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后人”四字作价几何?在明代,只值一船米

认寻祖先,是个技术活,不是随便找个同姓的名人认了就行的,有诸多的讲究。

首先,年代太久远的不要认。除了一些特殊的家族外,绝大部分族谱都是宋代以后才开始修的(元代开始修的特别多)。所以什么关羽、张飞后人,听着就不靠谱。

“孔子后人”四字作价几何?在明代,只值一船米

族谱

其次,要根据所在地方来。姓氏的迁徙,尤其是名人之后,都会有着详细记录,以至于有的姓氏干脆就成了某个地方的文化标签。苏州人说自己姓范,下半句根本就不用明说了。北方人说自己是秦桧、郑和的后裔,一定会被好事者端着放大镜考据一番。但是,口头上说说终究和实干派比起来真的是差远了!

有谁还记得,刘姥姥进大观园和王熙凤攀的是什么亲戚么?

方才所说这小小之家,姓王,乃本地人氏,祖上曾做过小小的一个京官,昔年曾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做侄儿。

“孔子后人”四字作价几何?在明代,只值一船米

双方之间可以说是没有关系硬攀关系,同姓的共认一个祖先,便算是自己人了。具体的目的,又不太一样。有的是像上面,为了攀关系而连宗。而有的,则单纯的是为了连宗和连宗。那什么叫为了连宗而连宗呢?

可以理解为找一个身份高贵的祖先,能为自己的出身加分。这点好像全世界都一样,贵族的姓氏是其专属的身份印记,总会被人“借”来装点门面。以假乱真,是常有的事。如《苔丝》里的亚历克,冒充是古代贵族德伯的后裔,正版的苔丝一家反而被他替代掉了。

“孔子后人”四字作价几何?在明代,只值一船米

族谱

中国历史上名气最大的家族,非孔子的衍圣公一族莫属。所以孔姓的人发达后,总会想着和他攀点亲戚。如近代的孔祥熙,拿钱开路,得了个孔子后人的身份。当然了,他本人的身份、影响在那里,对他无非是锦上添花而已。但他并不是第一个,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记载了一个相类似的故事,孔子的五十四世孙孔克让家道中落,临县的富商用一船米代价买通了他,把富商一家加进了孔家的族谱。这样的事在当时尤为普遍,所以作者最后嘲讽了一句:以此观之,则圣贤之后,为小人妄冒欺世者多矣。

“孔子后人”四字作价几何?在明代,只值一船米

孔子

对于古人热衷于充当名人之后的执着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那个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里,确实可以获得特殊的身份地位。朱元璋登基之后,不也是访求名人之后赦免(见《明史》太祖二)。在今天,作用已经微乎其微,却还是有人乐此不疲,实在是难以理解。

说个真实点的,我从小到大和别人聊天,只要聊及建国时爷爷那一辈,必称家道中落。富甲一方的地主,在其中算是最差的了。我偏偏就不信邪,逢人就问,前后问了几十个,没有一个祖上是普通人。连我自己家都不能例外,确实很尴尬。

参考文献:《哈佛中国史》

写着写着就偏了,把我以前研究百家姓和族谱的经验混了进去,水了不少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