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下心來,品讀書的味道


靜下心來,品讀書的味道

讀書的味道

李澤賢

沈括《夢溪筆談》載:“古人藏書闢蠹用芸草。芸,香草也。”

古人在書中放置香草,不僅可以防蠹蟲咬蛀,而且還可以給書留下幽幽清香,

“書香”一詞便由此而來。

後來人們據此加以引申,形容讀書人有“書香氣”,

而讀書人家或曰“知識分子家庭”,則被稱之為“書香門第”。

由這“書香”又想到宋人程頤有語:“外物之味,久則可厭;

讀書之味,愈久愈深。”

有“書香氣”的人,讀書時若能品出書的味道來,怕是進入讀書的真境界了。

靜下心來,品讀書的味道

何謂讀書之味?竊以為不可僅以一個“香”字而言之。

我曾在報刊上發表過一篇《讀書與吃飯》的書話,

文中說:人生是需要滋養的,吃飯,是對身體進行補養;

讀書,則是對精神進行補養。

讀書如吃飯──飯有飯、菜、湯,飯有家常飯、待客飯、筵席飯;

飯有西餐、中餐、地方風味小吃……但不管是什麼樣的飯菜,

吃的時候總要品嚐一下滋味,五味俱全方能構成美味佳餚。

讀書亦然。

讀書之味乃甜酸苦辣是也。

靜下心來,品讀書的味道

翻閱一本好書,猶如走進一幢新房,打開一扇未知的窗戶,

展現在面前的是藍天白雲、青山綠水,讓讀書人按捺不住內心的衝動,

吸吮著新鮮的空氣,張開思想的翅膀,自由自在地馳騁翱翔。

臻於此境,讀書人能沒有甜滋滋的意味?

靜下心來,品讀書的味道

讀書的人,有時也難免遭遇意想不到的尷尬。

當書中的道理與現實生活中的事不能呼應,

書中的事與生活中的理髮生衝突時,

讀書人便難免有迷離若失、恍惚不定的感覺,甚至於陷於進退維谷的窘迫,

此時就可能有一股酸溜溜的滋味湧上心頭。

靜下心來,品讀書的味道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這句詩用來形容讀書人的心境,也是恰當的。

一般情形之下,讀書人攻城掠地,在知識的海洋中苦苦求索,

都要經歷“山重水複疑無路”的苦悶階段,

其時身臨遏澀之境,前不見村後不著店,孤苦伶仃,步履維艱,

那份愁苦,實難堪受。

而且,讀書人亦是凡人俗子,哪能沒有來自書外的聒噪?

若要跨進“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心裡沒有一番痛苦煎熬的爭鬥抉擇,

恐怕是難臨其境的。

靜下心來,品讀書的味道

有讀書人說,讀書令人練達性靈,陶冶情趣,

使媚俗不再,浮躁不再,使人寧靜,高尚依然。

但我以為,這般深厚綿長的意蘊,還要靠書中摻和的辣味,

或說是火藥味,沒有一點辣味的文章,讀之味同嚼蠟,不如不讀。

而真正有辣味的書,如同急風暴雨射向垢陋心靈一角,所向披靡,無堅不摧,

終令讀書人臉紅心顫、羞愧難言,並猛然悟得“今是昨非”。

爾後,衝破名韁利鎖的困擾,靈魂因之而純靜而昇華。

靜下心來,品讀書的味道

讀書的味道雖說是酸甜苦辣,但最終給人的感覺卻是愉悅快樂。

人活在世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畢竟要比沒滋沒味不知要好多少倍。

我常想,如果沒有書籍相伴,漫漫一生,

多少個無眠的黑夜和無聊的白日將會是怎樣的難熬,

而這樣的人生是多麼無趣和乏味。

的的確確,有書相伴,且能從書中品出味道來,得到的點滴收穫,

都會在心中湧滿喜悅,進而由衷欣慰,隨即增強讀書的志趣,

進而堅定與書相守的信念。

靜下心來,品讀書的味道

林語堂曾經設想過在書房天花板上裝一佛教的油燈籠,

書房中要有油煙味和發黴的書味,以及無以名狀的其他氣味才好。

看來,林語堂已經將讀書味道的造化從書裡牽引到了書外,

從意境宕延到了環境。

讀書人若真能化入這般讀書境界,讀書的味道想必是更加醇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