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郭解刎頸之交的故事?

若相知莫言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歷史上關於“刎頸之交”一般是指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的故事名聲大漲,而且官位也升到了廉頗之上。為此廉頗很不滿意,處處刁難藺相如,但藺相如卻避其鋒芒,不與他計較。有門客對藺相如的行為表示不滿,問其緣由,藺相如表示自己並不是怕廉頗,而是不想引起將相不和。

廉頗知道後負荊請罪,兩個人從此成為好朋友,《史記》記載為:“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郭解又與誰刎頸之交呢?

郭解是《史記》中的遊俠人物,此人是西漢時期的一個混混,但太史公司馬遷給他封了“俠”的稱號,而且評論還不低。

郭解的刎頸之交故事其實與藺相如是沒辦法相比的,他一直就是個混混,年輕時候幹了許多違法的事情,而且還揹負著幾條人命。成年後浪子回頭,經常做一些行俠仗義的事情,但因為他的暴脾氣依然沒有改變,所以他出門的時候大夥都躲著他。

有一天,郭解從外面回來,周圍的人都躲閃開,唯有一個非常傲慢的看著他。郭解派人去打聽此人的底細,他手下的門客也想把這傲慢之人殺了,被郭解制止,他說:“我住在這裡卻得不到別人的尊敬,是我不會做人,與他無關。”

後來,郭解暗中找尉史,把傲慢之人的名字報給他,騙尉史說此人是自己的朋友,請求免除他的服役。就這樣,這個人的服役被免除了,他自己感到奇怪,問尉史是何原因?尉史告訴他真相,他頓時感覺無地自容,光著膀子去找郭解負荊請罪了!

這就是郭解所謂的“刎頸之交”故事,但與前面的廉頗與藺相如相比,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郭解脾氣暴躁,經常一言不合就打人,他做事從來不管什麼法律法規,也不管什麼仁義道德,完全按照自己的標準去做,他認為對就是對,他認為錯就是錯。當傲慢者出現的時候,就因為看了他一眼,他身邊的門客就要殺此人,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門客都如此,郭解本人自然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從郭解的故事裡,我只看到了他流氓的一面,而傲慢者面對此流氓也不膽怯,甚至用目光去藐視人家,此人也非等閒之人。最後郭解通過關係幫傲慢者免去服役,此人馬上就改變初衷,決定投入郭解的門下,因此可以看出,他們也是一類人。

郭解與傲慢者的故事根本算不上是“刎頸之交”,這就是大流氓見到小流氓後發生的故事!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在下方評論留。


水煮汗青


司馬遷在他鴻篇鉅製的《史記》中記載了三個俠客的故事,其中情節最跌宕起伏、絲絲入扣的,是對俠士郭解的記載,同時,也是最令人扼腕嘆息的故事。因為郭解一生豪氣沖天,做的都是好事,但是他的家人和朋友做的壞事最後都是由他來背鍋,所以一代俠士郭解下場悲慘,在牢獄裡結束了他本該寄身江湖放浪形骸的一生。

郭解的家庭背景非常奇怪,他的外祖父是江湖上有名的神算子,以看相聞名一時,他的父親也是一代俠客,但是因為在行俠仗義的時候得罪了權貴,最後被漢文帝處死。就是這樣有著特殊背景的郭解,長大後也走了父親的老路,成為俠士,最後也免不了和父親一樣被處死的命運,唏噓可嘆。

作為神算子的孫子,俠士的兒子,郭解小小年紀就聲名在外,但是作為一個俠士,郭解的身材並不魁梧,反而非常矮小,而且他也不符合我們心中對於俠士像梁山好漢那樣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期待,所有的宴會,郭解都滴酒不沾。但是好的俠士並不是體現在是否喝酒,也不關乎身材,而在於內心豪俠的氣質。郭解就很符合這點氣質,早在少年時代,受父親的薰陶,郭解就已經能手刃仇人了。憑藉著強大的武功和不要命的心態,郭解闖蕩江湖數年,也結交了一大批朋友,每當朋友遇到危險的時候,提著把刀第一個衝鋒陷陣的都是郭大俠。

但是因為打架,往往會弄出人命,所以為了躲避官司,郭解也一直過著亡命天涯的日子。這麼看來,郭解就是一個街頭混混的形象。其實不然,誰都有過叛逆的日子,成年之後的郭解也不叛逆了,開始洗心革面,生活儉樸起來,儼然一副社會主義好青年的形象。但是改頭換面是一回事,郭解內心的豪氣從來沒有平息過,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行俠仗義的本性也越加張揚,但他也不是一個不講理的人。他的外甥因為喝酒鬧事,被別人失手打死,肇事者逃逸。

郭解的姐姐找到他說“你是江湖有名的俠客,但是我的兒子被人打死了,都找不到兇手”郭解混跡江湖多年,找個人的本事還是有的,他很快就找到了兇手,但是在和兇手的交流過程中他發現是自己的外甥有錯在先,所以就沒有追究兇手的責任,放他走了。因為這件事,大家就更加仰慕郭解的名氣了。

漢武帝時期,朝廷下令將一批地方豪強遷徙到茂陵居住,郭解家達不到遷徙的標準,但是地方官員畏懼他的名氣,上書朝廷。衛青說“郭解是有名的俠士,按理說也是可以遷徙的”漢武帝便同意了,但是沒過多久還是有人舉報郭解這是非法遷徙,那個人就是楊季子。郭解的侄子聽說了這件事後,脾氣一上來就把楊季子的腦袋給砍了,從此兩家的矛盾越來越深,最後竟發展到郭家人把楊季子的父親也打死了。

這下事情鬧大了,而在此之前,郭解都是被矇在鼓裡,絲毫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是這件事情,官府都算在了郭解的頭上。郭解人在家中坐,過從天上來,這下只能逃跑了。可是躲得過初一的郭解,最後還是在十五被逮捕了,以故意殺人罪被判處了死刑的郭解,因為別人做的壞事,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講完郭解的故事,我的內心有些沉痛,不是因為郭解個人的生命,更多的是看到了在那個時代背景下,郭解之流伸張正義最後卻潦倒收場,這是制度的不健全還是單純的小人陷害?這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吧。






晚清歷史視頻


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曾經說過:“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在中國古代史中,也活躍著一批行俠仗義、一諾千金的江湖豪客。司馬遷的《史記 遊俠列傳》中,就記載了這樣一位“以俠犯禁”豪傑,他就是郭解。

郭解是軹縣人,字翁伯。他的外祖父是漢高祖時期善於相面的許負。郭解短小精悍,不會喝酒。他從小就殘忍狠毒,敢於為朋友兩肋插刀,經常隨意殺人,藏匿亡命之徒。經濟窘迫的時候也會私鑄錢幣,偷墳掘墓。他姐姐的兒子曾經倚仗郭解的勢力,喝酒的時候凌辱別人,被別人刺死。郭解的姐姐授意郭解替其子報仇。兇手害怕了,主動回來把真實情況告訴了郭解。郭解深明大義,認為姐姐的兒子無理在先,就放走了這個兇手。人們聽到這個消息,都稱讚郭解的道義行為,更加依附於他。

郭解講究江湖道義,一直恭敬待人,從來不敢衝撞地方官府。他替人到周邊的郡國去辦事,事能辦成的,一定把它辦成;即使事情沒辦成,也要使有關方面都滿意,然後才敢去吃人家酬謝的酒飯。因此大家都特別尊重他,爭著搶著為他效力。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朝廷要遷各郡國的富豪人家去茂陵居住,郭解家裡窮,不符合三百萬資財的搬遷標準,但遷移的名單中有郭解的名字,因而軹縣的官吏很害怕,不敢不讓郭解遷移。當時的大將軍衛青替郭解向皇帝解釋說:“郭解家貧,不符合遷移的標準。”但是漢武帝說:“一個百姓的權勢竟然能使大將軍替他說話,可見他家並不窮。”郭解於是被遷移到茂陵。人們為郭解送行,共同湊集了一千多萬錢的盤纏。軹縣人楊季主的兒子當縣裡的掾吏,是他提議遷徙郭解的。郭解的侄子為此砍掉了楊掾吏的頭。從此郭、楊兩家結下了深仇大恨。

郭解搬到了關中茂陵,關中的豪傑都紛紛來結交他。後來有人殺死了楊季主。楊季主的家人上書告狀,又有人在皇宮門前把告狀者給殺了。漢武帝聽到這個消息,就命令官吏抓捕郭解。郭解逃跑,把他母親安置在夏陽,自己逃到了臨晉。臨晉人籍少公和郭解素不相識,郭解冒昧地拜見了他,順便要求他幫助出關。籍少公把郭解送出關後,郭解到了太原,他所到之處,常常把自己的情況告訴留他食宿的人家。官吏追捕郭解,跟蹤到籍少公家。籍少公無奈自殺,線索斷絕了。過了很久,官府才捕到郭解。郭解對籍少公為掩護自己而死深表感動,幾次想用一死報答籍少公,但身在監牢,不由自主。

郭解的案件被上奏到朝廷,很多官吏認為郭解行俠仗義,沒有確鑿的殺人證據,罪不至死。御史大夫公孫弘發表議論說:“郭解以平民身份為俠,玩弄權詐之術,因為小事而殺人,郭解自己雖然不知道,這個罪過比他自己殺人還嚴重。應當判處郭解大逆無道之罪。”於是朝廷將郭解一家滅門。


棒槌襖襖


郭解是漢朝最著名的遊俠,長得短小精悍,不愛喝酒,估計是怕酒後誤事,沒殺成人反而被人所殺。郭解年輕的時候是一個純粹的暴力主義者,幹盡了壞事,只要惹著他一點,哪怕是一個眼神不對,就暴起殺人。至於大規模的械鬥、造假幣、盜墓,更是家常便飯。郭解的運氣一直不錯,被官府緝拿的時候,往往能在千鈞一髮的時刻逃脫,更給他罩上了一層傳奇色彩。

年長之後,郭解突然變成了另外一個人,變成了一個富有正義感的遊俠,時時檢點自己,以德報怨,替人做事不求回報。有一件事最能說明郭解的這種變化。

郭解的外甥仗著郭解的名頭到處為非作歹,有一次跟人喝酒,對方明明酒量很淺,該外甥非得逼著對方不停地喝,不喝就硬灌。對方也不是好惹的主兒,剛開始的時候,看著郭解的面子讓該外甥三分,後來實在忍無可忍,拔刀殺了該外甥。酒醒之後,一想郭解惹不起啊,於是連夜逃亡。

郭解的姐姐到處找不到兇手,便遷怒於郭解,說:“你的名頭這麼響亮,人家殺了你的外甥,你居然找不到兇手!”為了進一步羞辱郭解,激怒郭解,該姐姐竟然把親生兒子的屍體扔到路上,曝屍於光天化日之下,意思就是:郭解你看著辦吧,看看丟的是誰的人。

在這樣的壓力之下,郭解只好發佈了通緝令。殺人兇手自知無法繼續躲藏,於是來向郭解自首,把事情的前因後果詳詳細細地告訴了郭解。郭解一聽大怒:“殺得好!應該殺!我外甥原來是這樣一個混蛋!”郭解放走了兇手,回過頭來親自操持外甥的喪事。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郭解不再像年輕時那樣不問青紅皂白地亂殺一氣了,在他看來,那根本就是不入流的遊俠。現在的郭解成熟了,義字當頭,明辨是非,慢慢成長為一代大俠。

因為名聲響亮,郭解不管到哪兒,人們都非常尊敬他,也可以說是害怕他。可是有一次,有個人居然叉開腿坐著,傲慢地看著郭解從眼前走過。郭解的朋友看不過去了,想殺了這個傲慢之徒。郭解趕忙制止說:“我在這兒住了這麼多年,居然不被人尊重,肯定是因為我自己的道德修養還不夠,那個人有什麼罪呢!”郭解私下囑咐相熟的尉史:“我很關心這個人,輪到他服勞役的時候,請你多多關照,免了他吧。”有了郭解的這句話,每次服勞役的時候,官吏都不去騷擾那個人。那人很奇怪,私下裡打聽,原來是郭解在暗中庇護他,於是慚愧至極,上門向郭解負荊請罪。

郭解為人謙和,像所有的黑社會老大一樣,從來不和官府發生正面衝突,而且出入縣衙門的時候不敢乘車,以示恭敬。即使到別的郡國替人辦事,能辦成的事情一定把它辦成,不能辦成的也要儘量讓雙方都滿意,然後才敢上致謝的筵席。

雒陽有兩個結仇並互相尋仇的人,當地的黑白兩道調解了無數次也調解不了,有人請郭解出面。郭解選擇了一個深夜去見仇家,仇家看在郭解的面子上勉強同意和解。郭解就對仇家說:“聽說很多人都調解不成,你現在給我面子,但我不能越俎代庖,讓他們沒法做人啊。請你在我走了之後,再讓他們來調解,你再給我一個面子,就聽從了他們的話吧。”於是郭解連致謝的酒席也不吃了,連夜撤離,不讓人聽到一點風聲。

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朝廷要把富豪都遷徙到茂陵去,郭解的家庭財產不符合三百萬的富豪標準,可是遷徙名單上卻有郭解的名字。大將軍衛青出面為郭解說情,漢武帝可不是傻瓜,說:“一個平頭老百姓,竟至於讓將軍說情,他家裡窮嗎?”於是遷徙郭解。當地主張遷徙郭解的官吏是縣椽,他是楊季主的兒子,郭解哥哥的兒子為了報復,砍了楊縣椽的頭,楊家遂和郭家結了仇。

遷到茂陵之後,當地的黑白兩道爭相結交郭解。這時,有人又殺了楊季主。楊季主的家人去朝廷告狀,居然在宮門外被人殺了。漢武帝親自下令逮捕郭解。郭解逃亡到了臨晉。臨晉的籍少公不認識郭解,郭解透過關係,託籍少公幫助自己出關。出關之後,郭解繼續逃亡到太原。一路之上,郭解都把自己的行蹤告訴收留或者幫助他的主人家,免得人家受牽累。官府追蹤到籍少公,籍少公自殺,於是失去了郭解的線索。過了很長時間,終於抓到了郭解。

郭解下獄之後,事情還沒有完。在郭解的家鄉,有位儒生陪著前來調查郭解案件的官吏閒坐聊天,郭解的朋友稱讚郭解,那位儒生卻不屑地說:“郭解乾的都是作奸犯科的壞事,怎能稱得上賢士!”就因為這一句話,郭解的朋友殺了儒生,割了他那條惹是生非的舌頭。主管的官吏以此事給郭解定罪,可是郭解根本不知道這件事,殺人兇手也逃得無影無蹤。

於是官吏奏呈郭解無罪。可是御史大夫公孫弘卻上奏說:“郭解一介布衣,卻任俠行權,睚眥必報,他雖然不知道這件事,但他的名聲都能殺人,此罪甚至比他自己殺人還要嚴重。應當判他大逆無道之罪。”

由於郭解名聲在外很多人寧願自己自殺都不願讓郭解死,所以,人云 郭解刎頸之交, 桃園結義之交,伯牙子期知音之交,人生真正結‎交一個志同‎道合、推心置腹、患難與共、生死相依的‎朋友談何容‎易,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人生難得一‎知已”的感嘆~


90後愛看歷史


刎頸之交

成語出處 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傳:卒相與驩,為刎頸之交。

釋義:刎頸:割脖子;交:交情,友誼。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司馬遷在描寫廉頗請罪時的情況,曾經用到“卒相與驩,為刎頸之交“這兩句話,後人就引用“刎頸之交“,來說明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刎頸之交比喻可同生共死的至交好友。

郭解 西漢河內軹人,字翁伯。以任俠聞名。常劫掠財物,私鑄貨幣,藏匿亡命之徒。為漢武帝徙往關中,大將軍衛青曾為說情。入關後仍與當地豪傑結交。後因解客殺詆譭解者,御史大夫公孫弘言解任俠行權,以睚眥殺人,當大逆無道,捕而族誅。

西漢郭解用現代的眼光來看,是從一個小混混成為黑道大哥級人物。打小就精明強悍,殘忍狠毒,只要心中憤慨不快就動手殺人,被他親手殺死的人有很多。同時,他還招攬亡命徒,搶劫財物,私鑄錢幣,掘墳盜墓,可謂是壞事幹淨。後來郭解心性逐步成熟,不在親自參與那些打打殺殺,而是通過義氣招攬門客,結交豪門權貴,同時在社會上也顯示出寬宏大度、急公好義的形象。在這樣的情況下,當地官府根本制不住他,官府處理不了的問題,他出面可以搞定。最終由於郭解門客飛揚跋扈,殺了官府的人,招致引火燒身,落得大逆不道之罪,殺身滅族。

所以題主提出郭解刎頸之交的故事,應該是不存在的。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