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美軍軍裝用拉鍊,為何越戰改成了釦子?慘痛的教訓不能忘

一九四四年六月五日,晚十一點,英吉利海峽上烏雲密佈,然而這烏雲上方,是正在飛行的幾百架傘兵機,這些傘兵機運輸了幾千名美國和英國空軍的空降師官兵,他們的任務,是不惜一切代價,在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凌晨五點以前,佔領諾曼底海灘上許多德軍碉堡。在其中的一架傘兵機上,二等兵凱恩感到渾身難受,他將上衣拉鍊拉開,又向身旁中尉要了根菸,然後自言自語道:“今天我們都要玩完。”忽然,凱恩乘坐的飛機被德軍高射炮擊中,凱恩的頭猛烈地撞在了身後的機艙玻璃上,在他緩過勁來前,他身旁的約翰內斯中尉一把將他拉起,對他吼道:“快將你的腿袋拉鍊拉好,我們要提前空降了!”

二戰時,美軍軍裝用拉鍊,為何越戰改成了釦子?慘痛的教訓不能忘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約翰內斯這裡所說的“腿袋”,是美國101空降師在諾曼底空降前,發明的一種用厚布縫製的空間很大的袋子。這個袋子中,裝著空降兵幾乎所有裝備,包括步槍、彈藥、食物以及其它所有東西。這個發明最初的目的,是幫助空降兵在空降期間解放雙手。對空降兵來說,雙手需要進行大量動作,例如,在空降前掛上降落傘傘鉤,在跳出艙時打開降落傘,在跳傘過程中用雙手控制方向,以及在落地時用雙手保護自己。如果要將所有裝備帶在身上,雙手顯然無法被解放,空降瞬間的巨大力量,有可能會將戰士的步槍、揹包和彈藥,統統拉拽出去,而失去自己的武器和彈藥,對於被空投到敵後的空降兵來說,顯然不是一件好事。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腿袋”這個發明,最終被證明不但沒有起到預想的作用,反而弄巧成拙。據統計,在諾曼底空降的幾千名空降兵中,約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戰士,在跳出機艙後,腿袋就不知去向了。這導致他們在落地後,除了一身軍裝,以及一把匕首外(當時的匕首插在陸戰靴上),一無所有。許多降落在德軍碉堡、高射炮或掩體周圍的空降兵們,不得不成為德軍的活靶子。不過腿袋這個發明的失敗,並非因為其本身不好,實際上,即便這些腿袋脫離了戰士,在落地後依然沒有受到多少損壞。真正讓腿袋成為歷史笑柄的,是腿袋與戰士之間的連接裝置:拉鍊。

二戰時,美軍軍裝用拉鍊,為何越戰改成了釦子?慘痛的教訓不能忘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美軍在設計腿袋之初,做過一系列對抗衝擊實驗。他們模擬跳傘時的受力環境,將腿袋安裝在士兵身上,從合理的高度下落。當時的實驗已經充分證明,腿袋的連接沒有任何問題,然而他們沒有想到,諾曼底登陸時戰士腿部受到的衝擊,遠遠大於平時訓練的衝擊。當時,許多美軍由於覺得腿袋麻煩,在飛機上將腿袋拉鍊暫時拉開,打算在跳傘之前再拉上。然而突如其來的德軍高射炮轟擊,讓這些戰士措手不及。他們有的慌不擇路,根本不能將腿袋拉鍊拉好。有的因為環境太暗,看不清拉鍊結合口,還有的雖然拉好了拉鍊,但在飛出機艙的一瞬間,巨大的力量讓拉鍊滑絲,拉鍊於是徹底作廢。

二戰時,美軍軍裝用拉鍊,為何越戰改成了釦子?慘痛的教訓不能忘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從某種程度上說,拉鍊是人類一項偉大發明。十九世紀二十年代,西方工業革命如火如荼,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對著裝的要求也與日俱增,因此,許多人開始進軍服裝業。一位名叫弗朗西斯科的法國年輕人,非常執著於男靴和女靴的設計。當時的靴子,都是用繩子進行固定的。高筒靴的側面,有許多間隔相等的小孔,一根非常結實的繩子(類似於現在的鞋帶),從這些小孔中穿出來,固定靴子側面。這種設計不但穿戴麻煩,使用很久以後還會磨損靴子,因此,弗朗西斯科發明了拉鍊。當時的拉鍊也遠沒有今天這麼精緻,拉片之間的距離很大,因此拉起來頗為費勁。今天的拉鍊,是後來近兩百年的改變才成型的。

拉鍊投入量產後,立刻博得了社會各界的青睞。同時,軍隊也採用了這一設計。相比繩子和紐扣,拉鍊有兩點好處。首先,通過拉鍊結合,更加結實緊密,這在軍隊和戰爭中尤其重要。例如,拿破崙戰爭期間,盛裝軍用物資的盒子,是用繩子捆綁的。這導致在當時的運輸過程中,許多裝備都漏了出來。而拉鍊的使用,很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拉鍊拉好後,裡面的東西無論如何也掉不出來。其次,拉鍊可以讓軍裝更加保暖。同樣是拿破崙戰爭時期,軍裝用的都是釦子,釦子間隙會透風,這在冬天尤其成為問題。而拿破崙三世在軍隊中引進拉鍊後,透風問題被成功解決,軍裝保暖更有保障。

二戰時,美軍軍裝用拉鍊,為何越戰改成了釦子?慘痛的教訓不能忘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拉鍊被軍隊普遍裝備,有長達近一百年的歷史。期間,拉鍊的使用總體來說利大於弊。然而,除了諾曼底空降時期的腿袋問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拉鍊的存在讓美軍再一次吃盡苦頭,經歷了慘痛教訓。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和德軍之間大規模的戰鬥已經不多了,與德軍在柏林戰役戰場上週旋的,主要是蘇聯人。當時的美軍和英軍,在法國和德國交界處的巴斯通地區作戰。巴斯通戰役發生在冬天,不是大規模交戰,戰鬥中充滿了小股部隊作戰,正是這種小規模作戰中,拉鍊讓美軍吃盡了苦頭。

二戰時,美軍軍裝用拉鍊,為何越戰改成了釦子?慘痛的教訓不能忘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拉鍊有一個明顯缺點,在拉動的過程中,會出現比較大的聲音,這種聲音在夏天沒有什麼,因為環境噪音比較大,但在冬天就麻煩了,因為周圍的雪會大量吸收環境噪音,使拉鍊的聲音在環境中非常突兀,而在小規模戰鬥中,隱蔽又尤其重要。在當時的一次陣地巡邏中,二等兵喬治·約翰遜在樹叢中方便。他不知道樹叢後面,就埋伏著幾個德軍,而這些德軍當時正昏昏欲睡。在他方便完拉上拉鍊時,拉鍊的聲響驚擾到了那幾位昏昏欲睡的德軍,這些德軍慢慢靠近他,並用刺刀殺死了他。類似的悲劇在當時的美軍中出現了很多。拉鍊帶來的,絕不僅僅是傷亡數量增加的問題,而是美軍暴露自己位置的問題。因此,美軍在越南戰爭時期,徹底廢棄了對拉鍊的使用,而改用傳統的扣子。釦子在繫上的時候沒有任何聲響,因此,在越南戰爭那樣更需要隱蔽的戰鬥中,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軍經歷的慘痛教訓,沒有再因為拉鍊而重演。

二戰時,美軍軍裝用拉鍊,為何越戰改成了釦子?慘痛的教訓不能忘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拉鍊除了聲音大,還有一個壞處,就是不適合在寒冷地區使用。由於拉鍊是金屬製作的,在寒冷地區一旦沾上了水,就有可能結冰,而結冰後,拉鍊就無法使用了。這種情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出現過。在當時的比利時戰場上,由於天氣嚴寒,許多英軍戰士的拉鍊都出現了拉不上的問題,導致他們無法保暖,不得不用雙手裹著自己的衣服,而這樣又帶來了新的問題,他們無法全神貫注使用他們的武器。所以,當時許多戰士不得不敞開衣服作戰。與此相反,拉鍊還有可能在拉動過程中壞掉,這樣帶來的麻煩更大。一旦拉鍊損壞,士兵很難再將拉鍊拉開,更不要說修復,因此,當時很多戰士都將拉鍊硬生生扯開,才能解決這個問題。而拉鍊被扯開後,也就無法再拉上了,這又帶來了保暖和禦寒的問題。

不過,這些慘痛的教訓,大多發生在戰爭期間。在其它領域內,拉鍊還是有著得天獨厚優勢的。首當其衝的,就是航空航天領域。由於航空航天領域中對高精尖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在設計這些領域服裝拉的鏈時,都會考慮到各種各樣的情況,拉鍊的拉齒打磨,也會格外認真。例如,航天領域內,航天員穿戴的宇航服上,就有許多地方依然使用拉鍊。比如手套,航天服,甚至航天靴。航天服上之所以要嚴格使用拉鍊,是因為必須保持封閉的內環境,拉鍊能在最大程度上將航天服的內部與外太空之間隔離開來。相比拉鍊,顯然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釦子自然是不行的,巨大的間隔,會讓過多的輻射穿透到航天員的身體中來。

二戰時,美軍軍裝用拉鍊,為何越戰改成了釦子?慘痛的教訓不能忘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