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遍商丘:袁家山與抗倭名將袁可立、八仙之首呂洞賓

公元1622年,袁可立升任右僉都御使,“巡撫登萊等處地方備兵防海,贊理徵東軍務”。袁可立到登萊後立刻備兵防海,整肅軍紀,組建了一支有戰船4000艘,士兵5萬餘人的水陸軍隊。不久後,倭寇侵佔琉球群島,袁可立受皇命驅兵平倭。他舞動令旗,催船進發,一時間海面上戰船首尾相接,萬櫓千帆,簇簇其中,鼓聲雷雷,聲勢震天。但天有不測風雲,進兵不久,黑壓壓的厚雲蓋在了船隊頭頂。狂風驟起,濁浪排空,巨大的戰船在暴風巨浪中猶如扁舟一樣脆弱,隨時會有傾覆之危。

遊遍商丘:袁家山與抗倭名將袁可立、八仙之首呂洞賓

袁家山

一切似乎都已經無法挽回。就在這時,呂祖呂洞賓的身影恍惚於昏暗的雲隙之中。袁可立見呂洞賓現身,急忙禱告保佑,許願平安之後建廟供奉呂祖。說來也怪,禱告剛畢,海面瞬間變得風平浪靜。艦隊脫險,袁可立趁敵不備率領將士展開猛攻,最終趕走倭寇勝利歸來。致仕後,袁可立信守承諾把戰船和呂祖廟“帶回”了家鄉睢縣。



古時“戰船”入八景


袁可立致仕後“帶回”家鄉的戰船和呂祖廟便是如今的袁家山。袁家山雖名為“山”,卻並非是真的山,只是建在高崗上的建築群。根據清光緒十八年的《睢縣誌》記載:“袁家山,又名呂祖廟、小蓬萊,在縣城南門裡,建於明天啟年間(公元1621年至1627年)……周圍湖水環抱,形似小山。”

遊遍商丘:袁家山與抗倭名將袁可立、八仙之首呂洞賓

呂祖廟

近400年過去後,“山”還是那座“山”,但湖水環抱這樣的景緻只能在百年前的舊照片中窺得一二了。如今的袁家山定身於鬧市之中,周圍高樓林立,頗有大隱於市的隱士之風。袁家山前有一座青石牌坊。牌坊為新立,但其上鑲嵌的“玉音”龍紋匾額卻是當年皇帝的御賜之物。細看“玉音”二字,也是與眾不同,“玉”字的一點竟然寫在了第二橫之上。

從歷史上來說,皇帝寫寫錯別字也是一種潮流,不論是多一筆,少一筆,或是錯一筆,皆有暗藏的深意。袁家山前的“玉”字也不例外。民間傳說,皇帝之所以要把點寫高一些,是讚賞袁可立“高人一等”。對此字的另一種解釋認為,其並非“玉”字,而是“玊”(音sù)字,《漢語大字典》中釋義為“琢玉的工人”;“音”在這裡是借用字。兩字合在一起意指袁可立有著琢玉之功,意為皇帝的首肯和讚賞。

穿過石牌坊,沿石階而上便可登上袁家山。石階首階兩旁立有明代石獅子一對。這對石獅子頗有意思,腳下沒有小獅子和繡球,長得也是骨瘦嶙峋,看上去完全沒有石獅子應有的威武雄壯。聽工作人員介紹,石獅子這一副營養不良的樣子才是明代石獅子的典型特徵。山門還保留有明代石鼓一對,已被後人“盤”出了包漿,油亮可鑑。

在清光緒年間《睢州志》的記載中,袁家山建於袁可立尚書府第以南,與明崇禎帝賜修的東西兩座袁尚書大石坊恰好對峙在一條中軸線上。其建造很有氣勢,前有山門,中有大殿,後建望月臺,臺上有八仙亭,臺下有純陽洞,洞中置呂洞賓木雕臥像,形象栩栩如生。相傳木雕臥像下有隧道,通往睢縣舊城。山上蒼松翠柏,茂林修竹,山下水波浩渺,楊柳依依。

說袁家山是艘戰船,源自它那獨特的設計。後面八仙亭表示船上的三個桅杆,大殿的後端深洞象徵船艙,山的周圍是湖水環繞象徵大海,遠遠望去,恰似一艘戰船盪漾水中,與周圍碧水構成一派山水園林景象。袁家山在明清兩代被列入睢州八景,名“仙峰滴翠”。

袁家山曾遭到嚴重破壞。近代修葺後的袁家山基本保持了舊貌,只是供奉的神位發生了變化。袁家山原本供奉呂洞賓等八仙眾神。如今的大殿聚仙閣供奉觀音,八仙亭供奉玉帝、王母,望月臺中仍是呂洞賓臥像,東側廂房供奉地藏、普賢、文殊等佛教神仙,西側廂房供奉福、祿、壽等道教神仙。如今的袁家山已雜糅了佛道兩教,成為典型的民間信仰場所。正因為此,袁家山更能為民眾接納,香火不斷。而在湖水消失後,袁家山的“戰船”形象已經很難在平視或仰視中被發現,只有登頂俯瞰,才能豁然開朗。

舊日道場今名勝

袁可立,字禮卿,號節寰,生於公元1562年,卒於公元1633年。明代睢州(今河南睢縣)人,明萬曆年間進士。袁可立一生經歷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代帝王,為“四朝元老”之臣,誥“五世恩榮”之賞。

袁家山山門東側有一袁榮墓。1998年遷墳時所立的墓碑上寫明瞭袁榮的身份“大明睢陽衛指揮使”。這位袁榮便是睢縣尚書袁氏家族的遷始祖,袁可立的八世祖。根據《袁氏家譜》的記載,袁榮系安徽鳳陽府潁州(今阜陽市)人,於明洪武二年以戰功仕睢陽(今河南睢縣)衛,後代世襲衛百戶,稱睢州東關“百戶侯”,遂家於睢州。自袁榮始,其後代“振振森森,書香不絕”。

遊遍商丘:袁家山與抗倭名將袁可立、八仙之首呂洞賓

袁家山聚仙閣

袁家山的修建,據說和袁可立家族世奉道教也有一定關係。《道藏輯要》記載:“乘載袁尚書始祖榮,世有隱德。遞及尚書祖永康、父淮,皆崇奉呂帝最虔。可立降生之日,淮夢呂帝(呂洞賓)引一小童雲:‘汝家世代行善,且知敬信我,今將小徒為爾後。曰:異日此地當出仙人’。即以此肇祥。”

袁父夢見袁可立是呂洞賓的徒弟轉世,後來袁可立做官後,還到傳說呂洞賓現身的地方蓬萊任巡撫。可能正因為此,袁可立一生崇奉道教,“晚尤愛道,故於陸園崇建殿宇數重”,“命歌者擊鼉鼓雲,璈聲琅琅,爽振駟伐,以寫其胸中砰訇磊落之氣”。

毀後重修的袁家山囊括了更多的內容。院內西邊鍾亭懸掛的鑄鐵大鐘,為明代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鑄造。大鐘重約千斤,全身佈滿銘文,記載著當時善男信女捐資鑄鐘的經過。大鐘原在觀音寺內,後在黃河氾濫中被淹沒。2000年,大鐘才在村民起土時重見天日。

青石牌坊後增建了兩座碑刻涼亭,右邊稱為“墨寶亭”,石刻蘇東坡兩首名篇佳作。北宋時期蘇東坡被貶嶺南,途經睢州,遇大雨夜宿乾明寺。在寺中,蘇東坡喝了睢州盛產的美酒後即情重書舊作《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兩賦送給方丈,後來書刻立於寺內。到明朝,寺院毀於黃河氾濫,石刻真跡被收藏於吉林博物館。1985年,睢縣政府出資復刻了這兩賦。左邊涼亭中是明代蔣孝廉萬人頌德碑。孝廉是漢武帝時設立的察舉考試,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明清兩代,“孝廉”這個稱呼成為對舉人的雅稱。文中的蔣孝廉,原名蔣其尤,為明末清初人。明末農民軍起義,民不聊生,餓殍遍地,蔣孝廉打開自己的糧倉每天熬粥兩大鍋,救助百姓。後來人們為了頌揚他的善舉,捐資給他立了此碑。

煥然一新的袁家山越來越具有吸引力。每到傳統的祭掃節日,袁氏後人都會到袁家山祭拜先人。農曆的初一、十五,四方信眾彙集袁家山祈求平安。據說,每年農曆四月十三至十七,袁家山會有規模盛大的廟會,其中又以四月十四呂祖誕辰禮節最盛。這種盛況,恐怕只有身處其中才能真正體會。

文/京九晚報全媒體首席記者 賈若晨 圖/京九晚報全媒體記者 賈晶晶

視頻/京九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德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