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既然晓谕天下“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为何不以“中华”作为国号?

南北镇抚司


明朝国号的由来也隐藏着诸多的传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上就出现了明教的教派而朱元璋也是其中的首领之一,当然明朝国号的由来不仅仅与明教有关还与朱元璋起家的红巾军有密切的关系。

由明教的起源说法深入了人心

明教虽然是从外国传入中国的,其原名是摩尼教由波斯人创立。但是明教中光明为善的教义感染了很多人,元末明教传播极为广泛在民间有众多的教徒,明教还提出了“弥勒降生,明王出世”的口号。

元朝末年韩山童率领三千明教教徒起义并和刘福通一起创立了红巾军,此时的朱元璋在濠州投靠了郭子兴也成为了红巾军的一部分。韩山童死后刘福通将他的儿子韩林儿立为帝称之为小明王,朱元璋也在小明王麾下是左副元帅。

后来朱元璋就逐渐统一了南方,小明王韩林儿和刘福通也意外的死在了瓜步江。后来朱元璋建都南京建立起了明朝,并启用了“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北伐北元并取得了胜利最终建立起了统一的王朝。

五行之说也是很符合国人审美的

元朝是在漠北起家因此北方为水属阴,明朝在南方起家南方为阳属火。火神是祝融,明是日月的组合其实就是光明的意思,加上朱姓也就变成了朱明。

《易经》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朱元璋是很信奉儒家思想的,因此他就借用了易经里的这段话给自己的新王朝命名为大明朝,当时还有北元需要北伐因此新王朝新的国号还是有利于推翻北元统治的。因此这个国号也不是想象中那么神秘而是想建立大一统王朝的一种期盼和理念吧。


秋雨鲁北说历史


关于朱元章用大明做国号,也许有很多说法,大多都很自园其说。

我认为此问题应该是这样一种解释为妙。朱前辈知道恢复中华,那他就更知道中华代表中国,是以多民族国家。那么朱前辈不中华作国号就是不对的,朱前辈为啥能犯此等低级错误呢!大可不必。

大明取自日月同辉之意,表意就不言而愉了。即然是日月同辉。那就只有我中华帝国了,所以朱前辈的意思是中华帝国的大明王朝,大明只是中华帝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而己。没有显示中华,并不代表没有中华,没有显示中华,并不代表不是中华。这充分说明明朝是大中华的一个重要的时代,朱前辈也把明朝前边的中华给省去了。我想这是朱前辈本意和初心。因为历史上多少帝王将相,都知道中华代表着一个多民族的帝国。他们都把自己的伟业置于中华帝国之下,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的一员,没有置于身外。

大明是中华的大朝。明朝则是中华的明朝,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大明只有三百年的功程。各位看客,这种观点怎样。欢迎指导。


墨香飞笔


趣谈答案:中华这两个字早就有了,而明帝国的明才是国号。

中华两个字

其实甭管是中国两个字还是中华这两个字,历史自古以来就有了,而且如果要追溯上去的话,估计要往前追溯很长很长一段时间。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中国这两个字究竟有着怎样的特殊寓意?

在之前的时候曾经有美国学者探讨过,为什么他们到国家名字各式各样,只有中国的名字叫中国,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们才是在正中间吗?

没错,咱们古代的老祖宗就认为咱们在最中间,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地球仪一说,也没有行星宇宙一说,古代的时候,因为咱们的帝国最为强盛最为强大,所以往往就会认为这4周的小蛮夷们,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跟自己相比。

秦始皇大一统之后,后来的一系列大帝国都会有这种迷之自信,而正是这种迷之自信产生了很多的文化,对周围产生了很强烈的文化辐射的。

所以甭管是中华两个字还是中国两个字,咱们自古以来就有,而这两个字往往会彰显出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这种自信是自信到骨子里面的自信。

中华谁都可以称,但是明帝国只有一个

这里面的国际关系非常复杂,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讲,那就是在元帝国的时候,我们可以称中华,在明朝可以成中华,在清朝的时候可以称中华,甚至在唐宋时期也可以。

但是如果说非要有一个名号的话,那就必须有自己的特性,必须有自己的国号,这个国号我们称之为唐宋元明清或者秦汉。

大家会发现,明帝国时有着自己的国号的,国号和这种泛称是不能够混为一谈的。

尽管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样的一种说法,但是还是需要有自己的国号,因为这是封建统治政治智慧的哲学,每一个封建帝国都必须有这一套流程。

只不过目前最让史学家纠结的是,明帝国的国号为什么是明?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自古有*乱世枭雄起(乱世出英雄)*的传说,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是英雄豪杰辈出。但是从一无所有、百手起家能问鼎皇帝宝座的是寥寥无几,有汉高祖刘邦、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等。还有我今天介绍的最优秀的也是从一无所有雄起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他没有文化,但善于学习。他尊敬有学问的读书人,也懂得读书人能替他出主意、办事。在打下徽州时,老儒朱升忠告他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对朱元璋以后打江山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帮助。

当他功取皖南诸县,从宁国经过徽州时,听说当地儒士唐件实很有学问,就前去拜访。朱元璋问*:汉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都能统一全国,是什么原因呢?*唐件实说:*这几个皇帝都不学西楚霸王项羽的残暴!不乱杀无辜的官员和老百姓。现在你攻取城池,军队纪律严明,民心安定,这是好事。但是,老百姓虽然安心了,可是老百姓们的吃喝生活没有保证*。朱元璋说*:你说的太好了*。于是以后他打下一座城池后就打开官府的粮仓,救济穷困潦倒的贫民们,来减少老百姓们的生活负担,受到了当地老百姓们的热烈欢迎。

龙凤四年十二月,朱元璋亲自统率十万大军,军旗上挂着金牌,刻着*奉天都统中华*的字样,朱元璋的远大理想是怎么逐步的实现的?

一,穷苦的童年

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开国皇帝中,朱元璋可以说是出身最低微的一个。他是濠州钟离人,排行第八,正好又是重字辈,所以没有什么文化的父亲就给他取名重八。朱元璋家里非常的贫困,他从小就给人放牛为生,但还是吃不饱穿不暖。后来,濠州发生旱灾,他的父母和大哥都饿死了。朱元璋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到皇觉寺出家当了个小和尚。

谁知道才过50天,皇觉寺也断粮了,朱元璋只好被打发出去化缘,其实也就是以和尚的名义要饭。没有人知道他在外要饭的几年是怎么过的,总之他没有饿死,3年后他又回到了皇觉寺。

二,参加起义军

郭子兴在濠州起义,元军把濠州包围起来。皇觉寺也被战火催毁,朱元璋走投无路,干脆横下一条心,跑去投奔郭子兴。郭子兴正招兵买马,他见朱元璋虽然面黄肌瘦,长的很丑,却透着一股机灵劲儿,就任命他当个十夫长。朱元璋在起义军中,每天都刻苦练习武艺,还学习兵法。他还给郭子兴出了不少带兵打仗的好主意,给元帅郭子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郭子兴觉得朱元璋日后必有出息,就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他。这下朱元璋的身份就不同了,成为元帅的干女婿,在军中的地位更高了。

郭子兴和起义军里另外几个首领关系不好,朱元璋多次在中间调停。有一次那几个将领把郭子兴抓起来,准备杀了他。朱元璋知道后率领卫队跑回来把郭子兴救了出来,从此更受郭子兴的信任。

濠州解围后,朱元璋回到自己村里招募了700人,成为他们的首领。他觉得起义军的几个首领都不是干大事的人,决定自立门户,把招募来的人交给别的将领,自己带着徐达等人攻打定远,得了3000降兵。随后又打败元将张知院,接收了他部下2万士兵。半路上又遇到李善长,聊的非的投机,将其任命为自己的军师。


朱元璋考虑到自己年轻,威望不高,于是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威望。有一次,郭子兴让朱元璋统领自己的军队,朱元璋将这个消息密而不宣。他和将领们约定第二天议事,等开会的时候,朱元璋和他们讨论问题,他对各种问题分析的很有条理,那些将领们都说不出来,这个时候他们才稍微有点佩服他。朱元璋又决定修建城墙,限期三天。3天后,朱元璋负责修建的那段按期完成,而其他的将领都没有修好。这个时候朱元璋才拿出郭子兴元帅任命他的文件,对将领们说:*我奉命统领你们的军队,现在你们都耽误了工期,该怎么办*?大家都害怕了,只好跪地求饶,从此都听从他的号令。

三,建立大明王朝

朱元璋开始积极招兵买马,能征善战的常遇春、寥永春兄弟等都投到他的帐下。朱元璋决定攻打防守坚固采石,于是他率兵先把面靠大江的牛渚打了下来。采石也就顺利的打下了,接着他又开增攻打集庆。

这时郭天叙(郭子兴死后,他儿子接班)也率兵攻打集庆,郭天叙战死。他的部队都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乘势攻打集庆,活捉了守将陈兆先,一下就俘虏了几万人。投降的士兵们都怕朱元璋杀了他们,朱元璋在他们当中挑选了500精兵,让他们充当自己的卫士,投降的士兵们看到朱元璋这么信任他们,都安下心来。朱元璋把集庆改名应天府,他自任吴王。表面上听从小明王的号令,但是不久之后他就把小明王害死了。

随后,朱元璋打败了最强大的陈友谅,最终灭掉了元朝,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定国号为明,他就是明太祖。

朱元璋以前高举*奉天都统中华*的大旗,号召天下受苦受难的贫民老百姓们起义的,怎么现在把国号定为*大明*而没有定*中华*呢?随着一部分旧地主的合作和新地主阶级的成长,从根本上逐渐的改变了朱元璋政权的性质,这个政权已经不是原来的农民阶级政权了。而是日渐向地主阶级政权转化了。从李善长、陶安、李习参加的时候,就开始变质了,到刘基、宋廉等地主大量参加后,变质的过程就更加迅速了。阶级斗争的内容被取消了,新政权要从地主阶级本身的利益来考虑一切问题,农民阶级的利益要服从地主阶级的利益。朱元璋决心和地主阶级的合作,封建统治阶级的儒家思想理论的支持,来加强和建立自己的基业。他完全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在文字口头上公开斥责起义的红军*为妖寇*、*妖贼*了,他自命为恢复封建旧秩序,保存封建旧文化的卫道者。


隐者康司马


“中华”这个词频现于古籍,代指中国,不仅在地理方面,也在文化方面。以“中华”一词为我国的通称自汉代开始。朱元璋可能也有以“中华”为国号的意思,比如《四库全书》里面的《钦定钱録》就记载朱元璋本来是想建国号为“大中”,就有“中华”之意,结果“祈天”,得国号“大明”。

另外,在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就通过应天的宝源局铸造了“大中通宝”,当时他可能就是为以后统一天下做准备,可最后还是因为上天的启示用了“大明”的国号,洪武四年把之前铸造的“大中通宝”和“洪武通宝”这样的大钱都改铸为小钱。下面是《钦定钱録》节选,原文无标点,我不自量力加了一下:

『右明太祖大中通寳大钱,按明防典,太祖初置寳源局于应天,铸大中通寳钱。及平陈友谅,命江西行省置货泉局颁大中通寳钱大小五等钱式,此其大钱也。明太祖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故当时钱文有此,盖未纪元以前自称吴王时所铸耳』



青史拾贝


明太祖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就是推翻了元朝的统治,结束了自北宋以来中原王朝主体疆域分裂、沦陷的局面,天下重新一统!尽管在老朱的身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毛病,所制定的政策存在一些缺陷,但是孔夫子说人无完人,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好几百,即使像唐太宗这样口碑良好的好皇帝,也有玄武门之变的污点,所以对于朱元璋而言,有功也有过,但功还是大于过的,他是一位杰出的皇帝。

出兵北伐

公元1367年十月甲子日,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统兵25万出兵北伐!在出兵之前,朱元璋为减少北伐阻力,做了如下安排:首先,他召集北伐将官告诫他们要严肃军纪,北伐大军所过之处,兵将不得滋扰百姓;其次,对外发布了《谕中原檄》,从民族大义、阶级感情等方面对北方父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期争取北方父老的支持,为北伐大军做好群众基础工作;第三,为确保北伐大军粮草后援的通畅,防止元军可能的偷袭进攻,朱元璋下令留守后方的明军部队要以饱满的精神和热情坚守岗位,用实际行动支援北伐。

在朱元璋正的安排和部署下,凭借徐达优秀的军事指挥能力和带兵能力,北伐大军一路上势如破竹,不但攻下了元大都,而且还收复了已经丢失四百年的幽云十六州,中原王朝以长城为主体的统治区域就此基本上都掌握在了朱元璋的手中。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继皇帝位,国号“大明”。

国号来源

中国历史上的历代王朝取名,要么取自开国皇帝称帝前的封号,如刘邦在称帝前为汉王,杨坚在称帝前为北周的隋国公,李渊为唐国公等;要么取自地名,如宋太祖赵匡胤在宋州驻扎过,所以国号为宋;要么取自典籍,如元朝,就取自《易经》中的“大哉乾元”这句。

而朱元璋在称帝前的头衔是“吴王”。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的元旦,朱元璋被手下人推举担任了这个职位,之后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

按理说,得天下后,应该以“吴”为国号才对,或者以《谕中原檄》中所提到的“中华”为国号,朱元璋为何要以“明”为国号呢?主要有以下几个说法:


明教说

有的人认为,朱元璋出身明教,所以才有此名。


五行说

从五行风水角度来说,北方属水,水,至阴之物,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南方属火,火,至阳之物,为防止蒙元复辟,就得用明火来镇住它,所以朱元璋选取“明”字作为国号。


明王说

还有一种说法是,朱元璋最早跟着韩山童起兵反元,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人称小明王,韩林儿死后朱元璋称小明王,所以打下天下后,就取了“明”这个字作为国号。


上述的说法或许都成立,对于朱元璋为何以“明”字作为国号,我认为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


易经说

《易·系辞》中有言:“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又: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疏:日月中时,徧照天下,无幽不烛,故云明。” 《乾卦》又云:“大明终始。疏:大明,晓乎万物终始”


“明”,有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之意。在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明”的解释为“照也”,之后又延伸出照亮、点燃、公开的、天亮等众多含义。


将“明”字的字意与元朝末年的情况,以及朱元璋的经历相结合进行联想,二者之间确实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由于元朝政府的腐败黑暗,致使百姓民不聊生,最终引得天下大乱。朱元璋能以一介布衣起身,逐蒙元于漠北,复中国往昔之疆,对于饱受离散战乱之苦的百姓来说,确实犹如旭日东升,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也给神州大地开启了新的篇章。

在看看朱元璋身边的那些智谋之士,刘伯温、李善长、朱升等,哪一个不是饱学之士,尤其是刘伯温,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必深明《易经》之道,很有可能就是刘伯温在深思熟虑之后,向朱元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朱元璋在听了之后,也觉得合适,于是就定下了“明”字作为国号。


但是,在这当中还隐藏着朱元璋的另一层深意。


尊儒重学 复兴文化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微的一位皇帝,自幼贫穷,还曾经给地主家放过牛,因为贫穷,自然就没钱上学。起兵反元之后,朱元璋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于是他在应天修建了专门招揽人才的“礼贤馆”,对儒士十分的尊重。坐定天下后,老朱深知打江山靠的是武力,治理江山就要靠文化靠知识来管理,如何才能有知识有文化,让读书人为国家所用呢,朱元璋做了这些工作:

首先,他重开科举

科举制度始于唐朝,是封建时代选拔官吏最为公平的一种制度,它的出现有利于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上层统治阶级,进一步扩大了人才的吸收范围,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然而这一制度到了元朝却出现了一些变化。终蒙元一世,虽然开考十六次(史称“元十六考),但是总共就招收了1139人,而且在元惠帝时,因丞相伯颜擅权,执意废科举,1336年和1339年还停办了两次,都说“知识改变命运”,元朝政府的做法致使大量的读书人看不到任何希望,这也是元末一些知识分子投身起义军的原因之一。

朱元璋坐定天下后,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就下令开科取士,恢复了科举选拔制度,尽管明代的科举考试,虚内容而重形式,考试范文仅局限于四书五经当中,文章也是八股文,但它不失为一种正确的做法,让当时的天下士子重新看到了希望,唤起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动力。

其次,重视教育

朱元璋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登基后为推动教育发展,他采取了许多措施。

  1. 将教育工作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洪武五年(1372年)规定,“今后有司考课,必书农桑、学校之绩,违者降罚”,所在地方如果“师不教导、生徒惰学者”,那么地方官将被“皆论如律”。

  2. 注重学官的选拔,保障教师队伍的优质与稳定。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特命各按察司严格考核学校教官,不通经术者送吏部调任他职,有通经术、能文章而受压制、任用不当者,朝廷另作安排。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十月又制定教官考课法,规定教官在任九年,所教生员,府学有九人、州学六人、县学三人中举,本人经考试又精通《四书》《五经》者提升官职;所教生员中举人数较少,本人又不通经,则降黜之,调任教官以外的职务。此外,朱元璋还严禁随意将教官调离学校,担任其他职务。

  3. 优礼师儒。所有在学生员,朝廷供给廪粮,并享有免役特权,除本人外,又免除其家二丁的差役。对于教师,优秀者可升任中央或者地方官职。

正是有了这些举措,明代的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教学之盛远超唐宋。

第三、恢复礼仪

近百年的元朝统治,让中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遭受了冲击和影响,在即位之初,朱元璋就首先颁布了《洪武正韵》,用法律的形式恢复汉话,洪武元年二月,即位仅四十天,朱元璋就下诏要求天下百姓“复衣冠如唐制”,同时恢复了汉族传统的稽首、顿首、空首等礼仪。在朱元璋的推动下,汉文化再次得到了复兴,从这点上看,朱元璋功莫大焉!


猴大爷说


那时候中华只是一个文明符号,或者说是地理概念。在中国的古文化里面,中国是指中央之国,以都城为核心的中原地区。直到清末的一些革命党人、先觉的文人不大愿意称自己是大清国人,代之以中国来称呼。朱元璋在没有统一之前,自称吴王,主要是因为它统治的地区在春秋和三国时代是吴国。统一之后建立了大明,一个是朱元璋是明教的,以明教起兵,以大明立国。另外一个含义代表日月同辉,光明普照,给他的政权起了一个非常理想的国号。


晴波泡泡


古代还没有哪个朝代用“中华”做为国号的,或者说历朝历代都认为自己是中华的一部分,需要强调的是皇位的来历。如刘邦以前是汉王,唐朝李家以前是唐王,朱重八受惠于明教,国号明朝以示不敢忘本。


高长宽4


朱元璋早年参加反元起义,韩山童以白莲教组织反元,建立根据地。国号为明。朱元璋隶属麾下,韩山童死,子韩林儿接承父位,继续用明号,称小明王,朱元璋称帝登基后,也沿用明作称号,一直延续下去,不失为明君之举,也没改国号。


文舀


恢复中华这四个字应该不是明朝的创举,而是五百多年后孙中山的发明,从此之后中国人才被称为“中华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