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法入詞:黃庭堅“奪胎換骨”的詩學觀與窺其入意而不俗的姜夔

前言

宋代詞,或者說以“正統”為稱的‘’宋代雅詞體系”在南宋姜夔處有一筋節。按歷代詞學家的普遍認知,雅詞體系是以北宋周邦彥為集大成、大結穴者。陳匪石作《宋詞舉》時單點周邦彥為“

集詞學之大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陳廷焯則認為“詞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蘇、秦之終,後開姜、史之始,自有詞人以來,不得不推為巨擘”。值得一提的是,周邦彥雖然完成了詞家的“集大成”,但“雅詞體系”下仍然有一些難以解決的創作積弊端-------即風格軟媚、意趣不高,張炎《詞源》雲:“採唐詩融化如自己者,乃其所長。惜乎意趣卻不高遠”。

詩法入詞:黃庭堅“奪胎換骨”的詩學觀與窺其入意而不俗的姜夔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雅詞的這種流弊在南宋姜夔處才略有矯挽之態。蔣兆蘭《詞說》所謂:“南渡以後,堯章崛起,清勁逋峭,於美成外別樹一幟”便是此指。而於姜夔詞風獨特的“清勁逋峭”很大程度上便是姜夔自江西詩法入詞而得之,朱庸齋評姜夔詞是“乃糅合北宋詩風於詞中,故骨格挺健”(《分春館詞話》),可謂精當--------但歷來詞家對“詩法入詞”的具體手段都算得上是模糊而概括之,或是如近代學者一般僅是求諸於字詞,章法的表現,而忽過本質---------凡姜夔純文學性的詞風體現,其實都是因意取黃庭堅之“奪胎換骨”而來。



黃庭堅與江西詩派的創作旨意:循古而求新,奪胎而換骨

談姜夔詞如何“卓然自立”之前,我們先需要了解一下江西詩派的創作風格--------而談江西詩卻又不得不提到黃庭堅。宋徽宗時期,呂本中曾作《江西詩社宗派圖》,其中共列舉陳師道、晁衝之等25位詩人,北宋末又自賀鑄手定詩派的“一祖三宗”(祖杜甫,宗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當然,雖然有稱一祖三宗,但實際上卻是“一祖一宗”-------江西詩派大多從習的都是杜詩,所形成的理念也是黃庭堅論詩時所形成的不完成整的美學體系,即“循古求新”與“奪胎換骨”。

詩法入詞:黃庭堅“奪胎換骨”的詩學觀與窺其入意而不俗的姜夔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黃庭堅雖是提出了“奪胎換骨,點鐵成金”的詩學創作理念,然並非成書以論,而是散見在往來書信與別家詞話中,故而,隨著歷代對文獻缺乏辯證認知,便產生了非常大的歧義--------有的人認為黃庭堅的手段僅止於蹈襲,且持如此觀念的人並非在少數。如金人王若虛批其是“特剽竊之黠者耳”

《滹南詩話》雲:“魯直論詩,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喻,世以為名言,以予觀之,特剽竊之黠者耳。”

從此論則看,古人作詩話詞話都頗有些“聞風奏議”的嫌疑,即主觀的放出論點,卻並沒有豐實論據,在《滹南詩話》中甚至非常明顯的表示出了對黃庭堅詩的排斥,書中還提到的一個觀點就是黃庭堅詩是揚雄《法言》:“山谷自謂得法於少陵,而不許東坡。以予觀之:少陵,《典謨》也;東坡,《孟子》之流;山谷,則揚雄《法言》而已

。”針駁於此,莫礪鋒曾在《黃庭堅“奪胎換骨”辨》一文已有頗為詳細的論述,其中已然張舉文獻實論,條例分明的將“抄襲剽竊”與“奪胎換骨”區分開來,這裡就不多贅敘了,我們主要是談談黃庭堅詩通過他的詩學主張形成了何種風格。

詩法入詞:黃庭堅“奪胎換骨”的詩學觀與窺其入意而不俗的姜夔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黃庭堅傳》曾記載了蘇軾對於黃詩的評價,其雲:“蘇軾嘗見其詩文,以為超軼絕塵,獨立萬物之表,世久無此作,由是聲名始震。”我們注意到蘇軾對其風格的描述:“超軼絕塵”、“獨立萬物之表”,當然,算上二家的關係,這種評價雖然需要打上一些折扣,但卻也體現了黃庭堅作詩所追求的“格高意深”的審美趨向。

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答洪駒父書》

詩意無窮,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無窮之意,雖淵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冷齋夜話》引黃庭堅語

上兩則即是點鐵成金與多胎換骨的出處,黃庭堅的意思很簡單,文學之事本就是前人作者最佔便宜,很多詩詞話、包括內行裡手在創作中都不免會覺得“好句已被古人道盡”---------後來者要在前路分明的境地下,能更進一步,是必然需要對前人語進行二次創作從而推陳出新的。

詩法入詞:黃庭堅“奪胎換骨”的詩學觀與窺其入意而不俗的姜夔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詩法入詞:窺入其意而“不俗”的姜夔詞

許芳紅曾從章法、句法、字法三個層面來論述過姜夔的“江西詩法入詞”的創作實踐,然筆者竊以為,所論章法、句法、字法尚有隔靴搔癢之恨,甚至可以說是難以探本的。我們知道清代詞壇有一大派,叫浙西詞派,浙西詞派便以姜夔為舉,且通過派朱朱彝尊的大力倡導下,甚至達到了“數十年來,浙西填詞者,家白石而戶玉田”之狀態,但就浙西詞派的所有詞人中,包括“浙西六家”之類的詞派骨幹,真學到姜夔手段的只區區厲鶚一人。

譚獻嘗言:“浙派為人詬病,由其以姜、張為止境,而又不能如白石之澀,玉田之潤。”(《篋中詞》)惟“厲樊榭詞,幽香冷豔,如萬花谷中雜以芳蘭”(陳廷焯說)


詩法入詞:黃庭堅“奪胎換骨”的詩學觀與窺其入意而不俗的姜夔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無他,浙西詞派便是自章法、句法、字法所學而來---------其結果如何?故而,要論姜夔的江西詩法入詞,便只能從立意往下而來,方能抽絲剝繭,一目分然。前文引例中有提到黃庭堅作詩是“窺入其意而形容之”,姜夔則在這一基礎上,確定了所“形容”的具體指向,即“不俗”論:“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難言,我易言之,自不俗。”(《白石道人詩說》)又云:“意出於格,先得格也;格出於意,先得意也。吟詠情性,如印印泥,止乎禮義,貴涵養也

因此,恰恰是因為姜夔與黃庭堅在立意上的趨同,才使得黃庭堅詩、姜夔詞在句法、章法、字法上融而近之。《潛溪詩眼》記黃庭堅論文章一詩,說:“每見後學,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後予此概考古人法度”,(黃庭堅)又說“長篇需曲折三致意乃成章耳

”---------但詞家,尤其是雅詞一貫是以“曲折含蓄”為主,如何又能另開“不俗”之境呢?即“篇終出人意表,或反終篇之意”(《白石道人詩說》)

詩法入詞:黃庭堅“奪胎換骨”的詩學觀與窺其入意而不俗的姜夔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以詞作觀之,姜夔實踐最多的應當是自“反終篇之意”而托出的“起筆陡峭”,如姜夔《江梅引》詞起筆便是“人間離別易多時”,一語鎮紙,隨後諸多曲款便全從此句跌宕而去;又《驀山溪·題錢氏溪月》一詞以“與鷗為客”起筆,雖然不是作提挈之用,但飛來一筆,言與鷗鳥為客友,自然得“不俗”之意;又《鶯聲繞紅樓》一詞起筆“十畝梅花作雪飛”全做刷色法,先鋪背景,再勾勒其他,通過雪、綠等冷暖色調的對比,即冷峭又溫厚。

此外,筆者在 一文中曾提到過,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一共存詞86首,其中出現“梅”字的詞句或者詞牌名便多達22處;“冷”字則出現了12次,“清”字出現了11次,“碧”出現了9次,“寒”則出現了25次。姜夔對帶“清冷”色調的字詞的偏愛,也是因“不俗”的立意所驅使而為之的。

詩法入詞:黃庭堅“奪胎換骨”的詩學觀與窺其入意而不俗的姜夔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總而言之,姜夔“江西詩法”入詞的創作嘗試,其關捩處便是意取黃庭堅的“奪胎換骨”,通過託化前人句,並以“不俗”而“形容”之,這才使得姜夔詞與傳統雅詞所呈現的“婉約”審美之外,更補充了清空、勁健的風骨來。



結言

說句題外話,古人論詞篇章簡短,並不愛作詳例舉證的事兒,所以對於“江西詩法入詞”都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卻並沒有條目分明的指出具體的手段來。而今人論詞,雖然得益於西學的解構,但卻失了古典文學體系中‘形而上’的眼界。故此,論及風格體現,亦或是“創作傳習”,大都僅是著手於字詞章法上的比附與分析,少有手眼具到者,但這都並非是時人之過,筆者僅是唏噓於自文化荒原中祖眺詞學的難度確實是太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