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汉献帝在刘备手里,会是什么结果?

小姐姐讲史


这种假设我们要分两个时间段来看:一是夺取益州前的刘备,我们把它称之为早期的刘备;二是夺取益州后的刘备,我们把它称之为后期的刘备。

对于早期的刘备来说,就算汉献帝愿意跟着他,甚至曹操主动把汉献帝送给刘备,刘备也不会要也不敢要,因为早期刘备的实力实在太弱了。

要知道,汉献帝并不是一个傀儡,他的身边文有杨彪之类三公级大哥;武有董承、杨奉、韩暹等握有大量枪杆子的军头。 这样的配置,不要说早期的刘备,就是早期的曹操也没有机会控制。

事实上,在汉献帝刚到洛阳时,曹操就想控制汉献帝,结果当场就被董承、杨奉、韩暹等人的强大武力给击退。后来,因为这三个军头起了内讧,这才让曹操抓到了机会。

问题是,虽然曹操抓住机会控制了汉献帝,但汉献帝身边仍然是各种力量云集,以至于当时曹操去拜见汉献帝,看着汉献帝身边那些带甲的士兵,顿时吓得汗流浃背,索性以后不再去拜见汉献帝。

事实上,直到赤壁之战前,曹操将董承给清理出局后,汉献帝才真正成为傀儡。 在这种背景下,就凭早期刘备的那点实力,哪里有资格奢望汉献帝会跑到他这里来呢?

退一万步说,就算汉献帝主动来到刘备身边,但对刘备来说,也不过是个烫手山芋。因为,早期的刘备,就算控制了汉献帝,他敢因此对曹操和袁绍指手划脚吗?显然不敢。



想当初,董卓控制着汉献帝,大家不服他,照样打他。后来曹操控制着汉献帝,袁绍不服他,照样打他。现在,刘备控制着汉献帝,就算他不招惹曹操、袁绍,这两个人也可能为了抢汉献帝,就主动跑过去打他!就凭早期刘备的那点实力,岂不是自己找死吗?

事实上,如果你的实力足够,拿着汉献帝这面旗帜,那叫如虎添翼,再不济也叫锦上添花。问题是,如果你实力不够,拿着这种东西,那叫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因为,人们本来不想打你,但是为了抢你的东西,也得过去打你。

从这层意义上说,如果是在刘备早期,汉献帝跑到刘备哪里,刘备要么乖乖把他送给曹操或者袁绍,要么等着被人群殴打死。这样一来,刘备在历史的形象,也就类似袁术的形象。总而言之,拿个了汉献帝,就想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不是典型的不自量力和找死么?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后期的刘备,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经是妥妥的一方诸侯,而且不久后荣登汉中王,距离皇位也只有一步之遥。这个时候汉献帝如果从曹操手里逃脱,刘备自然有实力接纳汉献帝,而且也不用担心遭到曹操的打击和报复。

问题是,此时汉献帝跑到刘备的地盘上来,那和呆在曹操的地盘上,并不会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说,汉献帝如果逃到刘备这里,只会有两种结局:一种是类似唐玄宗的结局;另一种是类似小明王的结局。



首先说下唐玄宗的结局,那就是等到汉献帝跑到刘备这里后,刘备就会脱掉皇袍或汉中王的服饰,然后率领文武百官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迎接汉献帝。等到见到汉献帝后,刘备就跪在汉献帝脚下,痛哭流涕。

总而言之,都是我没有尽到做臣子的义务,让您吃了这么多年的苦;再总而言之,前一段时间,我误信谣言,以为您驾崩,为了延续汉室江山,所以才登上皇位或者汉中王位,但现在您回来,我要把大汉江山还给你!

接下来,刘备会率领马超、许靖、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跪在地上,高呼万岁万万岁。然后刘备亲手捧着皇袍,要给汉献帝披上。

当然,汉献帝当了这么多年傀儡,肯定很清楚这其中的道道,所以他过皇袍,执意要披在刘备身上。最后,双方来推我让表演了好几个小时候,皇袍终于还得披在刘备身上。

再然后呢,汉献帝很荣幸的升级为太上皇,接着刘备亲自给汉献帝牵马,送他回太上皇住的宫殿,许靖、马超、诸葛亮、赵云、张飞则在前边给开着道。汉献帝看着眼前的这一切,高兴的留着眼泪说,我虽然不当皇帝,但我感觉比当皇帝还风光!

至于第二种小明王的结局,就是刘备派人去接汉献帝来登基,结果半路上马车突然失控摔毁,一下就把汉献帝给摔死了,而这个负责接汉献帝的官员,也直接吓得畏罪自杀。

最后蜀汉有关部门经过调查,发现这就是个意外。无奈之下,刘备只好为汉献帝举行了盛大的葬礼,而刘备也一度悲伤得要自杀,但在众人的劝谏下才作罢,最后又在众人的劝谏下不情不愿的登上了皇位。


我是赵帅锅


我觉着如果汉献帝在刘备手里,处境可能还不如在曹操手里,都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不管是谁,手里一旦有了权利,就不可能再放弃了,刘备也一样,别看他这时候跟汉献帝认作叔侄关系,那也算是互相利用,互相依靠,汉献帝也是有想法的人,不愿意大权旁落,肯定也会像对待曹操那样对待刘备。而刘备估计做不到曹操那样。曹操对汉献帝其实已经不错了,之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完全可以取而代之,但是曹操没那么干,反而继续好吃好喝的供着,并且把女儿也嫁给献帝,虽说这种婚姻有政治成分,但是以曹操当时的状况,也可以不这样做。而如果换成刘备,之前肯定是跟着刘备东奔西躲,过着挨饿受冻的逃亡生活,极度危险。待到刘备得到西蜀,他的部将们不管是为了自己的官运前途还是为了主公,肯定会怂恿刘备称帝,刘备本是汉室宗亲,定会逼迫献帝禅位,就像曹丕对待献帝那样。刘备乃假仁假义之人,说不定自己想当皇帝,又不想落下不忠不义之名,会暗中指使让献帝非正常死亡,然后他继位也有可能。总之,如果献帝老老实实过自己的日子,不再去想皇位,跟着曹操绝对是最安全。


先进


汉献帝如果在刘备手里,这个假设,非常的有意思然而。。。。好吧进入假设,个人开始推算!

汉献帝落入刘备手中的时间,必然是以曹操迎汉献帝时间段为参考的!

那个时间刘备还在做什么呢?貌似好像不具备任何实力吧!貌似走哪惨到哪!好的不久就这些了!假设汉献帝现在已经和刘备在一起了!

获得优势:一心向汉的大臣必然是跟着汉献帝走的,那么刘备周边聚集大量人才,只能聚集,而不是为刘备所用!因为刘备没有强大的实力让他们附庸。。。

在获得一定保护,其他正常的军阀至少不敢对刘备下手,可是刘备又能做啥了。。。。

没办法给演下去了!因为说到底能力不足去匹配。。。曹操至少还有青州军,还有大地盘。至少是异性不碍于什么。

而刘备,碍于叔侄,且前期一直都不是一个不择手段的人,所以,设想不出他会怎么去把控汉献帝,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刘备并没有这个实力!

一把剑还是要在具备一定实力基础的人手中的,不然都是废的。!


宇小谷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深度!值得赞扬。的确,如果汉献帝刘协不是落在了曹操的手里,成了他“挟天子以令诸候”的工具,而是落到了汉室宗亲、大汉皇叔刘备的手里,结果会怎样呢?刘备会如何面对这个烫手的山芋呢?试回答如下。

首先,我们得承认,刘备以个人的出身于“汉室宗亲”为出发点,肯定会去维护汉室的“正统地位”,而且“兴复汉室”也是刘备毕生为之所追求的目标,更是其最高理想——虽然这并不表示刘备就会以真心去对待“刘协陛下”。

其次,刘备即便是掌握了刘协,拥有了政治优势,并可增加其政权的合法性。然而却并不会真的会去拥护刘协的“领导地位”!而是只有可能把刘协当成一个“旗号”来打!最终还是会迫使刘协“自动禅位”给自己的!

最后,就算刘协愿意和刘备“合作”,也要看个时候——假如是在刘备自己都在“四处流窜而无容身之地”的时候,他又哪有余力去“保护”刘协呢!倘若是在刘备武有关张赵云,魏延、黄忠等人相助,文有孔明、庞统、法正等人辅佐,又占稳了荆州、西川、汉中的地盘而不失的情况下,当然可以利用汉献帝这块正统招牌,去为自己去消灭孙权和曹操提供舆论和旗帜上的有利条件了——至于取了天下后,刘协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了,上述浅析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的!而假设是当不得真的。


北疆同心



话说献帝历经千辛万苦,真的逃出了京都,并且到了刘备集团。那他可有点惨!刚脱虎口又入狼窝。献帝肯定会为他此举而抱憾终身,最终死不瞑目。

在献帝眼中,刘备是他的皇叔,是他唯一的一股外援势力,是汉庭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跋山涉水,不辞千里,找到了刘备。他以为自己终于脱离了虎口,他以为刘备会拥戴他,前方的路途应该是一片光明的,该是他享受真正的帝王生活的时候了。

所以他满怀着期望……



俗话说“期望越大,失望就会越大”。到了刘备集团,他真的能够如愿以偿吗?

到头来,迎接他的恐怕是期望落空吧!这种满怀期望而又落空的感觉,就好比被打入了十八层地狱,被牛头马面摁在油锅里炸,赶在刀山火海中滚。痛不可言。

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倒成了火上浇油。这种强大的落差感,会让献帝彻底地失望,从此万念俱灰,心灰意冷,郁郁寡欢。

最终死不瞑目。

曹孙刘三家中,刘备的野心是最大的。曹操起初,是想做治世之能臣。

比如诸侯割据之前,曹操举孝廉,尽职尽责的为汉庭效力,期间秉公执法,即便大宦官蹇硕的叔叔犯了法,那也是没情面可讲。

比如董卓专权的时候,一心想拉拢曹操,曹操并不给面子,他第一个逃出了洛阳,并且起兵讨伐董卓。

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曹操也是尽心尽力。其他的诸侯都在争权利、争地盘,他们不敢真的去把献帝接出来,因为众诸侯都有野心。唯独曹操,率仅有的几千部众去追赶董卓,几乎全军覆没。

回到酸枣后,曹操满怀热情的给联盟军出谋划策,建议诸军各据要地,然后向武关进军,围困董卓。但这些诸侯们,名义上讨伐国贼,实则各怀鬼胎,明争暗斗。没人愿意跟随曹操去剿灭董卓,迎接献帝。联盟最终不欢而散。

曹操的野心,始于位高权重之后……



孙权不必多说,有贼心没贼胆。自从周瑜病逝之后,江东的基本国策,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自保为主。




再看刘备

在孩童时代,刘备就凸显了自己的野心。三国志原文如下:

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於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

从小,他就立下了如此宏图伟志,长大必定要乘此羽葆盖车。他的帝王梦,始于孩童,根深蒂固。

在投靠刘表期间,刘备收了一个义子,是长沙郡一刘姓人家的外甥,名叫刘封。后来刘备生了三个儿子,分别叫刘禅、刘永、刘理,连在一起就是“封禅永理”。

这个“封禅”在古代,指的就是祭祀天地,但不指平头百姓的祭祀仪式,唯一有资格举行封禅仪式的,只有一国之君王。当年齐桓公称霸时期,打算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但被齐相管仲极力劝阻。最终齐桓公放弃了封禅的妄想。

而且这不是一般的皇帝能举行的仪式,必须要能力出众,贡献突出。自秦始皇封禅之后,举行过泰山封禅仪式的,只有六位帝王,其中包括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武则天一人封禅了嵩山。

简单的说,“封禅仪式”的意义,是指历代君王登上天下最高的泰山,祭拜过天帝之后,才算是顺天应命。也就是“名正言顺”。


而“永理”二字,永即代表永远、永恒,刘备也希望自己的刘姓天下可以万世传承下去,就像秦始皇当年的传之万世一样。

然后“理”,指事物发展的规律,也就是“天道”。即顺应天道。

他不仅希望自己能够顺天应命,统一天下登基称帝。他更希望他的刘家基业永葆和平,子孙后代世代相传。世世代代皆顺天应道。

刘备的“封禅永理”四个字,彻底的暴露了他的野心,他的野心比曹操更甚,甚至比秦始皇的秦万世还要恐怖。

汉献帝落入刘备手中,其结果可想而知。


在曹魏,至少可以有锦衣玉食,香车美人,门面上他还是皇帝。只要他不挣扎,曹操一般不会去找他的麻烦,甚至还要对他毕恭毕敬。即便后来曹丕逼迫其退位,也仍然让他保有了天子礼仪,封为“山阳公”,永享富贵。退位十四年后,落得个寿终正寝。

刘备会这么对他吗?可别忘了,刘备是以“仁义”视天下的。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能“逼迫天子退位”。献帝到了他这里,倒成了烫手的山芋。

天知道他会用什么办法去对付献帝?


爱尚文史


汉献帝要是从曹魏跑到蜀汉,估计他肠子都要悔青,在洛阳,汉献帝刘协好歹还能当个傀儡皇帝,曹操还嫁三个女儿给他,要是逃到成都投奔皇叔刘备,能活着就不容易了。

汉献帝很小就当上了皇帝,人很聪明,就是运气不好,少年时期被董卓推上皇位,“把玩”了一阵子,董卓被灭了后,又被曹操抢到了许昌,继续当傀儡皇帝。

汉献帝刘协虽然是个傀儡,身上流淌的还是刘邦的血,还是想过振兴汉室,匡扶社稷,重整朝纲,无奈实力不允许啊,刘协做过几次努力,其中就有联络外戚董承,密谋诛杀权臣曹操,恢复皇权,最后不但曹贼没有剪除,反而把自己的贵妃董氏给撘进去了,连同她肚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保住。

那次密谋诛曹的团伙中唯一逃脱的人就是刘备,他借口领兵出征讨伐袁术,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到了三国鼎立时期,曹操掌握北方大部分地区,孙权占据江东富庶之地,刘备偷了荆州后,以此为根据地西进益州,抢了同样是汉室宗亲刘璋的地盘,这三家算是割据而治,互相较劲,谁也不服谁,但是总体来说曹操的势力是最强大的。

汉献帝此时的地位很尴尬,明面儿上,他是整个帝国的主人,堂堂大汉皇帝,实际上他连找老婆的权力都没有,朝政一直被曹操把持着,别说国家大事了,就连家里的私事儿,他自己都说了不算。

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正宗的皇室后裔,汉献帝如果去投奔自己的皇叔会怎么样呢?

如果刘协这么打算,那就真是打错了算盘,先别说刘备这个中山靖王之后真不真实,单说这两个姓刘的谁做主这个事儿,就一目了然,总不能刘协跑过去当皇帝,让刘备给你当臣子,人家辛苦几十年打下的地盘让你安心当皇帝。

就算刘备能够迎汉献帝入川,他还是个傀儡皇帝,刘备手下那么一大帮子人难道会听一个傀儡的吗,显然不会,既然在哪里都是做傀儡,那还不如选择做一个强权势力的傀儡,毕竟安全得多,如果在刘备那里当傀儡,今天曹魏攻蜀,明天孙吴伐蜀,搞得胆战心惊的,没必要操那份心,再说他也操不上,但是一旦有事,皇帝不背锅,谁背?

更为严重的是,刘备一直以来以仁义广播天下,更是皇室后裔身份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如果汉献帝去了,刘备肯定是做得比曹操要漂亮得多,恭恭敬敬的奉汉献帝为大统皇帝,日子久了,刘备对这个傀儡皇帝有了想法,他会怎么做?参照元末明初,朱元璋对待天下共主韩林儿就知道了。

所以,汉献帝刘协虽然是个傀儡皇帝,但是并不傻,与其到刘备那里冒险,还不如在曹操手下老老实实的做个傀儡皇帝,好歹有老丈人曹操罩着,总比在一个远房亲戚家要安全得多。


沉墨I方之城


那刘备还不得开心死,奉天子以讨不臣,今后出师有名了啊,这是一笔多么巨大的政治资产。

刘备打着汉室宗亲的名义都有士子来投,这要是有个皇帝背书,曹魏大地上的反叛怕是多一倍啊。

至于刘备会杀汉献帝那就是扯淡了,曹操都不杀刘备为什么要杀?以皇叔名义辅政不美滋滋。

真到了收复中原的日子,叔侄两人一让位,连个反对的都没有,大家忠于的是汉,不是汉献帝。刘备以小宗继承大宗皇位完全没毛病啊。

再补充一下,这个和靖难是两回事,朱棣本身就是起兵造反的,当时天下太平,朱棣是反贼向上作乱,即使如此,一旦攻破了首都,各地官员大多都认可他为天下之主。

而刘备如果带着军队平定曹魏,他自然就可以比照光武旧例,以小宗继大宗,根本也没有必要杀刘协。

如果刘备未能收腹中原,那自然要留着刘协代表蜀汉正统。

如果刘备收复了中原,那就更没有必要杀刘协了,因为以收复中原的功绩,天下士族都会很自然的认同刘备的登基,

同时,刘协也会自然而然的明白自己即将退位,刘备会理所应当的继承汉朝的全部政治遗留。

在这种情况下,杀献帝对刘备毫无好处,没有必要,而刘备本身并非嗜血之人。

补充一句,刘协本人未必对这个皇位有多么留恋,他其实从来没掌握过任何有意义的权力,连怀孕的妻子死在面前都无可奈何。

他对曹丕篡位的抵触更大原因是汉于他处终结,刘协对不起列祖列宗(不要用现代人的思维套用古人,古人对宗庙的重视甚至胜过生命)

如果刘备真让刘协让位,刘协的反抗想必不会太大。


清说历史课


汉献帝是一个很可悲的皇帝,也是封建社会几千年以来最幸运的亡国皇帝。


汉献帝如果真能从曹操手中逃出来,他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号召真正为汉朝效力的能人异士,从新建立一个帝都。但话又说回来在当时的乱世,真正有能力的人都在搞独立,就算有人投奔可能又是第二个曹操。但是这也是他唯一有可能恢复汉室的办法。



我们再来看看,汉献帝到底是否原意去刘备那里!答案是:否。因为刘备是不是皇叔,只有献帝跟刘备本人知道。当初匆忙认了这位宗室亲戚并不是献帝傻。相反 献帝见刘备能力非凡,想利用牵制曹操!奈何曹操太过强大,刘备根本没有可乘之机!

一直以“刘皇叔”自居的刘备,面见皇帝就是想得到献帝的承认。一代枭雄刘备得到了做梦都想得到的身份,怎么还会待在朝不保夕的地方呢!一逮到机会就毫不犹豫的溜掉了。难道献帝还会逃出虎穴又入狼口吗?

再来假设献帝真去刘备那里,是逃出来的肯定不会拖家带口,顶多带几个亲信。

刘备会利用献帝的号召力,招揽很多人才!这时候曹操就真成汉贼了,没有了献帝哪怕曹操再能忽悠,手下人心也难免会变!而刘备的势力会翻倍增加,然后一举攻下中原;献帝全家老小死于战火当中,献帝伤心过度,突然暴毙。

汉室才德兼备、又极有声望的唯一血脉刘备,自然是皇帝的最佳人选。

从两点可以看出刘备的不臣之心,第一次是接受皇帝衣带诏,有杀曹操的机会,他却阻止了关羽的行为!因为他担心中汉献帝的一石二鸟之计。曹操死了,他这位“皇叔”也就没有利用价值了。反而只要逃出洛阳,他手里的衣带诏就是一个很有“杀伤力”的武器!第二次是汉献帝“禅位”于曹丕,天底下的人都知道刘协被封为了山阳公,他却在蜀中释放献帝被害的信号,和部下一唱一和时隔一年便登基称帝!就算献帝真死,这么着急礼仪上也说不过去吧!


所以还是不要逃出来着好,山阳公才是他的结局,也是他最好的归宿。


先生与故事


斗胆说一下我的想法,权当抛砖引玉,各位史学先进斧正。

这个问题是假设,那么我们就从实际出发来看一下假设的合理性。

一、实力背景。当时汉献帝从关中跑回来的时候,各路诸侯都在干什么?别说刘备,就是曹操本人也没有一州之地,都在忙着抢地盘。

二、战略眼光。当时毛玠给曹操献策并得到了首肯,迎奉天子回的许县,在政治上占得先机。当时能与毛玠眼光媲美的只有鲁肃,袁绍兄弟一个忙着另立,一个忙着自立,刘备估计是都没有想过这事。

三、招才理政。曹魏东吴自不必说,人才济济,国力日盛。刘备这时候还在四处投靠,没有根基,哪有什么资本,当他有了益州之地,试问还有机会迎奉天子吗?

四、汉中称王。刘备打下汉中,杀了夏侯渊,缓兵之计退了曹操,先想到的是上表称王,什么复兴汉室,北伐曹魏,攘除奸佞,一点没干,反倒是为了荆州跟孙权干了一仗,以致损兵折将,永安宫托孤。

因此说,刘备没有眼光,没有实力,最根本的就是没有真心,所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事他根本干不出来,退一万步,如果能有,他比曹操更奸!


老衲虚空


那刘备就成为曹操,像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能不能令诸侯先不论,但挟天子,刘备肯定是会干的。

这个挟天子也是个技术活,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好的。比如董卓,与其说他是挟制天子,倒不如说他是绑架天子,倒行逆施,不仅天子没挟成,还成了全民公敌,最后被自已最信任的人吕布给杀了。



还有李傕与郭汜,两人在董卓死后,发兵攻下长安,杀死王允,赶走吕布,也挟制了天子,可李傕与郭汜两人连董卓也比不上,不仅两人自相残杀,居然还在眼皮底下把汉献帝给放走了。

这才有了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与董卓、李傕、郭汜等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天下未定,自已实力没有增加之前,曹操对待汉献帝与大汉忠臣没什么两样。



曹操也许有野心,也许隐藏得极深,但从来不会,也绝对不会像董卓、李傕、郭汜等人一样,把皇帝不放在眼中,随意威胁欺负皇帝,这在曹操这里是根本不存在的事,否则以大汉忠臣自居的荀彧根本就不会跟着曹操了。

但是时间长了,有些东西难免隐藏不住,比如野心,比如权力,比如地位,所以汉献帝也感受到了曹操的野心,毕竟汉献帝是个聪明人,从9岁开始就被董卓立为皇帝,从小就被权臣当成傀儡,他一直在抗争,一直在隐忍。



所以就有了衣带诏,但是曹操的果断及狠辣出乎了汉献帝的意料之外,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汉献帝发现无法抗争,于是只能想其他办法,比如逃离曹操。

如果汉献帝逃离了曹操,投靠了刘备会如何呢?

从刘备的角度来看,如果汉献帝投靠了自已,那就等于招来了一块金字招牌,虽然大汉天下已经非常衰弱,天下没有多少人人心向汉了,但是对于刘备来说,这就是完美的解决了合法性问题,连汉献帝都来投靠我刘备,那我刘备岂不是天下人心所向,岂不是大汉王朝的正统地位。



于是刘备就会像早期的曹操一样,把汉献帝高高在上的供奉起来,毕恭毕敬的小心侍候着,让汉献帝尽量看起来像一个皇帝的样子,至少在礼仪上,与皇帝无二。

但是在权力上,刘备是不太可能将自已辛苦打下的江山交出去的,刘备早就为他的儿子们取好了刘封、刘禅、刘永、刘理的名字,合起来就是封禅、永理。封禅可是只有皇帝才能干的事。



刘备不可能交出权力给汉献帝,就注定与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当然了,汉献帝也不傻子,他只一个人来投靠刘备,是不可能让刘备交出所有权力的,作为聪明人,大家心照不宣的合作起来就行。

汉献帝想拿回权力是不可能的,无非就是混个安逸,和平,顺利的一生,而对于刘备来说,汉献帝就是他统一天下的金字招牌。



在刘备迎立好汉献帝后,接下来就会以汉献帝的名义,向天下发出讨伐奸臣曹操的檄文,大概内容就是:

曹操是个奸贼,出身宦官,以挟制天子而取得权力,威胁皇帝,欺辱汉室,残害忠良,飞扬跋扈,现在我刘备受大汉天子之命,率军讨伐曹操,希望天下忠汉的人都来相助我刘备,一定要铲除曹操这个奸贼。



接下来的事就显而易见,刘备以奉汉献帝之命,率领大军讨伐曹操,于是就有了汉中之战,襄樊之战,上庸之战等一系列的与曹操之间的战争。

当然了,这个时候的刘备能否打败曹操,显然是个未知数,因为挟制天子的红利,早就被曹操用完了,等到汉献帝投靠刘备时,天下已经没有多少人心向汉了。



最终结局就是汉献帝从此之后在刘备的地盘上养老了,至于汉献帝去世之后这皇帝之位如何处理,当然不是传给汉献帝的儿子,而是禅让给刘备,如果刘备能活到那一天的话,如果刘备不能活到那一天,那么就只能在诸葛亮的刻意安排下,在汉献帝临死之前将皇帝之位禅让于刘禅,这就是最后的结局。

几十年以后,司马家统一三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