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2020年成都农业发展新脉动:人勤春早,一起来绘“春耕图”

探寻2020年成都农业发展新脉动:人勤春早,一起来绘“春耕图”

春回大地,又是一年春耕时。2月5日,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文件提出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并明确要确保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人勤春早。早在春节前,成都就已备足肥料、种子等各类农资。当前,成都市农业农村局正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最大程度调动资源,做好农业生产。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在成都平原的千里沃野上,一幅幅“春耕图”也正在铺开。新的一年,勤劳的农人们在稳粮优供、品牌打造、市场开拓、产业融合等方面也有不少新打算。

本报记者探访大邑、金堂、蒲江三地,捕捉那些火热的春耕图景,探寻2020年成都农业发展新脉动。

探访点 大邑

农业职业经理人的种粮“生意经”——

种粮选好种 农机显身手

关键词 春耕种什么?

2月6日上午10点,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金塘社区,成片麦田里,毛茸茸、绿茵茵的麦苗生机勃勃。田坎上,大邑县旭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几位社员正忙着喷洒农药。“锈病传染起来快得很,有点苗头必须马上掐死。”合作社理事长万富旭解释道。

最近几天,万富旭忙得很。一头要顾着给麦苗喷药,一头要忙着备耕。“麦子一收,就该种水稻了。土地、种子、肥料、技术,一定要提前准备。”

趁着休息空当,万富旭跟记者摆起了今年的打算。他说,与往年比,今年备耕合作社多花了不少钱。为啥要多花?作为大邑县农业职业经理人,万富旭心里有本“生意经”。

□本报记者 程文雯

选好种

优质种子要早抢

万富旭是大邑种植大户,旭成专合社流转的土地覆盖4个乡镇,“4000亩小麦、1000多亩冬季菜、200多亩油菜。等到四五月份,这5200多亩地都要种水稻。”

春耕下什么稻种?多方比较,万富旭精挑细选了三种优质品种。“价格比常规杂交稻要贵些,光买种子就要花六七十万元。算上农药、化肥等开支,今年一亩地要多投100元左右。”

既然成本高,为啥还要买?万富旭笑了,“优质才能优价。”他给记者算账:以前种常规杂交稻,亩产1000斤水稻,每斤只能卖到1.26元,每亩能卖1260元;今年选的“宜香2115”“晶两优534”“晶两优1206”,种子成本每亩涨了60元,但亩产能多300斤左右,卖价涨到每斤1.45元,每亩能卖1885元,除掉上涨的成本,5200多亩纯收入就多出近300万元。

舍得下本钱的不止万富旭。大邑县国强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万能同样盯上了“宜香2115”等几个优质品种,“必须提前预订,不然就抢完了。”他已在微信里向供应商付了种子款。“过去稻种选高产稳产的,但口感不好,现在老百姓吃米都讲究质量,种地也要跟着市场走。”

在大邑,优质才能优价已成为种粮大户的共识。记者从大邑县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当地通过多种渠道及时推介发布了18个水稻主推品种和12个玉米主推品种,充分调动农民种好粮的积极性。

添设备

收入再提升,种地有盼头

去年12月20日,周万能新添了一项职务——成都市瑞粟兴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公司刚成立,他就决定花12万元添置3台水稻直播机,取代过去的人工直播。“效率高,节省人力成本,算下来每亩能多挣200元。”

周万能的信心来自政府支持,“我们合作社是成都市农技总站的直播试验基地,已试验4年了。”

万富旭也打算扩大无人机洒药的规模,“以往无人机大概覆盖30%的地,今年预计达到70%。”

为保障春耕,大邑县农业农村局成立了由农技、植保、种子、土肥等专家团队组成的技术服务小组。还专门邀请省农科院、川农大、市农林科学院、市农技总站专家,开展油菜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粮油绿色高效技术、水稻机械化硬盘育秧技术等培训4期,全县353户种植大户、1329名农业职业经理人参加。

此外,农业职业经理人还将触角伸向了粮油深加工。“‘宜香2115’产的水稻,加工成大米后,每斤能卖2.5元。”万富旭说,旭成也有了自己的大米品牌“慧眼识米”。

周万能也告诉记者,今后公司还要做油菜粮食烘干、粮食油料加工等。“收入还能再提高,种地越来越有盼头。”

探访点 金堂

企业送货上门 线上技术培训

农户足不出户备耕忙

关键词 农资哪里买?

立春已过,春耕拉开序幕。2月6日一早,成都市金堂县官仓镇白马泉村1000亩连片的蔬菜大棚里,村民正在施肥。

作为成都的“菜篮子”之一,金堂县从事蔬菜种植的专业合作社有60家。金堂县蔬菜种植面积达50万亩,目前,全县在田蔬菜面积10万亩、产量30万吨,日产蔬菜1万吨,日消费蔬菜2000吨。□本报记者雷倢

送货上门

技术人员视频指导使用方法

“没想到打个电话,你们这么快就将化肥、营养土、种子送来了,解了我的燃眉之急,真是太感谢了。”2月6日,金堂县春天家庭农场负责人蒋伟,从当地农资公司配送员手中接过一袋袋农资产品时很感激。

蒋伟是当地的花菜种植大户,他告诉记者,现在花菜在田面积为36亩。到3月27日,预计可上市30吨花菜。记者看到,为了让蒋伟更好地掌握新品种化肥的使用方法,农资公司的技术人员还对他进行了视频教学。

“在当前疫情防控依然严峻的形势下,为了让种植户少进城、少和人群接触,金堂县农业农村局让农资公司采取电话联系、送货下乡、由配送人员进行上门配送,满足种植户的春耕农资需要。”金堂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县共储备优质水稻种13万公斤、玉米种32万公斤、化肥3.1万吨、农药490吨、农膜800吨,确保农资平稳供应和大春生产需要。

此外,金堂县农业农村局还与金堂县供销系统密切配合,联合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对哄抬农资物价、囤积居奇等违法违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出动执法人员52人次,排查农资生产企业和经营门店84家,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劣农资违法行为。

掌上“传经”

让农民足不出户备耕

“手指一点,春耕的各种信息发到朋友圈里,这比以前上门指导方便多了。”金堂县一农资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他将客户们拉进一个群,通过微信,在群里给客户们进行培训。

“在微信群里看农事、学技术,增产增收有保障。”土桥镇德忠家庭农场负责人罗德忠开心地说,今年农场的51亩土地将采用一些学到的新知识来种植韭菜,预计到3月27日,可以生产25吨韭菜。

今年,金堂县鼓励农资公司利用网络及时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下一步,金堂县农业农村局也打算邀请农业专家在微信上给大家指导。

“以前如果农户碰到问题,我们就得下乡一趟,一天下来也解决不了几个问题。如果建立农技培训微信群,农户只需拍张照片发过来,我们就能随时随地解决农户反映的问题。”该负责人表示。

探访点 蒲江

蒲江茶农不变应万变

“早”“优”特质不会变

关键词 市场怎么对接?

立春后,蒲江县成佳茶乡,绵延起伏的小山坡上,苍翠欲滴的茶田洒满暖阳。

2月6日,成佳茶乡万亩茶园里,星星点点的茶农正忙着对春茶进行前期管理,还有半个多月,就将开始采摘茶叶,目前正处于采前管理的关键时期。

蒲江地处川西80万亩茶叶基地的核心产区,全县茶园面积共10万余亩,核心区为成佳镇,茶园面积2.2万亩。从2月底起,全县10万亩茶园都将陆续进入开采期。

蒲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不论当下的市场环境如何变化,蒲江雀舌茶叶‘早’‘优’的优势不会变,我们要全力以赴做优茶叶品质,稳住市场。”□本报记者吴亚飞

保质保优:三代茶人“闭关”熬一壶好茶

除草、施肥、修枝……成佳镇万民村茶叶种植户杨仁彬,已在茶园里熟练开工。他表示:“今年不走人户、不外出,我们就安心待在家,专心管茶园!”

杨仁彬的话折射出全县1.5万户茶叶种植户的心声。蒲江茶叶的区域品牌“蒲江雀舌”是成都市茶界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品牌价值为176.16亿元。

“雀舌是个精贵的茶,大家都晓得。”杨仁彬说,为了掐出雀鸟舌头一般的茶叶,茶农都要选第一批发白的嫩芽,严格执行“九不采”原则,田间地头进行标准化管理,绝不松懈。

“今年过年很清静,但也正好留下钻研的时间。”“茶三代”杨正蛟、杜德骑是成佳镇两位有名的茶艺师,“趁此‘闭关’的时间,深入研究茶艺,为今后传承发扬成佳的茶文化蓄力。”

如今,安心“关门闭户”种茶的不仅是田间地头的广大茶农,返乡归来的“茶二代”甚至“茶三代”,都将精力挥洒在一片片茶园中。近年来,成佳茶乡的“新茶人”们,将传统手工制茶技艺和现代制茶工艺相结合,再加上茶叶品种改良,茶园土壤质量提升,进一步优化了“蒲江雀舌”品质。

迎难而上:整合电商企业“拉一把”农业企业

蒲江县成佳镇相关负责人谈到,蒲江的茶园采用“农户+合作社+公司+基地”的模式,对茶园实行“统防统治”,万亩茶园可由分散在家的农户完成前期采摘工作,但更大的挑战来自市场。

成都蒲茗坊茶业有限公司是蒲江的茶产业龙头企业,每年春茶和夏秋茶产量为400吨,其中有近半茶叶销往省外。该公司总经理任荣贵直言压力大,“基于目前的市场环境,已经接到不少采购商的信息,表示今年茶叶采购量要下降30%左右。”

压力之下,企业也在积蓄应对市场的动力。

灵活应变,转变产品生产策略。任荣贵表示,往年公司的高端茶叶占比为40%,今年将下调高端茶叶的比例,改为生产更多物美价廉的中低端茶叶,赢得更多消费者。

主攻中低端茶叶,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开拓线上市场。“过去主要和采购商、零售商合作,今年我们要大胆直面市场。”任荣贵表示,前期,全县已对企业开展了电商培训,今年将计划生产更多的成品茶叶,铺开在京东、淘宝等线上平台的销售。

蒲江县商务与物流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蒲江计划整合县域内的电商企业与农业企业对接,按照农产品种类,分门别类开展线上购物节、线上“秒杀”、原产地溯源在线之旅等形式丰富的活动,全力“拉一把”农业企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