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育兒“七不責”中,不能忽視的現代智慧

孩子不能不管,犯了錯誤就應該被批評指正,這是家長們的共識。但在賞識教育大行其道的氛圍下,孩子犯了錯怎麼批評、尺度如何把控,這些問題還真令人糾結。


其實,早在明代就有思想家呂坤在著書中通過“七不責”的觀點探討過相關問題:


“卑幼有過,慎其所以責讓之者。對眾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正飲食不責,正歡慶不責,正悲憂不責,疾病不責。”

古人育兒“七不責”中,不能忽視的現代智慧


這是什麼意思呢?您接著往下看。


01、對眾不責

古人育兒“七不責”中,不能忽視的現代智慧

“卑幼有過,慎其所以責讓之者”,這一句很好理解,小孩子犯了錯,對他的懲罰責備要謹慎。


接下來,呂坤列舉了七種不適宜責備孩子的場景,第一個就是“對眾不責”,不要在大庭廣眾下斥責孩子。


這一點也符合了現代教育中給予孩子自尊的觀點,當眾責怪孩子的效果是非常不好的,會讓孩子覺得羞愧,甚至會仇視家長不給他面子。


從另一方面講,當眾批評孩子的父母,他們的目的大概率不是教育孩子,因為教育孩子需要冷靜,而家長本身的不冷靜行為,只不過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利用孩子來發洩情緒而已。


02、愧悔不責

古人育兒“七不責”中,不能忽視的現代智慧

“愧悔不責”,是說如果孩子已經認識到錯誤並感到愧悔了,就不要再責備孩子了。


其實家庭中很常見這樣的情形,媽媽為了一件事情責罵孩子,爸爸立刻過來抱住:“他已經知道錯了,還不依不饒的幹什麼?”


這被很多媽媽認為是“詐屍式育兒”,爸爸平時不管不問,這時候來扮好人。


但是仔細想想,假設孩子真的認識到了錯誤,還有必要繼續進行責問嗎?批評孩子真正的目的不就是讓他認識到錯誤嗎?


過度責備孩子,一定要執行“家法”,只會使孩子感到孤立無助,陷入更深的自責之中。


03、暮夜不責

古人育兒“七不責”中,不能忽視的現代智慧

暮夜不責,是說晚上不要責備孩子,不得不說古人的心思還真是細!


晚上責備孩子,會使孩子帶著沮喪失落的情緒上床睡覺,這樣,孩子要麼輾轉反側,夜不能寐,要麼驚魂未定,噩夢連連,極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如果遇到處於叛逆期的孩子,被罵了以後一時氣憤奪門而出,要離家出走,黑燈瞎火的非常危險。


尼基丁之前分享過一個論壇吐槽孩子不聽話的父親,因為扔了孩子的月餅,中秋節大晚上的孩子一摔門走了,他竟也不出去找。


孩子幸而被鄰居送了回來,要是有個萬一,這位父親恐怕一輩子都要在悔恨中度過。


04、正飲食不責

古人育兒“七不責”中,不能忽視的現代智慧

正飲食不責,是說孩子在吃飯的時候不要責備他,這也是一個很細的點,而且很容易被忽略。


爸爸媽媽們可以想一想,孩子上了學,白天要去學校,晚上回家要做作業,洗漱清理自己,上床睡覺,一天到晚可能都沒什麼時間碰上。


在這樣的情況下,飯桌上就成為一個極佳的親子共聚地點,很多父母就趁這個時機把對孩子的不滿一股腦傾瀉出來。


後果是什麼呢?孩子一推碗:“不吃了!”


難得的親子相聚時光,反而使親子關係越來越僵化,甚至會影響孩子的飲食和腸胃消化,還會從心理上懼怕和父母吃飯,豈非得不償失?


05、正歡慶不責

古人育兒“七不責”中,不能忽視的現代智慧

“正歡慶不責”,是說孩子正高興的時候不要責備他。這個跟“正悲憂不責”是兩個表象,事實上可以理解為孩子有激烈情緒的時候不適宜責備他。


孩子正高興的時候,情緒非常激昂,此時若施以責備,相當於給他們澆了一盆冷水,會使他們的情緒猛然間從雲端跌落谷底。


這種情緒上的大起大落,大開大合,成年人一時都很難適應,更不要說是心智情感還不成熟的孩子了。


因此,如果不是原則性的錯誤,不要在孩子正高興時責備他們。


06、正悲憂不責

古人育兒“七不責”中,不能忽視的現代智慧

“正悲憂不責”,是說孩子處於悲傷憂愁之時不要責備他。


這跟“正歡慶不責”相反,當孩子悲傷憂愁時,是他們心靈最脆弱的時候,此時他們最希望得到的是父母的關心和問候。


這時如果父母還要去責備孩子,只能是雪上加霜,讓孩子更加難過,甚至會覺得父母不理解他不愛他。


因此,哪怕孩子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也要等他情緒穩定之後再加以開導。


07、疾病不責


古人育兒“七不責”中,不能忽視的現代智慧

“疾病不責”,是說孩子生病的時候不要責備他。


認識一個朋友,去醫院檢查甲狀腺腫大,不確認是惡性還是良性。她給媽媽打電話,媽媽劈頭就說:“還不是因為你平時老吃外賣?”


不說甲狀腺問題跟外賣有沒有關係,就算有關係,面對有可能患癌的女兒,媽媽這種態度也是極不尊重的。


孩子生病的時候,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很脆弱,這時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照顧和呵護。


如果這時父母還要責備孩子,會使孩子的心情更加糟糕,不僅不利於孩子早日康復,反而可能會加重孩子的病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