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對蒙政策:從軍事打擊到招降安撫,提高認同感與歸屬感

明代對蒙政策:從軍事打擊到招降安撫,提高認同感與歸屬感

眾所周知,朱明王朝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由南向北一統天下的王朝,首先,朱明王朝驅逐了當時的敵對勢力——蒙古人。讓中華大地迴歸了華夏正統。朱明王朝的統治基礎可謂是極其牢固的,除此之外朱元璋之子、永樂大帝朱棣甚至發出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豪言壯語。遍觀中國古代歷史上的諸多王朝,幾乎沒有哪一個王朝有朱明王朝如此有氣節,盡顯華夏尊嚴。然而,受限於歷史的侷限性,朱明王朝依舊面臨著關外入侵者的襲擾。接下來我們就來探究一下明朝對蒙古的政策及其影響作用。

一、明朝對蒙古的政策

1、明朝初年對待蒙古政策主要以軍事打擊為主

眾所周知,蒙古一開始是明朝的主要敵人,原因在於朱明王朝是在順應天下大勢後,從蒙古人的手裡奪得中原王朝的統治權力的,自然而然的蒙古人在

一開始上朱明王朝重點打擊的對象。1368年,元惠宗出逃大都,據《明史》當中記載稱:“水陸並進,大敗元軍於河西務,進克通州。順帝帥后妃太子北去。”在塞外建立“北元政權”。與中原的朱明王朝形成對峙的局面,當時的北元依舊有著較強的軍事實力與政治影響力,而且幾乎對明王朝形成了包圍。可謂是朱明王朝的頭號心腹大患。

明代對蒙政策:從軍事打擊到招降安撫,提高認同感與歸屬感

在這樣的背景下,朱明王朝先後發動幾次大大規模的戰役,企圖消滅元朝勢力。其中比較大型的戰役有平定雲南戰役、定遼東戰役、等大型的戰役。據《明史》當中記載稱:“擴廓來援,逆擊敗去,遂拔慶陽。良臣父子投於井,引出斬之。盡定陝西地。”除此之外,還有在《明太祖實錄》當中記載稱:“獲其次子地保奴等六十四人及故太子必裡禿……聚虜兵甲焚之”。由此可知,在明朝初年的時候對於元蒙的政策主要是進行以軍事打擊為主的。同時也可以看出明政府的態度是以強硬為主。

2、.對於蒙古軍隊進行招降安撫

朱明王朝在對待北元政府進行軍事打擊以外,對於原來的蒙古軍隊,明朝政府還採取了懷柔政策,對於一些有意歸降的元朝軍隊進行優待政策。例如在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朵顏三衛就是原來的蒙古軍隊。據朱元璋頒佈的《諭中原檄》當中記載稱:“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除此之外,還有就是在《長嶺八駿圖》當中

環繞在明成祖身邊的幾乎都是蒙古軍官,由此可見。明朝對於一些有意歸降的蒙古軍人還是實行了懷柔安撫的政策。而且也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3、明朝對蒙古百姓還實行區分對待的政策

眾所周知,自古以來我國古代的漢族王朝就有華夏正統的觀念,對於一些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雖然在政治上採取安撫的政策,但是在民族心理上面依舊對於這些少數民族有偏見,實行鄙夷政策。明朝政府自然也不例外,對於蒙古人依然採取敵對的心理,例如據《大明律》當中記載稱當時的蒙古族人不允許在族內進行通婚,必須與當時的“中國人”通婚。這反映出的無疑就是對於蒙古族群歧視政策。也就可以反映出明王朝對待蒙古人在心理層面依舊存在一些偏見與歧視,盡力將他們劃分區別開來。

明代對蒙政策:從軍事打擊到招降安撫,提高認同感與歸屬感

4、對待蒙古有才能的人,明王朝進行拉攏、優待

俗話說,一個海納百川王朝,必定不會埋沒有才能的人。因為這才是一個天朝上國要有氣派。而或許出於進一步拉攏分化。因此,明朝至少在法律制度層面建設對於蒙古族有才能的人依舊是比較重視的。《明太祖實錄》當中就曾經記載稱:““蒙古、色目人既居我土,即吾赤子。有才能者,一體擢用”。”由此可知,明王朝對於蒙古士人還是很重視的。

5、總體對待蒙古人政策是“守中治邊”

從上面可以看出,明王朝對待蒙古的政策是靈活多樣的,但是,明王朝有一條總的規劃,那就是“守中治邊”,大意就是守住中原等地,防止蒙古勢力滲透如明王朝的心臟腹地。其次,在於蒙古人交界的地方,實行有效的治理,分化拉攏蒙古人,開始榷場、設立官員、對蒙古貴族封官等,

以達到邊疆安定的目的。同時這一個政策也是數千年中原王朝總結出來的方針政策,據《明史》記載稱朱元璋曾經說過:““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也反映出於少數民族各自相安的心理。

6、明朝中後期在邊疆實行互市政策

由於明朝中後期蒙古人經常襲擾邊疆,給邊疆地區帶來了巨大的隱患,在這樣的背景下明王朝出臺了互市政策。這裡面既有官方主導的“官市”,也有民間自發的“民市”這些政策的出臺,俗話說,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都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因此不僅僅在於滿足遊牧民族的需求,而且在於企圖讓遊牧民族主動歸降中原王朝,通過經濟手段來達到消弭戰爭的目的。例如在張居正時期就大力推動“鐵鍋”貿易。讓邊疆地區迅速穩定下來。足可見互市政策的成功之處。

明代對蒙政策:從軍事打擊到招降安撫,提高認同感與歸屬感

二、明朝對待蒙古系列政策的影響

1、有利於鞏固明王朝正統地位

明王朝在建立之初對蒙古實行大規模的軍事打擊,將蒙古人的勢力徹底趕出中原大地,讓明王朝建立正統地位。不得不說是明智之選。在明王朝初期,北元依舊有較大的影響力,存在復辟的可能性,而且當時的明王朝不過是一個新生的政權,面臨很多內在的隱患。據《明史》記載稱:“國珍殺怨家,遂與兄國璋、弟國瑛、國珉亡入海,聚眾數千人,劫運”,方國珍、張士誠的餘部還在海上敵對明王朝。由此可見不僅僅在西南地區有殘元勢力虎視眈眈,而且在東南沿海還有一大批反對朱元璋的勢力在等待時機。

在依舊面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征討北元,多次進行北伐戰爭無疑是正確的。北伐戰爭的勝利,極大的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基礎,同時也震懾了那些蠢蠢欲動的敵對勢力,更重要的是在老百姓心中樹立了中原王朝的正統形象,

真正做到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樹立了權威。無疑對於剛剛成立的朱明王朝是極為有利的。與此同時,也迎合了百姓的大一統的心理需求,使得朱明王朝有利於得到廣大百姓的支持,鞏固正統地位。

明代對蒙政策:從軍事打擊到招降安撫,提高認同感與歸屬感

2、有利於邊疆地區的穩定發展

眾所周知,雖然在明朝初期對待蒙古人實行大規模的軍事打擊,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蒙古對於大明王朝的威脅已經大大減輕了,再這樣的背景下,出於維護邊疆地區的安定的目的考量,

明王朝對於蒙古採取了以和為主的方針政策。對待蒙古實行安撫政策,或者進行封官等方式,最著名的應該屬於明朝的朵顏三衛。據《明史》記載稱朵顏三衛的分佈“東起廣寧前屯,立(歷)喜峰近宣府為朵顏,自黃泥窪逾瀋陽、鐵嶺至開原為福餘,由錦、義渡遼河至白雲山為大寧”。由此可知,明朝對待蒙古的懷柔政策不僅僅起到了安定邊疆的作用,還有成為屏障的能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除了可以安定邊疆以外,還可以推動邊疆地區的發展,交流。眾所周知,明王朝在中後期實行“互市”政策,在邊疆地區開設榷場。不僅僅有官方的,還有民間自發的,這對於邊疆地區的百姓而言無疑是有利的。邊疆地區百姓可以在互市的過程當中獲得不少好處,而且還可以吸引大批商人入駐,從而達到了繁榮邊疆地區的目的,也可以促進邊疆地區的穩定。

3、加強交流,有利於增強對朱明王朝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明王朝對於蒙古實行懷柔政策的同時,

還大力吸收蒙古人才,與此同時還極力加強蒙古族人與其他各民族的通婚,不僅僅如此,在實行大規模的“互市”交易的同時,無疑有利於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風俗文化的交流,自然而然的就有利於蒙古地區的安定,以及蒙古人對於朱明王朝認同感與歸屬感的增強,從朵顏三衛死心塌地為朱明王朝服務就可以看出這一措施的有用之處。

明代對蒙政策:從軍事打擊到招降安撫,提高認同感與歸屬感

三、總結

遍觀朱明王朝對待蒙古的政策措施,都是基於當時的情況而來的,是與時俱進的。具有連貫性與創新性,蒙古與朱明王朝之間沒有再一次爆發大規模的衝突來看,而且趨向於認同,就可以表明朱明王朝對待蒙古的措施是比較正確的。

參考文獻:

1、《明史》

2、《明太祖實錄》

3、《諭中原檄》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