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齊“三農”短板,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

時報時評 李成剛

2月5日,新華社受權發佈《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全文。作為202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意見》強調,2020年“三農”工作總的要求,是對標對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集中力量完成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兩大重點任務,確保脫貧攻堅戰圓滿收官,確保農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習近平總書記反覆講,“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三農”問題是貫穿其中的短板,而在“三農”問題之中,短板又在何處?《意見》明確指出,在於對標小康社會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值得注意的是,一般來講,“三農”問題的短板,除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之外,還包括環境和生態、脫貧攻堅等問題,此次《意見》特別強調了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問題,表明在攻克脫貧攻堅“最後一公里”的堡壘,實現消除貧困的基礎目標上,黨中央在提升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更高層面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按照2014年國務院公佈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20年要實現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而國家統計局1月17日發佈的數據顯示,從城鄉結構看,2019年城鎮常住人口84843萬,比上年末增加1706萬;鄉村常住人口55162萬,減少1239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60.60%,比規劃提前一年實現了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目標。不過,就現實來看,推進城鎮化主要採取的是郊區變城區、鄉改鎮或市、縣改區等就地轉移的辦法,農民戶籍身份實現轉變,雖然提高了城鎮化率,但就農村生活質量、勞動力供給、人居環境等方面的問題,還有諸多欠賬需要補上。一言概之,農村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對標小康社會的要求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加快補齊農村公共基礎設施、農村供水保障、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教育、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農村社會保障、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等方面的短板,就顯得更加迫切和必要。如何補齊這些短板,《意見》從“人地錢”等要素保障方面給出了系統的政策解決方案,對優先保障“三農”投入、破解鄉村發展用地難題、推動人才下鄉、強化科技支撐作用、抓好農村重點改革任務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確要求,進行了詳細的部署。

改革是“三農”補短板的重要推動力。2020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農村改革承前啟後的關鍵年份,只有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切實落實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等黨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務,以問題為導向,從根上澆水精準發力,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現代化,進一步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和農村生活水平提升,才能補齊“三農”短板,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也只有補齊“三農”短板,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小康成色,確保農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