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雕英雄传》金庸为什么起这么个名字?

影视斯耐客


一个靠写长篇小说成名的大作家,总得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有这么几部作品,见证着他的成长成熟乃至被社会和文学接受的过程。一般来说,从时间顺序上来分,有处女作、成名作、扛鼎之作、巅峰之作、争议之作和封笔之作;而若从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及其意义来划定,也就只此代表作一种。而依时序而分的这几部作品分别代表着作家的每个创作阶段,也是后世学者评家研究分析得以驾轻就熟的佳处。

拿金庸先生来说,其处女作当然是《书剑恩仇录》,也叫《书剑江山》;其成名作当是《雪山飞狐》,这部书才是金氏新派武侠的入门级作品;而真正奠定一代宗师武林盟主地位的扛鼎之作,就是本文着重评点的《射雕英雄传》;而《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两书应是先生的巅峰之作,论者评家亦常常各取其一为上,因人之偏好不同而已;封笔之作更兼争议之作的自然是《鹿鼎记》了,作为有武有侠却又反武讽侠的作品,它一度被某些人定性为历史小说。这里不再烦述。其中,《射雕英雄传》一书当仁不让,应是金庸先生的代表作,没有之一。

《射雕英雄传》一书,大气磅礴,慷慨纵横。此书一出惊为神作。自问世一甲子以来争睹之潮汹涌澎湃未见少歇。一说金庸,人们先萦脑际、脱口而出的,便是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便是郭靖黄蓉周伯通,而其他作品里的亮角大都稍逊一二。这里,其内容之写法之学养之哲理不再多写,相信粉丝们早已了然于胸。而能一问世就传奇的,便是这新人耳目的书名---《射雕英雄传》。

《射雕》一书所叙故事发生在南宋末年。大家知道,自宋明以来,汉民族汉文化遭遇到其他少数民族前所未有的颠覆性危机的巨大威胁。历史上的汉唐都能拒蛮夷于长城以北逐虏狄于河套以西。到了宋朝以后情势逆转,胡人竟组团南下而牧马。两宋时期竟先后或同期有契丹女真党项吐蕃等民族建国与宋朝并存,不止三分天下,四分五分六分都发生过。蒙古女真更是两度一统华夷,占了汉人的祖廷龙脉。汉民族汉文化之危殆,更是近现代所有汉族文人的千年忧患。恢复中原驱除鞑虏,甚至延续到了辛亥革命。因之而产生了浩如烟海的反侵略思故土的诗文作品。《射雕》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金庸先生因何取名《射雕英雄传》呢?在金庸之前,多少文人都用过射雕这一意象。最著名的,古有唐王维的诗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今天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想金庸先生倚重后者的成分居多,而且的确很明显。以至后来在台湾出版,不得不改名《大漠英雄传》。也正因如此,更加显出此书巨大的文学魅力。

金庸的作品确如人所说有两条线,一条是历史线一条是江湖线。他的多数作品,大都是在小说结尾处,干净利落地了断江湖恩怨后,才又踌躇满志地回到历史中来。《射雕》最为明显。名曰《射雕》,正与主角少年经历有关,为报父仇,郭靖以哲别为师,学得射雕神技,从而更近距离地与成吉思汗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相融合。这乃是金庸的高招。

射雕英雄,既是成吉思汗,历史的;更是郭靖黄蓉,江湖的。显然,作者更认同后者。通过历史与江湖,一真实一虚构的比较,读者更能清晰体悟到作者创作的本心,《射雕》的高明之处便在于此。不管后来郭靖如何成长为江湖上的大英雄,都始终同射雕这一意象所阐释的真实的历史风貌紧密相连。此所谓大作以“射雕”为名之缘起也。

一部书的书名,是这部书的心眼。其中三昧,相信有心的读者是能够悟得出来的。金庸这位武侠小说的圣人,取书名信手拈来,足见其学养之深厚胆识之渊巨。点滴之间,照见宏阔。


手机用户诗意栖居


大家好,我是乐天评影,我的回答是:

金庸这部名着最初叫《大漠英雄传》,后来在大陆名字改为《射雕英雄传》。

首先,小说的历史背景是南宋时期,大宋刚遭受了靖康之耻,并最终被北方蒙古铁骑践踏。以此展开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成长故事,以及郭靖与成吉思汗的家国情仇。射雕二字首先就能让人联想到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

其次,《射雕英雄传》一书,明线无疑是郭靖,暗线则是成吉思汗,他们都是射雕英雄。

郭靖在整部书中,遍识真诚与谲诈,奉献与掠夺,无欲与野心,其实就是在对成吉思汗的一生功罪进行求证。郭靖没有见过亲生父亲,大汗最初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个高高在上无所不能史诗般的父亲形象,郭靖对他几乎是无条件的服从和崇拜。可一路走过河朔中原江南,他有了自己的信念,懵懂中产生了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再回到蒙古,大汗的形象就不是那么完美了,理念的不同产生激烈的矛盾,最终导致二人的决裂。

最终,长生天要带走草原的雄鹰,郭靖还是不远万里地回到草原,见成吉思汗最后一面。成吉思汗统一四海列国的雄心,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从内核而言颇有殊途同归之处,但是,征战杀伐间的累累白骨,又是侠之大者无法接受的。于是,郭靖直言不讳地将霸业背后的屍山血河展示给了成吉思汗,让心如铁石的老英雄也不禁思考权衡。

到此为止,整个故事已不再是传统的武侠,而是上升到了对人文主义和英雄史观的思考,射雕英雄,一个带着疑惑陨落,一个带着迷茫南归,都称不上完美也说不上圆满,却又在一定程度上殊途同归。

以上这就是本人的个人观点,不喜勿喷,喜欢的可以加个关注!





乐天评影


郭靖在蒙古的时候,一次蒙古诸王侯在看黑雕群攻两头白雕,大汗说射中黑雕有赏,诸侯力捧郭靖射雕,郭靖以威武的姿态一箭双雕.其实"射雕"二字由来已久,在古代诗歌中处处可见。比较出名的是苏轼的《密州出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首词以"射雕"为喻,展现了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慷慨之情。我们可以看到射雕其实是一种抱负,而非实质意义上的弯弓射箭,金庸的这种笔法尤为传神。我们回看郭靖的起伏跌宕,为何大段篇幅都是描绘中原的江湖经历,而不是大漠之上的弯弓射箭呢?自古乱世出英雄。郭靖出生乱世,从呱呱坠地起就背负着血海深仇,而江湖的经历才是他真正的人生蜕变。他从中精进了武功,收获了爱情,也逐渐在这种漂泊中确立了自己的家国情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是大侠郭靖的理想抱负。江湖恰恰是一个人生的缩影,抱负即是飞天大雕。毕力躬行,君子终日乾乾,这才是射雕英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对成吉思汗重武功轻文治的极大讽刺。而全书的主旨也体现在此处。比起成吉思汗,郭靖更具英雄风度,这恰恰体现在他的为国为民之上。这样看,成吉思汗之死的情节是必然,老英雄成吉思汗倏然而去,新英雄郭靖悄然亮相。"你方唱罢我登场",谁赢得人民谁就是真英雄,这或许才是射雕英雄传中“射雕”的真正意义吧。






集美娱乐


在金庸的所有小说中,《射雕英雄传》是很特别的存在,首先这部小说1957年开始在报刊上连载后,迅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让金庸从所有武侠小说写作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新派武侠小说鼻祖。其次是由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在1985年全国播出后,黄日华扮演的郭靖、翁美玲扮演的黄蓉、苗侨伟扮演的杨康,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现在还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经典。《射雕英雄传》金庸为什么起这么个名字?我想可能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 《射雕英雄传》据说最初在报刊上连载时,名字叫《大漠英雄传》,后来在出版单行本时,改名为《射雕英雄传》。我觉得,这改名非常的不错,《射雕英雄传》这个名字,更加有张力,让人听后会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二 小说的主人公是郭靖,他出生和生长于大沙漠,一直快到十八岁时才离开大沙漠来到江南,后来随着故事的发展,以及宋蒙战争的爆发,郭靖又几次回到大沙漠,所以可以这样说,《射雕英雄传》这部小说,已经深深刻录着大沙漠的影子。而在当时的蒙古,成吉思汗已经征战天下,如同草原上的大雕,已是百鸟之王,而郭靖身为大宋子民,面对岌岌可危的大宋政权,也挺身而出,帮助抵抗蒙古铁骑的入侵。



三 《射雕英雄传》是一部以英雄为主题的小说,在这些英雄中,有终成一代大侠的郭靖、也有武功盖世的南帝北丐、有无人能敌的老顽童、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还有面对国难当头许许多多为国征战的无名英雄。而当时最危急大宋政权的就是蒙古,而大雕作为草原上最凶猛的鸟禽,也象征着蒙古, 击退蒙古的入侵成为所有大宋子民的愿望,“射雕”也让这个愿望更加生动形象。


好的,这就是我为这篇小说名字的解读,你有怎样的看法,欢迎交流!


勇哥茶坊


《射雕英雄传》写于1957年,是金庸中期武侠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品,起初在明报连载,吸引了众多读者和无数推崇者,从而确立了金庸“武侠至尊”的地位。这部小说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相贴合,打破之前武侠小说狭隘的江湖恩仇格局而更多更倾向于家国情怀,是一部英雄史诗般的作品。在人物创造和情节铺陈上,更加鲜明跌宕。不仅作为主角的郭黄二人栩栩如生,就连配角人物杨康、穆念慈、五绝还有完颜洪烈铁木真等等都是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好人也有缺点,坏人也有可爱的一面,完全打破了脸谱化格局…

但毕竟是报纸连载,可以说在动笔之初并不具备完整的故事大纲,而是完成一部分再顺着事件叙述更新下一部分。当然这在金庸小说里也是比比皆是的…所以金庸自己也说过往往写着写着就会增加很多内容进去,某一特殊情节导引开去还会和最初的设定有了大的分歧。《天龙八部》就是这样一部盘枝错节但又混然一体的作品…至于射雕我们也可以感觉到其最初的名字和整体恢宏的气势之间似有不足!

纵观金庸十几部作品,射雕的名字无疑是比较直白也可以说在名字设定上更“土气”一些。故事全局描述到射雕的情节基本集中在前期,于整体来说用“射雕英雄”事实上并不足以概括整个格局。但连载已经确立,中途换名字似乎也不太妥当…

另外从郭靖忠厚仁义的外表下解析,一切行为也是硬桥硬马合乎“英雄”所为,其生平经历事件也可以称之为“传记”。只一样,“射雕”二字稍显牵强,但大俗大雅,作为最初的大漠英雄和郭靖低调憨厚的个性也算吻合,所以这个名字不能说十分好,但也说的过去…





雾忱风


先看金庸自己的说法:

射雕是中国北方民族一种由来已久的武勇行为。《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广曾说:“是必射雕者也!”王维有诗:“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又有诗:“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杨巨源诗:“射雕天更碧,吹角塞仍黄。”温庭筠诗:“塞尘牧马去,烽火射雕归。”黄庭坚诗:“安得万里沙,霜晴看射雕。”中国描写塞外生活的文学作品,往往提到射雕,“一箭双雕”的成语更是普通得很。

参照小说情节,射雕地点都是发生在塞外大漠,开头前几回写郭靖射雕,结尾一回写成吉思汗射雕;开头结尾都在点题,而且郭靖养的这一对白雕在小说里一直都有发挥作用,叫这个名字不算跑题。

金庸本人很爱读传统侠义小说,而《射雕英雄传》这个名字很有传统旧小说的味道。比如《儿女英雄传》,《江湖奇侠传》,《蜀山剑侠传》,《忠烈侠义传》(就是大名鼎鼎的三侠五义)。同时代的梁羽生也爱用这样的名字,比如《草莽龙蛇传》,《塞外奇侠传》。

故此,而已。


棉白


主角是在内蒙古大的,启蒙师傅射天雕。


13549447110


个人理解,金先生的书,总是有个模板:

一条由男主人公撑起来的明线剧情线,一条由某个历史人物撑起来的暗线历史线,还有男主人公的两条感情线。

《射雕英雄传》一书,明线无疑是郭靖,暗线则是成吉思汗,他们都是射雕英雄。

郭靖在整部书中,遍识真诚与谲诈,奉献与掠夺,无欲与野心,其实就是在对成吉思汗的一生功罪进行求证。郭靖没有见过亲生父亲,大汗最初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个高高在上无所不能史诗般的父亲形象,郭靖对他几乎是无条件的服从和崇拜。可一路走过河朔中原江南,他有了自己的信念,懵懂中产生了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再回到蒙古,大汗的形象就不是那么完美了,理念的不同产生激烈的矛盾,最终导致二人的决裂。

最终,长生天要带走草原的雄鹰,郭靖还是不远万里地回到草原,见成吉思汗最后一面。成吉思汗统一四海列国的雄心,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从内核而言颇有殊途同归之处,但是,征战杀伐间的累累白骨,又是侠之大者无法接受的。于是,郭靖直言不讳地将霸业背后的屍山血河展示给了成吉思汗,让心如铁石的老英雄也不禁思考权衡。

到此为止,整个故事已不再是传统的武侠,而是上升到了对人文主义和英雄史观的思考,射雕英雄,一个带着疑惑陨落,一个带着迷茫南归,都称不上完美也说不上圆满,却又在一定程度上殊途同归。

以上仅代表我个人观点,不喜勿喷。喜欢的可以点点关注哦。





长公说娱乐


在港台最初也叫《大漠英雄传》,但名字显然不如《射雕英雄传》

首先,小说的历史背景是南宋时期,大宋刚遭受了靖康之耻,并最终被北方蒙古铁骑践踏。以此展开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成长故事,以及郭靖与成吉思汗的家国情仇。射雕二字首先就能让人联想到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

其次,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侠之大者的英雄成长史,英雄二字紧扣主题。



千古文人侠客梦


先有毛泽东诗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的诗词很大气,豪放。金庸应是为了表现那个时代,特取名《射雕英雄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