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湘月》:玉麈談玄,嘆坐客、多少風流名勝

泛舟江湖,古代文人遊樂的一種方式,非常受歡迎。文人雅聚,常泛舟於西湖,蘇軾被貶黃州,曾泛舟遊赤壁,寫下了著名的《赤壁賦》。關於泛舟,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是《臨江仙》中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那是一種人生境界,是忘卻人生痛苦,解脫心靈之後的曠達心懷,是不滿世俗,嚮往自由的心聲。


姜夔《湘月》:玉麈談玄,嘆坐客、多少風流名勝


今天來看姜夔泛舟江上時的一首作品。

《湘月》

五湖舊約,問經年底事,長負清景。瞑入西山,漸喚我、一葉夷猶乘興。倦網都收,歸禽時度,月上汀州冷。中流容與,畫橈不點清鏡。

誰解喚起湘靈,煙鬟霧鬢,理哀弦鴻陣。玉麈談玄,嘆坐客、多少風流名勝。暗柳蕭蕭,飛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鱸魚應好,舊家樂事誰省?

姜夔寫這首詞時,用了近200字的序交代了創作的背景,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七月十六日這天,友人楊聲伯邀請姜夔和趙景魯、景望、蕭和父等一眾好友泛舟江上,至中游時,山水空寒、迷霧掩月的景色讓姜夔誤以為已經是秋天了。遊玩期間,他們彈琴、唱歌,還聚在一起吟詩作對,非常熱鬧,姜夔被此情此景感染,於是揮毫寫下了這首詞。


姜夔《湘月》:玉麈談玄,嘆坐客、多少風流名勝

曾相約到太湖攬勝,卻一直未能實現,是因為什麼,使我長久辜負了這清美的景色。日落西山,漸漸聽見友人的呼喚,大家相聚一起,乘興遊船於江上。辛勞了一天的漁民收網回家,水鳥也按時歸巢,月亮慢慢升起,皎潔的月光灑在江中的小洲上,一片寂靜。船兒行至中游,我們收起船槳,水面猶如一塊明鏡。

是誰喚起了梳著美麗髮髻的湘水之神,使她撫弄琴絃,奏出哀傷的樂曲。座上賓客持著玉麈,高談闊論,他們都是當今的名人雅士。風吹柳枝,發出瑟瑟的聲響,流星拖著尾巴,劃破長空,夜深了才知道現在是秋天了。想起家鄉的美味,舊日的樂事又有誰想要了解。

上片開篇就抒發出姜夔激動的心情,“五湖舊約,問經年底事,長負清景。”“五湖”指的是太湖,姜夔與友人早已相約泛舟太湖,卻久久不能實現,辜負了這美景。因此,這次能相聚出遊,可見其難能可貴。


姜夔《湘月》:玉麈談玄,嘆坐客、多少風流名勝

“瞑入西山,漸喚我、一葉夷猶乘興。”日落西山,友人相互打招呼,乘興泛舟江上。一路上,他們看到“倦網都收,歸禽時度”,因為是傍晚時分,所以勞累的漁民收網回家,飛鳥也都歸巢了。月亮也慢慢升起來,皎潔的月光灑在江中沙洲上,一切都很幽靜。

船兒繼續行駛,漸漸到了中游,“中流容與,畫橈不點清鏡。”“容與”指悠閒自得的樣子。船兒停在江面上,江面平靜得像一面鏡子,他們不忍打破這一寧靜的美景,於是收起船槳。

上片寫景,動靜結合,成功勾畫出了特有的優美環境和恬適的心境。

下片從想象入手,“誰解喚起湘靈,煙鬟霧鬢,理哀弦鴻陣。”姜夔他們遊的是湘江,湘江最著名的神話故事就是湘水女神了。姜夔想象:是誰喚起了那梳著美麗髮髻的女神,在這裡彈奏哀傷的樂曲。

姜夔《湘月》:玉麈談玄,嘆坐客、多少風流名勝

之後由虛入實,“玉麈談玄,嘆坐客、多少風流名勝。”座中賓客們都是風流名士,他們手持玉麈,清談妙論。“玉麈”是玉柄麈尾,“麈”在古書上指鹿一類的動物,可用來做拂塵。這裡用來形容同遊賓客的風度。姜夔認為能與這些人一起飲酒,吟詩作對,非常高興。

“暗柳蕭蕭,飛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這裡再寫景,夜已漸深,岸邊的柳樹被風吹得瑟瑟作響,天上的流星拖著長長的尾巴墜落。這是秋天的信息,它讓姜夔想起了故鄉。“鱸魚應好,舊家樂事誰省?”這裡用了晉代張翰《思吳江歌》“秋風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魚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得兮仰天歸。”姜夔見秋風起而思鱸魚,委婉表達了自己的思鄉之情。

這首詞歷來評價很高,其意蘊深厚,讀後有悠悠不盡之感。很多資料都用《談龍錄》裡的話來形容這首詞:它已由首尾爪角鱗鬣畢具的常龍化作屈伸變幻莫測的“神龍”。神龍穿行雲中,忽隱忽現,故而顯得興象玲瓏。寫景的詩詞只有達到了如此境界,才可能有超然於畦封之外的恬情雅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