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经常加夜班?透过唐代“夜直”制度,了解古代夜班制度的演变

古人经常加夜班?透过唐代“夜直”制度,了解古代夜班制度的演变

沉溺于大都市的繁华,加班,是现代奋斗中的年轻人最不愿意听到的词。但是,在几千年前的古代,加夜班这个词同样也是不让人看好。夜直,是指文官要在夜晚宫中宿直留守,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晚上“加班”,不同的是,不会额外支付加班费,但是可能会有被赏识的机会,知识这种机会比较渺茫。夜直制度经历汉、魏晋,发展到隋唐已经是比较完善的阶段了。下面,让我们透过唐代夜直制度来看看中国古代夜班制度是怎么演变发展的。

一、唐代之前夜直的演变

文官夜直制度具体从什么时期开始实行无从考证,但是最早记录文官夜直的是《汉官仪》:“尚书寺居建礼门内,尚书郎入直……”也就是说文官夜直制度最晚不能晚于汉代。

(一)汉代是文官夜直制度的奠定时期

之所以说是奠基,是因为在一直以来所谓的夜直都是针对武官,而夜直,也可以说是“夜卫”,主要是起保卫作用,负责在皇宫保护皇上安全,而非文官系统。随着公务越来越繁忙,皇帝一人又处理不完,夜间召见等一系列行为找不到人来做,所以,文官夜直应运而生。

在汉代,从事文书工作的官员要有专门的办公室,而三公有要有专门的办公官邸,因此他们的夜直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最初在汉代开始也追的,是负责起草诏令的“尚书郎”,专门负责夜间皇帝的诏令的起草。

古人经常加夜班?透过唐代“夜直”制度,了解古代夜班制度的演变

而后,带有侍从性质的侍中等职位也需要夜直。而这些侍从。也负责起草,每个星期要夜直五天。他们几乎每晚都会或多或少都会与皇帝接触,因此,这些侍从也就侧面地分了三公的权利。

如果白天能够完成这些工作的话,是绝对不会让官员夜间来皇宫办公。而之所以没有让三公的长官直接来办公,就是因为三公习惯于白天办公,让他们晚上来反而会降低效率。而这些侍从,由于经常从事文书,且他们的本职就是侍从,自身在夜间处理事物能力较三公强。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文官才开始有夜直。而武官夜直,也就是所谓的“侍卫”,佩刀夜间巡视皇宫。

(二)魏晋时期是文官夜直发展时期

在汉代奠基,于魏晋发展,而这个发展主要体现在夜直官员范围的扩大。范围扩大的同时,有一个机构活跃于夜直舞台——

中书机构。中书机构在汉代是由宦官执掌,在魏晋时期中书机构夜直在史书中屡见不鲜,而中书侍郎值班也主要是负责起草诏令。

魏晋时期,也是三省雏形时期,三省当然就是指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在魏晋,三省长官也同样是需要夜直的,只不过是在自己的官邸。不仅中央有夜直,就连地方也需要夜直。

而在皇宫内部夜直的,也都不是一般人。一般来说,能够在禁中夜直的文官,都是与皇帝关系密切的。一些白天不能正大光明地说的话可以晚上交代清楚。

魏晋时期证政局不稳,皇权时而强大时而衰落。当皇权强大时,皇帝会让一些权力比较大的官员来夜直,可以表现出皇帝对他们的重视以笼络他们从而进一步去加强皇权;皇权衰落时,宫中夜直的往往是一些没有实权的官员。

除了一些规定的官员,有的时候皇帝也会直接命令喜欢的人来夜直。夜直制度发展到这个时候几乎成为定制,固定时间的固定官员要来夜直,除非是皇帝任命。那么也就是说夜直官员可能会有一些公文要处理,也有可能夜直就是闲着无事。

古人经常加夜班?透过唐代“夜直”制度,了解古代夜班制度的演变

二、唐代是文官夜直制度的完善时期

关于哪些官职可以不用值夜班,历史中倒是有记录:“故事。尚书左右丞、及秘书监、九寺卿、少府监、将作监、御史大夫、国子祭酒、太子詹事、国子司业、少监御史中丞、大理正、外官二佐已上及县令,准开元式,并不宿直。”

(一)唐代夜直制度逐渐完善

唐代文官夜直已经成为了必然事件,三省官员是必须每天都要值夜班的。《唐会要》载:“故事。尚书省官,每一日一人宿直。都司执直簿转以为次。”正常来说宰相也是不可豁免的,当然也有例外。自姚崇以后,宰相不需要宿直。《唐要会》:“天册万岁元年三月。令宰相每日一人宿直,其后与中书门下关通直。至开元二年,姚崇为紫薇令。紫薇官直次,下让宰相。崇以年为已高,特亦违直。其次省官,多不从所由。吏数持直簿诣之,崇题其簿曰:‘告直’。令吏遣去。又来。必欲取人。有同司命老人年事给终不拟,当诸官欢笑。不复逼以直也。至十一年。停宰相当直。”自姚崇以后,宰相就不需要夜直了。

唐代文官夜直是非常严格的,本该夜直的官员如果没有夜直的话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衙门会专门对夜直官员进行登名造册,并且也会有人来查岗。

古人经常加夜班?透过唐代“夜直”制度,了解古代夜班制度的演变

姚崇

《唐律》有云:“诸在官应直不直,应宿不宿,各笞二十;通昼夜者,笞三十。”但是也有人或者一些特殊情况是可以不用夜直的,在《唐会要》:“凡内外官,日出视事,午而退。有事则直。官省之务繁者。不在此限。”又:“贞观五年十二月二十日敕。文武官妻娩月,免宿直。”夜直也同样是

十分辛苦的。官员们白天工作,晚上夜直,第二天早上还要上早朝,还要进行白天的工作,晚上下班才能回家。

但是到了盛唐和晚唐,夜直,也就没那么严格。一般夜直的官员都比较闲适,渐渐就出现了陪同伴直。有一些诗人在夜直时实在无聊,便会邀友人来陪同自己夜直,一般是一些僧人。由伴直可以看出,夜直制度越向后发展,由于官员面广,渐渐也就出现了稍许松弛,但这并不代表可以不用值夜班。

(二)夜直制度归根到底还是服务于皇帝

夜直制度的产生最初是由于政务繁忙,白天的工作时间无法做完全部政务,所以需要官员晚上加班。而自汉开始偏向于侍从类,其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皇帝,一切以皇帝的舒适度为主,发展到后来的魏晋直接可以让皇帝看中的的人来值夜班,这就充分说明这相当于是满足皇帝的需求,

即政治的需要。

其次,夜直制度越来越完善,也是社会发展程度决定的。先不说武官要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文官的夜直是皇权逐渐加强的产物,即封建专制逐渐加强的产物,也是官僚体制发展的结果。而唐初实行严厉的夜直制度也是出于巩固唐朝的统治,各项典章制度都是严格执行,所以夜直制度也不例外,除指定官职外,剩下都需要夜直。

古人经常加夜班?透过唐代“夜直”制度,了解古代夜班制度的演变

张九龄

三、夜直下的文人心境

夜直制度就相当于是在文人阶层掀起了层层涟漪。文官,也是文人,正所谓“文人墨客”,平常除了工作就只剩下自己的“墨”了。因此在夜直的时候,除了真正忙于工作的部分官员之外,剩下那些没有工作也要夜直的文官就要开始“展示自己的才华”了。古人一般都会伤春悲秋,那么孤寂的夜直,望着明月,也难免会触发文官们的思绪。比如说张九龄的《和许给事中夜直简诸公》、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等,都是夜直时写的。

古代文人多愁善感,因此,在如此无聊的晚上就会触发诗人的许多情感,这些诗人大多抒发的都是思念、闺怨、想为国家效力、描写景色等,甚至元稹在夜直时的心境竟然升华到了构建一个理想国。“天门暗辟玉琤鍧,昼送中枢晓禁清。彤管内人书细腻,金奁御印篆分明。冲街不避将军令,跋敕兼题宰相名。南省郎官谁待诏,与君将向世间行。”(《内状诗寄杨、白二员外》——元稹)

而文人所展现的自己的心境,也侧面反映了唐代统治情况。从初唐的严厉到盛唐伴直现象的普遍;从夜直忙于公务到无聊打发时间,表面反映的是唐代夜直制度的越发不严谨,深层次反映了唐朝晚期政治的衰败。

古人经常加夜班?透过唐代“夜直”制度,了解古代夜班制度的演变

元稹

四、总结

夜直制度侧面地

为皇帝的工作提供便利,也是文官体制越来越完善的表现。古代人值夜班除了对皇帝有好处,对自己也有一定的好处。例如因为值夜班而进了皇帝的眼,得到皇帝的赏识与重视。但是归根到底,值夜班确实不是一个好的事情。

尤其是像古代这种值夜班的方式,白天工作一整天,晚上还要熬夜,第二天还要继续上白班,这样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由于值夜班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在后来的医史上也有记录值夜班者的不良反应。古代夜直制度不单单是反映皇权、专制,更多的是中国古代文人阶层的心境,从文人心境也能反映出一个朝代的兴衰。

参考文献:

1.《唐律》

2.《唐要会》

3.《全唐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