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谁造成了张金哥和守备之子的悲剧?

润杨阆苑


造成守备之子和张金哥悲剧的原因。

1. 案子的解决。

解决这个婚姻案子的关键人物,就是长安节度使云光云老爷,可他解决的方式不是了解案子的情况,而是念"久悬贾府之情″。结果就是: 守备无可奈何地、忍气吞声地接受了前聘之物。

2. 官场腐败的结果。

从云光解决这个案子的依据看,他曾经是依靠过贾家的,而这次如此解决完全是为了报恩,这也就是说官场上他们是相互为用的。而云光的例子在那时,并不是单一的,如贾雨村、孙绍祖、傅试等,这样最后的结果就是官场鱼肉百姓。

3 . 当时伦理的结果。

张金哥和守备公子无情可言,他们之间只有伦理,并且这个伦理是当时人所信仰的,对女子更加严格,甚至要求女子应无条件的做到。张金哥爱势贪才父母,不顾伦理完全接受云光的处理,最后逼死张金哥。

4 . 作者如此安排的用意。

这里铁槛寺已不是清净之地,静虚尼姑也不是清心寡欲,小尼姑智能儿更是不堪,一切都失去了规矩,一切又与官场与贾府相互勾结乌烟瘴气,贾府衰败之气从中可见。


文学与教育


张家和守备家定亲,要行“六礼”,依照古代礼法而言,婚姻“由纳吉而定,纳征而成”, 律法方面也是以交换婚书或收受聘财为婚约成立要件,一旦婚约成立,不得轻易反悔更不能随意和其他人再订婚、结婚,否则不仅要受到社会舆论谴责,还会受到法律制裁。张家在与守备家已经行完纳征之礼,又和李家图谋再结儿女亲家,此行为完全违礼违法,所以当守备要打官司告状时,即使张、李两家在当地俱有财、势,他们也不得不托人跑到京城疏通关系,花大价钱买通凤姐弄权,才能凭借非法手段退掉张金哥和守备之子的婚事。

历史上女家为了贪财,将自己的女儿“一女许数家”(《潜夫论·断讼篇》)的行为不仅会被世人嘲讽,而且律法也严惩这种违背契约精神的恶行。纳征后定亲男女俱存时,除了两家自行协调均同意协商解除婚姻外,法定解除婚姻的情况只有三种:1未成婚的一方男女犯奸盗;2男方超过约定的娶亲时间五年,无任何理由但依然不娶亲的、丈夫逃亡三年了还不归家的3骗婚妄冒的;这三种特殊情况可以依法取消婚约,否则无故悔婚要受刑罚。依照《大明律》“若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笞五十。虽无婚书,但曾受聘财者亦是。若再许他人,未成婚者杖七十,已成婚者杖八十”。依照《大清律例.户律.婚姻》规定:“若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主婚人(明清律法中“主婚人”指的是为子女订立婚约的祖父母、父母或者其他长辈)笞五十,女归本夫,若再许他人,未成婚者,杖七十,已成婚者,杖八十……男家悔者,罪亦如之……”。而知道对方已经订婚还要强娶他人之妻的李衙内什么罪呢?“后定娶者,知情与女家同罪,财礼入官”。张金哥和守备公子无情可言,他们之间只有伦理,并且这个伦理是当时人所信仰的,对女子更加严格,甚至要求女子应无条件的做到。张金哥爱势贪才父母,不顾伦理完全接受云光的处理,最后逼死张金哥。

4 . 作者如此安排的用意。

这里铁槛寺已不是清净之地,静虚尼姑也不是清心寡欲,小尼姑智能儿更是不堪,一切都失去了规矩,一切又与官场与贾府相互勾结乌烟瘴气,贾府衰败之气从中可见。


思想是创作的灵魂


《红楼梦》中,一个张姓财主家的女儿金哥和原守备之子定亲,但之后她在庙里进香时又被长安知府小舅子李衙内看中,张家父母和李家沆瀣一气、通同作恶,使用非法手段解除了张金哥和守备之子的婚约,被拆散的有情人双双自杀酿成悲剧。



嘎嘣脆a


张金哥,这个带有男孩色彩的名字,却是用在一个美丽动人的女子身上。她本是长安县一个平民百姓家的女儿,只因天生丽质,被两个官宦人家先后看中,引发了一场类似于战场上的金戈铁马般的战斗。这场争婚战打得难解难分,之后惊动了更高级的官员节度使云光,才使一方胜利,一方落败。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争斗双方都认可了这个结果。金哥小姐要反抗,她一条绳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让所有的参战者都成了输家。在《红楼梦》中,描写最细腻的悲剧是宝黛爱情,而描写最粗略的就是张金哥的这个悲剧,因为这个悲剧的主人公与贾氏宗族没有任何关系。为什么会写到这个悲剧,那是因为这个悲剧的幕后凶手是贾府的管家婆王熙凤。这个悲剧的叙述虽然简单,不过千字篇幅,但是它隐含的意义同样是很深刻的。

一、礼教的悲剧

在这个悲剧中,有一个自相矛盾的地方,那就是张姓财主与女儿的极度不一致。当矛盾冲突产生后,父母是宁愿破家也要退婚,另将女儿许配给知府小舅子李公子;而女儿宁愿自杀也不愿退了守备公子转嫁他人。当父母愿望达到满足之时,就是女儿命尽之日。张财主花了三干两白花花的银子(也许还要多),其结果是将女儿送上了黄泉路。看到这里,读者会问,父母与女儿是亲人不是仇人,为什么不能提前沟通呢?并且从叙述中可以看出,退婚之事拖了很长时间,父母就不会问问居住在同一屋檐下的女儿,而女儿又没有向亲生父母讲清自己的意愿,究竟为什么?这种意识是现代的,几百年前却完全不会是这样,也不能是这样。

封建礼教要求儿女的婚事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规律,儿女对自己的婚事不仅无权做主,也不敢过问,乃至不应听到,这种规矩对女子尤其如此。鲁迅的小说《在酒楼上》就写了一个叫顺姑的女子,她听到未婚夫不成材的谎言却不敢去问,最终抑郁而死。这个悲剧还是出现在辛亥革命之后,而张金哥生活的年代是封建社会。张家为女儿的婚事闹得天翻地覆时,张金哥只能置若罔闻,不能问、不能说、不能听。当父母为达到目的欢天喜地时,她更不能批评。她惟一能支配的是自己的生命,她用生命表达了自己的意愿。是谁害死了张金哥?

归根到底,是封建礼教。它为鲁迅所讲的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提供了鲜血淋漓的证据。礼教“吃人”还有另一方面的含义。张金哥与守备公子既非青梅竹马,也不是通家交好,估计连面都没见过一次。张金哥的自杀不会是为了殉情而只能是为了守礼。当时社会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律条深深的印在人们心中,即使没有“之子于归”,意念上的许嫁也会使许多女子为之终身付出。订婚后丈夫意外死亡,抱着灵位拜堂的女子并不罕见。在张金哥心中,许嫁守备公子又改为知府小舅子,这等于再醺,即使是只有约定没有行动的再礁也是耻辱,洗刷耻辱的惟一途径只有自杀。她要用生命维护自己的尊严,反抗父母的出尔反尔。这是礼教“吃人”的又一方面。

二、官位的悲剧

自从女儿许嫁守备公子,张家这个土财主就与官府有了不解之缘。知府小舅子又看上张金哥时,张财主本来只需明确表示名花有主就可以了。为什么会出现两家争执,互不相让的纠葛呢?原因在于张财主的攀附权贵。张家最初订婚的是守备家,守备是武官,在明代是镇守边防的军官,在清朝绿营兵的军官中也设有这个官职,是正五品,分领营兵,掌管营务粮饷。而想争夺张金哥的李公子是知府的小舅子,知府是地方政府中的府一级长官,清代为从四品。也就是说,知府官阶大于守备仅半格,但他是当地掌管一切的父母官,这也难怪张财主家动了改换门庭的念头。一个土财主偏偏要与官员结为姻亲,本来就门不当户不对,但是张家倚仗女儿的美丽,妄想改变只富不贵的局面,其中包含着很多的功利因素,也隐藏着许多危机成分。

一旦遇到更高权贵,势利的张财主就会改变初衷,这才引发了退婚的纠葛。当事情相持不下时,另外两家还没有运用权势的力量,张财主却托关系、找门路,以权压人,结果动用了比争执双方更高级的官员,达到了目的。可惜事与愿违,他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没有想到女儿的意愿,白白花了金钱又赔上女儿的性命。守备公子也是这场悲剧中的牺牲者。但他并不像《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那样为情而死,他的自杀因素也许更复杂一些。前面我们分析张金哥与守备公子大约从未谋面,“爱情”二字无从谈起。若说张金哥的自杀还有“好女不事二男”的礼仪与习俗,守备公子却不必受此约束。作为男人,三妻四妾尚无不可,又怎会为一个媒定而未娶的陌生女子付出生命呢?

应该说,他的自杀源于官场权势的欺压。当知府小舅子出现后,张财主选择的天平就偏向了权势,所以能够与之抗衡,是因为守备家订约在前,站住了一个“理”字。而官低位卑的屈辱感时时啮咬着他的心灵,节度使云光的介入,更强化了这种感觉。面对强权的压迫,守备公子只能屈从,但内心的不平却不可能消失,反而会更加强烈。最后又听到张金哥的殉情,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种种因素加在一起,导致了他的自杀。如果说两人的自杀都有反抗的目的,那张金哥反抗的是父母的势利,守备公子反抗的是却是官场的强权。

三、人性的悲剧

在这场悲剧中,人性的种种卑劣之处展露无遗。王熙凤是这场悲剧的主要凶手,在这件事上,体现了她的贪婪和争强好胜。开始,她并没有答应帮忙,理由是“不缺钱用”。而当老尼用“只当府上没这手段”反激她时,她争强好胜的本性就被激活了,再加上贪欲,她就导演了这场悲剧。我国有一句民谚,就是“宁拆十座庙,不破一门婚”,即使没有两条人命的严重后果,王熙凤也不应该去做毁人婚姻之事。但是三千两银子的诱惑和争强好胜的本性导致了她做此恶事。张财主是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只因为他人性中的道德底线太低、功利因素过强。为了攀附权贵,他用自己的女儿做筹码;再遇到更高一级的权贵,他不惜背盟毁约;僵持不下时,他又想到利用更高的权贵。为此,他付出了至少三干两白银的代价。

最后,他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没有攀上任何权贵,却赔上女儿年轻鲜活的生命。静虚老尼本是佛门子弟,应该在寺庙静心礼佛,可她平日里总是奔走权门,以获得金钱和人际关系上的好处。在这场悲剧中,经她手就送给了王熙凤三千两银子,她得到银子没有,我们不得而知。不管她是否得到钱财,至少她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一种谁也别敢小瞧我的得意感。平日里,她奔走权门,小心翼翼地看着别人的脸色,乞求别人的施舍,那些太太小姐们谁会把她放在眼里呢?但是,在这样的大事中,她起到了那些太太小姐乃至老爷少爷所起不到的作用。让张财主看看,让守备家看看,让知府家看看,自己居然能接上贾府的关系,操纵云光节度使,从今以后谁还敢小觑我?

李公子好色,守备家斗气,也是这场纠纷的起源。真正到了矛盾爆发后,谁也不愿意退出是因为面子。林语堂在他的《中国人》一书中就曾指出面子是我们民族一直看重的东西,始终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它是无形的,却使多少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红楼梦》中奴才们最看重的也是面子,他们叫脸面,总是在争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王熙凤在协理宁国府时也用“三四辈子的老脸”能不能保住相威胁。两个官宦家庭争斗,表面上是争媳妇,实际上是争面子。而云光节度使偏向哪方,哪方就胜利,就有面子,而失败的家庭也就全然没了面子。在这场悲剧中,还有一个无形凶手,那就是人性的丑恶,它的世俗称谓就叫贪婪、功利、脸面、自我表现欲、争强好胜心。

归根到底,是封建礼教。它为鲁迅所讲的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提供了鲜血淋漓的证据。礼教“吃人”还有另一方面的含义。张金哥与守备公子既非青梅竹马,也不是通家交好,估计连面都没见过一次。张金哥的自杀不会是为了殉情而只能是为了守礼。当时社会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律条深深的印在人们心中,即使没有“之子于归”,意念上的许嫁也会使许多女子为之终身付出。订婚后丈夫意外死亡,抱着灵位拜堂的女子并不罕见。在张金哥心中,许嫁守备公子又改为知府小舅子,这等于再醺,即使是只有约定没有行动的再礁也是耻辱,洗刷耻辱的惟一途径只有自杀。她要用生命维护自己的尊严,反抗父母的出尔反尔。这是礼教“吃人”的又一方面。

二、官位的悲剧

自从女儿许嫁守备公子,张家这个土财主就与官府有了不解之缘。知府小舅子又看上张金哥时,张财主本来只需明确表示名花有主就可以了。为什么会出现两家争执,互不相让的纠葛呢?原因在于张财主的攀附权贵。张家最初订婚的是守备家,守备是武官,在明代是镇守边防的军官,在清朝绿营兵的军官中也设有这个官职,是正五品,分领营兵,掌管营务粮饷。而想争夺张金哥的李公子是知府的小舅子,知府是地方政府中的府一级长官,清代为从四品。也就是说,知府官阶大于守备仅半格,但他是当地掌管一切的父母官,这也难怪张财主家动了改换门庭的念头。一个土财主偏偏要与官员结为姻亲,本来就门不当户不对,但是张家倚仗女儿的美丽,妄想改变只富不贵的局面,其中包含着很多的功利因素,也隐藏着许多危机成分。

一旦遇到更高权贵,势利的张财主就会改变初衷,这才引发了退婚的纠葛。当事情相持不下时,另外两家还没有运用权势的力量,张财主却托关系、找门路,以权压人,结果动用了比争执双方更高级的官员,达到了目的。可惜事与愿违,他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没有想到女儿的意愿,白白花了金钱又赔上女儿的性命。守备公子也是这场悲剧中的牺牲者。但他并不像《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那样为情而死,他的自杀因素也许更复杂一些。前面我们分析张金哥与守备公子大约从未谋面,“爱情”二字无从谈起。若说张金哥的自杀还有“好女不事二男”的礼仪与习俗,守备公子却不必受此约束。作为男人,三妻四妾尚无不可,又怎会为一个媒定而未娶的陌生女子付出生命呢?

应该说,他的自杀源于官场权势的欺压。当知府小舅子出现后,张财主选择的天平就偏向了权势,所以能够与之抗衡,是因为守备家订约在前,站住了一个“理”字。而官低位卑的屈辱感时时啮咬着他的心灵,节度使云光的介入,更强化了这种感觉。面对强权的压迫,守备公子只能屈从,但内心的不平却不可能消失,反而会更加强烈。最后又听到张金哥的殉情,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种种因素加在一起,导致了他的自杀。如果说两人的自杀都有反抗的目的,那张金哥反抗的是父母的势利,守备公子反抗的是却是官场的强权。

三、人性的悲剧

在这场悲剧中,人性的种种卑劣之处展露无遗。王熙凤是这场悲剧的主要凶手,在这件事上,体现了她的贪婪和争强好胜。开始,她并没有答应帮忙,理由是“不缺钱用”。而当老尼用“只当府上没这手段”反激她时,她争强好胜的本性就被激活了,再加上贪欲,她就导演了这场悲剧。我国有一句民谚,就是“宁拆十座庙,不破一门婚”,即使没有两条人命的严重后果,王熙凤也不应该去做毁人婚姻之事。但是三千两银子的诱惑和争强好胜的本性导致了她做此恶事。张财主是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只因为他人性中的道德底线太低、功利因素过强。为了攀附权贵,他用自己的女儿做筹码;再遇到更高一级的权贵,他不惜背盟毁约;僵持不下时,他又想到利用更高的权贵。为此,他付出了至少三干两白银的代价。

最后,他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没有攀上任何权贵,却赔上女儿年轻鲜活的生命。静虚老尼本是佛门子弟,应该在寺庙静心礼佛,可她平日里总是奔走权门,以获得金钱和人际关系上的好处。在这场悲剧中,经她手就送给了王熙凤三千两银子,她得到银子没有,我们不得而知。不管她是否得到钱财,至少她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一种谁也别敢小瞧我的得意感。平日里,她奔走权门,小心翼翼地看着别人的脸色,乞求别人的施舍,那些太太小姐们谁会把她放在眼里呢?但是,在这样的大事中,她起到了那些太太小姐乃至老爷少爷所起不到的作用。让张财主看看,让守备家看看,让知府家看看,自己居然能接上贾府的关系,操纵云光节度使,从今以后谁还敢小觑我?

李公子好色,守备家斗气,也是这场纠纷的起源。真正到了矛盾爆发后,谁也不愿意退出是因为面子。林语堂在他的《中国人》一书中就曾指出面子是我们民族一直看重的东西,始终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它是无形的,却使多少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红楼梦》中奴才们最看重的也是面子,他们叫脸面,总是在争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王熙凤在协理宁国府时也用“三四辈子的老脸”能不能保住相威胁。两个官宦家庭争斗,表面上是争媳妇,实际上是争面子。而云光节度使偏向哪方,哪方就胜利,就有面子,而失败的家庭也就全然没了面子。在这场悲剧中,还有一个无形凶手,那就是人性的丑恶,它的世俗称谓就叫贪婪、功利、脸面、自我表现欲、争强好胜心。










津豫家庭生活


《红楼梦》中,一个张姓财主家的女儿金哥和原守备之子定亲,但之后她在庙里进香时又被长安知府小舅子李衙内看中,张家父母和李家沆瀣一气、通同作恶,使用非法手段解除了张金哥和守备之子的婚约,被拆散的有情人双双自杀酿成悲剧。

张家和守备家定亲,要行“六礼”,依照古代礼法而言,婚姻“由纳吉而定,纳征而成”, 律法方面也是以交换婚书或收受聘财为婚约成立要件,一旦婚约成立,不得轻易反悔更不能随意和其他人再订婚、结婚,否则不仅要受到社会舆论谴责,还会受到法律制裁。张家在与守备家已经行完纳征之礼,又和李家图谋再结儿女亲家,此行为完全违礼违法,所以当守备要打官司告状时,即使张、李两家在当地俱有财、势,他们也不得不托人跑到京城疏通关系,花大价钱买通凤姐弄权,才能凭借非法手段退掉张金哥和守备之子的婚事。

历史上女家为了贪财,将自己的女儿“一女许数家”(《潜夫论·断讼篇》)的行为不仅会被世人嘲讽,而且律法也严惩这种违背契约精神的恶行。纳征后定亲男女俱存时,除了两家自行协调均同意协商解除婚姻外,法定解除婚姻的情况只有三种:1未成婚的一方男女犯奸盗;2男方超过约定的娶亲时间五年,无任何理由但依然不娶亲的、丈夫逃亡三年了还不归家的3骗婚妄冒的;这三种特殊情况可以依法取消婚约,否则无故悔婚要受刑罚。依照《大明律》“若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笞五十。虽无婚书,但曾受聘财者亦是。若再许他人,未成婚者杖七十,已成婚者杖八十”。依照《大清律例.户律.婚姻》规定:“若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主婚人(明清律法中“主婚人”指的是为子女订立婚约的祖父母、父母或者其他长辈)笞五十,女归本夫,若再许他人,未成婚者,杖七十,已成婚者,杖八十……男家悔者,罪亦如之……”。而知道对方已经订婚还要强娶他人之妻的李衙内什么罪呢?“后定娶者,知情与女家同罪,财礼入官”。

守备这种“良民”遭害,就像小说《 韩秀才乘乱聘娇妻 吴太守怜才主姻簿》里讲的“他有的是钱财,官府自然为他的”,不得不忍气吞声退婚。那如果按照正常的法律规定,《三言二拍》小说里的类似案例可以做参考,金朝奉将女儿许配给儒生韩子文,后来嫌贫爱富悔婚,于是撒谎女儿已经订婚给程元了,和韩子文的婚约不算,强逼韩退婚,最后吴太守依法断案,“女准属韩生。金声、程元、赵孝构衅无端,各行杖警!”。

张金哥是“知义”之人。古代四维,即礼、义、廉、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张金哥和守备之子已经订婚,双方守以夫妻之义,金哥效仿节义事遽躬蹈之不愿另嫁他人,维护坚贞,这是礼法之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做人重承诺、讲诚信,这是情理之义。张金哥的“知义”不是迂腐的固守封建礼教的愚昧,不是沽名的“死名、死节”,而是如《三言二拍》里《宣徽院仕女秋千会 清安寺夫妇笑啼缘》中写的“结亲结义,一与定盟,终不可改。儿见诸姐妹家荣盛,心里岂不羡慕?但寸丝为定,鬼神难欺。岂可因他贫贱,便想悔赖前言?非人所为。儿誓死不从”,她的义是“大义”,她的死也是“正死”。

张金哥被作者评价是“多情”, “多情”指她和守备之子二人感情真挚专一,张和前夫有婚约,二人之“义”可以源于礼和理,情自何来呢?如果让笔者分析大概有以下几种可能:

(1)说媒前产生感情

古代注重男女大防是一般性礼节要求,但是古人却并不死板。从李清照的《点绛唇》 “见客如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透露出的小女孩懵懂的情思,再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情人相会,从过去的抛绣球选婿到古代“情人节”元宵、上巳、七夕的热闹,未婚男女都有见面的可能,在这种机缘下一见倾心的男女们,往往是中意后互留姓名、住址,再回家禀告家长,走“明媒正娶”的合法程序。有关例子历史上和古代小说中比比皆是,除此之外,一些公开场合男女也有可能碰面并且产生感情,《吴江雪》中苏州秀才江潮与才女吴媛是在上香途中相识相爱,最终历经波折结成眷侣,而《红楼梦》书中邢岫烟和薛蝌也是在订婚前已经对对方满意“蝌岫二人前次途中皆曾有一面之遇,大约二人心中也皆如意。”这些事例表明金哥和守备之子有在订婚前就见过,并且生情的可能。

(2)相亲时互相看中对方生情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载:“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或借园圃,或湖舫内,两亲相见,谓之相亲……”,相亲时,如果准新郞觉得满意,就用一支金钗插到准新娘的发上,这叫做“插钗”,如果准新郞看不中准新娘,就给女家送上彩缎二匹,这叫做“压惊”,暗示这门亲事说不成了。宋代的这一个习俗,一直沿袭到清代,蒲松龄整理的《聊斋俚曲·琴瑟乐》中就有对相亲日男女方互相偷偷打量的描述,“那人装娇,那人装娇,往我门前走几遭。慌得小厮们,连把姑夫叫。他也偷瞧,我也偷瞧:模样俊雅好丰标,与奴正相当,一对美年少。”双方一眼投缘,成就了一对佳偶。

此外,据一些民俗资料记载,有些地方男女谈婚论嫁时,女方家人会在相亲日让女儿多做打扮,并进行家务事如打扫庭院、作女红、倒茶等,给未来的婆家相看其容貌、身材、体态、举止;此时女孩也可直接和男方相看,她或者从偏厅行过大厅,或者躲在门后等处隐秘窥视观看“客人”的音容相貌,这种相亲习俗,现今建宁、漳平、山东一些地方依然保留着。冯梦龙笔下就对此有过具体描述,《宣徽院仕女秋千会 清安寺夫妇笑啼缘》中,宣徽看中了拜住要招为婿,于是“拍案大叫道:“好佳作!真吾婿也!老夫第三夫人有个小女,名唤速哥失里,堪配君子。待老夫唤出相见则个。”就传云板请三夫人与小姐上堂。当下拜住见了岳母,又与小姐速哥失里相见了……拜住不敢十分抬头,已自看得较切……心中喜乐不可名状。相见罢,夫人同小姐回步。”虽然以这种相亲方式论,男女见面时间并不长,只是短暂一瞬,甚至也不能交谈,见面后女子需要马上避入内室,但是郎才女貌的男女双方“一见钟情”的可能性非常大。

(3)虽未谋面,但是从旁的渠道了解对方,从而产生爱慕之情

相对于第二种情况,此种可能性倒是最大。男女之间的产生感情原因是多种的,有日日耳鬓厮磨的陪伴产生的青梅竹马之情,也有突然相逢一见钟情之情,还有未曾谋面,已经被对方的才华、容貌、品性的传闻吸引,从而不自禁的产生的仰慕崇拜之情。汤显祖说“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明朝才子林子羽和才女张红桥能以诗为媒介沟通双方产生爱情,《红楼梦》中贾宝玉对于傅秋芳的因为传闻就推崇遥爱“那宝玉闻得傅试有个妹子,名唤傅秋芳,也是个琼闺秀玉,常听人说才貌俱全,虽自未亲睹,然遐思遥爱之心十分诚敬。”。张金哥和前夫虽然书中没写他们见面或相处的具体过程,但是他们很可能在定亲前后已经从家人那里听到过关于对方人品样貌的基本介绍,两人都对此非常满意,再加上定亲已经确立未婚夫妻关系,他们能互相爱慕对方并且生情并不奇怪。张金哥和守备之子之间能产生矢志不渝的感情,依礼依理发生,并非无源之水,而是有本之木。

张金哥之死,是死于知义多情,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的悲愤与反抗。张金哥的以死抗拒父母重新为重定高门婚姻,除了对守备之子的义和情,还很有可能因为了对未来婚姻和人生感到绝望之情而自杀。

衙内称呼是始于唐代。镇藩的亲卫官称衙内。五代以及宋初,改为大臣的子弟来充任此职。后来便泛称官宦的子弟为衙内,从原文字里行间的描述“因此说已有了人家。谁知李公子执意不依,定要娶他女儿”,这个李公子的人品之龌龊,可见一斑,他试图强娶金哥为妻的行为,过去不仅是舆论谴责还涉及犯法,李衙内就是一个依仗亲属权势的行为不端的非作歹之徒。张金哥父母非要退掉张金哥多情的前夫,将她终身幸福拿来攀附权贵,“富累千箱,得才郎而自弃。只缘择婿者,原乏知人之鉴”但是张金哥却不是个贪慕富贵的人,脂批说她是所谓的“老鸦窝里出凤凰”,她对守备之子的人品才貌满意并且生情,再对比一下为非作歹不是良人的李衙内,不愿嫁过去合情合理。

如果张金哥知李衙内不可托付终身,她为何不跟父母言明?甚至以死胁破父母改变主意呢?

首先,张金哥父母贪财爱势本性难改,他们花大价钱买通凤姐,不惜自毁声誉,倾家荡产、违法退婚,下了如此大的血本必然是要有大的图谋,而这种大的图谋从原文和脂批看,绝不是净虚口中的“赌一口气”那么简单,实质是鸳鸯骂她嫂子的话“怪道成日家羡慕人家女儿做了小老婆,一家子都仗着他横行霸道……看的眼热了,也把我送在火坑里去。我若得脸呢,你们在外头横行霸道,……我若不得脸败了时,你们把忘八脖子一缩,生死由我”,张金哥父母意图卖女攀附权贵,张金哥的哀求他们根本不会理睬的。

其次,即使书中张金哥真的自杀身亡,她父母也只是感到“无趣”而不是“悲痛”,所以他们根本不会把女儿活着时的自杀威胁当回事,具体事例可见《孔雀东南飞》的悲剧。而古代三纲五常,封建礼教的压迫又使得张金哥在活着时无力反抗父母的这种错误决议。

最后,从张家背信弃义想一女许两家风声四起开始,直到守备之家含恨退婚结束,这起退婚事件中张家名声已坏,即使张家父母以后反悔,守备之子不计较前过,守备之家也难再接纳张金哥了,而没了李衙内,其他正经人家,也不会愿意再和张家结亲。所以张金哥如果不死,从她父母谋划退婚并且把事情闹大后,她就只能嫁给李衙内这个品性不端的纨绔子弟了。





人活着要争气


“张金哥”与守备和守备之子是一对相互对立的矛盾体;“金哥”就是指价值高受人尊敬的红楼梦真意,“张”就是扩大扩张,也即使作者真文化理念发扬光大。“守备”就是指红楼梦内在真意外面的掩盖或防护,是使真意不暴露的。这就是红楼梦的一真一假,一内一外,一此一彼的关系。


魏永臣550


红楼梦里面,除了作者没人能造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