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的日本军队中,胸前为何会有一个红色的M?

一只漂亮的花狸


在一些反映二战题材的影视剧中,我们常看到日本陆军的士兵胸前会有一个红色的“M”标志。其实这个所谓的“M”标志是日军陆军士兵“九八”式(98式)军服的兵种色胸章,外观很像字母“M”,不过日军内部则称它为“山型”胸章。

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军队的军服最初是以参照法国军队为主。到了昭和初期,日本军服开始向德国学习。比如在1930年,日本军队就换装了参考德军的昭和5式军服。


因此,侵华战争初期的日军基本上都是身着这种军服。那么,所谓的“M”胸章又是怎么回事呢?

由于昭和5式的军服不利于区分不同的陆军兵种,所以日军在1938年又使用了“98”式军服。为了表现不同的陆军兵种的特色,所以日本人在陆军士兵的军服上使用了异色胸章。其中,日本陆军步兵的胸章就是这个“M”型红色胸章。所谓的“M”是日本陆军的英语单词Mikado's Army的首字母,用以代指日本陆军。


顺便提一下,只有日本陆军步兵的胸章为红色(寓意是鲜血);炮兵为黄色(寓意火药烟雾);骑兵为浅绿色(寓意为大地植物);工兵为褐色(寓意泥土);航空兵为浅蓝色(寓意天空):宪兵寓意为黑色(黑色最深,不能被它色所染,寓意严肃稳重)。

不过这个红色的“M”(山型兵科胸章)仅存在了2年的时间,也就是从1938年到1940年8月这段时间,之后就被废除了。据说这样的设计在战场中非常不实用,不仅没有实际意义,而且还让陆军吃尽了苦头。因为士兵胸前那显眼的红色“M”容易吸引敌军的火力,让士兵成为敌军的靶子。到了1940年,日本陆军宣布取消了这种M标志。



历史的荒野


二战期间的日本军队中,胸前为何会有一个红色的M?有的人认为这个M代表的是宪兵,因为英语里面宪兵的缩写是 MP(Military police);还有一种认为是M代表了皇军,因为皇军的英语是"Mikado's Army",直译过来就是天皇的军队。其实日军胸前的这个M代表的是军种区分标识,是日本九八式军装的改革重点。

万恶的侵华日军从侵略中国开始,先后进行了三次军队换装:“昭五式”军装存在于1931年~1937年;“九八式”军装存在于1938年~1943年;改良版的“三式”军服存在于1943年~1945年。九八式的军装是日本借鉴德国军装进行的设计,主要是将肩章改为胸章,而胸章前的倒山字形标识(M型标识)用来区别兵种 。日寇九八式军装去掉了领口的铲形兵种领章,在右胸增加倒山字形的兵种识别章。这个修改是因为战场上需要军人作出更加灵活的动作,因此低级军官和士兵军服的衣领被仿照德军式样改为宽松式折领。

侵华日军分成两部分,分别是中国派遣军,关东军,其中在中国战场作战的主要是派遣军,关东军的主要任务是防备苏联进攻和扶持伪满洲国。日本的中国派遣军由第11军、第21军、第13军、华北派遣军、第12军、第1军、蒙疆驻屯军七部分组成。第11军的司令官是岗村宁次,下辖 第6、106、33、13、3、101、4、40师团,他们驻防武汉。第21军驻守广州,司令官是安藤利吉,下辖第5、18师团、台湾混成旅团 、近卫旅团、 海军陆战队。第13军驻守上海,司令官是藤田进,下辖第116、15、17、22、16、15师团、独立第11师团、独立第12旅团 、骑兵第四旅团。华北派遣军的司令官是多田竣,驻守北平,下辖第27师团、第110师团、第33师团、独立第15旅团 、独立第7旅团 、独立第8旅团。

日军每个师团下连有三个步兵联队,一个野战炮兵联队,一个侦察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运输联队,一个通讯队,合计八个联队。正常情况下一个师团的人数是2.5万人,一个旅团的人数是7800人。日军一个标准联队配置一个指挥部、一个动输队、一个弹药排、三个步兵大队、一个炮兵中队总人数约3800人。日军一个大队包括一个大队部、一个运输中队、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一个炮排,总人数约1100人。日军在队之下则是小队,小队之下是班。每个班有13人,包括班长1名、4名机枪射手和8名步枪兵。

我国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投入军队560万,牺牲军民3500万以上,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最终我国击毙日寇130万以上,将日本侵略军全部赶出国门之外,收复了所有被日寇占领的国土。抗日战争是从鸦片战争以来近代百年时间里,中国反抗外国侵略取得的唯一一次大胜利,极大的增强了国人的自信。


大秦铁鹰剑士


这是日军“九八”式军服的兵种色胸章,外观象M,其实日本鬼子称之为“山型”胸章。比较常见的是步兵的红色和抗日神剧里宪兵的黑色,其它还有炮兵黄色、骑兵绿色等,主要目的是既能迅速辨识军官肩章上的军衔,也能分辨其所属兵种。

一,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先后换装过三次军服样式,1931年到1938年使用“昭五式”军服,特点是用领章表示兵种、用肩章表示军衔,而没有胸章。


(昭五式军服的步兵中尉服装)

(昭五式军服的宪兵中尉)

二,但是这样的立式肩章虽然醒目,却非常影响武装带和其它武器的佩挂,另外军官的军衔过于显眼在战场上也不是什么好事,于是1938年以后日军换装“九八式”军服,特点是取消肩章,军衔体现在领章上,而用胸章显示兵种。

(日军步兵大尉,红色胸章)


(智者无敌里的日军宪兵司令,中将)

三,不过“九八式”军服的兵种色除宪兵保留外,1940年8月1日以后其它兵种全部废止,到1943年日军又推出“三式”军服,特点是领章加大易于辨识,袖口增加军衔标识。



(已经没有兵种色的日军大将)

四,日军“昭五式”和“九八式”军服兵种色明细。


度度狼gg


有人说是M,我看更像一座山或者蝙蝠侠的蝙蝠镖,此标志名叫“山形兵科胸章”,是日本陆军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兵种标志,只用了不到2年的时间。

明治维新后,日本陆军军服经历了几种款式的变化,包括四五式、昭五式、九八式、新三式等,这个“山形兵科胸章”就是佩戴在“九八式”军服上,用于区分兵种的胸章。

昭和五年(1930年)4月,日本陆军正式启用昭五式军服,由于陆军军服款式一致,为了区分兵种,昭五式军服的兵种色表现在领章颜色上,比如步兵红色,炮兵黄色,骑兵草绿色,工兵茶褐色,辎重兵蓝色,航空兵天蓝,其他兵种也不尽一致,等等。

(左图是昭五式军服领章,右图是九八式军服胸章)

到1938年(日本天皇纪年2598年)5月,日本陆军修改昭五式军服,定名为九八式军服,同时把区分兵种的领章换成了“山形兵科胸章”,就是那个长的既像W、M又像蝙蝠镖的东东,区分方式依然采用颜色区分,颜色对应兵种沿袭不变,红色仍表示步兵。

由于我们接触的抗日影视剧中,日军出现的大多是步兵,其他兵种人数较少,镜头也少,所以我们很少发现其他颜色的“山形兵科胸章”,大多是红色。

不过这个“山形兵科胸章”使用了仅2年时间,到了1940年8月,除宪兵外,“山形兵科胸章”被废除,也就是说不需要这个胸章来区分陆军兵种了。一直到1943年,日本陆军启用了新三式军服,兵种标示色再度出现,不过改到了袖口上。

除了兵种标志,诸如军帽、衣领、纽扣、肩章、袖口……等日本陆军军服的众多元素也经历过很多次变化,有的是整体改款,有的则是细微改动,总之十分复杂。

由此可见,拍摄抗日剧光是日军服装就是一个高度考验历史知识和专业素质的环节,大多数抗日神剧的编剧、导演和服装师,估计是不会考虑如此细节的。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侵华日军的胸前,为什么有个显眼的大“M”?

假如您经常观看抗战剧,不难发现在日本士兵胸前,有个有点让人跳戏的存在,那是一个颜色艳丽的“M”形状标志,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十分的现代且抢眼。

因而部分网友就在网上痛斥,这完全是不尊重历史的,那个时代怎么可能有这么“现代感”十足的东西,不但形状是简约,颜色还跳跃感十足。

对于这样类似的指责,小袁要说需要按照具体时间,做切实的分析,且从历史的文献记载来看,“M”形状的标识确实是曾经长期存在于日本军中,它的正式名称叫作“山型胸章”,是日本98式军服的典型特征。

至于这个“M”的来历,它是来自于日本在中国租借的宪兵,自中国清王朝在1840年被英国用利炮撬开了国门,中国快速进入半殖民地状态,以英国、法国、日本为代表的列强,在中国像上海那样的大都市划分自己直辖土地“租界”就是这种状态的典型特征。

在租借里面中国将无法行使管辖权,该权由各路列强行使,而为了维护各自租界的秩序,不至于出现混乱,进而使租界丧失价值,列强往往都会派宪兵入驻。

而为了方便自己的宪兵能被其他列强的相关部门认知,日本高层对士兵的军服进行了国际化的改造,以“宪兵”二字的英文“military police”简化而成了“M”标识。

1938年6月日本军队进行军服改制的时候,沿用了这个以M标识进行职能辨别的传统,即为所有陆军士兵在胸前制作了M标识,该标识以不同颜色来区分日本士兵分属的不同兵种。

其中红色代表步兵、黑色代表宪兵、蓝色为航空兵、骑兵为绿色、炮兵则是金灿灿的黄色,工兵跟自己职能色很相近,是土白色。而因跟中国作战的士兵,主要是步兵,所以在抗战影视剧中,红色M标识出场率极高,也最为我们所熟知。

但我们需要着重注意的是,1938年日本才用这套M标识的军服,即中国抗战的关键节点,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1937年11月20日上海沦陷、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时,日本士兵穿的都不是M标识军服。

是为一套名为“昭五式”的军服,该军服在外形上跟98式军服区别不大,多了一个标识军衔的肩章。而这个肩章正是促成“昭五式”向98式转变的重要主因之一。

当日本1937年全面侵华之后,军衔标识的肩章从远处看显得格外的“耀眼”,极其容易被埋伏的中国狙击手袭击,加之肩章在负重行军中不耐磨,容易受损。

于是日本在中日战争僵持的1938年开始,使用98式军服作战。出于防止军官被狙击手盯上、以及因不耐磨造成后勤负担的考虑,这套军服取消了肩章,将军衔的标志尽可能的缩小,做到了领口处。

而原本在领口处放置的用于区分兵种的“分两叉型”标识,沿用租借宪兵的经验改成了M形标识,位置则从领口平移到了胸口。


袁载誉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一、日本的昭和5式军服是大家最常见的

这种M图案其实这是一种区分兵种的标记,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曾出现过。,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才出现了新式军队。起初日本全面向法国学习,连军服样式也是照搬法国的。所以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纪录片中,日本军队都是戴着平顶帽出现的。平顶帽就是法国军队的一大特色之一,但是在普法战争中,号称欧洲大陆第一的法国,被刚刚崛起的德国一顿暴打。随后,日本便开始渐渐向德国学习。

日本的武器很有都有德国血统,大家熟知的三八大盖步枪,其原型是德国的毛瑟1898式步枪。在裕仁天皇继位的第五年,日本更改了军服的样式,由于裕仁的年号是昭和,因此被命名为昭和5式军服。昭和5式军服是大家最常见的一种军服样式,主要特点是大檐帽,然后是普鲁士式的立领。最后是竖着的肩章,不像现在的肩章都是横着的。

这种军服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军兵种颜色的不同。大家可能会注意到日本军队会有红色领章的镜头,其中并不是所有的领章都是红色的。按照日本高层的划分,红色领章是步兵专用的,绿色领章代表骑兵,黑色领章则代表宪兵。此外,其他的兵种也有自己完全不同的领章。在这方面,影视剧是一点也不严格的。

有的甚至连日本军服的样式也搞不清楚,剧情可以虚构,但是已经存在的事实无法虚构。我们继续往下说,昭和5式军队存在了很久。到了30年代后期,也就是抗战爆发初期,日本高层感觉自己的军服不够国际范。于是开始设计心的军服,这就是98式军服。1938年夏天,98式军队开始装备日本军队。所以说在抗战的初期,日本军队穿着是昭和5式,随后才改成了98式。

二、M型图案是日本陆军的标志

由于在抗战期间,日本军队先后两次更改军服样式,以至于很多时候出现了混淆的情况。与昭和5式军服相比,98式军队的特点很多,首先是取消了肩章,将肩章改为了领章。此外就是增添了略帽,也就是大家在影视剧中常见的那种帽子。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左胸处增加了这个M型图案,这个图案的标准名称叫做山形兵科章。日本陆军在英语里的发音是Mikado's Army,M就是日本陆军的简称。至于为何是红色的,那就要怪剧组了。在真实的历史中,这种M型图案和之前昭和5式的领章一样,也是分为红色、绿色、蓝色等不同颜色的,代表的意思与昭和5式完全一样。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军队胸前都是红色的M图案。

这次军服改革使日本追赶世界潮流的开始,但是在战争过程中,日本又发现这套东西不利于保密。而且胸前不同颜色的图案过于醒目,经常会暴露自己的位置。在1941年之后,日本军队逐渐取消了M型图案的使用。在此以后,就再也分不清楚兵种的区别了。顺便说一句,这是日本陆军在胡折腾,8年时间里,换了3次军服。日本海军方面从来不参合陆军的事情,海军和陆军的矛盾很深,而且海军根本就看不起陆军、在其他国家,海军和陆军军服的颜色不一样,但基本样式是一样的。但是在日本则不同,日本陆海军的军服差别很大,简直就是两个国家的军队,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长安视界


我是锬锬我来答,本文1168个字,阅读时间大约3分钟

在二战中,日军最后战败结束为止,日军大部分都还是穿着九八式军服的。而上面的M型图案,其实是代表着日本陆军的意思。名为山形兵科章,图案由两座连接的简陋的山峰构成,寓意着远征的目标。

而日本天皇在日本的发音里,是“米卡多”,英国人通过音译将其翻译成了“MIKADO”,日本人当时也是向西方学习的一个国家,说是学习,实则照搬,所以干脆将军服上的标志也向英文靠拢,所以M就顺之而生了,论形,日本人能解释,论含义日本人也同样能解释。

而日本当时的M字军服,也是统一的,这个统一是指涵盖了日军所有的军队和兵种的,区别只是在于颜色的不同。如最庞大也引为主导的陆军,则是红色M,空军是蓝色M,骑兵则是绿色M,炮兵是黄色M等等。因为在日军早期侵华时穿的军服是昭和五式,对于这套军服,日本人赋予了它一个特点,那就是军层的区分。这个便于日常的管理和等级制度的巩固,因为日本是以天皇为主的军权神权合一的国家,忠诚度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可这种官僚主义的作风,在敏智的中国军队面前,反而成为了一大杀器,为日本那个肥的流油军官招来杀身之祸。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交战,中国人都是挑着日本的高层和指挥官来打,正所擒贼先擒王,就算是杀,也是同样的道理的。

所以这身耀武扬威的等级制军服,因为分的太过明显,令日方先折损的,反而都是当官的人物。所以九八式就顺应着这种情况出现了。

可日本也根本没有解决这样的根本性问题,因为九八式的颜色过于显眼,冲杀过战场的军人,和没冲杀过的,看起来区别很大,所以在这种改变下,日军懒惰的高层,依旧天天被瞄准了头颅。

九八式还是没有改变这种便于区分的缺点,在1941年,日本最后一套军服,03式军服就诞生了,而这也是日本在二战中最后设计的一套军服。在几年内的侵华战争中,日军打战之余还有空研究军服,可见这弹丸之地的民族,除了开化的制度,智慧依旧是下风。自从03式军服出来之后,日军也就是开始走了战争的下坡路了。珍珠港事件,导致日本两座城市被核弹袭击,本土战场的牵制,在华战场的失利,1945年,日本终究是不支,只好宣布战败,所以要说起二战的抗日和日本落败史,三套军服也可以概括。

而山型兵科章的九八式军服,也可以看出日本对天皇的一种近乎疯狂的追随和迷恋。一个M便可感觉到这不理性的战争背后大部分人的糊涂和无知,因为崇拜和误导,导致了一场人类史上的浩劫和令其民族后世蒙羞的历史。这M并不是什么光彩的标志,对于受到波及的国家和人民,是灾难根源,世仇横,而对于日本人而言,也一样是一种深藏在骨子里,一种难以改变的落后,永远不能改变的愚蠢。


如果喜欢锬锬的文章请点个赞,如果对锬锬其它的文章感兴趣请关注锬锬,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您的鼓励是锬锬继续码字的动力!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LongTime常锬


地点胸部,外形倒山“M”,日本人管它叫“山形兵科章”,这是兴盛一时的日本“九八式军服”。与之对应,衣领上还有一个“领章”。



最常见的“M”型胸章是红色,表示你的兵种是步兵。如果是黑色,你就是宪兵。颜色很好识别,胸部一瞥,立马知晓你是哪一个兵种,再一瞥衣领,哪一军衔也知道了。

在“九八式”之前,军服样式叫“昭五式”,领章的军种,竖(立)着肩章的军衔,是在1931—1938。为便于国际接轨,跟上潮流,或自惭比较起德国,有点土鳖气,或者军衔位置过于醒目了,害怕引起地方关注,更或影响佩戴。



所以“九八式”横空出世,但也仅仅从1938持续到1943年,M型胸章就更短,仅仅存在了两年时间,便不戴了。



之后就是“三式”军服。军衔领章的面积加大,增加了袖章,更加清楚表示军衔。

〈九八式和三式衣领比较〉




〈三式的袖章〉


史小二记


二战期间,日军曾在一段时间内的装备过一种军服,这种军服有一个特点,在胸口位置有一个M形的图案!




这个图案,有一个专业的称呼:山形兵科胸章!

根据这个名字,我们很容易得知这个胸章的用途:

山形,代表形状;兵科,代表兵种;胸章,代表位置!

没错,山形兵科胸章是日军用来区分兵种的,而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兵种。

步兵用红色表示,炮兵用黄色表示,骑兵用草绿色表示,工兵用褐色表示,辎重兵用蓝色表示,宪兵用黑色表示,军乐队用深蓝色表示,法务部用白色表示,技术部用黄色表示,军医则用深绿色表示。


红色见得比较多,那是因为日军中步兵人数最多!

山形兵科胸章出现在日军九八式军服上!日军九八式军服从1938年开始装备,到1943年被三式军服所取代,前后存在了5年左右的时间。

而山形兵科胸章存在的时间更短,只有两年,从1938年到1940年。1940年以后,日军便废弃了山形兵科胸章的使用!

在装备九八式军阀以前,日军装备的是昭五式军服。昭五式军服也有区别用于区别兵种的徽章,在领口的位置,同样也是以颜色来区分!



小镇月明


二战时期一些日本军服上出现的“M”型的符标,其正式名称是“山型胸章”,用途是区分陆军不同兵科部军官的身份。

兵科部是明治时代旧日本陆军建立时从西方舶来的制度,简单来说,就是陆军中的不同专业兵种和部门,早期主要是步、骑、炮、工兵等,不同的兵种和专业设定有识别色,在军服的一些不同部位(诸如礼服的领章、襟章、袖章、裤章等部位,缝上相应兵科的识别色,以区别不同军官的专业身份)。


到了昭和时代,1938年日本陆军制定的“M”型的山型胸章,用于陆军军官佩戴在正装(可以理解为是常礼服)上使用,并不仅仅只有红色,最初实际上有多达11种颜色,各种颜色的对应关系如下:

红色:步兵科,取鲜血的颜色。

绿色:骑兵科,取大地上植物的颜色。

黄色:炮兵科,取火炮发射时硝烟的颜色。

黑色:宪兵科,取太空的颜色。

褐色:工兵科,取土壤的颜色。

蓝色:辎重兵科

紫色:兽医兵科

白色:经理兵科

深绿色:卫生科

蓝色:军乐科

天蓝色:航空兵科

1940年9月3日,日本陆军废止了上述的兵科识别色设计,连带而及,M型的胸章在延续使用一段时间后(1940年后实际上只有技术部、卫生部、兽医部、军学部、经理部仍使用山型胸章,因而红色的胸章此时已经没有),于1942年初全部废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