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宋太祖對“燕雲十六州”志在必得,除領土糾紛更關鍵是的皇位

一提到燕雲十六州大家心中想到的必然是“石郎可是無長慮,直割燕雲十六州”

這一句詩。誠然,燕雲十六州被賣國賊石敬瑭獻給了外敵,這是多少中華兒女心中的痛,他不但讓中國的版圖缺失一角還直接奠定了北宋的羸弱和中原王朝的覆滅,因此但凡有一絲愛國之心的人都想要將它收回更不用說雄才大略的君主,宋太祖趙匡胤了。

太祖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對於燕雲十六州一直念念不忘,他作為後周的將領就已經深知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地區來講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地區,成為皇帝后,燕雲十六州不但代表著中國的顏面,還代表著數百年的領土糾紛,其中更為關鍵的是,燕雲十六州的收回與否與宋朝皇位的存亡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繫。

為何宋太祖對“燕雲十六州”志在必得,除領土糾紛更關鍵是的皇位

首先就是要了解燕雲十六州存在的基本矛盾。

一,天然的屏障和嚴重的領土糾紛點

在秦漢時期,中國的西北部匈奴肆虐,但是統治著並沒有對西北地區非常的重視,常常是一副丟了就丟了的態度,但是,對於燕雲十六州的態度卻十分的堅決常有類似“失十六州必失中原”的誇張言論傳出,究其原因就是燕雲十六州本身的地理位置因素極其特殊。

1,重要的“門戶”

在絕大多數的文獻中提到宋朝為何屢屢失敗之時,必然會提到“兒皇帝”石敬瑭割讓了燕雲十六州給遼國,以至於中原王朝失去了天然的屏障北方的門戶大開。雖然這麼說有點過於推卸責任的意味在裡面,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燕雲十六州對於古代的中國來講真的很重要。

從古到今,燕雲十六州就不僅僅是承擔要塞之防的角色,他還是重要的農業牧業混交區域

,這絕對是一塊兵家必爭之地對於少數民族政權來說它是入主中原的跳板和重要的農業補充區域,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它是天然的屏障和牧業的重要基地。

北宋《契丹國志》記載“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也”充分體現了它的易守難攻。

除此之外,燕雲十六州是長城所在,連接著北京、河北、內蒙、山西等地,形成拱衛之勢,將少數民族引以為傲的鐵騎全部抵擋在燕山和太行山以北的區域,在山下還有第二道關卡,就是桑乾河和巨馬河兩條寬廣的河流,徹底隔絕中原和少數民族的戰爭。

更重要的是燕雲十六州經過歷朝歷代百年間經營已經成為了“天府之國”在當時遠超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當地農牧業發達,人口稠密,被割讓後在上面的大量漢人就成為了契丹士兵的補充和中原科技的傳播者,燕雲地區就成為了契丹的經濟中心和賦稅大地,時有“兵戎冠天下之雄,與賦當域中之半的說法”,而且此地也是中原王朝戰馬重要的來源地,北宋建國後一直被戰馬缺少所牽制,如果能收回燕雲十六州,那對整個北宋來講肯定是如虎添翼。

為何宋太祖對“燕雲十六州”志在必得,除領土糾紛更關鍵是的皇位

2,領土糾紛問題嚴重

宋太祖對燕雲十六州勢在必得的原因除了它的優勢區位還有另一個就是後周埋下的伏筆。首先五代時期遼國從後晉的手中攻下了完整的燕雲十六州,但是在後周時期,世宗通過勵精圖治在趙匡胤等將士的幫助下奪去了遼國的瀛洲和莫州,那對於遼國來說這肯定也是一種恥辱。

所以宋朝建立以後,宋遼雙方都覺得自己吃虧,自己的領土被別人侵佔,就形成了雙重的領土糾紛問題。不僅如此,遼國背地裡一直支持北漢噁心宋朝,這對宋朝來說與遼國基本上是不死不休,並且對於繼承後周意志的宋太祖來說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就等於沒有完成國家的統一大業,所以宋太祖在位期間一直都是志在必得甚至要聯合高麗一同抵抗遼國。

為何宋太祖對“燕雲十六州”志在必得,除領土糾紛更關鍵是的皇位

晚年時期,太祖發佈詔令“幽薊之地,本被皇風,襄以晉漢多虜,契丹因而盜據”目的就是為了聯合高麗一同出征遼國。領土糾紛的問題是急不可待的,這關乎到國家的尊嚴和皇帝的聲望,國家主權不容侵犯到如今都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宋太祖於情於理都必須要抓著燕雲十六州地區不放,這也就導致了趙匡胤對於燕雲地區的勢在必得。

綜上所述,宋太祖對於燕雲地區勢在必得的前部分原因是出於外部原因考慮,首先是要收復燕雲地區保護北宋的北邊安全,其次是收復失地解決領土糾紛問題的建功立業心態還有就是與遼國的仇恨心態,種種外部因素導致太祖對燕雲地區久久不願放手也不能放手。

說完了外部原因,接下來就要探討這件事本質,宋朝內部的因素才是讓宋太祖對燕雲地區志在必得的決定性原因。

二,志在必得其實是為了皇位的鞏固

在古代有個很重要的東西叫做“名正言順”和“繼承大統”,這是關乎到國家政權合法性的問題,唐高祖李淵建國時期為了自己正統的名聲又是製造輿論又是假借禪讓,付出了極多的心血才把楊隋政權過渡到了自己李唐政權之上,然而宋太祖趙匡胤的建國是不光彩的。

1,宋朝皇權獨尊地位的動搖

黃巢起義之後,整個唐末都覆蓋在戰爭的烏雲之下,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禮樂崩壞,三綱五常之道絕,而先王之制度文章,掃地而盡於是矣”。因此,北宋建國以後趙匡胤要面對的首要問題是“帝王天命”出現了動搖。

據記載,有一天某人在開封的野外遊玩,恰逢莊稼收成非常的好,這個人非常高興的問附近的一個農民“有秋之時,少則百困,大則萬箱。或者其天幸然也?其帝力然?”,然而這個農民毫不避諱的說“今日之獲,自我得知,胡幸而天也!……合鋤以時,……吏不能奪吾時……今日之樂之,自我享之,胡力而帝也!……不勉強以稀帝力也!”,可見此時民間的平民已經有人不迷信和崇拜皇帝,對皇帝存在著大量不敬的思想。

宋太祖趙匡胤也深知自己坐上寶座並不能讓天下臣服。他在兵變之時說“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登基之後,太祖仍然承認自己的皇位並非天命,有一次對節度使李筠說“我未為天子時,任汝自為之:我既為天子,汝獨不能小讓我耶?”這完全無法體現皇帝的權威,宋太祖居然以商量的口吻來與不下李筠說話,體現此時皇權的卑微。

為何宋太祖對“燕雲十六州”志在必得,除領土糾紛更關鍵是的皇位

綜上所述,北宋建立於匆忙的兵變之上,於漢唐有著天壤之別,不僅不得民心,甚至連將領之心都無法把控。

而宋太祖深知自己的皇位是手下之人支持而得,因此對於前代的將領並沒有置換,這樣就導致了五代十國中“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也?”的思想長期存在,覬覦皇位的位高權重之臣仍然很多,皇位危機刻不容緩。

鑑於這樣的現實基礎,趙匡胤必須要做一些事情來穩定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因此,對於燕雲地區的志在必得,就是清除危害皇位潛在危機的跳板。

2,清除有謀反傾向的武將,通過信任拉攏其他武將

趙匡胤想要在短時間內在武將之中樹立起自己的君王權威,那就只能在對外戰爭中達到這一目標,對燕雲十六州的討伐非常適合。

上文所述,北宋時期的武將都有一種“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的不尊心態,趙匡胤自己也十分清楚武將所想,所以他讓邊關武將一直處於戰爭狀態並且不干涉其發展自己的勢力,因為一個個排查不如等他們自己跳出來。

在對燕雲十六州的軍事行動中,,昭義節度使李筠是第一個跳出來的,他在軍鎮“逾八年,恃勇專恣,招集亡命,陰為跋扈之計”並且不尊太祖,最後“反謀已決”,李筠一直處於自由的戰亂環境,軍事實力不斷擴張,伴隨著“皇帝天命”,“君權神授”,思想的不斷削弱他最終也想來個黃袍加身,最後跳出來被太祖一下就解決了,這就是太祖的高明之處,利用戰爭讓有異心的武將坐大最後剷除,不但解決心頭大患,還能殺雞儆猴。

為何宋太祖對“燕雲十六州”志在必得,除領土糾紛更關鍵是的皇位

當然,太祖對燕雲十六州的志在必得不僅僅是殺反賊,而是要擴大自己在將領心目中的皇帝形象。太祖在對燕雲地區駐守的武將予以信任,允許他們培植自己的黨羽和任用親信,例如郭進鎮守西山二十年,李漢超鎮守齊州十七年,這些武將長期盤踞地方的例子不勝枚舉,這也表現出太祖是對駐邊將領真的很信任,這些武將有著極高的自主權,所以在對燕雲作戰的同時能夠自由應付進攻,並且在皇帝的信任下,他們也逐漸對皇帝產生了尊重和敬畏。

宋太祖通過對燕雲的作戰一石二鳥,解決了前期武將不尊皇權的問題,同時還加強了武將們對於自己的認同和敬畏加強鞏固皇位,所以才對燕雲十六州志在必得。

總結:

宋太祖對燕雲十六州的窮追不捨並不是處於盲目的,首先燕雲地區卻是對中原王朝有著十分重要的軍事和經濟意義,而且,燕雲十六州同時也代表著國家大一統的象徵,這對於趙匡胤來說是加強皇權的關鍵。

為何宋太祖對“燕雲十六州”志在必得,除領土糾紛更關鍵是的皇位

另外,通過對燕雲十六州的作戰可以看出那些將領是真心實意臣服自己,給予充足的信任讓他們自己發展,那些有逆反心理的將領自然耐不住野心和抵禦不了敵國的慫恿最後展現出來,給宋太祖一次性解決的可能性,用以加強皇權,鞏固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