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三高祠》:沉思只羨天隨子,蓑笠寒江過一生

南宋著名音樂家、文學家姜夔,雖然才華橫溢,滿腹經綸,雖有心報國,仕途卻是坎坷,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輾轉江湖。姜夔曾在湖州居住,這期間,他仍四處遊歷,來往於蘇州、杭州、合肥、金陵等地。淳熙十四年,也就是1187年,姜夔遊覽蘇州三高祠,有感而發,寫了一首《三高祠》:

越國霸來頭已白,洛京歸後夢尤驚。

沉思只羨天隨子,蓑笠寒江過一生。

三高祠,紀念的是蘇州的三位歷史人物,姜夔來到此地,想起那三位高人,又想起自己的坎坷經歷,有感而發,創作了這首詩。

姜夔《三高祠》:沉思只羨天隨子,蓑笠寒江過一生


三高祠的第一位高人是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范蠡:春秋末年,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淪為奴僕。范蠡對勾踐不離不棄,一心輔佐,勾踐在范蠡的幫助下,臥薪嚐膽,刻骨圖強,最後打敗吳國,成為一代霸主。越國恢復強盛,范蠡功不可沒,高官厚祿唾手可得,然他卻在功成名就之時,急流勇退。是他高風亮節,淡漠名利呢。還是功高震主,受到猜忌才選擇離開?就不得而知了。

“越國霸來頭已白”,這句詩說的就是范蠡的故事,范蠡為了完成越國的霸業,費勁了畢生的精力,等到成功的時候,卻受到勾踐的猜忌,不得已選擇棄官離開,徒然只剩下一頭白髮。


姜夔《三高祠》:沉思只羨天隨子,蓑笠寒江過一生


第二個高人是西晉張翰,張翰著有一首《思吳江歌》:“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當時張翰官至大司馬東曹掾,那個時候天下紛亂,禍福未已。張翰不願意捲入晉室的八王之亂,又見秋風起,思念故鄉,於是藉口思念故鄉的菰菜、純羹、鱸魚膾的美味,棄官歸吳。因為早早棄官回鄉,戰爭爆發時,張翰倖免於難。

“洛京歸後夢尤驚”,這句詩說張翰從洛京迴歸吳江,雖倖免於難,但間不容髮,心有餘悸。

第三個高人是晚唐詩人陸龜蒙。陸龜蒙是一位詩人,又生於晚唐時期,當時藩鎮割據,戰爭不斷,他的詩文也多是抨擊晚唐時弊。陸龜蒙還是一位農學家,他寫過許多田家詩,反映了許多農業活動和農民生活;他參加農田活動,中耕鋤草從不間斷,面對水災,他親自參加抗洪救災,保護莊稼免受傷害;他還寫過一本《耒耜經》,是中國有史以來,獨一無二論述農具的經典著作。陸龜蒙曾擔任蘇州刺史幕僚,後歸隱松江甫裡。歸隱的生活,除了參加農事活動外,閒暇時他就攜帶書籍、茶壺、文具、釣具等往來於江湖之上,當時人稱他為“江湖散人”、“天隨子”。


姜夔《三高祠》:沉思只羨天隨子,蓑笠寒江過一生


“沉思只羨天隨子,蓑笠寒江過一生。”這兩句寫的就是陸龜蒙的典故。姜夔很羨慕陸龜蒙活得這麼灑脫,於是常以陸龜蒙自比。

這首詩中,姜夔對范蠡感到惋惜,為張翰感到慶幸,而對陸龜蒙則是欣賞。姜夔屢試不第,後終生不仕,這裡也可以看出姜夔淡泊名利的胸襟,但同時也表現了他逃避現實的消極思想。

范蠡、張翰、陸龜蒙,後人敬重,建祠緬懷,稱吳江三高。但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如宋朝劉清軒就說,范蠡幫助越國滅了吳國,卻還誇他是吳江三高之一,實在是可笑。之後也有人說范蠡是吳國的仇敵,應該將范蠡除名。儘管質疑聲不斷,但三高祠依然屹立不倒,沒有改變,范蠡也沒有被除名。當時人們敬重的是他們三人的高風亮節,是他們淡泊名利,歸隱田園的高尚行為,評判的標準是“高”,而不是“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