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究竟算是一位英雄,还是一个伪君子?

笑拥江山揽风月


刘备字玄德,是三国蜀汉的建立者,从一位织席贩履的落魄匹夫到三分天下的昭烈皇帝,只有英雄二字才可以称得上这位布衣天子,岂不闻“乱世出英雄,英雄亦适时”。

刘备这个人前40年的生涯可谓是一无出身、二无兵马、三无名气、四无地盘,以至于有一次跟刘表喝酒的时候突然哭泣的说“备往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散;分久不骑,髀里肉生。日月磋跎,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刘备到底是不是英雄,我们从当时人物对刘备的评价可见一斑:

诸葛亮对刘备的评价: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曹操对刘备的评价: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陈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袁绍:“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程昱:“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刘晔:“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

孙胜、贾诩:“刘备雄才。

通过这些三国时期顶尖人物对刘备的评价,而且多数都是敌对阵营的人,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事实,就是刘备的确是一位英雄,而非浪得虚名之辈。

刘备半生寄人篱下,所以言行举止不如曹操那样洒脱霸气,显得有些谦让拘谨,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么刘备英雄的一面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呢?

一、刘备有英雄之心

正所谓酒后吐真言,刘备哭着跟刘表说现在的不如意,刘表又适时进行安慰,不巧刘备借着酒劲随口说了一句真心的话“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

刘备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自己也认为过于激动,但是也让别人发现他的雄心壮志。而听了这话的刘表则陷入了沉默,心想原来这位被曹操看重的刘皇叔果真是深藏不露,常人难入其法眼,不愧是与曹操其名的人物。

有英雄之心,虽然刘备有时候会哭哭啼啼,但是只是某些场合的逢场作戏罢了,一个不得志的人如果显得过于豪迈在当时那个时代只会早早被人害死。

二、刘备有英雄之志

刘备四十多岁以前一直是寄人篱下,而且不停的更换领导,甚至短时期依附于吕布这样的人。史书上的说法是八个字:“五易其主,四失妻子”。

对于在三国时期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多岁的人来说,刘备在四十多岁的时候还是没有基业,投靠在他人门下,最后还差点遭到暗杀。

对于平常的人来说,40多岁都是已经认命的人了。一个从20多岁就开始进入社会奋斗,20多年过去了,一直没有取得成就,还不停的遭人诽谤和暗杀。如果换了别人,尤其是一个以英雄自居的人,或许早就不耐烦甚至颓废了。

但是我们看到刘备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屡败屡战,从不丧气,一次次寻找机会,最后终于取得成功,由此看来刘备是一个有着英雄之志的人。

三、刘备有英雄之术

刘备落魄一人,却能够吸引到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当世一等一的人才,这些人如果投奔其他人,定会拜为上宾。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刘备的想法,而是一直跟随刘备,诸葛亮后来六出祁山也是想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之前已经说了,刘备没有地盘没有钱财,半生漂泊,却能够聚集这么多人才而用之,就是证明了刘备有英雄之术,能够团结人,让大家愿意跟随他成就大业。毛主席说刘备善于用人,领导力强,这不就证明刘备拥有英雄之术吗?

从以上几点,我们就很容易看出,刘备在当时的确是一位英雄。虽然半生谨慎,言行小心,但是仍然掩饰不住他的英雄之气。设想一下,如果刘备有其余人的出身和资本,取得的成就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很可能历史就要改写了。


诧寂说史


中国人喜欢给人加个标签,很简单,不是好人就是坏人,不是君子就是伪君子。很简单的二元论。就像我们小时候看电影,总是要先分清楚好人、坏人。

正是这种延续几千年的二元论,导致中国社会对人的评价只有两种。好人,坏人。好人则褒扬,掩饰其缺点,涂抹掉不光彩的,甚至把污点也千方百计去洗白。坏人,则贬低他,他的优点好事也会被编造成别有用心,使劲地踩踏,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其实,睁开眼看看,其实人都是立体的,多元的,漫长的一生,很难直接用好坏两个字来评定。再伟大的人,也不敢保证一辈子都是光辉伟大的。再十恶不赦的人,他身上也可能有温暖的一面。

其实,大多人都是灰色的。不是熊猫那样黑白分明的。毕竟,所有的人,他的第一目标就是生存。

刘备到底是真君子还是伪君子?这个命题太简单。

第一,对于一个乱世中求生存和发展的人,不能用真君子伪君子来界定。乱世只论英雄,真英雄假英雄尚可。况且是以成败论英雄的。刘备总体上是成功的,从一个编席子卖草鞋的底层青年,成为三分天下的一代霸主,蜀汉的国君,那是真英雄。

第二,对于一个乱世来说,以君子的标准来创业,那无疑是找死。一边要求生存,一边求发展。只有不择手段,千方百计,否则,估计早都没命了。刘备出道26年,那是历尽艰辛,用尽了手段的。

用君子与否来评价刘备,太单薄了。

单纯从《三国志》上的几件事来看,刘备似乎还算“仁义”。

1、殴打朝廷命官。放在现在,也是妨碍公务,暴力抗法。“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柳,弃官亡命。”

2、背弃前主人,有奶便是娘。“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

3、骑驴找马,吃着袁绍的饭,惦记着刘表锅里的肉。“先主还绍军,阴欲离绍,乃说绍南连荆州牧刘表。”

4、用欺骗的手段进入西川,找机会从心窝子你反叛,轻松从宗亲刘璋手中获得西川。“先主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引兵与忠、膺等进到涪,据其城。”

……

太多了。阿呆不是学者,也不是写论文,就没必要一一列举了。

总之,不去讨论刘备是不是君子,那样太单薄了。


阿呆梦话


君子,是指品德高尚的人;是对统治者贵族男子的尊称;是指地位高的人;等等。

刘备在《三国演义》里,被描述成有点懦弱,喜欢哭,甚至有点虚伪的人。历史上的刘备却不是这样的,真实的刘备一生充满正能量,可以说是位真君子。


现在,励志方面的书籍文章泛滥,其实不如看看刘备一生经历,在最困难的时候,看看刘备,就会充满信心和力量了。

刘备在三国时期,也应该是位奇才。他不像曹操,早期在朝廷做官,有可以凭借的家庭背景,以及家族的力量包括社会关系。

也不想孙权那样,有父兄打下的基业,他直接接手守护就可以了。刘备真正的是布衣起家,中山靖王之后,事实上只是虚名,并无比较现实的意义。


所以,在三国这三位君主中,刘备的创业过程,所经历的艰难曲折最多,遇到的失败最多,经历的时间最长,曾经数次危机四伏。但他最终能够在巴蜀成为一代帝王,与曹操,孙权形成鼎立,被后人所敬重。主要在于他的百折不回,矢志不渝的顽强奋斗精神。

刘备从匹夫做起,竟然很快做到了能与曹操抗衡。这与他的忍耐与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无数次失败,从来没有一次彻底的放弃。他在东汉末年,诸侯并起又逐渐淘汰消失的过程中,刘备反而名声鹊起不断的壮大,最终鼎立蜀汉。这足以证明他的军事能力和政治才能的,以及其奋斗精神。


陈寿说刘备“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说明了刘备的精神特质。

《三国志》评论刘备说,先主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宽容厚道,善于发现人才,礼贤下士,具有汉高祖风度。有英雄人物的度量。

有这些评语,刘备怎能不是真君子呢?


路遥lgy


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对刘备的评价,各路英雄包括古今中外的名人,在此问题上有过很深的探讨,有人觉得他是好人,有人觉得他在做事上不够仁慈,那么我们今天先看看周瑜和郭嘉对周瑜的评价,揭开历史真相。

对三国懂得很深的人都知道,刘备与关羽,张飞都是草根出身,早期时在各方面势力上薄弱,当时借荆州时,多次求来的,这中间历经波折,孙权对刘备的人品不放心,左右为难,借了和不借都有利与不利,于是他就写信给远处的周瑜,周瑜只简单地跟他说了一句话,大意是在说刘备不是真正的英雄,即时你把荆州借给他了,将来他的做法只会让你失望,那时他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应该禁止以绝后患,要是你想成大事,必须不择手段,绑了他。还不如把他请到东吴,享受美食和美女,到时候为你所用。

而在投奔曹操后,郭嘉的忠言警告和周瑜一样,希望曹操多多在刘备身上花费心思,但是千万别放走他,聪明的郭嘉很早就看出刘备的不同,在此事上特意提醒了一番,告诉他要保魏国江山平安,必须对刘备采取别放走的策略,所以后来在一次小事故后,还是让刘备趁机逃跑了,郭嘉知道后劝曹操要他把他追回来,因此后悔,所以在后来的博弈中得到了教训。

从上看出,二人对刘备是一样的看法,非池中之物,想法很奇特,容易把你带入一个局。算不上一个君子,这也正好是孙权的想法,三人达成共识,要防患于未然,对这头猛虎要时刻注意着他的伤人程度,要是他后期发展起来,很恐怖的,况且他是个皇族后裔,对荆州的重要性了如指掌,救了他,等于是给自己挖洞。

综上所述,刘备和曹操一样,都是被后世美化的伪君子,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浮世繁華


枭雄是对刘备最为公正的评价,刘备虽然以仁德著称,但很显然并不是一个老好人,伪君子。三国演义更多的描述了刘备仁义的一面,而将刘备真实的性格给隐藏了起来,这才让人觉得刘备是哭出来的江山,是伪君子的感觉。

真实的刘备杀伐果断,武艺高超

刘备实际上武艺高超,是有名的剑术大家,整个三国流传到后世的剑法也只有刘备和马超,刘备的先主顾应法和马超的出手法都是流传后世的五大剑法之一。


日本的二刀流鼻祖或许就是刘备,也就是说刘备实际上是海贼王中索伦的祖师。而马超的出手法据说就是日本居合斩的鼻祖,可见刘备武艺之高非浪得虚名。

张鲁投降曹操,蜀中不稳,一日十惊,刘备斩之不绝,可见刘备该杀鸡儆猴是不会手软的。彭羕和马超发牢骚说刘备是个老兵,结果被刘备灭门,当然其中的猫腻众说纷纭,但足以证明刘备从来都不是一个伪君子老好人。刘封因为拒绝关羽求助,再加上诸葛亮认为刘封刚而难制,刘备也毫不手软赐死。刘备伐吴,蜀中名士秦宓阻拦,不是诸葛亮劝谏,当场就要血流五步。

可以说正史上的刘备,根本不像三国演义中的那样优柔寡断,虚伪事故。

实际上刘备不仅是杀伐果断,甚至还是非常暴躁的

或许这也是刘备能和关张能成为好兄弟的原因之一,三国演义中有张飞怒鞭督邮的事迹,实际情况是刘备自己打的督邮,而原因仅仅只是督邮不愿意见刘备,可见刘备从来都不是个好相与的人。

还有庞统和刘备也有一次争吵,刘备攻下刘璋的重要城市涪城,开展庆功宴,刘备问庞统“今天的宴会快乐了吧?”庞统没啥眼力见说“把讨伐敌国的事情,当做快乐不是仁者的军队”刘备立马不高兴了,说“武王伐纣,难道不是仁义之兵吗?你说的话不好听,给我出去”庞统起身退出,刘备后悔又叫庞统回来,庞统傲娇啊,也不道歉也不说话,刘备也傲娇啊,问庞统“刚才我们争吵是谁的过失?”庞统说是“君臣共同的过失”这才回复气氛。

《三国志·卷三十七·蜀书七·庞统法正传第七》: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於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於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张裕是蜀中有名的相士,在刘备起兵争夺汉中的时候,说刘备此去要打败仗。之后还预言,大汉社稷会在庚子年结束,而刘备也会在占据益州的九年之后发生变故。汉中之战最终刘备获取胜利,张裕的预言没准,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张裕后面的预言相当准,然而张裕自己是无法看到了。

刘备起了杀心,诸葛亮劝谏,刘备以“芳兰生门,不得不锄”回绝了诸葛亮,意思是说即使是君子生在了大门当中,挡住了路口也不得不除掉,因此张裕被刘备给除掉了。

刘备伐吴更是九头牛都拉不回,诸葛亮感叹只有法正才能劝谏刘备,实际上法正生前劝谏上头的刘备也是比较困难的,箭如雨下,形势不利,法正劝谏刘备先撤退,刘备不听。法正就站到刘备身前,刘备赶紧大喊“孝直避箭”法正说“主公都亲冒箭失,更何况是我呢?”刘备这才听从法正建议撤退。

真实的刘备礼贤下士却又心怀天下

刘备三顾茅庐的事迹太出名就不提了,刘备和陈登的事迹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陈登和刘备在徐州的时候非常投契,只是最终刘备未能在徐州立足,身为徐州士族领袖,陈登只能改投曹操。但这不妨碍两人英雄惜英雄,刘备被迫投靠刘表,在一次清谈之中,许汜说陈登太过骄傲不是君子所为,还讲了自己面见陈登的时候,陈登居然自己卧在大床上不理人,还让徐汜睡小床。

刘备一听,开喷了说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不考虑如何报效国家,反而到处求田问舍,我要是陈登,怕是要让你睡地上,我睡百尺高楼了。

《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后许汜与刘备共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三国演义虽然尊刘贬曹,但很多时候将刘备的形象树立的太过片面化,诸葛亮实际上也有很多面孔未被演义所刻画,李严和诸葛亮争权的时候给诸葛亮写劝进表,诸葛亮回复说若是能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不说加九锡,就是加十锡又何妨?

刘备是有血有肉,也有理想有抱负的君主,也不乏有浪漫的思想和脾气暴怒的时候,因此枭雄一词才是更适合刘备,英雄?三国之中各为其主,皆算不得英雄,伪君子那是演义中的形象,刘备想称帝的愿望并不怎么遮掩,封禅永理四字足以明志,何况刘备原本就有资格称帝何必装模作样?所以刘备是光明正大有野心有抱负的。


尘子渝


是英雄

如果刘邦是英雄,那刘备肯定也是英雄。

1.刘邦再世

《三国志》作者陈寿这样说: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陈寿说刘备待人宽厚又有高远志向,像极了汉高祖刘邦,就是个英雄。

2.个人魅力

纵览三国牛人榜,曹操、孙权、关羽、诸葛亮,哪个不是魅力四射,不同于凡人。那么刘备呢?刘备亦然。

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

涿郡一带贩马的商人见刘备天生异样,就免费资助了他大笔资金,帮助他招兵买马。

再说一件事,同郡有个叫刘平的,看不惯刘备,于是派刺客去刺杀刘备。刘备不知道那是刺客,好酒好肉款待,结果刺客扛不住了,把来龙去脉托盘而出。

3.刘备的毅力

陈寿对刘备还有另外一句评价:

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

陈寿说虽然刘备行军作战不如曹操,但是他百折不挠,越挫越勇,始终不愿意屈于人下。这种毅力,恰恰当年刘邦有,因为刘邦从一开始相比较于项羽,就处于劣势。谁也有呢,曹操,曹操在打赢官渡之战前,己方势力四面楚歌,且远不如袁绍兵强马壮,可最后靠着荀彧打气,自己坚强不屈,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

所以如果说刘邦或曹操是英雄的话,那刘备肯定也是。

是伪君子

刘邦也是一个伪君子,比如说对汉献帝视而不见。

证据有两个。一个是董承等人打算起事推翻曹操专权,并联络了刘备,可是刘备感觉到危险之后,提前借口逃离了许昌。

另一个就是夷陵之战,诸葛亮和赵云都劝解说国贼是曹魏,怎么能先攻打东吴呢?可是刘备不听,不但登基称帝,还为了一己私利强攻孙权,才有大败。

要知道刘备从最早起兵,一直到去世,打的旗号都是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好了,搞到最后,汉室变成了自己,攘除奸凶换成了征战天下,抢夺地盘。

所以刘备是英雄和伪君子的综合体,这两者并不矛盾,因为刘邦和曹操有时候也是伪君子。


李杜文


刘备首先是个政治人物
,在他崛起的路上,七分真诚、三分虚伪,但总给人真真假假的感觉,无非是帝王的手段而已。
东汉末期崛起的各方势力,各自背后都有实力基础。不是官宦世家,就是地方豪族。曹操如此,孙权同样如此,但刘备起身于草莽,是真正的草根。他口口声声的中山靖王之后、大汉皇叔,那是唯一的资本。
其实,这一资本明眼人是不当回事的,皇帝都如丧家之犬,更何况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皇亲。刘备的先祖的确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刘备经常挂在嘴边,唯恐他人不知。可是,到了东汉末年,刘姓皇族子孙人数几何增长,高达数十万人,大多数沦为平民,刘备更是以织席贩履为生,生活困苦。
没有硬实力的刘备,只能在软实力上下功夫。在社会底层的生活,让他对百姓生活的困苦感同身受,在爱国爱民上,他是真诚的,但在实现理想的手段上,实力不足,只得靠手段弥补。

刘备任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当督邮欲逼害其时,竟然有五六十老人为其请愿;执政新野,使民丰衣足食;在荆州牧时,很少征税;入主益州后,首先安民,再赏三军。当政的表现是实实在在的,天时地利人和,刘备占人和是有道理的。

<strong>

再看他被称为虚伪的一些事例:

刘备摔孩子,邀买人心

赵云在长坂坡与曹军奋战,七进七出,救出刘阿斗,奉给刘备,刘备接子,掷之于地,愠而骂之:“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抱起阿斗,连连泣拜:“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此时的刘备被曹操追得到处跑,自顾不暇,所依仗的也就是身边这几个骨干将领,即便有演戏的成分,也可以理解。

豪取益州

刘璋请刘备入川帮忙,却是引狼入室,被刘备颠覆了政权。兵至成都,面对出降的刘璋,他好言相慰,并未赶尽杀绝,而是以振威将军的身份被迁往荆州居住。他握着刘璋的手,流涕日:‘非吾不行仁义,奈势不得已也”。如果刘备不这样做,不仅恢复汉室的理想无法实现,手下的能人志士也会离他而去。

白帝托孤,君可自取

刘备伐吴失败,临终向诸葛亮托孤,一边流泪、一边拉着孔明:“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刘备是知人的,以上的话与其说是检验诸葛亮是否忠诚,更不如说是一种激将,进一步激发诸葛亮的忠贞之心,这种虚伪也情有可原。
综上,刘备表现虚伪的地方,亦真亦假,更多的是领导之术,但对待百姓的行动上做不了假,总体而言,刘备仍不失为真君子。

春秋砚


总有人提出:刘备到底是真君子,还是伪君子?诸如此类的问题。

我写此文,不用说教,只用事实说话。看看有关于刘备的几个小故事吧。

一,受衣带诏。

黑夜里,董承怀诏,径往刘备家来,门吏报入,玄德出迎,请入小阁坐定,关、张立于面前。

玄德曰:“国舅夤夜到此,必有事故?”承曰:“白日乘马相访,正当其礼,只恐曹操见疑,故黑夜相见。”玄德曰:“深蒙厚意。”命取酒食相待。……董承于是取出衣带诏,令观之,玄德不胜悲愤,又将义状出示,上只有六位,一车骑将军董承,二长水校尉种辑,三昭信将军吴子兰。四工部郎中王子服,五议郎吴硕,六西凉太守马腾。玄德曰:“公既有匡扶社稷之心,备岂不效犬马之力。”承顿首拜谢。

玄德曰:“既奉明诏,万死不辞。”承曰:“请书大名。”玄德亦书“左将军刘备。”押了字,付承收了,共议到五更。

此时的刘备知君主有难,有助君除逆,匡扶社禝之心。

二,蜀中称帝。

曹丕自立为大魏皇帝,且传言汉帝已遇害,汉中王终日痛哭。下令百官挂孝,遥望设祭,上尊谥曰“孝愍皇帝”。玄德因此忧虑,自染成疾,不能理事,政务皆托于孔明。

孔明与许靖,引大小官僚上表,请汉中王即皇帝位。汉中王览表,大惊曰:“卿等欲陷孤于不忠不义之人耶!”孔明奏曰:“非也,曹丕篡汉自立。王上乃汉室苗裔,理合继统以延汉祀。”汉中王勃然变色曰:“孤岂欲效逆贼所为。”拂袖而起,入于后宫。

三日后,孔明又引众官入朝,许靖奏曰:“今汉天子已被曹丕所弒,王上不即帝位,兴师讨逆,不得为忠义也。今天下无不欲王上为君,为汉帝雪恨,若不从臣等所议,是失民望矣。”汉中王曰:“孤虽是景帝之孙,并未有德泽以布于民,今一旦为帝,与篡窃何异!”孔明苦谏数次,汉中王坚执不从。

孔明乃设一计,托病不出。汉中王闻孔明病笃,亲到府中,孔明又再苦谏,晓以大义,陈述利害,汉中王曰:“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议论耳。”孔明曰:“圣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今大王名正言顺,何议之有。岂不闻: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汉中王曰:“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孔明听罢,从榻上一跃而起,呼百官皆入,伏拜于地。

以当时形式,刘备只有称帝,汉民才有希望,汉室才能得以延续。

三,白帝城托孤。

先祖在永安宫,染病不起,渐渐沉重,遂遣使往成都,请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星夜来永安宫听受遗命。

孔明来到永安宫,见先祖病危,慌忙伏拜于龙榻下,先主曰:“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别,烦丞相将诏付于太子禅。令勿以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孔明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先祖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吩咐曰:“尔等皆记朕言,朕死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罢,遂命二王同拜孔明。

从刘备托孤,可见其心地之磊落,胸襟之宽广;刘备与诸葛亮互不猜忌,也成为后世君臣关系和谐之典范。

看完以上三个小故事,你还会认为刘备是伪君子吗?




段辉时


程昱:“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裴潜:“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郭嘉:“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将生忧寡人。”陈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袁绍:“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孙权:“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

刘备一生魅力值爆表,借兵比借钱都容易,始终有强者跟随;斗志顽强,始终不坠英雄之志。他最为人诟病的军事才能也不差,蜀汉集团在收取汉中围攻襄阳前后战果丰富,除了杀死夏侯渊俘虏于禁外,还造成了曹魏益州刺史赵昂阵亡,荆州刺史胡修投降,徐州刺史浩周被俘,干掉了曹魏三分之一的大州刺史,打得曹操大本营邺城都起义。更重要的是建安24年曹老板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在关羽死后两个月不到就去世了,如果没有孙权背信弃义,蜀汉能走到哪一步很难说。


李从嘉的战争茶室


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说道“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其中的“使君”,指的就是刘备刘使君。那么?刘备究竟是英雄呢?还是伪君子呢?

接下来!就此问展开讨论,说出我自己的观点。

在我看来,“伪君子”一词用在乱世军阀的身上不大适合。他们身逢乱世之中,要想功成名就,干出一番大事业。那么!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这些东西是无法避免的。这就是战争的常理。无论曹操、刘备,还是孙权,他们都有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功力。

特别是在战国时期,以及东汉末年这类似情况。在几十家诸侯争雄的大混战局面下,谁跟谁都不会讲仁义,摆在第一的永远都只有利益。刘备是一个靠织席贩履起家的小人物,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讲仁义的结果就是灭亡。

我们常说的刘备以“仁义”为立身之本,这只不过是“三国演义”小说美化刘备加进去的。是我们后世一厢情愿的想法。

现实中的刘备,永远不可能把仁义放在第一位。他也没有像演义一样,总哭丧着脸把仁义挂在嘴边。他跟其他的诸侯一样,都是把利益放在第一位。


既然刘备没有承认自己是“君子”,那么“伪君子”的说法,自然是不合理的。

我从来不喜欢把乱世诸侯以小人、君子等词汇来区分。曹操不是小人,刘备也不是君子。他们都是心怀天下的一代枭雄。或者也可以称之为英雄。

枭雄指强横有野心的人;英雄指见解、才能超群出众或者领袖群众的人。这是曹操、刘备、孙权三大诸侯同时具备的。所以对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可以说他们是乱世枭雄,同样也可以说他们是乱世英雄。


所以!刘备是英雄的说法更加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