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何选一个腿脚不便的儿子继位?

谌海飞



朱高炽,乃是朱棣与徐皇后的嫡长子。出生于洪武十一年的他,与父亲朱棣的骁勇尚武不同,生性端庄沉静、不善武事、喜好读书,更兼之他“腰腹数围”“腿脚不便”,因此也并不得朱棣喜爱。

甚至于在朱棣揭起反旗,发动的靖难之役中,虽然朱高炽有固守北京之功,却屡被怀疑,更是险些误中朝廷离间计“几杀吾子”;而这种不喜欢,还表现在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成功后荣登帝位,关于册立谁为太子之事上,朱棣显然更加喜欢与自己一般尚武的朱高煦;即便在册立朱高炽为太子后,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也是不牢固的,几欲废之;但是纵使有着诸多不满,朱棣还是确立了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也未有废立之举,并在永乐二十二年(1422年),朱棣第五次北伐,回归弥留之际选择“遗诏传位皇太子”。是年,皇太子朱高炽登基,是为明仁宗。那么又是何种原因,导致朱棣心有不满却仍旧选择了朱高炽继位呢?

事实上,关于这一点首先我们要牵扯到大明王朝的立储原则。在建立大明王朝伊始,朱元璋便制定了《皇明祖训》,并且确立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立储原则。当然,朱棣作为皇四子、小宗毫无疑问是这个制度的破坏者,通过靖难之役这样一场“篡位”之战,夺取皇位的同时,朱棣事实上终其一生都在为自己的“正统论”做出努力。这种努力既有诛杀方孝孺十族、景清的高压政策;又有对《太祖实录》的“修改”、本人生母贡妃改为马皇后的举动。

但纵使如此,这种“以篡上位”的恶例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如果自己在册立皇储之事上,再次违背祖制,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那么带给后世子孙们的就是对皇明祖训、嫡长子继承制的视若罔闻的恶例。

这一点大唐王朝便是例子。唐朝太宗李世民虽为明君,但玄武门之变后,有唐一朝,父子相残、兄弟相杀的政变又是何其良多,可谓是不胜枚举。这些举动的背后带来的又是王朝衰微,政局动荡。

其次,朱高炽与朱高煦的能力对比。作为朱棣的长子,洪武二十八年时朱高炽被立为世子,朱元璋便对他赞赏有加,这种赞赏也不是隔代亲,而是建立在治学的态度之上。朱高炽一心向上,反观朱高煦则不肯向学、言语轻佻,因此朱元璋对他也十分厌恶。

而至于父亲朱棣对朱高炽、朱高煦的态度事实上也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有了喜恶之别。靖难之役中,朱高炽马不能骑,只能固守北平;反观朱高煦,骁勇善战,也让朱棣显然心向朱高煦。

但出于第一点原因的考虑,在册立了朱高炽之后,朱高煦被封为汉王,藩属云南。但朱高煦却以“我有何罪”拒绝就藩,出于喜爱朱棣竟也未反对;而这种溺爱之下,朱高煦恃宠而骄,不仅有索取天策卫(皇家卫队、禁军一般)之实,更有私自豢养武士,僭越器皿之实。

而身为太子、长兄的朱高炽,则在朱棣北伐时充任监国,治理有方。高下之间,作为曾经有机会接近皇位的儿子,朱高煦也在这屡次的不法之中,与皇位渐行渐远。永乐十五年,朱棣将他改封乐安,命他立即就藩,也算是彻底为朱高煦在这场皇位竞争中的失败盖棺。

第三点,张氏、朱瞻基的作用。中国有句“娶妻娶贤”的古语,而张氏显然就是这样一个人。作为朱高炽的 妻子诚孝昭皇后张氏 ,对公公朱棣、婆婆徐皇后可谓是谦恭有礼,也深得所爱,虽然朱棣常有责骂朱高炽,但对于儿媳甚至有“将来朱家之事,全系此女”的论断,这句话也诚不欺我。

张皇后也历经仁宗朝、宣宗朝、正统朝,有贤后之称;而她的儿子朱瞻基,出生之时,朱棣梦见朱元璋将象征权力的大圭交于自己,并语“传世之孙,永世其昌”。这位伴着预言的皇孙,朱棣对他可谓是无微不至。军事上亲身教之,出征带上;在文化上,又有大儒教之。宠爱至此,事实上也算为父亲朱高炽的即位有着不小的功劳。


清风明月客


朱棣并不看好这个身材肥胖、腿脚不便的儿子朱高炽,但他最终还是立朱高炽为太子。朱棣是一代明主,他之所以选择一个身体有缺陷的儿子继位,其中自然是有原因的。

这道题目中所说的朱棣的那位腿脚不便的儿子就是指长子朱高炽。实际上朱高炽不仅腿脚不便,而且身体肥胖,体弱多病,这也是朱棣不太愿意将朱高炽立为太子的原因之一。

朱棣在考虑太子人选时一共有三位儿子在世,其中三子朱高燧资质平庸,朱棣从没将其当做皇位继承人考虑。

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熙则各有优势。

朱高炽的优势一方面在于他是长子,按照太祖朱元璋立的规定,朱高炽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

朱高炽另一方面优势在于他为人较为仁厚,与阁臣等相处的较为融洽,比较得百官之支持。朱高炽虽然没什么战功,但在靖难期间守住北平,而且平日里没犯什么错。

此外,朱高炽还有一层间接的优势,那就是朱棣很喜爱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据说朱瞻基和朱棣长的很像,而且朱瞻基是应朱棣梦而生,朱棣想隔代传位给朱瞻基,这是他朱高炽为太子的一个原因。

朱高熙的优势在于他骁勇善战,曾经随父靖难,屡立战功,而且数次救朱棣于危难间。在朱棣眼中,朱高熙的个性才更像他自己,朱棣甚至在靖难期间曾向朱高熙暗示要将皇位传给他。

朱高熙虽然打战还行,但是生性凶悍,不学无术,不仅许多臣子不喜欢他的作风,就连在洪武时期朱元璋也对朱高熙颇为不满。可以说朱高熙除了靖难有功,救过朱棣外,乏善可陈。

正是因为两位皇子各有优势,所以朱棣在立太子时也是再三犹豫,迟迟不能拍板。后来以解缙为首的文臣在朱棣面前说长子朱高炽的好话,而且还切合时宜的以“好圣孙”提醒朱棣,意思就是提醒朱棣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将来好传位于好圣孙朱瞻基。

经过再三权衡,朱棣终于选定长子朱高炽为皇位继承人。

综上所述,腿脚不便的朱高炽之所以被选为皇位继承人主要是因为他是长子,而且生性仁厚,颇受百官支持,此外是因为朱棣喜爱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朱棣想隔代传位给朱瞻基,这也是朱高炽被选为皇位继承人的原因之一。


历史守望者


朱高炽,大明第四任皇帝,继承父亲靖难之役夺来的大明江山,与其儿子朱瞻基共同打造出了大明王朝“仁宣之治”的繁荣昌盛的顶峰。

虽然他脚有不便,到父亲朱棣还是选择了他最为太子,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古礼有之,废长立幼奈是取乱之道,他自己就是一个例子,如果朱元璋不是隔开他们这几个儿子去立孙子,他也不会“靖难”篡位。 他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朱元璋的喜爱。所以在1395年,就深得朱元璋喜爱册封为燕王世子,所以为了稳定,还是立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继位。

第二,虽然儿子朱高炽腿脚不便,但是他为人性格不错,适合做一个仁政之君,大明经历开国以及靖难之役后,正是需要走养民生息其施以仁政的国策,这点朱高炽就能做到。

反观朱高煦,虽然勇武过人,勇冠三军,有朱棣霸气的影子,但是了文化不好,还脾气暴躁,一身戾气,如果他继位,可能在疆土上暂时会更加扩大,但是了免不了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甚至难免会走隋炀帝的老路,过渡的投资民众,从而拖垮大明王朝。

第三, 朱高炽作为世子的时候虽然确实没有什么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很重要的一点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著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成祖终于下定了决心,于公元1404年立朱高炽为太子。





一米八2022




有句话叫“上帝在关闭了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这句话用在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身上,是最贴切不过了。

朱高炽从小腿脚不好,走路不能支撑,需要人扶持。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得了小儿麻癖症,落下了残疾后遗症。

在古人眼里有残疾的人被视为六根不全,是被瞧不起的,在许多方面受制度限制,比如科举、做官等。

但在明朝大老板朱元璋眼里他的这个孙子朱高炽就像是个神童,朱元璋虽然不喜欢他的小儿子燕王朱棣,但他非常喜欢朱棣的儿子朱高炽,所以朱元璋亲自立朱高炽为燕王世子。

腿脚不便的朱高炽的“另一扇窗”被打开了,从此他的“势气”不减,说他借“势”也好,顺势也罢,终于坐拥了天下。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朝第4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的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至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年号洪熙。

01

朱高炽生性沉静、为人仁厚,正是朱元璋期许的太平之世后继者的素质。朱元璋为他竖起了第一道“势气”。



朱元璋及他的儿子们都是在马背上打江山的人,个个骁勇善战。但是朱高炽却是个身体有缺陷的人,腿脚不便,走路都需要内侍太监扶着,更不要说骑马射箭了。

但是小朱同志却有另外一种秉异,自小喜欢读书,请了许多有名的学者跟着学习,脑子很聪明,性格沉稳,为人仁慈忠厚,言行识度,让人挑不出毛病。

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尝命与秦、晋、周三世子分阅卫士,还独后。问之,对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后阅,故后。”——《明史·仁宗纪》

朱元璋曾命朱高炽和秦王、晋王、周王的世子分别去检阅军队,朱高炽独自最后回来。老朱问他为什么,小朱回答说:“清晨太过寒冷,是等到士兵们吃完早饭后再检阅,所以落在了最后。”老朱听了心里直树大拇指,没想到这个孙儿小小年纪还有这种见识。

又命分阅章奏,独取切军民利病者白之。或文字谬误,不以闻。太祖指示之曰:“儿忽之耶?”对曰:“不敢忽,顾小过不足渎天德。”

朱元璋又要这几个世子分别审阅奏章,唯独小朱只拿关系军民利益和百姓疾苦的奏章看,有文字谬误的没有听见他回奏,老朱又问小朱是不是忽略了这些?小朱答没有忽略,只是因为小错不足以失去大的德行。

通过几次考验,朱元璋对他这个孙子那个满意啊,这就是将来朱家子孙的榜样!就这样朱高炽在燕王封地的地位被确立了,只要朱元璋活着,他的地位就没人能撼动。

02

朱高炽在燕王内阁成员中威望很高,及到朱棣登基后,满朝文武都认可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炽获得了第二道“势气”。

朱棣有3个儿子,都是徐皇后所生,老大朱高炽因为腿脚不便长期得不到锻练,身体越来越胖。

再加上小朱同志喜静不喜动,喜欢读书,年少时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儒术研究上,身体是越发的胖了,体质也差。



身有残疾之事老爹朱棣心中就有疙瘩,再胖成个球,朱棣就觉得这个儿子横看竖看就有点不喜。

朱棣不喜老大朱高炽,是因为有老二朱高煦比着,朱高煦勇猛异常,最像他老子朱棣。

可惜内阁朝臣坚决拥立嫡长子朱高炽,就是不妥协。朝臣拥护朱高炽是有原因的。

朱高炽仁爱、儒雅、博学、机敏,深得内阁和朝臣的拥戴,而且他是大老板朱元璋亲自立的燕世子,是合法继承人,在封建社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小朱还是嫡长子,最符合封建社会长幼有序的制度。



朱棣起兵靖难期间,命瘸腿儿子小朱留守北平(今北京),自己则带领全部人马去解救永昌。小朱当时就带了1万人马守城,建文帝却派遣李景隆帅50万军队围攻北平。

对于老百姓来说,打仗胜负和他们关系不大,换个当官的,他们一样当老百姓,一样生活吃饭。但是架不住小朱同志善抚士卒和民心,军民一心抗敌,可以看出他在军民中有很高的威望。

由于兵力悬殊极大,北平城门几度要被攻破,关键时刻小朱显示了他的聪明才学,正直11月,趁着南军停攻间隙,指挥人连夜往城墙上泼水,城墙结成冰疙瘩。待到次日,南军来看,别说攻城了,连个搭手的地方都没有,怎么攻,只能望城兴叹。

保住了北平城,小朱更是被军民拥戴。北平防御战是朱高炽的机遇,这一战为他集下了政治资本。

虽然朱家老二朱高煦跟着朱棣靖难过程中骁勇善战,还救过朱棣的命,但是当朱棣回到北平,看到朱高炽为他守住的大后方老巢,感慨万千,他暗中许诺老二的话恐怕无法兑现了,任何功劳都无法和守北平老巢可比。

其实朱家老二朱高煦浑身的毛病,“自幼生性凶悍,洪武年间与秦、晋、燕、周四王世子一同被明太祖召往京城学习,但却不肯向学,而且言行轻佻,明太祖对他非常厌恶。”就属于有勇无谋之人,大家都看得清楚,就朱棣犯晕。

03

朱高炽娶了个好老婆,生了个好儿子,朱棣最喜欢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好圣孙”成为朱高炽的第三道“势气”。

“朱高炽的老婆张氏有着朱元璋的马皇后、朱棣的徐皇后之风,见识远大而乖巧伶俐,是个不折不扣的贤内助,”古代命书的说法有“旺夫命”。

张氏对自家外戚约束严格,不许他们参与政事。张氏对朱棣夫妻很是孝顺,夫妻二人很喜爱张氏这个儿媳,而且张氏所生长子朱瞻基聪慧好学,深得朱棣宠爱。



著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朱棣,意思是说皇上有个好孙子,后继有人了,朱棣一想,孙子辈皇帝有着落了,起码3代之内政局是稳住了,当然就认可孙子他爹朱高炽了。

04

朱棣的原配徐皇后,坚决支持册立长子朱高炽。朱高炽又有了第四道“势气”。

徐皇后生了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长子朱高炽被明朝大老板朱元璋立为燕世子。

“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知子莫若母,老大朱高炽聪明仁厚不记仇,老二朱高煦勇猛凶悍,老三朱高燧善攻心计,徐皇后把儿子看的很透,所以她坚决站在朝臣一方支持老大朱高炽。



徐皇后是中山王徐达的长女,她天资聪颖,娴静喜欢读书,堪称女中儒生,人称“女诸生”,深得朱棣信任。连皇后都支持瘸腿儿子朱高炽,朱棣最后也放下了,顺水推舟选了朱高炽。

其实朱棣只是担心小朱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

05

结束语。

朱高炽继位是上上下下全票通过的,虽然身有残疾,但瑕不掩瑜,终将成为一代明君。

朱棣最终选了腿脚不便的儿子朱高炽继位,也彰显了他的英明,不然以后哪来的“仁宣之治”。

朱高炽继位后做了轰轰烈烈一系列变革,可惜在位仅8个月就忽然驾崩了。看起来肥胖引起的健康风险古来就有,朱高炽好像就是突发的心梗、脑梗或是脑出血这一类的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明朝一代明君早逝,不然明朝的历史可能要改写。


妖百慧1


朱高炽,也就是后来的明仁宗,不仅腿脚不便,还是个胖子,后来还证明身体也一般,在位不到一年就驾崩了。因为他的外形问题,老爹朱棣确实有一阵很是看不上他,但笑到最后的依然是这个瘸腿的胖子。他的成功主要有这几点:

一、嫡长制的作用

有明一代,是严格遵守嫡长制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先他而去,皇位没有顺延,而是传给了嫡长孙朱允炆,这就是嫡长制的顺序。明朝268年,只有三次兄终弟及(正统被俘,孩子太小,正德和天启无子)。

二、废长立幼国之大忌

朱棣是很成熟的政治家,虽然他很喜欢二儿子朱高煦,但他深知废长立幼很容易造成政局不稳。毕竟之前的历史关于这方面血的教训是非常多的。所以他在开始的很多年都比较犹豫,这给了朱高炽时间展示自己。

三、朱高炽的能力与人望

不要小瞧这个胖子,虽然他在位时间不长,但由于老爹朱棣喜好打仗,经常让他变成留守儿童,这极大的锻炼了朱高炽个人能力,对于政务管理十分在行,井井有条。朱高炽庙号仁宗,足以说明他在众臣心中的地位,很多永乐名臣(三杨等)都拥护他,人望颇高。

四、猪对手

朱高炽的竞争对手就是他的一奶同袍的亲弟弟朱高煦,朱高煦很像老爹朱棣,打仗很在行。在“靖难之役”中立过大功,让高兴过头的朱棣还说出了“好好干,世子身体不好”的话。这张“空头支票”一下子激励的朱高煦,在朱棣登基后,就开始各方运作。不过他的军事才能在政治上就用不上了,屡屡挑战朱棣的底线,甚至还说出了“我像不像秦王(李世民)”的混账话,于是被朱棣赶到了乐安(今山东惠民),最终被自己的侄子宣宗干掉。

五、好圣孙

在朱棣犹豫的关键时刻,朱瞻基起到了关键作用。朱瞻基幼年就深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朱棣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可以说,朱棣对这个皇长孙是十分满意的,尤其大才子解缙的那句“好圣孙”彻底让朱棣下决心维护自己的太子。

虽然,历史只给了朱高炽不到一年的皇帝时间,但他在监国时期的作为不可忽略,在老爹朱棣后期有些偏执的进攻北元时,稳定了国家;在登基后,短暂的时光里,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平反冤狱,废除苛政。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前朝的穷兵黩武。休养生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不失一位好皇帝。


黑水布衣


品读历史,感悟真香,真香君为大家解读一下这个问题!朱棣在靖难之役取得成功后不久就册封了身体痴肥的大儿子朱高炽为太子,总的来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避免因传承问题再次引发自己得位不正的话题,二是为了稳固江山社稷,三是因为好圣孙朱瞻基

只有遵从《皇明祖训》,严格遵守嫡长子继承制度,才能封住芸芸众生之口

不管是为了自保还是其他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讲,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都是造反行为,因为封建礼教一直所倡导的就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因此在当时人的眼中朱棣就是得位不正就是篡权,只不过永乐大帝的屠刀太过锋利,一堆人头落地之后再没有人敢吭声而已。

而朱棣虽然在皇帝这份事业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他仍然难免受当时的思想所局限,所以他本人其实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困惑,因此他疯狂的寻找建文帝、疯狂的编纂永乐大典、疯狂的出征漠北、疯狂的22年无休等等都是为了给自己正名。

所以到了指定储君的时候,朱棣必须要遵从他爹朱元璋的《皇明祖训》,继续遵守嫡长子的继承制度,一旦选了二儿子做太子,恐怕就要坐实了“反贼”的身份,一辈子都难以翻身。

一张一弛不仅是文武之道,同样也是皇权交接之道

在朱棣之前,历史上有两个皇帝干了别的王朝几代皇帝才能干的事,他们分别是秦始皇和隋炀帝,这两位都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一帝,但就是因为有些操之过急,所以最终都成为短命的王朝,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民众负担太重,没有得到休养生息的时间,然后纷纷揭竿起义推翻王朝统治。

永和大帝文治武功都不逊于以上二位,但也同样的让百姓不堪重负,如果选择和自己性格相同的朱高煦继位,保不齐就是一个穷兵黩武的皇帝,这样恐怕会延续大秦和大隋的老路。

因此朱棣之后需要一个守成之君来修正永乐朝的施政路线,这样大明朝的江山才能更加稳定长久,以朱高炽的品性来看无疑更加适合接班。

好圣孙只是一个加分项,并没有决定性意义

历史证明朱棣的选择没有错,朱高炽和朱瞻基共同打造出“仁宣之治”的盛世华章,不过如果说朱棣是因为朱瞻基选择的朱高炽,多少有些站不住脚,可能在朱棣孙子辈之中朱瞻基是最出色的,所以会给朱高炽增加一些分数,但不会起关键性的作用。

皇位的传承不仅是家事,更是国事,储君是国之根本,所以在这样的问题上任何一位君王都不会凭个人的好恶来选择继承人,因此不管朱棣再怎么喜欢朱瞻基,如果不是朱高炽的大义名分所在,皇位都轮不到他来继承。

所以,别管朱高炽是胖也好是腿脚不灵便也罢,只要他不是傻子这个皇位就轮不到别人继承!


历史真香


永乐大帝朱棣,皇位得之不易,为什么选了又胖又残疾的儿子继位?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高炽登基为帝,只是在位时间很短,也只有一年。朱高炽长相很一般,还肥头大耳,另外朱高炽腿脚有问题,也许曾得过小儿麻痹,行走的时候需要有人搀扶。

其貌不扬、身有残疾的朱高炽,最终却被朱棣立为太子,几经曲折之后,朱高炽还是继承大统。为何英明神武的朱棣偏偏选择朱高炽作为继承人呢?

第一个原因:嫡长子继承制

自古封建王朝都大多以嫡长子来继承皇位,对于皇室来讲,嫡长子就是皇后的长子,从商朝开始,这个宗室制度就流传了下来。在明代,祖宗家法还是很有一席之地的,皇帝是一朝天子,但立太子问题上,很多大臣也会参与其中。

甚至大臣们会以立太子事宜为己任,一旦皇帝在继承人问题上有分歧,雪片般的奏折就会飞到皇帝的办公桌前,也会令皇帝不堪其扰。在考虑继承人问题上,朱棣主要考虑的就是立嫡长子朱高炽,这个在明面儿上最靠谱,哪怕朱高炽有残疾,立他为太子有理有据,大臣们也会认同。

第二个原因:朱高炽有战功

朱高炽曾经坚守北平城,成功抵御李景隆的进攻!

朱棣得位不正,他几乎是仅有的,以藩王身份造反成功的特例。不过哪怕杀掉再多的建文旧臣,也无法掩盖其篡位的事实,这就像是一场豪赌,朱棣则赢得了赌局。而对于靖难这场战争,不仅是朱棣的夺位战,也是朱棣儿子们的权力争夺战。

最终朱棣会死,那他的儿子中的一位就能得到皇位,想来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都很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

建文元年十月,朱棣率兵出北平,去找宁王讨要朵颜三卫骑兵,朵颜三卫是全部由蒙古人组成的精锐,也是靖难之役的中坚力量。此时守卫北平城的就是朱高炽,守城这个工作十分不讨好,守住了可能算不上什么功劳,而一旦失手就会是大麻烦。

史料记载: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

朱高炽没有多想,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守住北平城,等待父亲归来。面对李景隆五十万大军,朱高炽合理分配了兵力,稳住军心,在一场激烈的攻城战之后,北平城岿然不动,朱高炽立下大功。

对此朱棣是印象深刻的,这个有先天残疾的儿子,却能有如此本领,让他这个做父亲是深感欣慰。这次守城之战,给朱高炽积累的军中威信,也成为他之后继位的重要政治资本。

第三个原因:朱棣十分喜欢孙子朱瞻基

所谓隔辈亲一般指爷爷和孙子的感情,有时候爷孙的感情甚至成超过父母。对于朱高炽,朱棣是有所怀疑的,但对朱瞻基,朱棣是极为宠爱的,朱瞻基不仅聪明伶俐,善于诗词绘画,且能力出众。

在朱棣北伐中,他时常带上孙子朱瞻基,着力培养这个皇太孙。永乐十二年,朱棣二次北伐,同样身边带着孙子朱瞻基。在忽兰忽失温之战中,朱瞻基突然失踪在乱军之中,由于明军冲击太猛,朱瞻基也一度陷入敌人包围之中。

得知朱瞻基失踪,朱棣几乎要崩溃,马上命令部队急速出击,这才救出了身陷重围的朱瞻基,可见朱棣对朱瞻基极其重视,甚至超过了他的儿子们。也正是因为对朱瞻基的喜爱,才决定让朱高炽接任帝位。

第四个原因:朱高煦有阴谋夺权的企图

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他继承了朱棣的好战的热血,不仅勇猛无比还能冷静判断形势,是少有的优秀将领。

史料记载:

“白沟河之战,成祖几为瞿能所及,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

在白河沟之战中,朱棣陷入苦战,正是朱高煦及时率兵救援,才救下了朱棣,反败为胜。除了战功卓著,朱高煦也继承了朱棣的阴险狡诈,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的特点。

在靖难之时,朱高煦是能征善战的将军,朱棣继位后,朱高煦则一直在暗地中培养势力,有不良企图。以朱棣的精明当然能看出朱高煦的阴谋,朱棣曾多次要求朱高煦尽快去属地就藩,朱高煦则死缠拉倒就是不去。

不仅如此,朱高煦还得多次说朱高炽的坏话,降低朱高炽在朱棣心中的印象分。长此以往,朱棣也开始厌烦这个狡猾的二儿子,所以最后立长子朱高炽也在情理之中。

朱高炽能力有限,身有残疾,但这不妨碍他是个有作为、有抱负的皇帝,他继位后修正了朱棣的种种错误,废除了很多苛政,也为很多人平反了冤狱。朱高炽的短暂统治,为了仁宣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朱棣没有选错人。

参考资料:《明史·仁宗》 、《明史·列传第六》


杨角风发作


俗话说的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俗语用在朱高炽的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朱高炽这个人特别的胖,要由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就这样还总是跌跌撞撞,如果没有人帮助,他只能慢慢趴着向前。

朱高炽画像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子,其被立为太子的道路是充满艰辛的:

【1】朱棣是不喜欢他这个儿子。很多父亲都是喜欢和自己脾气秉性很相似的儿子,朱棣也不例外,朱棣从小就和父亲朱元璋南征北战,逐渐大了之后独当一面,带兵打仗,所以他是一个性格果断、能征善战的人,而朱高炽完全相反,他喜欢静而不喜欢动,这也是他肥胖的主要原因,喜欢读书而不好武,再加上自己的肥胖,他根本不得朱棣的欢心。


朱棣画像


【2】虽守卫北京有功,让其监理政事,但仍对其质疑。在父亲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高炽奉命把手北京城,当时北京城的兵力很少,建文帝派李景隆有50万大军,但就是在实力选差如此之大的情况下,朱高炽出色地完成了守卫北京城的重任。而且在面对建文帝实施的反间计面前立场坚定。这一次出色完成了父亲交代的任务,朱棣对其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

当朱棣在外征战的时候,都安排太子朱高炽监国理政,而且暗中派礼部侍郎胡濙暗中监视太子的行为,并叮嘱:人言东宫多失德,汝至京师,可多留数日,试观何如,密奏来!奏字须大,晚至即欲观也。明成祖对朱高炽已经有倾向性意见,如果一旦试探到太子表里不一的话,正好有理由将其废掉,但是胡濙被太子的老实折服,“以皇太子诚敬晓谨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释”,可见朱高炽当个太子有多不容易。

影视剧中的朱高煦


【3】其他兄弟相争。朱高炽一直留在北京监理政事,而跟随朱棣一起征讨的是朱高炽的二弟朱高煦。朱高煦与成祖有几分相像,而且作战勇猛,在武将中的威信很高,在战斗中也多次救成祖于危难之际,成祖也曾许愿说“勉之,世子多疾”,听到这话朱高煦的热情就更高了。言外之意,成祖还是希望朱高煦成为自己的继任者。

影视剧中的朱棣


但最终,还是汉族封建王朝嫡长子制度是根深蒂固的,朱高炽作为朱棣的长子,而且又很有才华,没有犯什么过错,朱棣没有不立他的理由。另外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非常聪明可爱,深得成祖的喜欢。著名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成祖最终下定决心,于公元1404年立朱高炽为太子。


1424年九月七日正式登基,他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是为明仁宗,但是他在位时间很短仅仅10个月,于1425年猝死。



虽说朱棣不那么看好朱高炽,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朱高炽作为帝国的继承人。对于这个选择,朱棣是经过了多年的深思熟虑的,虽然曾有数次动摇过这个念头,但最后朱棣还是坚持了下来。

朱高炽的烦恼。

朱高炽的烦恼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他太胖了,胖到连走远一点的路时都需要下人来扶着。因为胖,他的父亲“朱棣”并不那么喜欢他,他的弟弟“朱高煦”也不那么尊敬他,特别是朱高炽在完成世子向准太子的转变之后。


本来作为世子的朱高炽是没有任何烦恼的,但当他成为皇位的第一顺序继承人后,朱高炽的烦恼就更多了,他也想争取一下这本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像他之前是“燕王世子”的这个身份一样,但是现在他不光得维护自己在父亲面前的地位,他还得提防着自己的兄弟“朱高煦”。


朱棣的纠结。

朱棣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是不会有太多遗憾的。作为男人,他拥有了那份本不属于他的皇位;作为丈夫,他娶了一个相濡以沫的妻子“徐皇后”;作为将军,他亲征漠北,打得北方势力落荒而逃;作为君王,他开疆扩土(安南),修“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使万国来朝,开创了永乐之盛世。



不过朱棣唯一的遗憾就是他的大儿子“朱高炽”,虽然朱棣心里也知道朱高炽是小时候得了病才生成现在这副模样,他也相好好疼爱自己这个儿子,但每当他看到朱高炽那痴肥如猪的身体时,就从内心翻涌出一阵厌恶。“俺如此英明神武,咋的就生了一个这么肥笨的儿子?”

相对于朱高炽,朱棣更喜欢那个像他的二儿子“朱高煦”。朱高煦和他爹一样,生得孔武有力,上阵杀敌时也不弱那些成名已久的武将,而且靖难的时候,朱高煦还曾多次救过朱棣的命,这样的一个朱高煦自然是让朱棣心满意足的,所以每当朱高煦欺负朱高炽时,朱棣维护的都是朱高煦。


但是!朱棣的纠结之处就在这里。选朱高炽做继承人吧,朱棣又喜欢朱高煦多一点;让朱高煦替掉朱高炽吧,他又心疼自己的大儿子。而且在靖难时,朱高炽在自己的大本营“北平”干的还不错,平常也不会犯什么错误,要是把太子的位置给了朱高煦也是实在说不过去。

朱棣很纠结,于是他叫来了一个人,准备听听他的意见,这个人就是“解缙”。当解缙听到朱棣问他的问题之后,解缙心里也琢磨了起来,他是坚定的太子党这一点是不用说的,但现在他的回答至关重要,如果他直言支持朱高炽就会引起朱棣的反感,“朱棣会以为朱高炽还没当皇帝就开始拉拢当朝大臣了,难道想学李世民搞玄武门之变吗?”如果解缙支持朱高煦,那正好遂了朱棣的心愿,这种事情,解缙是万万做不得的。在朱棣的目光注视之下,这位号称“明朝第一才子”的解缙脑中突然飘过一个名字,那便是“朱瞻基”,在说出“好圣孙”这个答案后,朱棣笑了,解缙心里的石头也落地了。

朱棣有多疼爱自己这个孙子“朱瞻基”呢,据说朱棣在靖难前还是犹豫不决,而朱瞻基降生那天“朱棣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他的父亲朱元璋送给了朱棣一副大圭”,在古代大圭是代表着权利的,而又是朱元璋亲手所赠,这让朱棣认为这是朱元璋对他的认可,而朱瞻基的诞生是上天降下的吉兆,正是朱瞻基的诞生才促使朱棣定下靖难的决心。而且朱瞻基聪慧过人,而且在性格上面很像朱棣,这就让朱棣更加疼爱自己这个孙子,甚至连媳妇都给朱瞻基指认好了。


正是这个原因,朱高炽顺利的将太子之位保全了下来。

除了朱高炽本身仁厚忠孝之外,他的儿子朱瞻基也给他助了一把力。而大明在朱高炽和朱瞻基这两位帝王的治理下也达到顶峰,成就了“仁宣之盛世”。

历史已经证明,朱棣的选择是没有错的。


無古無今


明成祖朱棣,一位靠造反起家的皇帝,经历过无数次是生死,最终登上皇位,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登基成为皇帝后,朱棣先后五次御驾亲征蒙古,全以胜利告终。如此威猛的皇帝,在选择继承人时,不选择骁勇善战的朱高煦为皇帝,却选择腿脚不便的大胖子朱高炽为皇帝,其实原因在于一个人,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

朱高炽从小到大都没有得到朱棣的宠爱,反而朱高炽令朱棣非常懊恼。朱棣经常懊恼为什么自己这么威武,却生了个这么窝囊的儿子,完全没有一点的帝王之相。不过生的窝囊的朱高炽却生了个非常机灵的儿子朱瞻基。朱棣虽然对朱高炽非常讨厌,但对朱高炽的儿子非常喜爱。在自己批阅奏折时经常叫上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在旁观看学习,从来没有叫过别人。关于朱棣把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当成继承人来培养的迹象,史料中的记载非常之多。比如朱棣一次御驾亲征蒙古时,不带上朱高煦,朱高炽,偏偏只带上朱瞻基,目的很简单,为了树立威信。

朱瞻基在蒙古跟随将领追杀蒙古人的消息传到朱棣耳里时,朱棣震怒,即刻派人出去寻找朱瞻基,寻找到朱瞻基后,朱棣非常喜悦,毕竟带朱瞻基来是为了树立威信,如果把朱瞻基给整没了,那么就白费了自己那么多年培养的心血。带着朱瞻基追杀蒙古人的那位将领,害怕朱棣责罚自杀身亡。种种迹象表明朱棣之所以立朱高炽为太子,就是因为他的儿子。毕竟如果朱高煦为太子,那么下一位皇帝就是朱高煦的儿子。要朱瞻基为皇帝的话,只有立朱高炽为太子。

这也是为什么朱棣不选择威武的朱高煦为太子,而是选择瘸腿胖子朱高炽为太子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