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湖北籍記者,返鄉5天日記

一名湖北籍記者,返鄉5天日記

《遠山的呼喚》


作者| 程用傑


《銳問》的記者之一,是湖北省咸寧市通山縣人。

這次春運,剛好趕上武漢流感。作為觀察者,同時又是親身參與者,我們認為,他的觀察視角有獨特意義,故而操作了這篇回鄉日記。

希望能夠對大家瞭解真相,有更多幫助。


一、揪心的回家之旅


DAY 1月20日

“我是1月20日從北京回的家,因為高中老同學結婚,好些年沒見了,希望能夠回來見面聊聊。再加上工作這兩年,過年在家待的日子一直很短,想多跟家人相處相處。於是,請了3天年假,坐上了返鄉的高鐵。

臨行前,有北京的朋友發微信,讓我不要回老家過年。當時,網上並沒有太多關於武漢流感的消息,我也沒有太重視,諮詢了兩位朋友,均告訴我帶好口罩,做好防護措施便好。

一位是《長江日報》記者,她的工作地點在漢口,她說自己還在正常上班,武漢一切正常。另一位是我的發小,他是清華大學博士,父親在縣城開了一個小門診,他應該算是最瞭解當地實際情況的人了。而他告訴我,他已經到家了。

於是,我帶上火車的零食袋裡,多了兩個N95口罩。坐在G557高鐵上,我開始陸續看到朋友圈爆出關於武漢流感的各種新聞,心裡陡然緊張起來。留在北京的女友甚至打電話讓我中途下車,折返北京。

我沒有聽女友的,都上車了,中途返程算什麼事?儘管如此,高鐵過石家莊的時候,我還是慢慢地把口罩戴上了。因為臉大,口罩幾乎把耳朵都快扯掉了,再加上戴眼鏡,鏡片喜歡起霧,很難受。


一名湖北籍記者,返鄉5天日記

平常北京哪怕霧霾最嚴重的時候,我都不願戴口罩。但這次在高鐵上,我連上廁所,都沒敢把口罩取下。在高鐵上,買的花生瓜子都不敢吃,因為要不斷地把東西往嘴裡送。最後實在餓的受不了,就吃了一碗泡麵。

我家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山縣,需要從武漢站到武昌站的宏基客運站換乘大巴。到宏基客運站的時候,是當天晚上6點半,由於不敢在武漢停留,我便坐了麵包車,急匆匆地回到家中。

回家以後,父母自然很高興,寒暄之後,我向父母說起武漢流感的問題,他們渾不在意。”


二、同學的婚禮


DAY 1月21日

“到今天,關於武漢流感的問題,網絡上已經越來越多了。有不少比較優質的公眾號已經對武漢流感做了較為全面的介紹,大家也對這個病毒有了更深的瞭解。

不過,我當時的想法跟大家一樣,認為流感只是在武漢局部地區,老家是安全的。看著一片平和的縣城,我的警惕性也下降了,取下了在高鐵上一刻也不敢摘的口罩,貪婪著吸著故鄉溼潤的空氣。

答應了同學的婚禮,大老遠從北京回來,不能不去。上午10點半,我和一位高中同學約著碰面,午飯之前,我提議去買點醫用口罩備用。

通山縣城的藥店分佈地頗為密集,去的第一個藥店,口罩已經售罄。我們來到第二家藥店,普通醫用口罩還有,尚未漲價,8元錢一包。我和朋友一起買了3包口罩,我們兩人一人一包,再給結婚的朋友帶一包口罩。把口罩當做婚禮禮物,也是獨一份了。

一名湖北籍記者,返鄉5天日記

通山藥店店員,並未佩戴口罩

出了藥店之後,我捏了捏手上的口罩,感覺10個一次性的口罩好像不太夠。又返回藥店,想再要一包,遭到了藥店店主的拒絕,好說歹說之下,最後他才賣給了我。

買完口罩之後,因為害怕流感,不想讓自己在午飯上多吃東西,就先和朋友一起去吃了一碗熱乾麵。

等待婚宴的時候,我一直戴著口罩,在眾多送禮的人群當中,顯得十分另類。婚宴開始後,結婚的同學介紹在座的人,提到有兩個同學是從武漢專門趕過來參加婚禮的。我心裡一驚,不動聲色地減少下筷的頻率,不吃蝦、甲魚、魚一類的東西。

到了下午,按照往年常規,本來要去呼朋引伴,找同學玩耍的。但因為流感和下雨的原因,我還是早早地回家,當了宅男。在家裡,我把支付寶上之前買入的影視基金賣掉,默默地改成了醫療基金。”


三、縣城比農村強


DAY 1月22日

“一大早,還在鄉下的父親就打電話問我,今年是縣城過年,還是在鄉下過年。我毫不猶豫地回答,在縣城過年。

儘管縣城人流量更加密集,但縣城的家裡無論衛生條件還是生活條件,都要比鄉下強。萬一要在家宅好幾天,縣城家裡是待得住的,而鄉下待不住。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回鄉下, 我媽、我弟再加上我,三人肯定要坐大巴回去,這個時候,大巴不是很安全。

到了今天,關於武漢流感的消息已經滿天飛了,我真的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為了勸說我媽戴口罩,我一直在旁邊喋喋不休,強調這次流感堪比非典,對著央視白巖松對話鍾南山的視頻,給她普及相關知識。

阿媽被我嘮叨煩了(我從來沒有想過,也有老媽嫌我煩的時候),懟道:“你一回來,’流感’兩個字就沒有離開嘴邊,我不關心流感,只關心你為什麼不把兒媳婦帶回來過年。”

我被阿媽的神回覆驚到了,第一體會了被父母催婚的感受,原來雞同鴨講是這樣的感覺。

這個時候,網上還陸續出現了一系列關於“父母相信養生,但就不戴口罩”“90後熬夜,60後不戴口罩,誰都說服不了誰”這樣的文章。

磨不過我的軟硬兼施,父母最後,還是不情不願地戴上了口罩。但顯然,他們對戴口罩這件事情極為不習慣,我爸在跟別人說話的時候,還經常會把口罩摘下來。

秉承著“調查記者”的心態,我又去家門口附近的大潤發超市做了一次實地調查。

在大潤發超市,戴口罩的人極少,大多數是年輕人,農產品區仍然有賣雞鴨魚的櫃檯。我提著阿媽吩咐買的擀麵杖,艱難地擠在人堆裡,戴著口罩仍心有餘悸。大家還是照樣在買年貨,吃夜宵,我心裡想,不怪父母不重視。


四、武漢封城,事態升級


DAY 1月23日

“一早醒來,被武漢封城的新聞刷屏了。

微信上各種消息紛至沓來,不知真假。臉沒洗、牙沒刷,就開始看各種消息,看到合適的新聞,就發到朋友圈。在各個微信群,我開始積極發聲,表達自己的擔憂和思考。

這個時候,最讓人氣憤的點是,外界普遍只關心武漢流感,對武漢周邊的縣市基本置若罔聞。不說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陸續報道出確診案例,作為武漢相鄰的縣市,居然一個確診的病例都沒有。

不誇張的說,以我所在的通山縣來說,每天到武漢的人流量,遠比北京到武漢的人多。用邏輯推理就知道,通山患病的人數不會比北京少。更為關鍵的是,無論是通山的人,還是外界的人,都在忽視這個黑洞

中午,阿爸跟我說要回鄉下參加葬禮,一位93歲的老奶奶臥病多年去世了。我跟他說,流感致死不是因為流感本身,而是流感帶來的併發症。比如,有心臟病的,得了流感之後,會因為心臟發作而死。

阿爸的觀點有兩個:第一,那麼多人沒事,為什麼你就有問題呢;第二,鄉村沒事,是武漢的問題。反覆勸說無果之後,為了攔住阿爸,我直接以購買除夕當天返回北京的車票作為威脅,把他拉住了。

氣鼓鼓的阿爸一臉不高興地坐在沙發上。阿弟在一邊,用抖音把武漢流感的消息一條條刷給阿爸看,在旁邊耐心解讀。阿爸臉上的怒意一點點消退。我心中不禁感慨,還是抖音下沉,費了這麼多口舌沒有講明白的事情,抖音幾個視頻給解決了。

有感於父母觀念的漠視,我建了一個“咸寧流感官方信息傳播群”。旨在給大家一個討論武漢流感的群,把分散的消息集中起來,提高獲取信息的效率。

引用《超體》的一句臺詞,‘引起混亂的是無知,而不是知識。’短短半日,這個群人數達到200多人,大家討論的極為激烈,達到了預期。”


五、宅在家裡,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


DAY 1月24日

整個上午,都在修訂群規則,管理群友發言,新人要求進群,群人數躍升至300多人。我是群主,自然是第一責任人。

群裡的火藥味十足,一方認為,群裡有大量的謠言,應該只發布官方媒體新聞和官方聲明;另一方認為,如果非官方的信息都是謠言,那麼大家不用建群了,什麼有效的消息都沒有。短短一天,我見識到了群體眾生相。

最終,我選擇保持中立,群規則採取快速迭代的方法,群管理則以大家相互管理監督為主。

而今天,最重要的新聞則是湖北啟動流感一級防護措施,我們市、縣的公共交通全部停運,超市等人流量密集的地方停止營業。

現在開始,所有的人都意識到了這件事情的嚴重性。我爸甚至也開始主動打電話給他的人際圈,勸說大家不要拜年,不要串門了。

另有未經驗證的非官方的小道消息稱:通山已有11例確認病例,1例死亡。還是那句話,在縣級地方,數據極難統計,很多老人去世,大家根本不會想到流感。對於鄉下來說,恐慌還未來臨。

經過一天微信信息洗禮,我已經對武漢流感的信息脫敏,感覺發生再大的事情,也就只有這樣了。管好父母,不要讓他們出門,注意衛生情況。宅在家裡,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

兩則消息是我的定心丸。第一,數據,湖北大幾千萬人,現在確診的病例不過1000多例,萬人之一的概率;第二, 就算是得了這個病,鑑於武漢、咸寧各地醫院人滿為患,去了反而容易交叉感染,只要不嚴重,在家是最好選擇,而且這個流感致死率只有4%,大多數人,是比較輕微的症狀。

孔子曰,“盡人事,知天命”,做自己能做的,容許自己不能改變的事情存在。下午,我開始在微信讀書上閱讀《血疫:埃博拉的故事》,一本講述1976年至1993年非洲埃博拉病毒的故事,豆瓣評分8.1,還有同名電影。

——希望自己宅在家這些日子裡,能夠在打遊戲之餘,多讀一些書,多寫一些日記,儘可能提升自己的認知,以及幫助身邊的親朋好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今天,內心還一直浮現一句話。是蘇軾在《留侯論》裡說的,‘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可能在混亂的時候,保持內心的秩序和平靜,反而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