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紅孩子》中細妹子嗎?初中畢業考上農業大學卻沒學到真本領

記得《紅孩子》中細妹子嗎?初中畢業考上農業大學卻沒學到真本領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大都是看著電影《紅孩子》長大的。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影片裡6個“紅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兒“細妹”的扮演者是海城籍人,她的名字叫寧和,1945年9月在重慶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 她的父親寧嘉風(1912-1980)是一位愛國的高級知識分子,原籍海城縣城東苗官屯村,出身中醫家庭。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時,他正在省城東北大學讀書,東北槍陷後流亡北平(今北京),考人清華大學經濟系就讀,畢業後曾留學英、法、德三國學習,研究經濟、金融間題獲碩士學位。

記得《紅孩子》中細妹子嗎?初中畢業考上農業大學卻沒學到真本領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懷著知識救國的願望放棄在國外深造的機會(攻讀博士學位)提前回國,先後在昆明、重慶任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央大學教授、教務長等職。1945年“九·三”勝利後回到東北。他為人正直,廉潔自律,雖身為國民黨政府在東北的要員,但他絕不與那些“劫收大員”同流合汙。他通過族兄寧武(民主人士,全國政協一屆會議特邀代表,曾任遼寧省副省長)介紹,與中共地下黨建立關係,接受地下黨指示,為東北解放戰爭和北平和平解放做過貢獻。北平解放後,經中共華北局介紹到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工作,先後任處長、副局長、副司長、幹校副校長等職務,併兼任清華大學教授。1959年響應號召支援內地去青海,任青海財經學院副院長直到逝世。

記得《紅孩子》中細妹子嗎?初中畢業考上農業大學卻沒學到真本領

生於抗戰勝利後的寧和,取名“寧和”即嚮往和平之意。她自幼天資聰敏,性格內向,具有乃父遺風。1948年因其父為地下黨工作的身分暴露,隨家由瀋陽遷居北平。少年時代,她先後就讀於北京大木倉小學和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女子中學。1954年,年僅9歲的寧和,就開始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兒童廣播劇團播音,並在中國青年藝術劇院演話劇。1957年,長影《紅孩子》劇組在全國找小演員,也到兒童劇團去找過,而寧和卻是在北京什剎海游泳池門口,被《紅孩子》劇組副導演李華碰到,她沒有到導演蘇里那裡去表現自己,但乃父遺傳給她的質樸形象,使她被導演選中。1957年11月,《紅孩子》開拍時,她剛12歲。

記得《紅孩子》中細妹子嗎?初中畢業考上農業大學卻沒學到真本領

寧和與蘇保扮演者陳克然

寧和在《紅孩於》中扮演蘇區列寧小學的學生“細妹”。《紅孩子》的外景地在紅都——江西瑞金,老區的溪流、山水,孩童時代的夥伴,革命根據地生活的體驗,導演蘇里的嚴格、認真……都給她留下難忘的記憶;內景地在長影廠內。1958年2月14日,是她終生難忘的日子!東北的長春,室外還是雪壓松枝,攝影棚內卻是一片綠樹蔥蔥,她和小夥伴們正在拍攝“智擒敵哨兵”一場戲,這時傳來了好消息:今天有中央首長來視察。棚內一下象開了鍋似的沸騰起來,幾個小演員更是高興。都說,要是毛主席能來多好呵?可是他老人家那麼忙……。

記得《紅孩子》中細妹子嗎?初中畢業考上農業大學卻沒學到真本領

他們邊拍戲、邊急切地等待著,忽然攝影棚的門開了,一個高大的首長健步走進來,那慈祥的面龐,魁偉的身材……是毛主席!是毛主席!攝影棚裡更加沸騰了。她從懂事時起,唱的是“東方紅”,盼的是能見到中國人民的大救星——毛主席,這莫大的幸福突然地來到了,她激動得淚水模糊了雙眼,腳像被粘住了,站在那兒半晌不知道說什麼好。這時,毛主席和棚內的人一一握手,微笑著走到她的身旁,慈祥地撫摸著她的肩膀,問小演員們:“你們是哪裡人啊?在什麼學校讀書?”攝影師攝下了這一珍貴的鏡頭。這張照片成為文藝界唯一的一張與毛主席單人合影的照片,在報紙上發表以後,被印成年畫,由新華書店在全國發行。當時,她的心砰砰直跳,只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她光知道笑,卻不知道回答主席問話時說對了沒有。毛主席一邊詢問著電影的拍攝情況,一邊向“紅孩子”們神出鬼沒地天地——佈景“樹林”中走去,她的目光一刻也沒有離開領袖,可又怕影響他老人家視察,只好站在原處望著。人們好象理解她的心情,叫她到前面去,她飛快地跑到毛主席的身旁,心裡真是樂開了花。攝影機的馬達“噠噠噠噠”地響了,主席微笑著對大家說:“別把我當戲拍了”。攝影擁內響起一片歡快、幸福的笑聲,每個人都被主席詼諧、親切的話語所感染,她的緊張心情也消失了,緊緊地跟在毛主席的身邊,聆聽他老人家對他們的每一句教導。

《紅孩子》拍攝完畢,1958年3月8日,寧和離開長春回到北京。她的父親和學校領導,一直怕她驕傲,她性格內向,中學時代並不活撥,就是很聽黨的話。所以中學畢業後,考慮農村是一個廣闊天地,可以大有作為,便報考了北京農業大學。但是,由於“文化大革命",她在農大沒有學到農業科學研究的真正本領,最後還是回到文藝界。

1970年至1972年,她在貴州省織金縣勞動鍛鍊兩年,於1972年底調到珠江電影製片廠(現稱珠江電影製片公司、簡稱珠影)。開始的8年,任科教、紀錄片的導演,拍攝了《漢字的演變》、《天香飄溢》、《觀賞魚》等科教紀錄片。她從1980年開始從事故事片的編輯工作。1982年到北京電影學院進修編劇一年,以後在珠影藝術中心編導了《一個叫許淑嫻的人》、《春夢秋雨》、《前天·昨天·今天》、《沂蒙訴說》、《阿茂告狀》、《羊城騎樓下》、《寒極飛來一片霞》、《票友》等電視劇,有的曾榮獲電視劇“飛天”和“金鷹”獎。

1989年至1995年,寧和調任珠影白天鵝音象出版社副總編輯,1996年她辭去副總編職務,回到珠影總編室任編導。

1998年為了寫一部農村題材的劇本,寧和帶著她的製片人來到東北農村採訪。8月3日,由黑龍江經瀋陽回到家鄉海城採訪,這是她第一次回到祖籍海城。她在甘泉下甸村採訪後,同市文聯王犁主席就農村題材文藝作品進行了座談。採訪、座談結束後,筆者和她的同鄉、市人民銀行張冬梅副行長陪同她到海城河畔的家鄉,看望了她的祖居地和親屬。

1999年,寧和曾隨中央電視臺“流金歲月”劇組重返長影,與《紅孩子》導演及當年的小夥伴們會面,併合影留念。

寧和於2000年10月,由珠影退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