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是汉朝为何还有“外儒内法”的说法呢?

诗夜城主


汉武帝时期,其实董仲舒并不是非常受到重用。但是老董同学提出了一个理念,那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这下正合汉武帝得心意,虽然受到太后的反对,等到太后一去世,便迅速蔓延开来了。

汉武帝为什么这么热切的想要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策略呢?

这事把,得从秦朝开始说起,秦始皇以及他的前面五任秦王,在大家看来实行的始终时法家思想,殊不知,因为秦国人本身处于西戎堆里,民风淳朴,所以道家思想在秦国一直非常吃香。所以秦始皇在统一之前,秦国也是按照法家思想统治的。

但是同时期得关内六国却并不是按照法家思想走的,所以民风该彪悍的彪悍,该自由散漫的自由散漫,该商业气息浓厚的都整天忙着做生意。秦国对于六国的统一,只是完成了一次领土的统一,对于人们的思想并没有能够完成统一。最终秦朝分崩离析,毁于一旦。

到了汉朝,汉高祖开始,直到汉武帝初期,汉朝始终坚持的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从形式上维持着统一得国土,但是整个国家在内部依然流传着道家、法家、纵横家、儒家等众多思想流派,这些人闲来无事各行其是,谁也不服谁,还经常梦撺掇着一些人造个反什么的。

汉武帝时期,经过前期的几位皇帝努力,汉朝国力已经变得比较强盛,地主阶级经过发展,已经完成了对土地资源的掌控,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变成佣耕者,也形成了很大的社会矛盾,对国内的安定产生了很大影响。而北边的匈奴虽然还和汉朝保持和亲,却依然不改其性子,动不动侵扰北方边境。而汉武帝是个有点想法的皇帝,他想要的,便是从形式上,实际上都达到一个统一政权。

怎么办呢,无非帮助大家建立一个共同的精神信仰了。孔子的儒家应运而生。相比较之下,其余几家的思想确实也不适合干这个事了。于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思想变革开始了,儒家得礼仪文化还是很厉害的,别看现在的日本人见了面动不动鞠躬不停,那也是和我们泱泱华夏学的。

另外一个,那就是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束缚了,这种忠诚的社会关系结构,将会给社会以稳定,给统一的中央权力以保障。从此以后,儒家更像是一个儒教,他们的核心目的,就是维持皇帝得统治了。皇帝,似乎就成为了儒教的教皇。


那么为什么又要保持“外儒内法”呢?

我们都知道,按照孔子及死弟子们得说法,儒家更注重得是修身,提升个人得道德素养,达到“内圣外王”的层次。儒家更多的好像是一种道德约束。

但是大家都知道,道德约束其实还是没有什么有效的力量的。比如我们经常有一个说法,那就是防君子不防小人。为啥呢,门上没有锁,真正的君子也不会入室行窃,门上有锁,也挡不住盗贼的侵入。

所以虽然要公告天下,学习儒家文化得六艺,但是汉武帝依然保持着法家的核心。只有有了法律的约束,规则礼仪条款才是更为有效的东西。所以后来我们看到,在儒家思想下,一个村子及同姓之人往往以家族分,兵设置有宗族礼法,犯了错误那是会死人的,还可以得到官府的保证。

而皇帝要是不想要谁死,或者想要谁死,似乎连礼法都不用管,就可以一言而生之,一言而亡之。

所以简单点说,皇帝们需要儒家,就好像是个糖衣炮弹的外衣一样,需要法家,才是糖衣炮弹的真相。汉武帝实现的,也是秦始皇的一个梦想了。秦始皇时期,曾经专门给儒生们设置了一个岗位,养了七十个儒生以备平时问询,可惜后来压根没用上。



外儒内法在当时时非常适用的,但时并非始终合适,它最终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过度束缚了国人得思想

我们说,一个国家的国民需要一个共同得信仰,而这个共同信仰随着时间的变化时逐渐变化的。如果依然维持过去的东西不变,则就成了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国民就难以形成信仰上的统一,导致国家实力也受到损伤。

外儒内法虽然在汉武帝时期算是一个比较合适得措施,但是始终坚持就是个错误了。


阿庆还是阿庆


秦朝的灭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将“法”运用的太直白了,甚至采取“焚书”这一极端手段来巩固法家的主导地位。由于秦朝一直实行法家的高压政策,造成了天下百姓“苦秦久矣”,随着秦始皇去世之后,积压在百姓心中的怨恨渐渐沸腾直至彻底爆发,山东六国贵族后裔也瞄准机会纷纷复国,然后一举灭亡了秦朝。


汉武帝在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后,董仲舒的建议正好给了他一个清晰明了的治国思路,那就是以儒学作为外衣将法治裹挟其中推行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举一个生动形象的例子就是好比我们吃药一样,药总是非常苦的,但是当我们在药的外面裹上一层糖衣后,我们就很容易咽下去了。

综上所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这一说法只不过是世人的一厢情愿罢了,历代统治者大多数真正信奉的是“法治”,“儒学”只是包装而已。


书史烟云


因为汉武帝没这么干过,只是董仲舒提的建议,仅是建议而己。汉元帝崇儒,为太子时,其父宣帝曾欲废之,并称:乱汉者,必太子也。果不然,元帝崇儒,重用儒生,西汉朝政混乱,走向衰落。君命神授也是以法家学说为基础的。荀子自称儒家,实则道、儒两家兼学,自己理解首先提出人性本恶,实为法家创始人之一,韩非子等法家著名人物皆为荀子弟子,韩非子则认为法家源自道家,法、道两家都提倡愚民。

治国无一例外,是要依律法的,但律法太暴力、冷酷、不温柔,古代封建帝王,才采用儒家仁爱之学,结合法家愚民思想,把以法家治国装饰上温柔些的儒家外衣。

儒家提倡有序、不偏激、中间路线、复西周礼制、讲教化,而并非愚民。儒家并不讲对父母的愚孝,三大不孝中的第一大不孝就是父母有过错,作子女的不指出来,不帮助父母纠正,就是一大不孝;对君王也不讲愚忠,君王有过错,为臣子的不指出来,不帮助君王改正,也是不忠,亚圣孟子更是提出君王无道,可以废除之,这触犯了封建君王的私利,明洪武帝朱元璋,将亚圣孟子逐出了文庙。为了儒家在君王们那里的生存地位,儒生们从宋、明开始,不得不把儒家与法家结合,以取悦封建帝王。圣人在君王眼中算个屁,有利于君王的,他认,不利于君王的,一脚踹一边。法家最利用君王统治,当君王们当了婊子,还想立牌坊,就把儒家抬出来,给自己立牌坊。儒生们讲气节,但多数是没有气节的,孔老二也是趋利避害,谈不上忠贞,他周游列国,四处贩卖自己的学说,还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他说的并非都没有道理,也并非都对。说的漂亮、道理对的人,其实不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少之又少,极为稀罕。


沉140769451


这个问题问得太妙!鄙人不才,碰巧曾经看史书的时候看到过相关记载,也有些浅见,故斗胆一抒,厚颜回答。

说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董仲舒!因为这个说法,最开始就是董仲舒提出来的。

题主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儒就是儒,法就是法,两者不可混为一谈,曾经的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后来我才发现,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当初董仲舒提出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观点的时候,这里面的“儒”其实就已经融合了法家的思想,它并不是纯粹的“儒”,而是“儒”和“法”的综合物,我们可以称其为“法儒”。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儒家学派虽然在春秋时就已经被孔子建立,但是说实话,在汉武帝以前,其实儒家学派并没有得到大力推广,所以才有诸子百家的说法,儒家学派如果一开始就势头很猛,那也没其他学派什么事儿了。

那么为什么当时儒家学派没有得到大力推广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并没有多少君王喜欢儒家学派。

为啥?

因为当时儒家学派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那就是民贵君轻!

啥意思?就是儒家(实际上是孟子提出来的)认为老百姓比君主更重要,君主要多尊重百姓。

古往今来,一个思想要推广开来,绝不是口口相传就能做到的,需要君主点头,然后朝廷推广,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推广开来。

但是作为一个君主,谁喜欢民贵君轻这个说法?打个比方,我都做到九五至尊的位置上了,你说我还不如一个百姓重要?那我心里肯定不爽啊。

因为儒家民贵君轻的思想和统治者的思想相左,所以它没有被大力推广,倒是比它后出现的法家,因为极其符合统治者的想法(你不听君主的命令就弄死你),所以在战国和后面秦朝的时候,狠狠火了一把。

儒家的思想和统治者的思想相左,那么为什么在汉武帝的时候,它突然被大力推广起来了呢?

这就得多亏了董仲舒了。

其实我觉得,就是孔子在世,都该感谢感谢董仲舒,因为要是没有他,说不定儒家根本不能被作为正统学派流传数千年之久,直至今天。

为什么我敢这么说?且听我细细道来。

儒家流传到汉武帝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好几百年,基本成型了,很多人都是尊崇孔子的思想来学习,董仲舒本来也是学习的传统儒家思想,但是他学着学着,发现不对劲,怎么不对劲呢?他发现自己学习的一些知识,在君主治理国家之时,根本起不到作用,或者说和君主处理事情的方式完全不一样(因为这个时候,汉朝在治理国家上面,更多还是遵循法家思想,儒家和法家当然是不一样的)。

古代读书是为了啥?当然是为了当官了,难不成还是为了理想?

自己辛辛苦苦读书为的就是以后仕途能更顺利,结果发现自己学的根本就不符合君主的行事准则,马屁总是拍到马腿上,那自己的仕途还能顺利么?董仲舒这时候应该是有点怀疑人生的。

但是他这个人吧,脑洞不小,最重要的是还会忽悠。

汉武帝用法家思想治天下,但是他觉得法家思想太严苛,应该换个法子,可是换法子呢又不知道换啥,就下诏求良策,让底下的人给他想一个出来,这个时候,董仲舒抓住机会,苦思冥想,把法家和儒家糅合在一起,弄出了一个新型的儒家思想,然后告诉了汉武帝。

在这个新型的儒家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天地君亲师!”

啥意思,就是这世界上,天地最大,其次是君主,然后是亲人和师父。

天地这都是虚的,实际上这个说法的意思,就是承认了君主最大!

这是很符合统治者的思想的,所以在董仲舒的新型儒家思想一提出来的时候,立马就得到了汉武帝的赞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从这里开始!

要不说董仲舒会忽悠呢,“天地君亲师”这个说法,他不说是自己提出来的,他说自己是在先秦的古籍里边找到的,意思是古代就有圣贤提出了这个说法,这样做,是为了让君主信服,同时也让百姓信服。

除此之外,他还在先秦古籍中,断章取义,将一些法家思想巧妙的融合到儒家思想中,在保证君主利益的情况下,宣扬儒学。

其实在我个人看来,董仲舒是有点迎合君主的嫌疑的。

因为纯粹的儒家思想不符合统治者的想法,所以他把符合统治者想法的法家思想给融合进去,说它是儒家思想,其实它就是法家和儒家的结合体。

因为儒家思想能治世,法家思想能约束民众,这样的结合体,对统治者来说,是再好不过的政,治工具了,就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

实际上那个时候的儒学,只是披着儒家外衣的法家思想而已,更多的,还是法家思想,所以才有“外儒内法”这个说法。

关于这种情况,在现在的一些国学书中也可以看出一二,很多书处处都将帝王放在第一位,动不动就讲要对帝王谦恭,不能违背帝王的意志,不然就是不忠,这样的书,基本上都是在董仲舒之后才写出来的,写这些书的人,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受到董仲舒的影响了。

这样的影响越来越大,慢慢的,儒学,就成为了帝王们统治民众的工具。

顺便再说一下,汉宣帝(汉武帝的曾孙)在位时,他的太子很喜欢儒学,但是太子喜欢的是纯粹的儒学,并没有融合法家思想的儒学,就因为这个原因,汉宣帝曾不止一次召见太子,告诉他儒法合一的重要性,没有儒,可以,但是没有法不行,但是太子对他的话很不赞同,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汉宣帝曾一度想废掉太子。

由此可见,统治者的心里是很明亮的,他知道自己国家推行的儒学是什么样的儒学,知道无论儒学怎么演变,始终不能离开法家思想,因为一旦离开,就不利于治理国家了。

(以上仅属个人浅见,不喜勿喷)


胜马笀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只用儒家来治国,汉武帝对于董仲舒的思想也只是用了一部分,而且外儒内法是从汉代一直到清代在一直采取的思想。

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把儒家思想和当时社会结合,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可以说是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因为他提出的一些思想对于汉武帝巩固皇权有很大的帮助,神话了专制王权,但是汉武帝真正的独尊儒术了吗?我认为是没有的,独尊儒术应该是从宋朝开始的。

自汉代以来中国大多数都是”外儒内法“的方式来治国的,光用儒家的思想肯定是靠不住的,而”外儒内法“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想像的是完全不同的,古代讲究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无论是秦还是汉,哪一位皇帝都不会用一种思想来治理国家,只会那个对自己有利才会用那个思想。

汉宣帝曾经多用刑吏,太子向他建议多用儒士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所以说汉代就已经自觉的儒法结合起来使用了。外儒,给施政者披上仁德的外衣,内法,为统治者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外儒内法的统治术,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就是人治大于法治,当皇权与法律发生冲突的时候,皇权最大,古代法治的本质就是为皇权服务的,所以皇帝可以任意的赦免一个有罪的人。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师哥讲史


首先刘邦建立汉朝虽然靠道家学说治国,却在体制上完全遵循秦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得到汉武帝认可的,儒家在汉武帝时期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汉武帝认可不代表所有朝中大臣都认可,更不代表汉武帝之后的皇帝也认可儒家。

 汉武帝之后的汉宣帝,便不认可儒家的思想。于是当宣帝的太子“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时向宣帝谏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而汉宣帝大怒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并且叹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甚至一度想换掉太子——“淮阳王明察好法,宜为吾子。”当然最后“然以少依许氏,俱从微起,故终不背焉”。

事实上只用儒生完全依靠儒家治国的皇帝只有一个,就是王莽。结果当然大家都知道了。



找史


不单是汉朝,大明帝国也是类似。推崇儒家经典是为世人规范行为准则,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对外管理:在帝国机器中,律法是铁面无私的,但里面有掺杂着儒家思想,二者互相影响。而对内,如需集权于中央,必然会严施政令,此时就离不开法家思想。就犹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者董仲舒。虽说其是儒家人物,其实他思想中很多观点也是法家的精髓。结合当时汉武帝所处境地:前有景帝时期的八王之乱,现有诸侯们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对外利用儒家思想来的人心,对内利用法家思想来收权于中央是极其聪慧的。


致良人


“外儒内法”为何要“外儒内法”。

在这我就不引经据典了,用通俗的语言来说道说道。

“外儒内法”可分为两部分,既“外儒”和“内法”。汉武帝为何外儒,什么霸道与王道,统一思想的屁话我就不多说了。

总得来说,“外儒”是什么,他有什么作用。儒在古时就是读书人,读书人有什么作用?统一什么什么思想固然有一些,但不要想的太简单和真。思想需要什么,汉武帝想要治理国家需要什么。

汉武帝治国需要读书人,需要读书人支持,读书人自古就是上层阶级。你有阶级支持,你想干什么不是事半功倍,不是手到擒来。

所以,“外儒”就是需要读书人,需要能通国家政务的读书人,也就是官员阶层,上层阶级的支持。

再说“内法”,为何内法,有了前面的铺垫。在这里就很好解释了,官员能做事,他支持你。但你就能让他为所欲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就需要“内法”既法制来限制他们,国家就能稳定。


ly3048835701


其实不光是汉朝,差不多每个稳定的朝代都是需要这样的结构,在加上中道去平衡。没办法这个是人性的原因。简单的理解外儒是信奉人性善角度,需要有个标准去衡量,现在理解为道德,表现为较高的原则或准则。内法基于人性恶角度,需要有个底线了标准去判断,现在理解为律法等一切半强制以上的显规则,表现为较低的底线或准则。


浪兄笔记


以讹传讹。

《史记孝武帝》根本没有“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记载。

相反,《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武帝对董仲舒极不信任。董仲舒作《灾异之记》,有刺讥皇上之意,汉武帝巧妙的利用董仲舒的弟子不知是他的老师写的书,让弟子评价老师,差点要了董仲舒的性命:

“,,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时辽东高庙火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