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舅一家和叔叔一家同時來我家做客,誰坐主賓位置?有何講究?

個創小胡先生


在親戚交往方面,舅舅是最大的,一旦你們兄弟姐妹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在很多地方都是有舅舅來判定的,而且大家會心服口服。如果在親情方面,那就是叔叔親於舅舅了,比如說你在家遇到什麼困難或者有誰欺負你了,一般是叔叔會出來幫你的,而舅舅是不會首先出面的,而且你會和叔叔的意見保持一致,這就涉及到為什麼大家都不願做上門女婿的原因所在,因為你在那裡是外姓,遇到麻煩誰也不會幫你,而叔倒是一個家族,關鍵時會同生死共患難的。總之,舅舅是客人,叔叔是家人,而且叔叔也會陪你們一起叫舅舅的,會自降輩份以視禮貌。


永春噠


舅舅和叔叔一同到家裡做客,這可是個大事,這可是個大喜事。在一張檯面上,在一張圓桌上吃飯,當然要排排座次。

我看,應該按照以下條款去辦。

1.在同等情況下,在沒有任何特殊條件的情況下,舅舅在先,叔叔靠後。因為舅舅是外姓人,屬於客;而叔叔和主人一個姓,屬於本家人。

2.如果是婚宴,孃親,舅舅大。不但要舅舅在先,而且孃家人都要被“高看一眼”。不光高看,當然要“高就”,高就,就是要上座!


3.根據接觸情況定。如果和誰接觸少,誰不常見,不常來,或不常在一起吃飯,誰在先。經常接觸的靠後。

4.如果誰在外市,外省,外國,不是本地人,誰就在先。反之,本地人親屬靠後。體現對外來者的尊重。

5.按照特殊情況,特殊對待的方法辦。宴會可能是有主題的,專為了某個人,某件事舉辦。比如,誰出生,升學,升職,中獎,出院,喬遷等等情況。為誰舉辦誰在先,其它人靠後。

6.和誰感情不深,交往不多,或存有“芥蒂”,那誰就要在先!相反,關係密切的一定要靠後。這是禮節的需要,為人處事的正確方法。


7.如果有長輩在場,長輩自己要出面主持,那就按照長輩的意見辦。長輩可能有自己的偏愛,或有其它考量,我們只能尊重。長輩的安排還可能出現戲劇性的一幕,比如,讓最小輩,最小年紀,甚至大人抱嬰幼兒和主賓同坐,那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8.雖然是家宴,但也要講究社會禮節。誰的社會地位高,誰在先。社會地位低的靠後。比如,有的人是總經理,董事長,處長,局長,甚至更高;比如,有的人是專家,學者,教授,當然要在先。而另一個人只是普通的老百姓,理所當然的要靠後。在現場,可能要謙讓一番。其實,在實踐中,地位低的人自己也是可以主動把握這一點的。


孔子曰,“禮之用,和為貴”,民諺說,“禮多人不怪”。看來,無論是先哲,還是民間諺語,都告訴了我們應該怎樣做,那我們就照著做吧!


盛廣學雜家雜論


舅舅一家和叔叔一家同來我家做客,誰坐賓位置,何講究?

今天問這個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站在不同的立場和不同的考慮上,可以給出不同的答案。不同的回答代表不同的文化理念。

首先按中國傳統文化來說,舅舅一家來到,那一定是客。而叔叔是本家人,不算客,如果有親戚到了,叔叔也可以算是主人。這種主客的觀念是與古代宗法制度以及家族觀念相聯繫的。

古代是農業社會。兄弟生活在一個家庭中,就算是各個成家,分家另過,也是一個村莊。比如哥哥先結婚分家後,弟弟沒結婚和父母一起過。哥哥如有事遇父母家,遇到吃飯,坐下就吃,是很正常的現象。同樣弟弟到了哥哥的家中,遇到吃飯,也是一樣。這是兄弟關係,關起門來是一家。與妻舅的關係就不一樣了。舅舅與媽媽是兄弟關係,但女性結婚之後,就變成男方的家人了。孃家就成了親戚。這是幾千年的習慣。親戚來了是客,自家人來了,不算是客。

這樣的習俗除了宗法家族觀念的原因之外,還有另一原因。叔叔常常見,舅舅不常見。不常見的來了,自然要客氣些。

以上所說的是傳統規矩。但這種規矩在現代已經被打破了。其根本原因在於,社會進入工業化之後,傳統的農業社會結構被打破。大多數人的生活已經不會被束縛在土地之上,原來的家族和親戚的相處方式也不一樣了。再者,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之後,特別是只生一個好的政策之後,原來家族傳承的規矩被打破,女孩也被列入家族傳承的序列之中。這樣,原先以男性為主的家族結構也被打破。家庭關係中原來的內外之分,也就漸漸模糊了。

既然社會情況發生了大變化。必然也會體現在親情關係上。按現在的社會道德來說,舅舅和叔叔完全是平等的。對一家人來說,可能舅舅也不常見,叔叔也不常見。所以,忽然有一天同時來訪。誰先誰後,誰內誰外,誰輕誰薄可能真是個問題。正確的做法是,一視同仁。這樣,上桌吃飯的時候,就不要分尊卑主次了。可以採取圍桌會議的模式,隨意就坐。如果敬酒的時候,做人的可以一起同敬。做為小輩,也一樣。

我覺得今天要注意一點的是,千萬不要按傳統的觀念認為孃親舅大,就把舅舅置於叔叔之上。這是有前提的,即叔叔是一家人,是主,舅舅是客。但現在叔叔也是不經常見。而且好多家裡是女人當家。冷落了叔叔也不好。來得都是客,平等以禮相待,保持家庭親戚關係的和諧,才最重要。

還要說一點是,親戚關係的好壞,還是要看個人感情的。如果舅舅對你們幫助比較大。你們對他表示出特別的尊重和敬意,也是應該的。用一句俗話說,親戚對你是好是壞,最終都是自己的行為和付出獲得的。


七月流火140400643


舅舅做主賓!俗語說:“天上有雷公,地下有舅公”還有“孃親舅大”這幾句話都說明舅舅的地位不低,而在親戚中,也是舅舅的關係最親近,故此,在所有的親戚當中,舅舅最大,而這樣的說法古今中外皆然。那這樣的說法究竟由何而來,舅舅到底有著怎樣的作用以至於地位顯得如此之高?

其實,舅舅地位的崇高,背後反映的是民間千百年來約定俗成的一種制度——‘舅權’!那究竟何為‘舅權’呢?要想解開這個謎題,我們就得先知道民俗中‘舅舅’指的是哪一個親屬?

舅舅,又稱舅父、舅公、舅爺等,乃是指媽媽的哥哥或者弟弟,也就是古人常說的“孃家人”,而‘舅權’的形成則要歸結於古代社會的兩種制度。

其一,母系氏族制社會,由於女子在採集生產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所以便形成了以女性為紐帶的氏族公社。因為那個時期實行的族外婚姻制度,子女跟隨母親生活,也就造成了無父無夫的形象,這時母系中的舅舅就相當於家族中的父親,成為了子女最為親近的男性親屬,正因此舅舅對外甥的任何事都有著一定的權力。其二,等到了父系氏族社會時期,男人的地位超過了女性,就這樣舅舅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孃家人中中權力最大的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舅權’。

也許有人會說既然到了父系社會時期,應該是叔伯輩比舅舅輩更加親近啊?按理來說的確是應該如此,可舅舅的地位仍是高於叔伯。其實,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是由古人在財產繼承和權力爭奪時引發的。眾所周知,古代社會權力的更替都是發生在父系氏族中,也就是說到頭來真正能威脅到自己利益的,全是那些和自己同姓且有著血脈聯繫的叔伯兄弟,在這樣的形勢下甥舅自然也就親近了些。

除此之外,民間還有這樣一種說法。古代社會,女性地位低下講究三從四德,而當女方在婆家受了欺負之後,因受到傳統禮教的束縛這時只能是母親的兄弟出面解決,因為沒什麼利益糾葛所以舅舅始終是站在自己姐妹這一邊,時間一長家裡的子女也就對舅舅禮敬有加,因此不管遇到什麼事,舅舅始終都是座上貴賓。

如今,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舅權”在人們心中的影響力是越來越弱,再加上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再這樣下去也許根本就沒有舅舅一說了。對此,希望大家能夠重視起來。



夕瑤文化


你舅舅是客,你叔叔和你爹是一母同胞,他是主人,你自己給他們排坐位就行了。

看你也是個成年人了,怎麼連客人主人都分不清,你是不是有點二呀?


痴騎朽翁


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還真不是問題,不過提出來也好,讓年輕人知道民間的一些傳統習俗,特別是如今的城裡的年輕人,遇到這樣的場合因不懂禮節而尷尬。

為什麼說這個問題不是問題呢?在農村,舅舅和叔叔到家裡來做客時,已形成了一種習慣,根本用不著主人為安排座位而傷腦筋,他們自己會安排。特別是叔叔會主動安排座位,因為在舅舅面前,叔叔是主人,在安排座位問題上,叔叔可以做主,且大多數叔叔願意還主動做主。

(家庭一頭連著叔叔伯伯,一頭連著舅舅)

中國傳統習俗,座位分主和賓兩種位置,叔叔坐主人位置,舅舅坐賓客的位置。主人位置也叫陪客位置,碰到舅舅和叔叔一起到家來做客,舅舅客,叔叔是陪客的主人。至於你自己,你是晚輩,只好坐下席了。

事實上人的身份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今天叔叔到侄子家中,他是叔叔,明天叔叔到外甥家就是成舅舅了。做舅舅的也一樣,今天到外甥家裡是舅舅,到侄子家就是叔叔了。也就是這種身份的不斷變化,讓舅舅和叔叔在方面的接人待物懂得了民間的傳統禮節。

為了說明舅舅和叔叔誰坐主位,誰坐客位,舉兩個我這幾年來經歷過的兩個相反的場面,順便例舉一個特殊風俗。

一、不按規矩坐座席

記得 2014年,我的一位同學母親八十大壽,那天我去賀壽,見同學家的族人和與同學的舅舅家都來賀壽。因來是冬天,天氣冷,來客有十多桌,一些村裡的年輕人就先就佔據了堂屋的位置打牌或向火聊天,等著開席,這樣,堂屋的桌子讓村裡人給坐滿了。開席的時候,因這些年輕人不懂傳統禮節,也沒有看當時的形勢,也不知嫌讓。舅舅那邊的人不可能,也不好意思去根人爭位子,只好座在堂屋外的屋簷下。負責理事的人也沒人記起這檔子事來。

(小寶寶的兩隻手,一手拉著叔叔,一手拉著舅舅)

那天,剛好碰見同學的伯伯與叔叔有點事,開席前離開了一會兒,等他們回來看到這種場景,臉色立馬變得鐵青,把我同學喊拉一邊,狠狠訴斥了幾句。接著,同學的伯伯與叔叔來到他舅舅的席前,小心翼翼地給他們賠禮道歉,並自己搬來凳子坐在桌子(農村一般為八仙桌)角上,陪同學舅舅吃飯。

按農村規矩,舅舅上門吃壽酒,理應坐正屋之中的正席座位,由外甥安排伯伯和叔叔,或者村裡有名望的人相陪,舅舅家其他的客人,如女客、孩子坐堂屋內兩邊的偏席。

二、講規矩的座席

去年,我一位朋友的父親做七十的壽誕,也是冬天,天氣也很冷。堂屋裡的情況與2014年到我那位同學家的情形一樣,人們也是在等著開席吃飯。當理事的人宣佈開席的時候,堂屋內原先坐著的人呼啦一聲全走出了屋,在堂屋外的座位上坐去了。有三四個老人座在門口的屋簷,朋友請他們進堂屋內坐,他們說,堂屋的位子一是讓孃舅家的人坐,二是讓遠道而來的客人坐。我們都是自家人,可以隨便坐,就是不能怠慢了客人。

堂屋裡孃舅家和遠客坐定後,理事的人從叔叔伯伯或家族的長輩中,每座安排一到兩個人去陪堂屋裡的客人。

這就是農村傳統的待客之道,內外有別,客人為尊。

(中國式的大家庭)

三、一種特殊風俗

上面我們說的是舅舅和叔叔到家裡來做客的座位安排。這裡順便要說一個特殊風俗。你們知道外甥到舅舅家做客,吃飯時,舅舅家是怎麼安排外甥的座位的嗎?

湖南西南一帶,正月外甥到舅舅家是要坐主和賓位子的,當地稱“坐正頭”,也就是坐正位置。哪怕有外公在,外公也只能坐偏位。除了正月,平時舅舅也讓外甥坐主賓位,但因不是正月,外甥就不好意思坐,也沒有人去坐,只是舅舅的一種嫌讓而已,但正月就必須得坐。


關山聽風


這個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絕對化。

一、一般而言,也就是從常理(禮儀)上說,舅舅屬客人,叔叔是自家人,舅舅理應坐首座(主賓)。

二、如果你舅舅比較年輕(是你的小舅),而你叔叔比較年長,且兩人年齡差距較大,你舅舅又非常懂事主動謙讓,這種情況下讓你叔叔坐主賓完全可以,而且你小舅會因此又得到別人的好評;

三、如果你舅舅是代表你姥爺來你這邊參加一個重要的活動(你姥爺姥姥因某種原因無法到場),那麼,不論你舅舅年齡有多小,哪怕只是箇中小學生,也必須安排他坐主賓,你叔叔作陪。

四、如果是經常性的家庭聚會,就沒必要刻意講究了,只要和諧開心不挑眼,怎麼坐都行。


希望田野的種花兔


第一、最好讓他們互讓確定

因為,舅舅和叔叔屬於同輩。作為侄子和外甥來說,主動讓誰坐主賓,另外一個總會有不舒服之處,這對於習俗來說,都是一種不恰當或不完美的處理方式。讓他們之間互讓,既省卻了自己的尷尬,也給他們之間增添了禮儀的分量,這對於構建親戚和諧,提高下輩的接待成熟度有很大的認可。

第二、舅是外人應坐主賓

如果按照上述辦法無法確定,就要按照傳統文化處理。按照傳統文化看,叔叔與侄子一個姓氏,算是一家人。而舅舅雖具有血緣關係,但是外姓,屬於外人。外人為客,即為主賓。


劉俊利


除了舅舅沒再大的人,所以舅舅座主賓位子,叔叔是自家人,舅舅是客家人,得以尊重。這是鄉下老規珠。


用戶7273848233285


舅舅坐主賓,叔叔坐副陪。

因為舅舅是客(孃家人),叔叔是自家人。客人來咱家串親戚,咱理應熱情接待。從喝茶啦家常開始,主次就有了明顯區分,一切都是圍繞著舅舅一家為主。叔叔一家和你一家都是陪侍的角色。

以上這些都是傳統禮儀,都是值得弘揚的瑰寶。

特別是過去的農村,待客的禮節是非常講究的,無論“紅白公事”上,若對孃家人招待不周,他(她)們往往會掀翻桌子的。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大多數人都遷移到城市。農村的“老規矩”受到了嚴重衝擊,大多喪失怠盡。

顯現最甚的就是新生代年輕人,他們大多都忘了自己的本份,混淆了自家人和親戚區分,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悲哀。

古老的鄉村民約及家規家訓,是值得傳留和學習的。

所以,呼籲各界朋友及家長,要正確引導教育孩子,不要盲目寵洋,要立足根本,把我們祖宗的本事學好。然後,再求創新。

由正題引發的題外議,可能有點囉嗦?望多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