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原來這麼多中國學生這樣覺得……“你嘴笨”真的只是“你嘴笨”嗎

1小時直播,

185

.7萬人同時在線,

雨課堂彈幕超過3000條。

就在幾小時前,

清華大學教師劉慧凝完成了一堂特殊的“線上課”。

這堂課的主題,

“戴上口罩,也要好好說話”

結合疫情的相關報道,

從記者出鏡,

到發言人進行新聞發佈,

她帶著學生一起討論如何做好公眾表達。

公眾表達與溝通,

這也是她在清華開設的一門課程。

1個學分、選修,

450人的大課,

學生卻經常要提前半小時 “搶”位。

在這個“停課不停學”的特殊假期,

今天,我們關注這門課緣何火爆,

它給學生帶來了什麼收穫,

又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哪些反思。

調查

一項由哥倫比亞大學學者發起的調查顯示,執教於美國各地不同類型大學的35位美國教授一致認為,“中國學生應加強表達與溝通能力”“他們太習慣於複述別人的觀點,而不善於提出自己的看法”。

記者調查發現,不敢說、不會說、不想說等問題正困擾著很多中國學生,他們很想提升自己的溝通表達能力,卻又找不到太多的提升渠道。

关注|原来这么多中国学生这样觉得……“你嘴笨”真的只是“你嘴笨”吗

·絕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表達能力“一般”或“不好”

在記者隨機採訪的一些中學生、大學生中,絕大部分認為自己語言表達能力“一般”或“不好”,只有極個別的學生對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表示了自信。

在具體表現上,中國學生言語表達短板主要表現為:詞不達意,難以傳遞有效信息;心理緊張,畏懼表達;不會區分相關場合,表達不合時宜;語言匱乏化,如“開心哈哈哈”“難過嗚嗚嗚”“震驚我的媽”等。

关注|原来这么多中国学生这样觉得……“你嘴笨”真的只是“你嘴笨”吗

·“不敢說”“不會說”“不想說”成最大障礙

記者發現,“不敢說”“不會說”“不想說”成為制約中國學生表達能力提升的最大障礙:很多學生在表達之前有畏懼心理,課堂上不願意發言、活動中不願意表達,只願意當跟隨者。有學生表示有時也有表達慾望,但話到嘴邊不知該如何組織語言並進行有效表達,甚至有時短短一兩分鐘要說十幾個“然後”。

不少學生表示“從小爸媽和老師就說,要安靜、要聽話”“如果說不出正確答案會很丟臉”“當我發現我的答案跟別人不一樣的時候,我不好意思說出來”。

关注|原来这么多中国学生这样觉得……“你嘴笨”真的只是“你嘴笨”吗

·提升表達能力的意願強烈,但提升渠道狹窄

記者調研中發現,很多青年學生提升個人溝通與表達能力的意願很強烈,但提升渠道卻相對狹窄,主要選擇的三個途徑是“觀看電視節目”“參加培訓班”和“參加網課學習”,也有部分學生選擇了選修學校的相關課程。

但在高校相關課程開設上,記者發現,絕大多數偏向於理論講授,缺乏真實場景的模擬與訓練,同時,英文相關課程明顯高於中文課程。

关注|原来这么多中国学生这样觉得……“你嘴笨”真的只是“你嘴笨”吗

有沒有一門好課,能真正教會學生們如何表達?

期末季,我們去劉慧凝的課堂上看了看,發現經常被“水”過的選修課是這樣的:

关注|原来这么多中国学生这样觉得……“你嘴笨”真的只是“你嘴笨”吗

他們的招生宣傳是這樣的:

关注|原来这么多中国学生这样觉得……“你嘴笨”真的只是“你嘴笨”吗

學生的評價則是這樣的:

关注|原来这么多中国学生这样觉得……“你嘴笨”真的只是“你嘴笨”吗

如何教學生學會說話?說話僅僅是“說話”那麼簡單嗎?

我們來聽聽劉慧凝怎麼說——

溝通和表達是一場雙向互動

在課程第四講《線下溝通與表達》裡,我在課件的某一頁放了一張動圖,上面是兩個卡通人物在打網球,你擊球給我,我又擊球給你。我告訴學生,公眾表達也好,日常溝通也好,本質都是一個擊球的過程:互動和對話一定是雙向的。這個互動和對話的雙方可能是你和觀眾、你和合作夥伴、你和世界,或者是你和自己的內心。

沒有學習溝通表達能力的實踐空間致表達能力薄弱

一次課後,我在講臺上整理電腦和數據線,一位學生迎面走上臺來,卻沒有直接問我,只是把問題打在了手機屏幕上,再舉到我面前:“老師您好,我沒有選到課,是旁聽生。想鼓足勇氣請教一個問題:很多時候,我腦子裡想得很清楚,但一張口就會忍不住緊張,甚至緊張到肌肉抖動、完全說不出話,所以我選擇用打字的方式和您交流,請您諒解。請問這種情況怎麼解決?”

雖然這位學生的情況比較特殊,不具備太多共性,但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不只是他,很多學生整體的溝通表達能力的確比我預期的要弱。在語言呈現上,表達不“乾淨”,過量出現“然後”“嗯”“啊”等連接詞;在表達內容上,重複囉唆、詞不達意;在具體表達場景裡,或過於隨意不夠得體,或過於緊繃不夠自然從容,更多的情況是,沒有站在受眾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表達更容易被受眾理解;還有一類情況是告訴自己“我不擅長表達”“我很內向”而乾脆放棄溝通。此外,還有不會控制表達時間、一說話就

緊張、上臺後手腳不知道往哪兒放等很多問題。

問題到底出在了哪兒?有人歸因於獨生子女缺乏團隊合作的成長體驗、電子產品的高頻使用導致00後更習慣線上交流等。在我看來,這是部分原因,但根本原因是溝通和表達是邏輯歸納能力、細節表達能力、宏觀微觀判斷能力以及著裝、體態、禮儀等綜合能力的集中呈現,是一種需要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提升的能力。但在我們過往的教育體系裡,學生沒有面對過多樣的人群和元素更多的溝通場景,沒有學習溝通表達能力的實踐空間,表達能力自然整體較為薄弱。

讓學生具有連接、互動、對話的概念和能力

最初,在接到學校要開設這樣一門課的邀請時,在調研了學生的真實表達現狀後,我在這門1學分、16學時的課程裡設置了8個不同主題:自我介紹,線上/下溝通,課堂展示(PPT),公眾演講等,都是同學們學習、社工、生活等場景裡常遇到的主題或難題。

然而,課程要解決的不僅是一個個具體的場景技術問題,而是以此作為切口,讓同學們有連接、互動、對話的概念和能力。因為,溝通的定義絕不是說服一個人或解決一件事那麼狹隘,尤其是在萬物互聯互通的今天,每個人都是社會這張信息交通大網裡的一個節點,只有通過和其他節點進行聯繫、溝通、互動、合作,才能接觸到更多的信息,拼出更加真實、多元的世界面貌,“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課堂上,我常從具體案例出發,鼓勵同學們主動和外界建立聯繫,對未知產生好奇,進行探索。但鼓勵建立聯繫絕不是功利地去索取名片、為建立人脈而去認識朋友或者成為“辦公室油子”,這些都是課堂上的反面教材。少有人喜歡虛偽功利的表達者,功利性的連接和互動會讓人有本能的牴觸,適得其反。而且,和世界良好互動的前提是瞭解和認識自己。

課上,除了分享理論方法、具體案例,授課方式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溝通表達其實無處不在。

每節課我都使用雨課堂系統進行教學,紅外線黑板讓我在黑板上寫下的板書可以實時呈現在大屏幕上。同學們既可以抬頭在大屏幕上看課件,也可以低頭在小屏幕(手機、電腦等)上看課件、記筆記。若某一頁課件沒聽懂,在手機上點擊“不懂”;想提問或有感想要分享時,可隨時發送彈幕或課堂投稿,教師和其他學生都能實時看到課堂反饋。90分鐘的課堂裡,最多收到了1200多條彈幕。

鼓勵學生建立積極互動、勇敢表達、科學麵對負面反饋的心態

每次課程結束,我都會收到很多學生的郵件,和我分享課堂上的感受、課堂外的實踐以及生活中的體悟、對未來的打算和困惑。

文章開頭提到的用手機屏幕和我交流的學生旁聽了整整一個學期,認真聽講、報名課下工作坊、每天堅持半小時的練習,在結課展示上,他成為了6位展示同學中的一員。不光是他,在郵件和問卷反饋裡,我看到越來越多的同學開始有意識地控制自己日常交流時的口頭禪、公眾表達裡的聲音和形體,體會到如何有層次地展開一個主題、講好一個故事。更重要的是,他們願意主動開口,嘗試溝通。

然而,改變不能只靠這樣一門課。從“術”的層面,我認為應該把溝通表達能力的培養貫穿在不同的課程中,教師可以在教學環節裡融入一些溝通的環節或理念,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溝通的科學和藝術。但更重要的還是從“道”的層面,教師、家長、社會要鼓勵學生建立一種和世界積極互動、勇敢表達、科學麵對負面反饋的包容心態,在廣闊、複雜、有趣的社會課堂裡體會溝通表達的真諦和樂趣。

我們還採訪了一些學生,聽了聽他們需要的是什麼,又在課上收穫了什麼——

好的表達不是自說自話,而是輕鬆貼近

陝西什麼樣,聽‘額’好好給你‘盤’。”一段寫滿了陝西關鍵詞的快閃視頻燃爆全場後,寧子巍帶來了《快陝》:講陝北歷史悠久,掏出白頭巾扮老農;講關中文化底蘊豐厚,就掏出小旗當導遊,領著幾所大學組團到清華一遊;講陝南美食,來段報菜名,還時不時唱上幾句……20多分鐘,他當導演、當演員、當旁白,引來笑聲掌聲不斷。

差不多一個多月前,我就開始準備講稿、PPT,前前後後光稿子就改了七個版本。每一次推翻都是因為想到一種更好的、更輕鬆、更貼近的表達方式,這也讓我意識到原來這樣表達效果才最好。

——寧子巍

好的表達不是“然後然後”,而是焦點明晰

“你想成為天才嗎?”經管學院女生徐曉宇分享的題目是《刻意練習》。這看似是推薦一本書,實際是在分享一種對人生的態度。

簡潔的PPT上,放著她對這個問題最深切的體悟——3F原則,Focus(專注),Feedback(反饋),Fix(調整)。在每一個“F”裡,徐曉宇都分享了一個成功者的故事,直到最後講到自己:“曾經的我,800米都跑不好,後來我開始給自己做刻意練習,就在前不久,我剛剛以一個不錯的成績跑完了一次馬拉松比賽。”

條分縷析,觀點明確,這場分享也由此讓人印象深刻。

我一直都是一個很愛說話的人,但經常會陷入說著說著就跑焦的狀況。在這門課上,老師告訴我們應該如何有效地傳達信息、清晰地表達觀點,這讓我特別受益。

——徐曉宇

好的表達不是拿腔拿範,而是走入人心

《推開〈小窗〉呷清華》,這是能源與動力系女生蔣思楊帶來的分享。

“這個看似很玄學的主題其實非常接地氣。作為一名九字班的萌新,我的目的單純而質樸:那就是在日曆即將翻到2020年的時候,對我在清華的時光做一次總結,並且通過《小窗幽記》中的句子來傳達我的所見所聞。”臺上的思楊落落大方,一語破題。

從自己選課、加入社團的迷茫、思考講起,她的真誠打動了聽眾的心:“第八講,她願意站在這個講臺上與大家分享她的心路歷程。她有過緊張,也想過退縮。但是她說:這是‘不欺’,這是對於自己選擇的忠誠和堅守。走完一個學期的時光,我希望自己也可以這樣來回憶:‘學過,努力過,嘗試過,我終於度過了每一次充實的課程’。”

我很喜歡錶達,從國旗下的演講到高考誓師大會,不放過任何一個鍛鍊的機會。但也是因為這樣,很多人都說我說話太舞臺化、太“拿”著了。在這門課上,我學到了最重要的一點:要用講述的語氣將故事娓娓道來。

——蔣思楊

其實,

並不是中國學生不會表達,

而是長此以往,

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

過於注重應試教育,

缺乏了這樣的培養與訓練。

关注|原来这么多中国学生这样觉得……“你嘴笨”真的只是“你嘴笨”吗

在你的學習經歷中,

有過因不會說話而發生的小故事嗎?

你是怎麼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的?

光明微教育 · 解讀教育中國

統籌:鄧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