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到底何为有用?又为何耻辱?

莲姐925


提起北宋,很多观众脑中就浮现了两个词,“积贫、积弱”。这种误解在很多人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要知道和疆域辽阔的唐朝最鼎盛时期7700万的人口相比,北宋以相对较小的疆域容纳了1亿的人口。从耕地面积,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城市化比例,手工业水平等多种方面来看,宋朝绝对是整个历史上领先的一个朝代。

关于“积弱”主要是因为北宋有两个国力强劲的邻居,分别是辽和西夏。这两个国家和唐朝时的匈奴、突厥这种单一的游牧民族不一样,他们采取的是“二元制”的游牧政权,那就是在游牧的同时进行工作,他们既保证了传统游牧民族独特的军事优势,又吸取了中原地区的农业特点,因此更为强劲,所以才能与北宋保持长期的军事焦灼状态。加上北宋建国前燕云十六州已经被契丹占领,丧失了养马的好地方,所以北宋骑兵数量远远低于前朝。

很多观众朋友们在一些电视剧中可能会听过“澶渊之盟”、“燕云十六州”等词汇,通过电视剧的渲染认为这是北宋屈辱的主要原因,但对此并不是很了解。“檀渊之盟”其实是北宋朝廷为了保全大局与辽国所签订的一项条约。但是,很多人都认为这个条约说是整个宋朝历史中最让人感到羞耻的一项条约。

公元976年,宋太祖登上皇位,在登上皇帝之位的三年后,他开始组织军队消灭北方的残余势力。很快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得到了统一。可惜之后的两次“北伐”均已失败告终,为了保证整个朝廷统治的稳定性,他将政治重点转到了朝廷之中以及国家内部,开始实行“黄老政治”,百姓们因此得到了休养生息。

公元998年宋真宗赵恒继位,延续了太宗末年的“黄老政治”。不过边境却并不像宋太宗当政时那样太平,辽国不断派士兵在我国边境进行挑衅,掠夺财物,屠杀了很多百姓,为了维护边境的太平安稳,我们所熟知的“杨家将”率领众士兵前往边境抵抗辽朝的入侵,不过,辽国乃是在草原上建立的一个国家,他们骑兵的运行速度极快,战术极其灵活。在战争中,宋军并没有得到多少好处。

公元1004年,当时辽朝的皇帝辽圣宗及掌权者萧太后率领二十万士兵,大举向南入侵我国边境地区。对此宋真宗准备带领宗族大臣迁都向南逃亡,不过在宰相的逼迫下,宋真宗被逼前往前线,此举大大振奋了宋军士兵的士气,辽军大败,提出与宋朝和谈,当时丞相等大臣皆反对和谈,可本就无心战争的宋真宗一听这个消息立马就无心抵同意议和。

之后两国签订了“澶渊之盟”,两国结为兄弟之国,虽然宋朝赢得了战争,但是每年需要送给辽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两,两国以白河沟为界,双方互不干扰。

一、澶渊之盟”签订的主要背景

辽宋之间处于战争状态,要从宋太宗发动”高粱河战役”开始,到宋真宗时,辽宋之间已经被迫战争了25年了,每次战争双方都要付出极大的伤亡,此次萧太后与辽圣宗所御驾亲征的战争被称为“景德之役”,辽、宋两位皇帝直接对峙的战争是“澶州之战”。

辽军虽然勇猛,但是攻破城池的能力却并不是很强,他们一开始将兵力囤积于瀛洲城下,但是并没有去和“天雄军”硬碰硬,之后又绕开了定州重兵,等到他推到澶州时,已经属于强弩之末了,所以面对宋真宗的十万大军,他必然是无法再向前攻破的。

战争在此时陷入了焦灼,辽军数量较多,但是宋军占领着地理优势,双方都没有办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并且定州王超所带领的10万大军并未前来支援,这对于辽,来说仿佛是一只上了弓的箭迟迟未发,所以他极其害怕,在攻克澶州时,造成腹背受敌的情况,因此不敢全力攻克澶州。加上此时辽军中威望最高,实力最强的大将萧挞凛在战争中意外战死。辽圣宗的心中必然是十分惶恐的

而此时的宋真宗其实也有“难题”,那就是久久攻不下辽军的时候,王超也在此时不听他的指挥了,所以王超并没有对辽军的牵制作用。并且此时宋真宗也不知道辽军的主将萧挞凛意外战死了,所以他也是极其心虚的。

因此在这场战争前,双方君主都不是很了解对方的真正实力,并且都认为对方的实力要强过自己,所以他们其实是非常迫切停战的,澶州的谈判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召开的。

二、“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

这场谈判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关南十县”的归属问题,“关南十县”是后周柴荣在北伐时所抢回来的“燕云十六州”的部分领土。在进行谈判时辽国认为这属于他们原本的领土,应该回到他们的国境线,而宋认为这是我国继承后周的“遗产”。

此时辽国的主要目的是“讹钱了事”,有尊严的停战,这样才能回国向百姓交代,而宋真宗则想的是保留关南,“给钱了事”,因为当时宋朝国库还是比较丰厚的,因此宋真宗的底线是一百万两白银,在宰相寇准的压力下,100万渐渐地被压到了30万,这些岁币并且不是以赔款的名义,而是以“关南十县”的赋税。简单来说就是“关南十县”的“管理权”属于宋国而“经营权”则属于辽国。

三、澶渊之盟签订带来的影响

从积极的方面来说,这条合约的签订的确保证了辽、宋两国将近百年以来的和平。这个价值绝对超过了一年三十万两岁币,并且要知道当时宋辽战争期间,北宋花在军事方面的费用一年就达到了3000万两,而30万的岁币还不足军事费用的1%。

在条约的最后一项,两国互市贸易。当时宋朝的经济水平处于世界的巅峰状态,在和平通商的情况下,从经济状况上来说,宋朝的农耕文明是必然将辽国的骑兵充分碾压的,因此在贸易方面来说,宋朝所获得的贸易顺差也基本将这每年三十万两的岁币给赚了回来的。

从消极的方面来说“澶渊之盟”打开了宋朝赔款的先例,给当时的朝政以及民众增加了很大负担。其他的游牧民族看到辽国在北宋战争中所获得的好处之后,更加觊觎北宋的领土,这也导致了之后战争的爆发。

并且签订条约所带来的百年和平一定程度上使宋真宗、宋仁宗以及宋英宗三代,忘却战争荒废练兵,并且这种情况还导致了整个朝廷中,武将受到排解,文臣掌握了朝廷的大部分权利,也导致了河北军以及京师军战斗力大大下降。为之后战争的失败奠定了基础。

总结:

“澶渊之盟”是辽宋两国在合适的历史时期所签订的一份对双方都有利的合约。在那种情况下,双方难分胜负,和谈是唯一的选择。这份合约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辽国已经确认了“燕云十六州”属于宋国。

宋朝也得到了辽国不在南侵的保证。但是这些赔偿确实与宋国之后几场战争的失败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这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耻辱。不过我们应该用客观的历史眼光去看待这一条约,不应过分夸大,也不应蓄意淡化。


旧时楼台月


澶渊之盟最大的作用就是结束了宋朝和辽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状态,为双方带来长达120年的和平。从宋朝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好处:

一、不打仗就不要死人了,契丹人也不再南下虏掠汉人,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可以安心发展生产,整个河北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得以慢慢恢复正常。

苏颂在诗中写到这种和平对生产带来的好处说:“民获耕桑利,时无斥堠劳。金缯比千橹,未损一牛毛。”

韩维则指出:“真宗自澶渊之役却狄之后,十九年不言兵而天下富。”这说明“澶渊之盟”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复苏。

二、可以节省大量的军费开支,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两国交战,宋朝一年的军费高达三千万两银子。而按照“澶渊之盟”的约定,宋朝交纳给辽国的岁币为30万两,仅为战争成本的百分之一,难怪宋真宗听说后大喜过望,重重赏赐谈和的使者。

三、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澶渊之盟”签订后,宋朝在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等地设置榷场,与辽国进行贸易交往。通过贸易,宋朝输出香、药、茶、糯、瓷器、漆器、缯帛、麻布、犀角、象牙、南珠、苏木、铜、锡等商品;辽国输出盐、布、羊、马、驼、北珠、玉器等。参与交易的汉人和契丹人都得到了实惠,两国政府也大大增加了税收。

《三朝北盟会编》说:“盖祖宗时赐予之费,皆出于榷场所得之息,取之于虏,而复予以虏。”意思是,宋朝从两国贸易中收取的税收利润,可以抵得每年交给辽国的岁币费用,可见这种贸易往来的活跃和发达。

在中期辽代契丹的墓壁中,出现了飞天、青龙、白虎和牡丹等图案,这说明契丹人开始接受汉族的文化。

金朝政治家耶律楚材说:“辽家遵汉制”,这里的汉制包括礼仪制度和社会制度,说明汉族文化对契丹的渗透和影响。

据《辽史》记载,辽国还允许契丹人与汉人通婚,从而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通过这样的交流、融合和相互影响,两国人民之间的敌意也在慢慢消除。而辽国也从这种和平中得到很多实实在在的好处,变得很珍惜这种关系。宋真宗死后,辽圣宗闻讯,“集蕃汉大臣,举哀号恸”,说:“闻皇嗣尚少,恐未知通好始末,苟为臣下所间,奈何?”说明他也非常希望这种友好的关系能够延续。

至于认为“澶渊之盟”为耻辱的,只是少数人的看法,并不代表整体。

“澶渊之盟”签订后,朝廷上下都欢欣鼓舞,宋真宗更是设宴庆祝,写下“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的诗句,并“东封西祀,以告太平”。宋神宗时期的大臣张方平认为:“澶渊之克,遂与契丹盟,至今不识兵革,可谓盛德大业。”这种认识非常有代表性,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

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澶渊之盟”是一种耻辱,主要理由是,宋军当时并没有输,反而稍微有利,却在这种情况下与辽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宋朝军队的战斗力远不如辽国,在以往的作战中,差不多只有百分之十的胜率。虽然当时并没有战败,但如果这种敌对的局面持续下去,最终的结果,显然辽国取胜的机会大得多,到那时,损失肯定也会大得多。所以,“澶渊之盟”的时机其实是比较好的。

其次,“澶渊之盟”虽然是不平等条约,但是由于寇准等人的强硬和坚持,同时也由于辽国方面萧太后等人急于求和,实际上宋朝的代价并不大,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总之,综合来看,“澶渊之盟”带来的好处显然远远大于它的弊端,这已为后来的事实所证明。直到今天,我们对它的积极评价仍然占主流。以它为耻辱的,主要还是过于拘泥于一时意气,并不是一种理性、客观的判断。


读史杂识


你好,我是凉夜寒塘,历史爱好者,很荣幸能回答你的问题。

导语

我们先来看一下澶渊之盟的历史背景。公元1005年1月28日,宋辽两国在澶州停战,正式订立合约,互不侵犯,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合约之中规定:1,宋辽结为兄弟之邦,宋真宗年长为兄,辽圣宗为弟。2,宋朝每年给辽10万两白银和20万绢帛,此为“岁币”。3,双方旧疆维持不变,和平共处,不动兵戈。

澶渊之盟为何有用?

澶渊之盟带来了宋辽近百年的和平发展。一百多年间,百姓安居乐业,免受战乱之苦。稳定的社会环境也让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得十分繁荣。澶渊之盟以后,北宋在边境上的雄州、霸州等地设置了榷场,开放交易。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传往辽国。北宋政府用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漆器、稻米和丝织品等,交换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民间的交易也很发达。辽宋贸易促进了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增进了两族人民的友谊。

澶渊之盟为何耻辱?

这个合约是在宋军取得胜利的情况下签订的,而合约里的内容却是宋朝给辽国缴纳“岁币”,一个战胜国给战败国好处,宋朝的面子当然挂不住,实在有点耻辱。同时,百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直接导致宋、辽双方兵备松弛,后皆为女真建立的金国击败。辽国残余势力只得西迁,在西域建立西辽苟延残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国称臣。

其次,从澶渊之盟后,宋朝总想着花钱换取和平,后面的庆历和议、海上之盟、绍兴协议等等,无不是花钱购买和平。宋朝的皇帝只记得和谈的好处了,却忘了“天下虽平,忘战必危”,这也就是为什么,两宋时期,宋朝的军队屡战屡败。

结语

澶渊之盟,给北宋和辽国带来了百年的和平,却也埋下了北宋灭亡的祸根,自此以后的北宋遇事只会想着用钱换取和平,毫无斗争之心,只能被动走向覆灭的结局。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解答题主的疑惑欢迎留言,更多精彩,关注@凉夜寒塘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凉夜寒塘


大家好,我是调侃君。历史问题我来答。

背景

公元1004年,辽大举南侵。北宋的第三个皇帝宋真宗没有主意,朝中大臣建议迁都,(有趣的是,赵匡胤早就觉得开封无险可守,根本不适合做都城,当时大臣们怕损害自己利益都阻止迁都,现在刚开战,为了活命又都想迁都)

只有宰相力主迎战,并与宋真宗带兵出征。双方在澶州几度交锋,互有胜负。这时候主和派的大臣们又开始活动了,最后宋与辽签订协议,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协议内容

  1. 宋辽以兄弟相称。
  2. 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
  3. 宋每年给辽提供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4. 互市贸易。

后来还把后周打下的十余个县也送给辽国了。

与此同时,宋朝还和西夏签订了协议,每年给西夏绢13万匹,白银5万和茶叶两万斤。

影响

能战方能言和。

结束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乱,使得人民休养生息,人口增长速度快。长期的安定使得经济文化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促进了宋与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华民族的融合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但澶渊之盟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政府的财政负担进一步的加重。军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一群武将被排挤,文臣掌控了军权。

同时百余年没有战事也导致了宋与辽的军事力量松弛,导致了后金的崛起。

使宋朝君臣从此“羞言武备,奢谈太平”,以屈己讲和为最高目的,与金国议和时甚至不惜丧失国格和民族尊严,这是后人必须警惕的。


古人云:能战方能言和。战争与和平总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寇准的力排众议,没有将士们的浴血沙场,和平不可能这么快到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历史事实证明,既不穷兵黩武,又注重加强国防,增强国力,这才是强国之道。

澶渊之盟后,杨延昭又驻守边疆十余年,维护着边境的和平与安定,最后马革裹尸。

历史创造英雄,后人用传说缅怀英雄,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


调侃历史


您好,我是历史爱好者【大鹏带你看古建】,很高兴为您解答

很多人说:澶渊之盟是个万花筒,是个多棱镜,每一个解读完这个历史故事的人,都会对这个事件产生自己不同的看法。今天,小编要带领大家一起解读一下,澶渊之盟到底是宋朝一个耻辱的标志还是宋朝中兴的起点?

说澶渊之盟是宋朝耻辱的标志,那也是有事实依据的。

1、在华夏五千年文明进程中,中原王朝相对于少数民族政权来说,本身他就具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性。然而,签订澶渊之盟的时候,辽国大军已经杀到河南澶州了,要知道,当时宋朝的首都就在河南开封了,相当于已经接近一个王朝的心脏部位,局势相对于宋朝来说已经是极度危险了。

2、辽国军马虽然已经打到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但是,宋朝在澶州与辽国的决战时,宋朝取得了胜利。取得胜利后签订澶渊之盟,宋朝每年却要向辽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犒军费。

3、赵恒签订的澶渊之盟给宋朝开了个坏头,赔款的危害仅次于割地,开了这个头以后,子孙后代有样学样,到时候赔款的数额也会成倍的上涨,甚至出现割地的情况也说不定。

说澶渊之盟是宋朝中兴的起点,那也不是空穴来风。

1、每年花30万两给契丹,看上去挺心疼的,但是,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这个买卖还是非常值得一做的。澶渊之盟签订以后,宋辽之间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局面。你要知道,当时宋朝在北方战线上,和辽国进行一场中等级别的战争,就要投入白银大概三千万两以上。

2、宋朝在历史上给人的印象就是经济富有,政治清明,商业繁荣的景象,那这个景象后面一定存在一个盛世的局面,这个盛世的局面就出现在宋真宗赵恒时期,他开创了“咸平之治”的盛世场景。虽然他接手的时候,他的父亲留给他的是一个内忧外患,千疮百孔的破败局面,但是在他的领导下,宋朝的制度清明,经济复苏,人文璀璨,国力猛增。

3、澶渊之盟签订以后,北宋和辽国边境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局面,为两国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两国在边境开放贸易,加强物资流通和人文沟通,通过商业的频繁交流与合作来降低战争的可能性。

澶渊之盟签订以后,我自己认为从短期来看是利大于弊的,因为和平的局面更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交流;但是从长期来看,还是弊大于利,长期的和平局面,让彼此双方都忽视了最为重要的国防建设的军队建设,导致最后两个朝代都被迅速崛起的金国所灭。


大鹏带你看古建


澶渊之盟是宋朝在战场形势有利于自己情况签订的一个投降条约,宋朝以忍让换苟活,最终导致山河破碎,国破家亡。

条约签订的结果百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直接导致宋、辽双方兵备松弛,后来被女真建立的金国击败。辽国残余势力只得西迁,在西域建立西辽苟延残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国称臣。

我们看看澶渊之盟内容:

1、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3、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文史红尘


导语

花钱消灾,这是宋真宗皇帝对澶渊之盟的本意与总结。对此,他很有成就感。澶渊之盟的耻辱就在皇帝不为之感到耻辱;其有用之处在于为北宋换来了一段和平的发展之机。

1.澶渊之盟之北宋王朝

  • 签订盟约的宋真宗生来好像就是来求“求和”的。内部,对大臣之间求和;外部,对契丹、西夏求和。这应该是跟他的皇位的得来有关系,毕竟是太宗犹豫了好多年在临死才给了他皇太子的名分。
  • 毫无霸气的皇上有用了几位逃跑派的大臣:辽军铁骑袭来,参知政事王钦若建议真宗逃往金陵(南京),签署枢密院事陈尧叟建议真宗避难成都。
  • 唯一主战派大臣寇准,终归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在真宗“生灵重困,姑听其和”的主见下同意议和。

澶渊之盟之辽萧太后

可以说澶渊之盟的主导者与最大得利者就是这位大名鼎鼎的辽太后—萧燕燕

  • 萧燕燕乃是辽景宗的皇后,景宗之前乃是大辽的中衰时代,几十年的皇族斗争,加上宋太祖、宋太宗时代北宋的强硬,使得大辽的发展极其缓慢。到了辽景宗,对内大力改革:任用汉臣、健全法制、团结皇族;对外不主动南侵才为大辽赢得了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时机。
  • 以皇太后身份摄政的萧太后从景宗那里学来了怎么经营国家:笼络大臣,亲自审判刑狱之事,大胆选用汉臣。特别是韩德让这一历史名臣。
  • 摄政的萧太后和儿子辽圣宗对大辽的苦心经营换来了大辽的圣宗之治。

《辽史》:“圣宗以来,内修政治,外拓疆域。既而申固邻好,四境乂安。维持二百余年之基,有自来矣!”

澶渊之盟这个盟约或者说这场战役

虽然说大辽有了圣宗之治,然而这和地大物博,历经太祖、太宗励精图治的大宋在国家实力上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 公元1004年,这一年辽对宋的诸多战役是负多胜少的,死伤无数,遭到重创。
  • 还是说女中豪杰萧太后凭借着出色的领导能力和军事才能,做出惊人的决策,采取迂回战术,直趋开封,威逼北宋。
  • 所以才有了澶州之战。有了真宗的御驾亲征,北宋大军士气高涨,实力稍高一筹的宋军,在澶州取得了节节胜利。
  • 又是萧太后,在关键的节点,利用心理战术,收买宋朝降将攻击真宗那脆弱的、恐辽的神经,实现了对大辽来说虽败犹胜的澶渊之盟。

总结

如果说把澶渊之盟放到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来看,是好大于坏的,因为战争对人类的发展是阻碍的,和平条约对人类发展是促进的。

澶渊之盟结束了中原政权无少数民族政权近百年的战争状态,换来了和平的发展环境。

那么,所谓的耻辱,也只能说是提醒人们:落后就要挨打!生存竞争之中哪有所谓的公平!


活着就是一种情怀


澶渊之盟虽然被美化成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促进了双方的贸易和交流,但说到底,这个盟约对宋国来说是有些屈辱的。宋朝以“岁币”的形式,买来了和平,而并不是双方在对等的条件下展开贸易和交流。

澶渊之盟的背景

早在五代时期,后汉、后周就和辽国互相遣使往来。等到柴荣开始攻打辽国时,双方往来中断。宋太祖建立宋朝之后,因为采取了“先南后北”的策略,对辽方采取了守势。而辽国此时在燕京镇守的大将萧思温,不是将帅之才,没有谋划南侵的行为。

在宋太祖时期,双方基本保持了不战不和、亦战亦和的状态,双方都保持了克制。不过这种状况到了宋太宗时期,有了显著变化。宋太祖赵匡胤把南方割据势力基本扫平,就剩下北汉和燕云十六州没有收回,但却突然之间暴毙。

即位的宋太宗,想建立超越哥哥的功业,开始亲征北汉。宋太宗顺利灭掉北汉后,一时间信心大增,决定乘机攻取辽国燕京,收复燕云地区。只是经过了高梁河战役后,宋军大败。此后,辽景宗为了报复北宋,在高梁河之战结束不到两月的时间,便开始大举南侵。等到辽景宗驾崩后,年幼的辽圣宗即位,其母萧太后摄政。

因为辽国新君幼小,辽军采取了守势,但却被宋军理解为视为软弱。再加上宋太宗不甘心高梁河之战的失败,宋太宗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只是可惜,最终的结果仍旧以北宋的失败而告终。为了报复,萧太后、辽圣宗决定南侵。

自此之后,北宋基本采取了守势,再也没有信心发动大的军事行动。公元988年,辽军南侵受挫后,辽大将耶律休哥镇守燕京。耶律休哥深知,宋军并非不堪一击,因此他进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宋、辽之间难得地保持了十几年的和平时光。

但这种局面,等到宋太宗驾崩,宋真宗即位时被打破。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以后,辽国南侵又进入一个高峰期。999年,辽圣宗下诏攻宋。在这个过程中,北宋军民英勇反击,辽军或失利、或不克,辽军准备撤退时,宋真宗决定亲征。该年12月,宋真宗到达澶州,守军大受鼓舞,多次打败了辽军的进攻。

萧太后眼见无法取胜,便退向燕京。此战中,辽军并未占到便宜,而宋军对北方的防务做出了调整,以防辽军再次南侵。

澶渊之盟的经过

此后,虽然宋、辽之间偶有碰撞,但烈度都不是很大,形势相对平静。双方甚至还复设榷场,展开宋辽之间的贸易。时间到了1004年,宋、辽之间战争气氛又逐渐浓厚。为了防患未然,宋军对北部边防将领做了调整,朝廷中枢也做了相应安排,寇准与毕士安升任宰相。

9月,辽军南侵,而宋朝内部,对于宋真宗是否应该御驾亲征展开了激烈讨论。寇准力请真宗早日到达澶州,而副相王钦若,却建议宋真宗逃往金陵(今南京),枢密副使陈尧叟请真宗逃亡成都。他们二人的意思,便是要宋真宗偏安一隅。

幸好在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最终坚定了亲自北征的意见。其实,早先被辽军俘虏的王继忠,是宋真宗原先的心腹。在宋真宗决定北征之前,辽国议和的意思已经通过王继忠转达给宋真宗。内心对辽国恐惧的宋真宗,自然是千肯万肯。只是担心辽国使诈,宋真宗在派出曹利用前去议和后,又同时亲自北上。与此同时,王钦若被罢副相。

为了保卫宋真宗的安全,此前下诏让全面负责黄河以北防务的王超前来澶州。只是王朝既怯战也不敢移军南来。见此情况,宋真宗的意志又发生动摇,有人又提出逃往金陵的提议。只是在寇准讲明,此时逃跑,很可能在没到达金陵之前,就会被被辽军追上。无奈之下,宋真宗继续北上,最终到达澶州。

宋真宗的到来,使得澶州守军受到极大鼓舞。而巧合的是,越过许多城池没有攻打下的萧挞凛,恰巧被宋军的弩箭射中,当晚便死于军营之中。因为萧挞凛是萧太后族兄,他的死亡给萧太后以极大精神打击,也间接促进了澶渊之盟的签订。

宋、辽在澶州城外摆开决战的架势,但和议活动却也在同时进行。因为澶州是开封北面最后一道屏障,宋军已经退无可退,所以宋军的口气还是比较硬的。

若北朝不恤后悔,恣其邀求,地固不可得,兵亦未易息也!

萧太后和辽圣宗权衡利弊之后,最终同意了议和。最终,达成了宋朝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辽国皇帝“愿兄事南朝”。历经将近4个月的澶渊之战结束,宋、辽达成的协议,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意义

澶渊之盟签订后,从宋真宗到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双方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对抗。这种和平局面,对于保障各自百姓安宁,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社会发展,都是有其积极作用的。

但为什么又说这个协议是屈辱的呢?因为宋朝在占据极大优势的前提下,比如在瀛洲之战中打死辽军3万,打伤者更多。攻打宋国的提议者、辽国先锋大将萧挞凛,更是中箭身亡。虽然宋军处于守势,辽军处于主动进攻的地位,但辽国的进攻不断受挫,且损兵折将。

如果宋朝最高统治者,不是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而是在澶州城与辽军决一死战,最后的胜负也未可知。说不定还能顺势收回燕云十六州,则宋朝北部的边防便能彻底巩固。只是宋军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内心怯战的宋真宗,竟然亲自促成了澶渊之盟。不惜每年以向辽进贡大量金钱和绢匹,来换取辽的退兵修好。而宋真宗只获得了一个是辽圣宗“哥哥”的空名头,显然是北宋王朝无能的表现。

宋辽“澶渊之盟”的签订,结束了双方将近26年的相互攻伐,自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其中的功过,只能看后人不同的理解了。此后,主战派的寇准被罢相,而主张逃跑的王钦若,却又把持了朝政。感到心虚的宋真宗,此后轰轰烈烈地投入到“泰山封禅”以及大造道观中去,借此遮掩自己亲手促成的耻辱。


历史钩沉


檀渊之盟”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盟约,有很多人认为是宋朝的一大奇耻大辱;而有人认为檀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争,自此北境百年无兵事,有他深远的积极意义。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檀渊之盟”历史背景,剖析一下他的历史地位。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余的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所处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幽云以南,就是广阔的平原地带,失去燕云十六洲这个北部屏障,直接导致中原赤裸裸的暴露在北方少数名族的铁蹄下,对宋朝的衰变乃至灭亡有着重大影响。檀渊之盟缔约后,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自此北宋北境边患除矣。

其次,我们来说说纳贡。盟约约定,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后世认为此乃丧权辱國、割地赔款的条款之一。那我们来看一下,缔约之前北宋的巨额战争开支。宋辽战争年间,北宋一年用于战争的费用为3000万,岁币的30万不足用兵费用的百分之一,并且避免了重兵长期戍边的过重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难以获取的效果。何来丧权、何来负担、何来辱國,简直是书生之见而。

条约的最后一款,即为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这正是“檀渊之盟”画龙点睛一笔,众所周知,北宋的经济文化是北方游牧民族不能够比拟的,北宋榷场交易的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等高附加值的产品,用于榷场互市的收益大大高于当时处于游牧名族的辽国。从榷场收入的万一去支付岁币,这恰恰是大智慧的表现。

“敛天地之杀气,招天地之和气”,这里笔者不得不佩服北宋统治者的大智慧。同时“檀渊之盟”也为宋辽换来了百年和平。试想北宋初年,强邻环伺,北有大辽,南有大理,西有西夏回鹘。除了大理国,其他每一个都是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不崇尚武力治国的“弱宋”能够维持百年和平,“檀渊之盟”有他深远的积极意义。


眾人皆酉星我独酉卒


澶渊之盟是公元1005年1月北宋和辽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

盟约主要内容:

  1. 宋辽为兄弟之国。
  2. 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
  3. 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4. 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澶渊之盟的作用

一、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此后宋辽边境百余年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二、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

三、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传往辽。北宋朝廷用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漆器、稻米和丝织品等,交换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

宋真宗像

为什么又称为耻辱呢?

澶渊之盟是北宋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接受求和达成的结果。北宋作为战胜者,却又以金钱换取和平,每年输金纳绢以求辽国不再南侵。这是北宋的耻辱。

自从中原王朝失去燕云十六州后,中原王朝就处于被动防御的阶段。北宋失去了燕云十六州,便没有了北方的屏障。北宋和辽国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便是在此地进行。

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亲率大军深入宋境,一路攻城拔寨,攻至澶州(今濮阳)城下。澶州到北宋京城东京(今开封)已不远。

宋真宗胆怯畏敌,想要迁都南逃。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赵恒亲征。正好此时。宋军在澶州前线以伏弩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辽军士气大落。宋真宗御驾亲征鼓舞了士气,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大宋军民多达几十万人。

寇准画像

辽军孤军深入,补给困难,领军统帅被杀,士气低落。而宋军则大军聚集,士气高涨,正是反攻的好机会。辽萧太后因己方不利,提出和谈,宋真宗答应了。于是便有了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签订,带给宋辽两国边境百余年的和平。逐渐使两国武备松弛,军力下降。最终使女真崛起,辽国被迫西迁。北宋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