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于善人之道,仅“不践迹,亦不入于室”一点言论吗?

接着说上一章子张所问善人之道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是不是仅“不践迹,亦不入于室。”一句,还是有其它的内容呢?历代学者意见一直不统一,朱熹之前其实孔子后面还有关于善人之道的其它言论,但朱熹认为应该与前一章分开,单独成为一章,想表达的意思也可以单独完整表达。现在的版本这部分内容被单独列为《论语.先进篇》第二十章,其原文是: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孔子对于善人之道,仅“不践迹,亦不入于室”一点言论吗?

“论笃是与”,“论”是言论的意思,“笃”是笃实诚恳的意思,“与”字是赞许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对说话笃实诚恳的人表示赞许。对于“论笃”,旧注为“口无择言”,这里要注意的就是“口无择言”并不是口不择言,口不择言是乱说,口无择言是不选择性的说,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表现出来的诚恳直言。

如果将本章视为单独的一章看,本章的译文是,孔子说:“对言谈笃实诚恳的人表示赞许,(并不能判定)但他真是一名君子吗?还是仅仅表面上很庄重的一个人呢?”


孔子对于善人之道,仅“不践迹,亦不入于室”一点言论吗?

孔子在强调,对于一个人的言谈笃实应该给予肯定和赞许,但并不能由此来判定这个人是不是真正有修养。孔子评价为言语科之首的宰我在发生“宰予昼寝”一事后,孔子就曾经说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意思就是孔子说自己起初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通过宰我这件事孔子认为对于人,不能只听他讲的话,更重要的还要观察他的行为。通过宰予这件事,孔子自己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虽然对于宰予昼寝一事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非常明确的。


孔子对于善人之道,仅“不践迹,亦不入于室”一点言论吗?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于本章的注释是“言但以其言论笃实而与之,则未知其为君子乎?为色庄者乎?言不可以言貌取人也。”简单说就是不可以以一个人的言谈而判定一个人的品行修养。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是认同朱熹的解释的,但是他指出“旧以此章连上章,朱子始别分为章”,就是说朱熹以前此章是与上一章合为一章的,是到了朱熹才将此章与上一章分开的。如果将此章与上一章合为一章理解,与朱熹的解释则会有较大的偏差。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根据宋朝邢昺的注释,孔子在回答完“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后,接着指出善人还应该反思是否做到了言论笃实、行事君子、神色庄重等方面。


孔子对于善人之道,仅“不践迹,亦不入于室”一点言论吗?

朱熹夫子将本章与上一章分为两章,所表达的意思没错,也是孔子学说的一贯说法。但我个人还是认为本章的内容应该与上一章子张所问善人之道应为一章,善人之道,不仅要明白“不践迹,亦不入于室”的道理,同样还要不断从“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三个方面自查自省,如同曾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