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成年人認為未成年人無故覺得生活苦痛?

林梓源


如何看待成年人認為未成年人無故覺得生活苦痛?

少年不識愁滋味。

許多大人都覺得小孩子思想單純,哪有那麼多的生活苦痛?!

如果你這樣想,我敢說你不是一位合格的家長。

一個人的成長有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

如果你僅僅是物質上對孩子的滿足,你只是合格的父母。如果你能或基本能滿足孩子的精神生活,那才是合格的家長。

但精神生活有時候感覺是很虛化的東西,不好掌握。這是很現實的問題,甚至一些家長在和孩子生活的過程中有意或無意的扼殺了少兒的天性與聰慧。

我可以說,嬰幼兒出生的時候是非常聰明的。

比如,嬰兒尿急了,會以哭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大便急了,會以哭來叫喚大人;肚子餓了、不舒了……都會以哭引人。別以為都是哭,聰明的父母如果注意分辨,每種哭聲都不一樣。

比如嬰幼兒在一年左右要學會一種語言,還要學會走路。你不會覺得小孩子是聰明的嗎?

至於家長是如何在和孩子生活的過程中有意或無意的扼殺了少兒的天性與聰慧的呢?

一個是煩。

我們應該知道,小孩子天性喜歡刨根問底,好奇心重,問這問那。有些家長被問多了,就會顯得不耐煩,愛答不答,,再問就訓斥小孩,禁止提問。

我們現在的學生最缺乏的就是不懂提問題。不是有人說嗎,提一個問題比回答一個問題更有價值。

另一個是愛面子。

有些家長因為小孩子提的問題常常回答不了,總覺得沒面子。於是不是禁止問就是叫找老師去。

其他也許有更多的扼殺行為,但這兩方面足夠我們成年人反思了。

那麼成年人如何保護與開發少兒的天性與聰慧呢?

一是尊重平等人權。

有些家長用威壓式管教孩子,孩子只有服從命令的份。有些家長卻聽命於孩子,孩子任性自私囂張跋扈。這都是不好的兩極化現象。

我們應當把孩子當成具有性格獨立、平等人權的社會自由人,而不是把孩子當成個人的私有產品。孩子終是有一天長大,終有一天離開父母進入社會。性格健全的人,進入社會,才能如魚得水。

所以平等人權意識要從小培養。

二是耐心對話解惑。

孩子當成長需要認知,認知的過程中需要解惑,解惑的第一人選是父母。說來說去就是家教的問題。父母良好的道德修養和一定的學識,才能培養後代良好的求知興趣。

如果總是推三阻四、一問三不答、一問三不知、或惱羞成怒,盆盆冷水澆滅了孩子當求知天性,也澆壞了孩子當聰慧頭腦。

唯有耐心對話,相互溝通,解其心惑,孩子才能越來越聰明。

三是尊重未成年人特點。

未成年人其實包括好幾個階段:嬰兒期、幼兒期、少年期、青年期……每一個時期都有不同特點,也就有了各自階段的成長煩惱,叫作“生活苦痛”也未嘗不可,每一個成年人家長都應該瞭解並懂得尊重。

我突然覺得,《教育學》和《心理學》應當成為初中、高中裡的人生必修課。讓每一代年輕人有所覺悟,減少對未成年人天性與聰慧的扼殺,社會的文明才更容易進步。


秋風晚風


關於這個問題,很高興能有機會說說自己的看法。

原因:

成年人與未成年人的認知不同

人的成長都是要經歷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走向成熟。無論是身體,還是心智。

這就導致未成年人在成長過程中,面對的一些問題,在成年人看來,根本就不是個問題,但在未成年人心中,這個事情比天還大。

舉個例子:某初中生,因為某些莫名其妙的小事,好朋友跟自己反目了,這在成年人看來,很正常,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有事情,解釋開來,雙方能理解,能和好,最好,如不能,也無能為力。

但是在未成年人看來,這個事情的嚴重性可能會超出我們理解。是朋友對自己的背叛,是自己做人的失敗等等,從而內心產生極大的痛苦。

解決:

成年人應多從未成年人的角度去理解問題,多溝通交流並加以引導。

未成年人的社會閱歷有限,看待一些問題,是一維角度,非黑即白,需要成年人加以開導。

此外,未成年人的情感更為敏感脆弱,加之沒有承受過什麼大的壓力,所以,細微的情感傷害,也有可能會給他們帶來大的情感波動和傷害。

成年人要認識到這一點,不是給他們嚴厲的批評或嘲笑,而是耐心的開導。

以上僅是個人的一些看大,希望有所幫助。

謝謝!





秀一老師


少年不知愁滋味


聽濤康養錄


沒有社會閱歷,要讓孩子知道自己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學會承擔相應的責任


先生靜心


未成年人身上被父母望子成龍的期望壓的太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