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周培公见蜡烛都未捻后,为何确定是太监要作乱?

少侠一号


都说历史剧有捕风捉影之嫌,但随着编剧薪资的上涨、能力的提高,风也越来越大,影子也越来越真实。

应该承认,历史剧大多都是根据历史上所发生的事实而改编的,虽然和事实有或大或小的差别,但里面中的人物和事件大多确实存在。

《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就演绎出了清朝康熙年代间的一个事件,里面的周培公,作为康熙皇帝身边的重要人物,辅佐皇帝处理了不少的国家大事。


周培公不仅机智聪明,而且心思缜密,他能有后来的成就,本就与和皇帝的信任分不开。

周培公曾和皇帝的老师有过结交,且还为周培公写了一封推荐信,但是周培公并没有将这封推荐信交给皇帝,而是凭一己之力,通过科考路线做上了官,同样是个人努力,在此之后和皇帝之间的关系走得非常密切。

这部电视剧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也是通过这个情节,让皇帝从此更加坚信周培公的能力。

这一情节背景就是发生在1674年的三藩之乱期间,吴三桂叛变,想要推翻当时大清王朝的统治,甚至和其他二藩先后照应,使当时的王朝一片混乱。就在吴三桂和其他两位叛臣商计准备推翻大清王朝之时,其他的官员们聚集在一起商讨怎样解决如此问题。

当时的康熙刚刚打败鳌拜,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时,并没有察觉到有危险正在向自己逼近,因为康熙不合时宜地做出了削藩决定,三藩震惊。

吴三桂哪肯就范,杀死了朱国治,彻底走上造反道路,想要推翻清朝,如果计划成功的话,大清王朝就得被赶往东北地区继续过渔猎生活。

就在宫中一片混乱之时,周培公意外发现了一件怪事,由于大臣们商讨时间过长,蜡烛即将烧尽,周培公就让太监们重新拿几个完好的蜡烛进来,就在准备点燃时,意外发现了蜡烛里面都没芯,这种芯也叫做捻。


就因为这一件事情,让周培公心起怀疑,毕竟现在正是危急时刻,难免会有意外发生,而且所有人的心理都处于紧绷状态,太监们也已经连续再次服侍好多天了,对情况也有所了解。

此刻是晚上,蜡烛一旦燃尽,而新拿来的蜡烛又出现了问题,宫中将陷入一片漆黑,如果太监被收买,正好可以趁着此时天黑,屋内看不清的情况下搞起动作。

“胡太医,谨防太监作乱!”

周培公几乎是第一时间下意识地喊出来这句话,他知道非常时期,凡事有古怪,必有问题,这些太监既不是自己精心培养之人,并且检查准备蜡烛这些物料都是正常应尽的本职工作,出现同一批无芯的蜡烛,只能用一个道理解释,那就是太监们要作妖。


康熙将宫中大事小情全部交给了周培公负责,周培公当然也要负起责任,自然是要心思缜密地做事。现在发生这种问题,是一个极其强烈的信号,意味着今天晚上大概率会出现意外。

经由周培公准确的判断之后,他做出了主动出击的决定,终于将叛乱太监一网打尽,挽救初生的清王朝于危难之时。


历来现实


清皇室所用的蜡烛和其它日用品都是由专门的作坊来生产的,由皇室管理机构人员也就是太监来监制,有专门一套严格的监管和使用制度,来不得半点马虎,要是出了问题,就是严重的事件,轻则各种处罚,重则砍头。所以正常情况下是很少出现问题,况且是所有蜡烛都这样。

电视剧中出现了所有蜡烛都无烛捻,说明这不是一次制作过程的疏忽,而是有意行为。因为古代人夜间照明完全依靠蜡烛,如果有人故意让蜡烛点不着,那就是有所企图,而且这个蜡烛是由太监管理的,说明问题出在太监身上,由此判定是太监作乱。

周培公天性聪明,且此时他正全力协助朝廷削藩,对削藩可能产生的问题也早有警觉,所以一发现这个问题,立刻联想到可能发生内乱,他立即着手部署平乱。


华哥杂谈


其实周培公判断出太监作乱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发现蜡烛没有捻,而是送蜡烛的太监趁乱逃跑了,他才得知宫中的太监们已然开始逼宫行动,而周培公早已从卧底太监小毛子口中得知,一个关于朱慈炯密谋了数年的惊天阴谋,他在宫中编织了一张“网”,而这张网的可怕之处是因为网的本身是由一群不要命的“杀手”组建而成,为等待杀康熙的死命令而沉睡多年。

为什么周培公直到发现蜡烛没有捻才大喊出让胡太医当心太监作乱呢?

其实周培公早知知晓禁宫中会有太监作乱,只是不知道他们的行动时间,就在太监送上无捻蜡烛趁乱逃走之时,周培公幡然醒悟,大声告诉胡太医。

“哎,蜡烛怎么都没年啊?” “胡太医,注意太监作乱”

不知大家在看这个桥段时有没有发现,周培公告诉众臣蜡烛无捻时旁边递送蜡烛的太监急忙转身离去,而且桌台上的蜡烛几乎燃尽,太监们知道这正是灯下黑下手杀康熙的好时机,周培公话音刚落,潜伏的太监们已然换衣带刀冲杀而出。

胡太医带领太医院的将士们从救死扶伤,被逼成了杀敌猛将,可想而知康熙的处境是多么悲惨,但是令人欣慰的是连太医院的太医们都愿站出来替康熙挡一刀,可见康熙气数未尽,帝王之气还是在向康熙这边倾斜。

康熙以苦肉计为为影,成功把太监小毛子送入朱慈炯的卧底之中,打探出宫中确实有太监为朱慈炯的同谋,待机而发。

杀鳌拜时康熙已然知道在对自己不利和自己不相信的人行列中安插眼线卧底,更何况现在的康熙帝也算是经历尽磨难,看尽朝中百态之人,怎么能没点心机果策?

不是康熙太“狡猾”,而是朱慈炯太愚蠢。

当时的康熙是如此的看重周培公,怎能不把此时告知周培公呢?

所以周培公由此才准确无误的断定此时太监们必有所行动,大喊:胡太,医小心太监作乱。

可惜人算不如康熙算,更不如孝庄太后神算,早已在宫中布下天罗地网,引蛇出洞,群聚而歼之。

图海带领久经沙场的手下和胡太及其下属联动行动,内外包夹,分散剿灭,在两者联动的情况下将宫中的造反的太监及朱慈炯的虾兵蟹将被杀的支离破碎,片甲不留。

朱慈炯及其信徒未能坚持到吴三桂大军的到来已然兵败,只能趁机让手下故作佯攻,自己扮作小兵趁乱逃走。

朱慈炯及吴三桂等人太过于轻视康熙及孝庄太后的情商和智商,贸然行动,首尾未能呼应,而且两人也是心怀不轨,互相利用,最终自食恶果。

我是追溯历史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康熙王朝》中,周培公从看到蜡烛没有捻,就确定太监要作乱。反应了周培公的对局势的预见性;对事情变化的敏锐性;处理复杂事情的条理性;决断事情的果断性。也见证了周培公的不世出之才。



康熙遇到了自“擒鳌拜,乾纲独断”之后最大一次挫折。

康熙自从扳倒了鳌拜后,可谓意气风发,乾纲独断。但是在不知不觉中,人生的第一个巨大到足以令其崩溃的挫折也悄无声息汇聚一起悄悄袭来。

康熙决定撤藩,朝廷一片哗然,与朝臣、吴三桂互相试探,几个回合以后,朝廷内也几乎没了反对的声音了;而吴三桂开始问康熙要土地、耕具、种子,一副完全服从朝廷决定积极撤藩的样子。成功竟然如此容易,康熙也因此有点漂了。在太监黄敬的带领下,私自出宫,还把歌女紫云养了外宅。真是事业爱情双丰收阿。


但是现实立刻打脸,而且相当沉痛。吴三桂杀了朱国治反了。这种毁灭级的“失误”使得康熙产生了心魔,康熙对自己失去了自信,一度想退位。孝庄无奈之下,只能出面站台稳定朝局。然而真正的政事却只能交给索额图、明珠和周培公三人来处理。

然而一个巨大的阴谋即将被揭开,阴谋一旦得逞,便再无大清。

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联合朱三太子杨启隆要外宫中行刺康熙,引起朝局大乱,以配合三藩在云南起兵。


而朝廷一旦混乱,便立刻是天下大乱的格局,南边有三藩号召恢复汉室;北边有察哈尔等蒙古诸王公的蠢蠢欲动;西边有陕甘总督王辅臣的虎视眈眈;东边有台湾明郑势力的不断袭扰。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而就在这最艰难的时刻,一个小小的意外,让周培公敏锐地发现了“宫中爆乱”发生的准确节点,和需要防范的主要对象。

“哎,这蜡烛怎么都没捻啊?胡太医,注意太监作乱”

其实并不像电视剧里穿帮的棉线芯洋蜡,在清朝蜡烛没有捻是很正常的,因为那个时候用的蜡烛,可以参考现在寺庙里用的蜡烛,他的捻不是棉线做的,而是实心芦苇杆做的,时间长了中间的芦苇芯容易蛀掉,而点不燃。



而且用的蜡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无烟蜡,烧出来黑烟比较多,所以要有人专门伺候着剪烛花,这是下人干的活,外宫中自然就是太监干的活。所以宫里晚上一般都不会去商议军政要务,因为这个场合避免不了太监的参与。

而周培公等人已经在此办公好几天了,太监们也在这伺候好几个晚上了,对宫内的情况和形势也了如指掌了。此刻康熙已崩溃,正是可以趁乱行动之时。


正是这没捻的蜡烛给了周培公发现问题的机会。蜡烛没有捻,天黑就看不清脸,太监正好可以趁黑动手。而此刻桌上蜡烛就要燃尽,太监拿来的却都是没捻的蜡烛,这说明太监们即将动手作乱。


宫里的太监大都是前明留下的,很多人都秘密参加了“三郎香会”。虽然此前康熙用了苦肉计让太监小毛子卧底“三郎香会”,已经掌握了情况。但是康熙此刻一连串的打击,康熙现在的主要精力还在对付难以敌对“心魔”。


而此刻宫内一应应对全权交给了周培公。周培公并没有像康熙那样提前布过局,但是就从“蜡烛没捻”就判断出了今晚要出事,从细节中发掘问题的发展程度以及转机,难怪周培公可以在种种逆境之中,抓住机遇,不断地扭转危局,挽狂澜于既倒,对大清功同再造。


这也是后来康熙敢不顾朝局反对,乾纲独断,让周培公出任“抚远大将军”,带着孝庄的三千家奴去平叛的主要原因。


炒米视角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是一个相当厉害的角色,可谓汉族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的突出特点,是善于提前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电视剧中,"朱三太子"杨起隆的造反当晚,他临危不乱,能力体现的淋漓尽致。



那么,周培公是怎么从太监手中没有灯捻,判断出宫中可能大乱,太监可能造反呢?

原因就是:他早就想到了这种可能。


有人要造反,这点已是共识。

从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出,康熙与"朱三太子"杨起隆为代表的三郎香会的矛盾,已不可调和,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康熙派到杨起隆身边潜伏的小太监小毛子,已经把杨起隆的造反计划告知康熙,只是时间未曾确定而已。康熙和众亲信大臣早已有准备,外松内紧,守株待兔而已。

要造反,必然要趁晚上,尽可能制造混乱才行。

皇宫历来是重兵把守的,高手如云,一般人在大白天攻进去无疑痴人说梦。《鹿鼎记》里面华山派的超一流高手归辛树夫妇,武功多么牛,气势多么霸气。结果呢?还不是死得不要不要的。杨起隆只要脑子没进水,就不可能光天化日进攻皇宫。

那么,现在是晚上了,月黑风高,便于蒙面,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自然也不是。寻常人家,可能晚上只点几盏灯,可皇宫是什么地方?又岂会差这点灯钱?所以,哪怕晚上,皇宫也是灯火通明的,别说人,一个苍蝇都飞不进去。

那么,要攻进去,只有在灯火上做手脚,趁着一片天黑,伸手不见五指,立即攻进去。以有准备,对付无准备,这才能有获胜概率。

除了灯火,还需要有一个条件:必须有人在皇帝身边,趁黑行刺。不然,就三郎香会那点人,可能都攻不到康熙身边,就被全歼了。堡垒么,自然是内部攻破最容易。

以周培公的能力,虽然不知道叛军何时起兵,但上述两个条件,肯定想得到,且不止想过一次,连叛乱发生后,如何处理都肯定胸有成竹。

所以,才能果断出手,迅速杀拿蜡烛的太监,集中亲信侍卫到康熙、太皇太后身边。只要叛军抓不到这两位,天就塌不下来。

总结一下:周培公是一个富有谋略,有预见性和高度行动力的大臣,对叛乱早有准备并做好了对策。所以,叛乱看似闹哄哄,其实一直在康熙和其掌握中。如果没这点能力,如何成为后来的抚远大将军,挥师二十多万……


执着的放牛娃


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可以说是一个不能忽视的角色,他以聪明才智呈现在世人面前,而且他的一生都忠于康熙,连死都殚精竭虑赠送给了康熙一副大清地图。

虽然说康熙一生从擒获鳌拜、平定吴三桂到收复台湾和远征格尔丹缔造了一代大帝的赫赫威名。但是在平定三藩之前,康熙也经历过一段至暗时刻。

为什么周培公看见蜡烛没有捻儿,就确定太监要作乱呢?

一、周培公对当前局势的正确把握!

这个时候的大清已经处于于危难之中了。心高气傲的少年康熙擒获鳌拜,顿时觉得自己要成为千古一帝,所以紧接着他就想要平定三藩。

但是他没有想到事情远远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康熙陷入进退两难之地。

而周培公作为不世出的人才,自然知道现在是最危难的时刻,康熙迟迟没有下定决心,而吴三桂那边已有反意。

康熙这边没有动作,不代表吴三桂没有动作,吴三桂作为前朝的旧臣,心怀鬼胎已是很长时间了,老谋深算,老奸巨猾是少年康熙万万比不得的。

所以周培公的神经变得小心翼翼,一点反常的事情都会引起他的注意。

蜡烛的事情自然逃不过他的法眼!

二、周培公对太监这一底层人物的深刻理解!

皇城里面的太监大多是前朝遗留下来的,并没有遣送。所以这些太监们个个心怀鬼胎,而且有些太监参加了有反清目的的集会。

周培公此人厉害就厉害,在此处他不仅有对大局势的判断,对小人物的一举一动和心理太能把握的八九不离十。

在这段时间里,康熙皇帝心绪难平,迟迟不能定下决心,而作为大臣的周培公也在皇宫里面办公。已经连续好几个晚上了,他知道这些蜡烛都是太太监们负责提供使用的。

而当他看到没有捻儿的蜡烛时,就知道这些太监肯定没有干好自己的正事,转念一想这些太监连提供蜡烛这样的事都没有干好,必定要作奸犯科。

周培公通过对底层人物的心理了解,知道蜡烛之事必有阴谋。

三、周培公对康熙皇帝状态的担忧先虑!

少年康熙擒获鳌拜,扳倒了不可一世的权臣,这是他亲政以来干的第1件大事,干完这件事之后,康熙肯定意气风发,觉得自己能够成就一番帝王的伟大事业!

所以在没有准备好的前提下就决定了平定三藩,结果没有想到引来吴三桂强烈的反扑,骑虎难下,此时的康熙心里已经没有了主意。

周培公了解康熙现在的境地,想必吴三桂也略有耳闻,老谋深算的吴三桂肯定不会坐以待毙,他懂得先下手为强的道理,周培公也能猜到,所以此时皇宫之内,任何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有大事发生。

所以太监们提供的蜡烛没有捻,周培公综合种种,知道必有大事发生!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周培公也是个苦出身,从小父母双亡,一路坎坷,经过多年的磨难,终于获得了康熙的赏识,成为皇帝身边重要的谋臣。

题主所问的问题,正值三藩作乱之际,朝廷内外一片混乱,北方还有蒙古诸部、西北王辅臣虎视眈眈,南方半壁江山尽入三藩手中,怎么看当时的时局,大清都是风雨飘摇的孤舟一般,随时都有可能倾覆。

在这个最绝望的时候,年轻的康熙皇帝甚至都想着退位来逃避了,而一路呵护他长大的孝庄太皇太后自然是痛心疾首,不断地给他做思想工作,同时还得给内外的朝臣们打气,此时的孝庄,压力空前之大。

而外边的朱三太子,经过多年的秘密培养,已经在宫里面安插了很多内线,许多太监都成了朱三太子的人,先行潜伏,待时机成熟举事。

因为和吴三桂在一些条件上谈不拢,朱三太子索性自行举事,组织宫里面的太监作乱,在乱局中杀掉皇帝和若干重臣,以成大事。

正在太监们蠢蠢欲动准备举事的时候,周培公和其他大臣们商讨平定吴三桂的事情,无意中发现蜡烛一根根的都没有捻,眼看黑灯瞎火的,政治嗅觉灵敏的周培公迅速向胡太医大喊:小心太监作乱。

这样当太监们潜伏出动的时候,胡太医组织起力量进行反击,避免了措手不及的窘境,化解了一场潜在的巨大危机。

当时清宫里的太监们负责紫禁城的大多数后勤事务,包括蜡烛,如果蜡烛没有捻,那只有2种可能性,要么是负责采购的太监们贪污吃回扣,买了一堆没有捻的蜡烛,但这蜡烛是每天都要用,皇帝妃嫔等主子们天天都看得到的东西,聪明的太监不可能在这个上面揩油水。

那另一种情况就是太监故意让蜡烛没有捻,毕竟在没有电的时代,照明主要还是得靠蜡烛,一旦没有蜡烛,夜晚的紫禁城那就得一片黑灯瞎火的啥也看不见,那某些人如果要干一些事情就方便的多了,而在漆黑一片一下,肯定会越搞越乱,越乱自然越好。

因此,周培公凭借多年的经验直觉,尤其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乱局之中,敏锐地察觉到一丝不对劲,毕竟要杜绝一切潜在的风险,于是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朝胡太医大喊“小心太监作乱”。

后来,周培公又自告奋勇,主动请缨,进入兰州城劝降了当时清廷西北大患王辅臣,为康熙皇帝立下了汗马功劳。

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将其派到地方任职,周培公因个性问题,与地方官员合不来,干了几年就辞官回乡赋闲去了。

直到1690年,噶尔丹举兵反清,已经在家赋闲近十年的周培公希望复起,写信给康熙皇帝,呈上了一些“平叛良策”,大多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采纳,康熙还安排他去盛京做提督,为大清守边。

1701年,周培公死于任上,享年69岁。

相比较张廷玉、李光地、姚启圣,周培公的官做的不算大,死后享受的待遇也不算高,总体中庸,总体还好。


云中史记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咋说呢?这事咱的往前了说,整个背景出来,毕竟掐头去尾的说道,咱也说不出个味来。

背景

话说康熙年轻,属于活力四射的范畴,但一开始就遇到了阻碍。就那个胡子一大半,头发眉毛都快白了的鳌拜,你说你一个辅佐大臣,把持个朝政死活不撒手,这也叫个事?

没得办法的康熙也只能隐忍,处处退让,最后弄了几个孩童,玩了几把布库,就把鳌拜治理的服服帖帖。

这事办的敞亮,这就是开门红啊,所以康熙这信心是噌噌的往上长,转手他就要削藩。

话说削藩这事,办好了名垂青史,这要是办不好,一家伙就要陷到无底深渊。

但康熙有鳌拜这成功的案例,感觉这削藩难度是有,但不至于别人想的那么难,再加上吴三桂这帮人天天挖满清的墙角,这要不拾掇好了,现在他的日子也不好过。

所以就把削藩提上了日程。

好吧,这小风往出一放,这天下可就炸了锅了。但双方的耐心还是有的,这就相互的试探。

吴三桂这也算老奸巨猾,问康熙要土地,要了土地要种子,要了种子要农具,就这番骚操作下来,这有人就认为吴三桂这真的打算回去当农夫去了,这削藩也太容易了。

康熙虽然也怀疑吴三桂的举动,但内心深处对于这事还是信多余不信,弄个朱国治过去监视。

这事似乎顺顺利利的就要办完了。

可事与愿违啊!吴三桂回头就把朱国治给杀了祭旗,说反就反了。其实也是,吴三桂这辈子的反叛还少吗?后脑勺那反骨可不是一块两块的。

就这么一下把个年轻的康熙击懵圈了,毕竟整个满清说道根子上,被划拉成了好几块。

南北两大块,南边就控制在吴三桂一帮子投降过来异姓王手里边,而北边这块,除了不安静的蒙古大草原,还有西北这块的王辅臣。

这是明面上的,暗地里的打着恢复大明王朝的朱三太子,那是层出不群,你杀了一个来一双,杀了一双来俩对,没完没了,压根就凑不到头。

这下好了,吴三桂这一造反,所有的事就得摆到了明面上了。康熙也就明白过味来了,为嘛顺治就没有把削藩这事纳入到他的政事当中,宁愿拿出天下赋税的一多半去养这三番。

就是想等着这三番老了,死了,兵不血刃的拿下南方,然后对其他地徐徐图之。

可这事被康熙像挤脓包一样给挤了出来,满清的朝堂可就乱了,那么满清就要面对各方面的夹击,而满清的八旗大兵现在是啥状态,康熙跟明镜似的。

所以康熙这就有点绝望,毕竟年轻人吗?这头一回遇到挫折,还是这么大的挫折,他甚至有了退位的打算。

就这,孝庄知道了,气的够呛,但你还能咋样,这又不能骂,只能是给康熙打气,给一帮子傻眼的大臣大气。

所以就这时间点上,满清就只有一个女人来撑着。

那么朱三太子,蹲在墙角里可就要发难了,这就开始启用紫禁城里边的太监,这就要闹事,这矛头直指康熙和孝庄。

所以题主这事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发生的。

蜡烛的事

话说这天,康熙已经没主意了,还得让孝庄打气呢?所以周培公和一帮子大臣,蹲在一边商量讨伐吴三桂的事。

就在这个时候,周培公就发现这送过来的蜡烛,咋就没有捻子呢?你说一根没有,这是疏忽,可根根都没有,这就奇葩了。

这要是一般人,一拍桌子:“胡闹!赶紧的还一批过来!大人们还要商量事,这就过去了!”

周培公那是一个心眼八个窍的人,一下子就整明白了,这是要出事了,而且这事就和太监有关,所以就向胡太医说道:“小心太监作乱!”

这不胡太医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一家伙就把这危机给化解了。

那么咱作为马后炮都知道,后边发生的事,可周培公为嘛就能猜出有事发生,而且还是太监要作乱呢?

其实也简单,这紫禁城里边,您就说吧,吃喝拉撒睡有哪一样能离开太监。所以这蜡烛理所当然的也就只能是太监办理。

蜡烛没有捻子,这可不是小事,毕竟这东西到了晚上,不仅是皇上,各个宫里边的皇帝的大小老婆都在用,这就是眼跟前的事,这是往各位贵人的眼睛里杵沙子呢?这最次一顿板子是少不了的。

而且这蜡烛要从库房里弄到各个宫里边用,这得倒腾几手?这当中间就没一个人发现?逗乐呢吧!

所以这只能说明要出事,而且就是太监这帮人里给你整事。

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你没个光亮,黑灯瞎火啥也瞅不见,这就方便一些人干一些见不得人的事。

您就说吧,在紫禁城里边这么大张旗鼓的干事,还不让你瞧见,这除了杀人,还能有啥事,而杀人这事,除了康熙和孝庄这块,就没有啥值得他们弄这么大动静。

这么些个弯弯绕,周培公脑子转两下这就明白了。所以也就让康熙免了一场刀兵之灾。

其实康熙能平三藩,怼噶尔丹,拿回台湾岛,这都是有汉族大臣的鼎力支持,但康熙终其一生对汉族大臣的态度是,用则用以,不用就丢。

所以很多汉族大臣都没个好,包括周培公。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史


《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我很喜欢,基本上每年都有重播。

汉人周培公为官清廉,处事公正,得到了下属的爱戴。由于他上朝时坚持自己的意见不顾及皇上的颜面,所以皇上有时也想杀他。康熙是一位比较开明的君主,知道他是贤臣,对他爱护有加。

康熙撤藩的时候,动乱不安。三藩的羽翼,加上前明的后裔抓紧策划暴乱。



上书房,周培公和诸位大臣商量撤藩事宜。在更换蜡烛时,发现蜡烛没有灯捻。经验丰富的周培公第一反应就是太监作乱。其实道理很简单而又常常被人忽略。如果康熙没有开始撤藩,蜡烛没有灯芯,这充其量是哪个主事的太监吃了回扣。可是眼下正在大规模的撤藩就另当别论了。宫门外,胡太医带领重兵把手。所以周培公马上喊话胡太医,当心太监作乱。


爸爸带娃2020


《康熙王朝》作为历史正剧的高峰之作,塑造出了无数的经典角色,而这些角色的塑造往往是通过那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来完成的。如康熙身边的智囊臣子中就塑造出了几个性格迥异的人物,但是惟有周培公符合我们对一个儒将的一切想象。他出身贫寒,却盛负才名,得康熙帝师伍次友推荐却不寄人篱下,只想富贵直中取。一封给宰相的推荐信也抵不过他与小姑娘的贫贱友情。幸被康熙发掘,破格提拔,进入上书房行走。

而周培公在发现送来的蜡烛都没有捻的时候,很快就反应出来是太监要做乱,并及时加以防备,将这场宫廷逆乱镇压在了萌芽状态。当时的形式晦暗不明,三藩王刚刚造反,朝廷大军节节败退,康熙对自己的独断专横生出愧意,决意废掉自己的帝位。而外面又有三郎香会的叛贼,这时的大清王朝风雨飘摇,正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

为什么周培公能那么快就判断出是太监在捣乱呢?众所周知,有清一代设立了内务府来掌管宫廷大小事宜,并把太监分为十二监,各有所司,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而这些太监中恰好有一司是负责宫内日常物品的采购与监造,而上书房的蜡烛通通没捻,说明这绝不是偶然。因为负责此事的太监是要对采购(或监造)的蜡烛负责的,就像修建长城的砖石上要刻上工匠的名字一样。所以这个时候所有的蜡烛都没捻,说明这些太监连死都不怕了。他们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要造反。

而自从秦王扫六合之后,太监就在中国的政治局面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无论是赵高矫旨,还是东汉的十常侍祸乱宫廷。历朝历代的宫中政变和政事更迭,背后总是少不了太监的参与,所以想到太监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此时的大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些太监将蜡烛中的捻通通毁掉,目的便是要让宫殿中漆黑一片。因为在灯火通明的地方,这些太监很容易就被一网打尽。所以不难推断,这些太监要造反,而目标则是康熙皇帝和孝庄太皇太后。所以周培公判断出了太监的意图,在康熙的寝宫外设下埋伏,便将这些太监通通一网打尽。

通过这件事就可以充分证明周培公此人绝不仅仅是一个会读书的读书人,他还精通文韬武略,是文武全才。并且反应灵敏,为他日后平察哈尔王和吴三桂埋下了伏笔。但是也为他日后被放逐盛京做足了铺垫,因为周培公不会收敛锋芒,毕竟上书房大臣都在,自己就和胡太医把事情给搞定了。有时候国家的安危不重要,自己的禄位才更重要,能力强的同事是会被人记恨的。

可怜一代儒将,因为满汉之分,被康熙放逐在那样一个冰天雪地之中,抑郁成疾,遗憾终身。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