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汉匈之战的第一阶段————文景之治准备阶段的各项措施

汉匈战争,可以简单的分为三个阶段:

从汉高祖的白登山之围(公元前200年)之后,汉高祖意识到西汉民力亟需恢复,于是以和亲的策略交好匈奴,此后六十余年,汉匈之间都未发生过较大的争斗,直到汉武帝登基第七年(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发动马邑(今山西朔州市东北)之战为止,这是汉匈之战的第一个阶段。

百年汉匈之战的第一阶段————文景之治准备阶段的各项措施

在这67年的时间里,西汉王朝主要做了:以下事情:

恢复民生

刘邦白登山之围时,中原王朝已经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楚汉战争、剪灭异姓诸侯王的战争,民力亟待恢复。就单单是秦末农民战争,从官方记载的人口就损失的70%,的确,会有一些人口未被登基入册,但是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可见一斑了。建立西汉王朝人民经历了三场战争,人口大量损失,民力亟待恢复。

休养生息

为快速恢复民力,汉惠帝刘盈在公元前189年下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算”是西汉时缴纳人头税的单位,一算是120钱,五算是600钱。当时的粮价是大约100钱一石粮食,一石等于现在27斤。按这个算,600前可以买到6石粮食,大约是162斤粮食,算得上是一个成年人小半年的口粮了(如果只吃米的话)。

不仅如此,西汉王朝从政治上与民休息,保持官吏清正廉洁,无为而治,尽量避免对外作战。

这些政策效果十分显著,至少从官方上的数字来看,西汉这六十年人口恢复四倍,至第二阶段汉武帝反击时,人口已经多达五到六千万。

百年汉匈之战的第一阶段————文景之治准备阶段的各项措施

重视生产

不仅要与民休息,还要重视粮食生产。

但种粮食是很累的,一年到头赚不了几个钱,万一遇到旱涝蝗灾,还会导致一年颗粒无收。

因此,有部分人就喜欢投机倒把:那我们做生意吧!

的确,商人只需要动动嘴皮子,只需要将货物从一个地方卖到另一个地方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利润。但是如果每人都去当商人,无人生产粮食,那么社会供应就会短缺,物价会飙升。

为此,西汉玩初年打击商贩极为严重,西汉王朝专门立法:

1:商人的子孙不得当官;

2:商人不得拥有土地;

3:商人不得乘车、骑马、穿丝织衣物等等。

不仅如此,西汉初年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名的措施:

1:汉文帝亲自下田种庄稼;

2:汉时农田的赋税一减再减,从最开始时的五税一到后来的三十税一,农民的生活迅速富裕起来。

这些重农抑商的措施也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到汉武帝初年,全国的粮库已经堆放不下更多的粮食了。

百年汉匈之战的第一阶段————文景之治准备阶段的各项措施

加强军事

西汉初年,之所以有刘邦的白登山之围,与军事实力相对弱小是分不开的;而且,虽然与匈奴和亲,且有兄弟之盟,但是匈奴仍然时常撕毁盟约,屡屡犯境。为应对匈奴,不会国家人民,就必须提高军队素质。

练习兵法

西汉初年,朝廷加强士兵研习搏斗之术,叫他们如何使用兵器以及训练他们适应各种战争环境等等。

为表示皇帝对军事建设的重视,西汉初年,皇帝会在10月份检阅中央朝廷的部队,而诸侯国会在每年9月举行检阅。

不仅如此,西汉景帝时期御史大夫晁错曾上表《言兵事疏》,教习将领兵法。

这些举措为日后汉武帝时期的反击留下了人才基础。

充实武库

为充实武库,西汉王朝修建专门的武器库藏。

西汉王朝自从领略了匈奴骑兵的厉害之后,也开始注重提高自己的马匹数量,汉文帝甚至下令:凡养马一匹,可以免除三人的徭役或赋税。按上面算的,三人的赋税大概是360钱。养一匹马,一年能挣360钱,百姓纷纷养马成风。

而且西汉王朝政府专门养马,至汉景帝时,朝廷手中马匹数量多达30万匹;中元四年(前146年),汉景帝下令禁止优秀马匹贩卖出关。

这些举措为汉武帝时期的反击提供了武器基础。

百年汉匈之战的第一阶段————文景之治准备阶段的各项措施

充实边境

晁错上表:对于那些在边远地区的领土,中央朝廷不方便派兵来往迁徙,希望朝廷移民实边,战时抵御匈奴,和平时期就从事生产。为招揽道足够的百姓,中央王朝给他们许多好处,比如:给他们冬衣、食物、爵位、安置父母、钱财等等。

增加部队人数

兵员来自人民,因此要想增加部队人数,就要增加西汉朝廷的人口。

西汉初年,刘邦时期,全国一共1500万人,中央王朝只掌握650万人,其他的人口在诸侯国手中,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央朝廷决定削藩。

这个削藩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应该就是七国之乱了,汉景帝通过平定七国之乱,拿到了大部分人口,而且通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到汉武帝手上中央王朝所掌握的人口数量大大增加,这位日后汉武帝的反击提供了人口保障。

百年汉匈之战的第一阶段————文景之治准备阶段的各项措施

下一篇笔者将论述汉匈之战的第二阶段,西汉的话就关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