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登陆美军在那么强大的军力下死亡三万人,为什么在硫磺岛登陆损失惨重?

冬天我最帅1


硫磺岛是位于西太平洋的日本火山群岛.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就是日本的军事基地,太平洋战争暴发后日本派驻陆军驻守硫磺岛。

1 美军的舰船炮弹和空袭收效甚微。

日军指挥官粟林忠道是出色的指挥官,战术正确有效,他意识到以美军的海空优势进行滩头作战难以发挥作用。而是主张以折玻山和元山山地的有力地型,依托防御工事,实施纵深防御,硫磺岛当地有许多火山,而火山灰是非常好的建筑材料,日本人凭借火山灰构筑了许多坚固的堡垒。

2采取了非常顽强的作战计划

众所周知日本人有所谓的武士道精神,敢打敢冲。发动自杀式袭击更是家常便饭。

但是这次粟林忠道采取了塞班岛的作战经验,在美军发动抢滩登陆战时放美军深入阵地。利用坚固堡垒和工事射杀美军,大量消耗美军有生力量。严谨自杀式袭击,分兵机动防御,采用伏击战术,号召一个日本军人必须杀死10个美军。日军指挥官的苦心经营给硫磺岛战役带来了巨大的死伤,成为美军不远回收的二战绞肉机之一!

3美国人并没有及时展开攻击

由于战术安排 ,硫磺岛一拖再拖,美军的封锁并没有取到效果,日军在父岛通过小艇转运的方式为硫磺岛运送了大量的人员和物资,极大的增强了硫磺岛的防御能力。

4 日本不甘失败,拼死一搏。

自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了硫磺岛战役时,日本已经是穷途末路,失败的阴影笼罩而来,日本不甘心在堵上国运的情况下惨败。只能拼死一搏。


爱追光的人c


记得此前看过一个二战美国大兵的访谈,他说德国、日本的士兵完全不同,德国士兵在希望渺茫的情况之下会放下武器,但是日本士兵越战越像战斗机器,根本就是非人类的存在。硫磺岛战役之中,日本能坚守这么久,最根本的还是他们的“玉碎”精神。而且当时的总指挥官栗林忠道在要求全军玉碎的同时,还利用对美军的了解给美军下了套,让美军本以为5天就能结束的战役拖到了整整36天,最终以巨大的伤亡代价占领硫磺岛。

栗林忠道曾经在美国留学,也在战场之上多次和美军打交道,他深知美国军队的作战特点,一定会在大规模轰炸之后才让陆军登岛。所以栗林忠道改变了之前所制定的死拼的战术,将所有的士兵都藏在事先安排好的山洞和地道之中。

因为日本海军主力在此前的菲律宾战役之中受到了毁灭的打击,加上日本陆军和海军本身就关系冷淡,没有补给的硫磺岛注定是一个等待灭亡孤岛。栗林忠道虽然知道这场战役之后,岛上两万多名士兵必将所剩无几,但是他严禁士兵盲目地自杀式冲锋,并且严格要求每一个士兵,必须在杀完十名美国士兵之后才能选择玉碎死亡。

栗林忠道对日本士兵的要求是极富日军特色的,这几条规定无论是在哪个国家都不可能全员无条件完成,但是日本士兵可以做到。栗林忠道命令士兵将所有的地洞、碉堡和隧道连接成非常庞大的防卫体系。所有的武器也都藏在山洞和坑道之中,以确保大部分的人员和武器在美军的第一轮轰炸之中能够保存下来。最后他们在小小的硫磺岛上设置了多处近距离射击和诱敌陷阱,对美军登陆硫磺岛的路线进行了准确的估算,巧妙利用地形进行伏击。

果然,美军在登岛之前对硫磺岛进行了数日的轰炸,美军斯普鲁恩斯上将觉得这小小的20平方公里的小岛,在这样密集的轰炸之后,残存的有生力量已经很少。但是当空中侦察兵将航拍的照片送到他面前的时候,他对岛上的防御系统也十分震惊。

美军登陆硫磺岛之后受到了日军变态而顽强的抵抗,美军不仅仅要面对时不时从坑道里面冒出来的日军或者杀伤性武,在夜晚时还必须时时提防日军的偷袭。在小小的硫磺岛上,美军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惨烈的代价,有一天甚至在大量死伤的前提之下才前进了4米。

最可怕的还是美国在俘虏日本战俘时所受到的抵抗,即便只剩下一个日本残兵,他也会绑上手榴弹对美军进行自杀式袭击。即使美军已经宣布了占领硫磺岛,粟林忠道还带着300多名残兵发动了最后疯狂的反击,将许多还在沉睡之中的美军杀死。

粟林忠道最终切腹自尽,即便指挥官死了,岛上的日军还在死拼。这场战役之中日军被俘的只有1023人,剩下的每一个人都是用尽最后一口气在和美国抵抗。这场战役之后,美国已经无法估算登陆日本之后即将付出的代价。最终,美国选择对日本动用原子弹。



御前带刀侍卫


第一次诺曼底登陆战,是在德军当时情报做的不到,一直没搞清楚美军从哪里登陆。第二次之所以会损失惨重。至于第二次大家可想而知。


蓝鲨火影


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准备的是否充分,诺曼底登陆盟军前期做了充分准备,包括战略上的欺骗,兵力上占据绝对得优势,以及盟国通过破译德军的通讯密码,掌握了德军的兵力部署,实现可战场的单项透明。硫磺岛犹豫日军准备充足,美军的轻敌,造成重大伤亡。


海阔天空197018538


1美军严重低估日军在硫磺岛的兵力。2日军在硫磺岛把山挖成工事,造成美军寸步难行。3日军基本战死也不愿意投降。硫磺岛的惨烈损失也是美国决定向日本投掷原子弹的重要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