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危難之時,勇敢站出來的那些人


國家危難之時,勇敢站出來的那些人

譚嗣同

譚嗣同:理想主義的殉道士

譚嗣同,湖南瀏陽人,善文章,好任俠,長於劍術。他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被梁啟超譽為"晚清思想界的一顆彗星。潭嗣同的父親譚繼洵曾任湖北巡撫。巡撫相當於省長了,因此譚嗣同絕對是一個衣食無憂的高幹子弟了。然而譚翻同衣食無憂卻憂天下。為了挽救中國,他追隨康有為維新變法,是著名的維新義士。1898年9月21日。實權派慈禧發動政變,捉拿維新派。譚酮同聽到消息後完全可以走。可誰知他還是不走,決心以死以殉變法。譚同從容的把自己的書信、文稿交給梁啟超,要他東渡日本避難,並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後起。"日本使館曾派人與他聯繫,表示可以為他提供保護”,他毅然回絕並對來人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譚嗣同顯然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理想主義者。其實我們也沒有必要就一定說現實主義者不對。人面要對現實,當然是正確的。可是,但一個人過於實際,心中無夢,沒準那也是一種悲哀。理想主義者表達大多數人對現狀的不滿,傳遞老百姓對未來的期許,它是改造現實僅有的力量,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放眼當下現實主義者如過江之鯽。我看,我們的社會就缺的是這樣的理想主義者。

國家危難之時,勇敢站出來的那些人

孫中山


孫中山:以振興中華為己任

孫中山是第一個振臂高呼振興中華的倡導者,這也是他一生理想的核心,早在1894年11月檀香山興中會創建時,孫中山就在《興中會章程》中聲明:“是會之設,專為振興中華、維持國體起見。“從此,這一理想成為他畢生奮鬥的最高目標身貧困農家、幼時就與姐姐一起上山砍柴的孫中山,似乎有著與生俱來的反抗和革命的秉性,還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他少時就為婦女纏足而深感義憤,敢於砸毀全鄉人頂禮膜拜的神像,以致被鄉人驅趕不得不背井離鄉,遠赴南洋在廣州起義後的長年流亡與鬥爭中,孫中山屢屢遭受挫敗,但“振興中華”這一理想從未動搖過。,他窮盡畢生精力為之奮鬥奔波,上下求索,愈挫愈勇,從未停息。彌留之際,於神志恍惚之中,他斷斷續續喊出的,依然是“和平、“奮鬥"、“救中國"。

國家危難之時,勇敢站出來的那些人

周恩來


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小時候在東關模範學校讀書。一次修身誤上,校長向同學們提出了一個問題:“請問諸生為什麼讀書?

同學們踴躍回答,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也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為明理而讀書周恩來一直靜靜的坐在那裡,沒有搶著發言。校長注意到了,打手勢讓大家靜下來,點名讓他回答。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將定的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校長聽了為之一振!他怎麼也沒想到,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負和胸懷!他睜大眼睛又追問了一句:"你再說一遍,為什麼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鏗鏘有力的話語,博得了校長的喝彩:“好啊!為中華之崛起!有志者當效周生啊!

國家危難之時,勇敢站出來的那些人

羅家倫


羅家倫:努力成為新學生,切莫淪為陳死人

羅家倫十五歲入南昌的英文夜校讀外文,此時他經常注意上海的招生廣告,不但自己想投考,也鼓勵同輩的少年朋友一起去以壯聲勢。1914年進入上海復旦公學就讀。由於復旦公學的創辦人中有革黨人(馬相伯、于右任、葉仲裕等人),所以復旦公學和孫中山時期的國民黨間有密切的政治關係。(1913年復旦公學校董改組時,孫中山先生被推舉為校董會主席)另外復旦公學還具有一個特點:重視言論自由的精神因此,復旦公學學生的政治興趣比他校濃厚中學時代,羅家倫最崇拜君憲派的梁啟超,可是當時的革命黨並不認同梁啟超的主張,所以在學校裡革命黨與君憲派經常一言不合就吵起架來,甚至動拳腳。羅家倫不喜私鬥,遇此情形,每每讓步,很多人都看他是個膽小鬼,文弱書生。然而,燕雀安知鴻鵲之志?復旦公學時期的羅家倫不只學業優異,還任《復旦雜誌》編輯,開始運用文字發表他的理念,他曾撰文與同輩的青少年朋友共勉:“若欲以二十世紀國家的主人翁自恃,必須有春日載陽、萬象昭蘇之慨:切莫暮氣沉沉,氣息奄奄。一定要努力成為新學生,切莫淪為陳死人。

國家危難之時,勇敢站出來的那些人

聞一多


聞一多:似一團火,照亮中國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時,遠離城中心的清華園還處於平靜之中。但是這個平靜第二天就被打破了。5月5日清晨,懸掛在食堂門口牆上的一幅手書的岳飛的《滿江紅》,吸引了清華師生的眼睛。“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手抄這首詩激勵清華師生的正是聞一多有人說:“國家是腐敗的,到處醜惡,不值得愛。"聞一多痛心地反駁道:“不對,只要是你的祖國,再醜、再惡,也要愛他。“他常把自己的詩寄給國內的朋友們,也常常提醒道:“不要誤會我想的是狹義的家我所想的是中國的山川,中國的草木,中國的鳥獸,中國的屋宇,中國的人數日後,他與其他同學一起,從消華園徒步入城,發表街頭演說,宣傳反帝愛國思想。那年5月17日他在家書中寫道:“國家育養學生,歲糜鉅萬,一旦有事,學生尚不出力,更待誰人?今遇此事,猶不能犧牲,豈足以談愛國?

1946年7月15日,聞一多遭國民黨特務殺害。朱自清曾為其寫詩道:你是一團火,照徹了深淵:指示著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團火,照明瞭古代:歌舞和競賽,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團火,照亮了魔鬼燒燬了自己!遺燼裡爆出個新中國。

國家危難之時,勇敢站出來的那些人

傅斯年


傅斯年:本不植高原,今日復何悔

1948年的最後一天,在南京,對著滾滾而去的長江,傅斯年和胡適兩人一邊喝酒,一邊背誦著陶淵明的《擬古》詩第九首: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採。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葉自摧折,根株浮滄海春蠶既無食,寒衣欲誰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復何悔!

其時,國民黨已完全失去東北,淮海戰役也勝負將分,兩位影響了一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相對悽然,禁不住淚下。他們的淚到底為何而灑?從傅斯年一貫的思想來看,他所痛苦的並不是國民黨這個政權的敗亡,這位"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自由知識界的重鎮,他對政治的興趣絕對不是做官,即使書生問政。他一輩子也只肯當參政員,而不願入閣,也不介入任何黨派,他一生主要的角色是歷史學家,是大學校長,是手無寸鐵的知識分子。他認為數千年來的中國“以暴易暴,沒有絲毫長進”,“政治上的蘋新"不如精神上的蘋新,熱情地謳歌“非武器的革命和單純的學生革命",說白了就是主張和平變革,走漸進的道路。對國民黨他有肚子的不滿,從抗戰時期到1947年,他對權勢顯赫的孔、宋家族都有過激烈的抨擊,寫下了一系列震懾一時的檄文,因而被譽為“傅大飽”他曾把這種漸進式的政治理想寄託在國民黨身上,最終國民黨潰敗,他的理想也隨之遠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