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如果没有走错路,直接杀进当时的中国,当时的中国能抵挡住马其顿方阵吗?

余八百


我来回答!

我先说下亚历山大时期对应的中国的当时是周朝的东周。

先来我们说说所谓的亚历山大时期的马其顿方阵,什么是马其顿方阵,就是基本队形为手持6米长枪的16人纵队、并有骑兵和排成松散队形的轻步兵掩护配合。这在古代地中海区域是个创新的阵法,因为在这以前步兵打起仗来像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所以,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所以比较出名。 然后我们在说说当时东周的军事力量,人数我就不说,比较我们是守,他们是入侵,我们不欺负他,相同人数出战,东周有个很出名的战争机器,就是战车,所谓战车就是三人并排站立在一辆车上,由马拉动,中间一人驾车,边上两人手持长戈矛进攻,要速度有速度,要力量有力量。

对战演法,其实很简单,步兵对战骑兵本来就是很少有胜率,何况是战车,战车在高速运动下,带来的强大攻击力不是人力的所能抗衡的,马其顿方阵其实就是把兵力集中到一点,从而战胜散漫的敌军,但是面对有强大的冲击力的骑兵战车,其实这个马其顿方阵并不出众,它靠的是长枪让敌军无法靠近而战胜敌军,但是冲击力和速度极强的战车正好抵消了长枪的威力。可以想象马其顿方阵在战车的冲击下就像豆腐一样被切碎,成为散兵,那还不是灭亡的节奏!

说个题外话,后来战车为什么消失?其实原因很简单,不是当时的战争需求,一是后来骑兵的大量出现,战车跟骑兵比较后发现不管是机动性和冲击力,都不如骑兵来的好,还有就是成本太高。


胖胖看微小世界


这个问题挺有趣的,我也曾经思考过,答案挺简单的:骄傲的亚历山大如果能迎着东方的骄阳踏上秦国的土地,铁定会夕阳西下、重新做人的!为什么?

首先看双方领袖,亚历山大pk秦惠文王。

不可否认,亚历山大是欧洲的骄傲,个不大,有霸气,有好奇心,也挺好学习,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其疆域东自费尔干纳盆地及印度河平原,西抵巴尔干半岛,北从中亚细亚、里海和黑海起,南达印度洋和非洲北部。东征路上所向披靡,确实是马其顿村最靓的仔。但东征路上,一直以为马其顿以外都是荒蛮的他,结果现实中惊叹于大流士宫殿的豪华,感叹“这才是做国王应有的环境与生活啊”。说到底,眼界太屯了。况且他的胜利完全是建立在波斯衰落的基础上,我承认他的伟大,也知道他的侥幸。

而秦惠文王,那是奠定后来大秦帝国基业的重要人物,文治武功自不必说,手下更是人才济济:文有张仪连横六国,武有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是生在帝王家,稳准狠的一p。

总结一下,都是英雄人物,但亚历山大在历练、底蕴上差的不是一丢丢。

接下来我们看武器与装备,这个无需多说,大多数的历史学家都知道,这个阶段的欧洲乃至波斯是无法和我们比较的,秦朝的铁器、青铜冶炼技术保证了武器的硬度、韧度等质量远高于对手的,而且大规模战役的武器装备的完整性更是凌驾于马其顿之上。

其次我们看军队数量,亚历山大出发时越3万步兵、5000骑兵,干掉波斯后加上投降、雇用的也就增加不到5万。秦朝那时候多少,那是上百万的概念!就亚历山大这数量,你咋好意思玩?我不否认战争历史中有很多经典的以少胜多,那得看跟谁,张仪、公孙衍是何许人也?那是玩合纵连横的战略战术上的大谋略家;㮙里子是干嘛的?中国历史有名的风水大师与军事统帅。还玩以少胜多吗?哈哈,还是拿你最拿手的方阵硬怼秦朝吧。

马其顿方阵在平原上确实将军队的兵种配合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是亚历山大之所以成为帝国的大杀器。但在秦朝,你不好使!为什么呢?中国大部队打仗打得太多了,可以说积累下太多的经验,地形、天气、后勤粮草、装备、阵法上的研究都无不精深。秦朝的连弩、河西走廊的地形、虚虚实实的阵法足够让亚历山大大开眼界的

最后补充一点,亚历山大要想和秦朝掰掰手腕,你得先过匈奴骑兵这一关。从波斯不管从西域还是昆仑东进,补给能不能跟上不说,疲惫茫然下被匈奴全歼的概率都是很大的。

所以结论其实很清晰。亚历山大是个值得敬仰、千古传唱的王者,但当时秦朝的国力真的不是亚历山大的用武之地。也好,碰不到,也算是互相给了面子





易中天地宽


首先,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不是走错了路,而是选择走了对的路。军队到达兴都库什山北麓后,必然沿着绿洲,沿着河流溯源而上,到达开伯尔山口,进入富饶的印度。之前的雅利安人等都是这么走的,亚历山大算是沿着前人的足迹。

其次,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即使往东,也要看他们能不能到达秦所在所在的渭河平原再说。从兴都库什山北麓到达秦国,与马其顿到达兴都库什山差不多距离,好像三千公里左右,要越过葱岭(帕米尔山结),这个可不好翻越,补给就更难了。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候,大规模的军队也就在这儿玩玩,翻过这山也难以为继。亚历山大的军队翻过葱岭后,要征服沿途的西域各国,河西走廊的匈奴还有其它各族。然后到达黄河边,大概率沿河往宁夏、内蒙方向去,遭遇北方游牧民族。

最后,等他们到达秦国时,不知军队还有多少人,是不是都成大叔了?哈哈😄


O归真O


马其顿方阵就是一个笑话,现在还有人拿来说事吗?马其顿方阵依靠的是长枪和他们认为有防护力的铠甲,其实那是因为欧洲的冶炼落后而已,当时的中国青铜合金的冶炼已经独步太阳系,他们认为的防护,在当时的中国只不过是一层纸而已。

他们当年不是到不了中国,而只是半路被人打残了。


孙家酸辣汤


假设亚历山大没有走错路,而是长驱直入到达了中国,那么结局会是什么样呢?先看这个人的生活年代对应中国的什么时代,亚历山大生活在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到前323年6月10日,此时正处于中国的战国时期,中国的战国时期是七个诸侯国争霸的时期,亚历山大如果这个时候抵达中国,他会遇到秦国。

因为它是从西边来的,那么秦国就会成为战国七雄中首当其中的国家,他对亚洲的入侵与征服发生在公元前334年,历时十年,经过伊苏斯战役、高加米拉战役、吉达斯普河战役,他先后征服了波斯、埃及、小亚细亚、两河流域。最终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此时的秦国已经经历三十多年的变法,国力已经很充实了。公元前324年,秦国张仪率军攻打魏国,夺取陕,筑上郡塞。秦国的军队长期征战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而且刚刚取得胜利,士气正锐,亚历山大如果此时劳师远征,那他必定难以全身而退。

先说,亚历山大,他劳师袭远这是兵家大忌,他虽然在入侵亚洲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些胜利,但是他没有遇到像秦军这样的虎狼之师,而且他的部队远离国土,后勤补给困难,战斗减员难以有效补充。那些被他打败的亚洲欧洲国家都不是真心依附,随时有可能起来反抗,打断他的交通线和补给通道。这是他要解决的最大的后顾之忧。

再看秦国,但是商鞅变法以后就在秦国培养了耕战之民,意思就是说农民放下锄头就能上战场,放下武器就能种地。这是军民合一的制度,所以秦国可以动员起来的战斗人员数量极为庞大。

而且这些人很多都是具有战斗经验的老兵,他们可以随时补入军队,进行战斗。秦军的战斗意志极为旺盛,秦国实行的是军功授爵制,根据每个士兵在战场上砍下敌人脑袋数量的多少,就可以获得相应等级的爵位,所以秦军把敌人的脑袋叫首级。打起仗来,秦军眼里的敌人脑袋都不是脑袋都是高官厚禄,所以打起仗来秦军士兵无比勇猛。

再说秦军的武器装备,从兵马俑坑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长达6.3米的长矛柄遗痕,加上矛头几乎有7米长。正所谓“一寸长一寸强”这样强大的秦军,一个集团冲锋就能把亚历山大的部队消灭殆尽。

另外,秦军还有弩,射程在一百五十米到八百米之间。秦军还有很多出色的将领,再加上本土作战,后勤补给,兵员补充很便利。再加上这是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战争,秦军的士气肯定无比高涨。

当时张仪还活着,完全可以出面争取六国的支持,建立反侵略的国际统一战线。如果山东六国与秦国结成强大的反侵略同盟的话,那亚历山大会输得更惨。在这样的战略态势下,面对如此强悍的对手,亚历山大大帝擅长的马其顿方阵也难有用武之地。

其实这都是假设,亚历山大想打到中国,先得打败大月氏、还得打败匈奴,这些民族都有凶狠残暴的军队,都被秦国修理过,亚历山大有多少军队可以消耗的?根本打不到中国的边境就被消灭了。

匈奴曾经被汉武帝打败,残余势力进入欧洲竟然如入无人之境,间接就可以看出汉家军队的战斗力之强,这些汉军如果和秦军比的话未必能占上风,所以说亚历山大大帝如果没走错路,即便攻打到当时的中国,也不会有多大胜算,再厉害的马其顿方阵有也没用。


小小嬴政


大家好,我是[历史不识君]

假如,亚历山大没有走错路,率领马其顿大军杀向当时的中国(战国),会怎么样?

亚历山大,马其顿国国王(卓越的军事家),在他鼎盛时期, 亚历山大帝国(马其顿),横扫中东地区,灭掉波斯帝国、埃及,一路打到印度河领域。


而当时的中国正是战国七雄时代,假如,亚历山大向东继续前进,必定与战国七雄一战。谁胜谁负?

亚历山大完败无疑!征战多年,他的军队必定多于疲惫不堪,一路征战,粮草肯定跟不上。即使,有能力与战国七雄一战,也打不过。

亚历山大的军队依旧使用着欧洲马其顿方阵,而当时的中国己经在孙武研究下,有着《孙子兵法》,有着完善、灵活、多变的阵容。


加上战国各国,都有着近几十万部队,在各国名将带领下,迎战亚历山大的几万马其顿大军,骑兵、弓弩手、步兵、战车,轮流上场,把马其顿方阵瞬间压制。

可惜亚历山大没有继续向东前进,与战国名将白起等人相遇,两大卓越的军事天才之间的对抗,才是最好的战斗。


历史不识君


我感觉够呛 ,中国的投石车,战车,还有弓兵,还有迂回的骑兵,很快就会突破防线,这个好像有歪果仁做过模拟视频,结果是,弓箭手先压阵,双马滚木战车冲阵,两翼骑兵迂回,很快就突破了,失去阵型的歪果仁,就等着挨宰,分别模拟了战国,元,唐,结果是唐攻破速度最快,战国其次,元垫底,可能跟元配置有关全是轻骑兵


不要Love


这个问题无法准确回答,历史不能假设,

首先,当时的客观情况,敌我双方态势,究竟是什么样的,现在根本无法确定,所以大家都在这拿着一些胡编乱造,子虚乌有的条件在意淫。

另外决定战争胜负的绝非仅仅只是战斗力,

赤壁之战,官渡之战,都是经典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很多战争胜负都是因为恶劣天气决定的!

只有傻子才会仅仅以两方兵力强弱定胜负!


清风徐徐扑面来


幸好它是走错了路,否则就是有来无回,你真把古人的当傻瓜了吗?别说秦国,就是其他诸侯国他也未必能打赢,或许马其顿方正第一次交战能占到便宜,但之后他的弱点就会暴露出来,最后只有被动挨打的份,直到被消灭,古代的战争不是两个黑帮打架那么简单,更讲究章法和技巧,而且能当上将军的人必定有过人之处,更何况北方还有一个匈奴也会把他们消灭,匈奴骑兵最大的特点就是机动型好,在你防守最薄弱的环节下手,毕竟你是跨国远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旦把他们后勤补给切断了,他们还能有力气打吗,所以说不要再发这些无聊的问题了,再有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基本上孙子兵法可是所有人都想看的东西


孤独成伤3


其实亚历山大是有自知之明的,他的那个马其顿方阵在别的国家无敌,那是因为没有遇到中国的军队,冷兵器时代,中国军队可以说基本无敌,亚历山大心里比谁都面包,他口口声声说去东方要打败中国,其实只不过他喊喊口号罢了,怕别人说他光说不练,干脆就直接带兵出征,一路上他心里直嘀咕,我这不是自寻死路吗,中国军队有孙子兵法,而且人口众多,我这一点兵,远道去进攻,和用鸡蛋碰石头有什么区别,越想越觉得不靠谱,可退回去吧,大话已经说了,又怕别人耻笑,忽然,眼珠一转,计上心来,来到一个三叉路口,本来去这个向东,他却向南,说这是去中国的路,谁知最后没找到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