行征伐曰壮;武而不遂曰壮;武德刚毅曰壮;非礼弗履曰壮。

武功不成曰缪;另一种说法是“名与实爽曰缪”。“缪”有错谬、诈谬的意思。

普遍认为按照谥法,武而不遂曰壮,名与实爽曰缪,“壮缪”合起来就是“虽有武勇却无甚建树、名实不符”的意思,属于贬谥。但这个谥号可谓对关羽评价的比较中肯。

谥号是古人对亡者的一生评价,含义有褒有贬。

关羽生前虽然威名远播,号称“威震华夏”,但实在是丢掉蜀汉半壁江山的罪人。

但也有人指出:“缪”同“穆”古代通用。按谥法:“布德执义曰穆。”穆则有美、纯,虔诚的意思。

据称:蜀汉后主景耀三年(260年),追谥关羽为壮缪侯,“时以为荣”。据有人考证,古代“缪”和“穆”通用,“壮缪”类同岳飞“武穆”。

这样一来壮缪便成了褒谥。其中有证据如下:

一:《三国志蜀书-穆皇后传》“延熙八年,后薨惠陵。”延熙八年是246年。

景耀三年秋九月,追谥故将军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景耀三年是在261年。

依礼,大臣谥号要避皇家讳。实在难以避讳的,则要大臣公议之后决定。

所以关羽是避穆皇后讳而改字为缪的。在先秦诸子及史记和汉书中,“缪”非常广泛地与“穆”通用,比如秦穆公也作“秦缪公”。

如:

孔子有所缪然思焉。——《孔子家语·辨乐》

太公召公乃缪卜。——《史记·鲁周公世家》

二:刘禅追谥时的基调是“存有令问,宜亡加美谥”。意为生前有良好名声的人,死后应加褒谥,以示嘉奖。初衷既如此,则不应是贬谥。

三:追谥后“时以为荣”。恶谥何以为荣?

纵观关羽一生,其武力和忠义及能力都是公认值得赞赏的,尤其刘备善于识人和知人善任,关羽若无大才不可能让其镇守起家之地。同时曹操对关羽甚至都有恐惧之心。

另外刘备两位铁哥们关羽和张飞性格正好反着。关羽是"轻士人,重士卒",张飞则是"轻士卒,重君子"。以关羽一贯骄于士大夫的做派,而参与议定谥号的多为士大夫,对他没什么好印象,如此看来这点也不可忽视。要不然张飞谥号“桓侯”算是美谥没很多争议。

到清代,乾隆帝为了统治需要,在编纂《四库全书》时曾多次下谕,对关羽要高度评价:“关帝在当时力扶炎汉,志节凛然。乃史书所谥并非嘉名。陈寿于蜀汉有嫌,所撰《三国志》多存私见,遂不为之论定,岂得谓公?从前世祖章皇帝曾降谕旨,封为忠义神武大帝,以褒扬盛烈;朕复于乾隆三十二年降旨加灵佑二字,用示尊崇……今当钞录《四库全书》,不可相沿陋习,所有《志》内关帝之谥,应改为忠义……其官板及内府陈设书籍,并着改刊。”

直接将关羽变成了忠义神武大帝,这下没争议了。


赵燕云


壮缪,当然不是什么美谥。根据谥法:“武而不遂、死于原野曰壮。”给关羽一个“壮”字,倒也事实求是,因为关羽确实武勇,但并不是功成身退,而是中途落败,在战场被俘而死。至于“缪”,根据谥法:“名与实乖曰缪”,也就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如果说“壮”还是褒中带贬的话,“缪”则完全是丑谥,这是勿庸置疑的。

丑归丑,却没有批评关羽“不顾大局,只是一味求忠义之名”的意思。只不过在刘禅时代,蜀汉政权对于关羽的评价,并不像后世那么高。要知道,刘氏集团之所以只能偏安益州,诸葛视的“隆中对”之所以不能按计划实现,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关羽没有完成刘备给他的使命,丢掉了荆州。刘备在世的时候,碍于情面,或许不太好批评关羽,所以干脆没有给其加谥。到了刘禅这一代,便没那么多顾忌,可以比较公正地评价关羽了。给他个“缪”字,并不过分。为什么?

首先是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作为主持荆州大局的关羽,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丢掉了荆州,那就是有负使命。这就是以成败论英雄。带兵打仗,不以成败论英雄,难道还以文章论英雄?

其次是关羽的失败,与他本人的刚愎傲慢有很大关系。对于刘氏集团来说,当时最基本的战略是联孙抗曹。关羽作为刘备属下坐镇一方的大将,当然要服从这一战略,想办法和孙权搞好关系,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可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处处给孙权难堪,结果把孙权彻底惹毛了。且不说孙权多少还算是个人物,就算孙权一文不值,关羽又有什么理由因为自己个人的喜好而破坏刘备的大局?从这一点上讲,关羽不但有取死之道,而且罪责难逃。

后世有人以为,缪通穆,其实还是美谥。这是因为后人把关羽抬得太高了,感情上总觉得关羽不应该得那么个恶谥,颇有打抱不平之意。事实上,“壮缪”就是恶谥。据《东华录》记载,乾隆四十七年上谕:“关帝当时力扶炎汉,志节凛然,乃史臣所谥,并非佳名。”可见即便到了乾隆年间,人们也还认为关羽的谥号不好。于是皇帝大笔一挥,下令“所有志中关帝之谥,应改变忠义”。这也是乾隆的毛病:作为皇帝,你要给关羽封个美谥,谁也管不着。可历史书上的恶谥,又如何篡改?


龙镇


这个问题其实根本就不奇怪,绝大多数人读史,最有意思的就是把后人对人的注解和对史实的态度放成一样的来看待,这本来就是极其愚蠢的。且不说三国志本就是一部晋朝的,或者说魏家的史书,后汉书更是几百年以后的东西,说句不好听的,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再解读而已。

-

这种情况下,事件是真实存在的,不容置疑,但是人物的性格却是因为后来做史人的喜好和需求而有偏差。尤其是那些受了三国演义影响的元清帝王们,还大言不惭的要改谥,才是最无语的。所以对于后世给出的评价来说,当世人的评价才是最重要的。

-

对于关羽这个人,实际上有三句话,已经说明了关羽是个什么样的人。第一句“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长而好学,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凌人。”

三句话,第一句是三国志,第二句是曹操的评价,第三句是关羽死敌吕蒙的评价。三句话就刻画出了关羽的形象。

忠勇,有义气,骄恃,偏执,有一定的文化军略,但刚愎自用,尤其是对文官极其不待见,而且听不进建议。

可以说刘备创业初期,关羽的拼杀有极大的贡献,所以谥号之中给了壮字,这算是一个不褒不贬的正面评价。但是当刘备实力逐渐强大以后,关羽的这种性格恰恰是极大的破坏了刘备团体内部的团结与和谐,而碍于刘备的形象却又偏偏无可奈何。以至于丢荆州,间接害死张飞,导致刘备过早发兵东吴,败亡白帝城,这都是一个蝴蝶效应。但追溯起来,一切的根源还是在于关羽明明不需要挑衅东吴反而频频逆战略而行,随意而为。这可以说是刘备败亡的直接诱因。

-

从这个角度说,繆这个谥号给得是很合乎情理的。

至于其他人想当然的说什么刘禅追封繆是通穆,纯粹就是一厢情愿的无稽之谈。刘禅不止封了一个人,其他几个都是很直白,正儿八经的追封了美谥,就关羽这个原本地位最高的反而还通假一家说得那么隐晦?合乎逻辑和情理吗?如果说刘禅封谥言不由衷的话,更该认为刘禅是想封得更难听的,只不过碍于各方面压力才封了这么一个有歧义的谥号。

-

我个人对于拜关公这些没什么意见,因此也不是要刻意贬低关羽,但是讨论历史就请尊重历史。信仰崇拜是后世人民的寄托,但如果因此歪曲历史只能让人对于历史的传承出现极大的错误。就如同道家儒家一样,明明都是极好的东西,却因为后人别有用心的解读和使用,导致原本的精华全被误解,这不让人心痛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