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與馬克思》孤獨的人並不可恥,友情其實是在尋找另一個自己

孤獨的人並不可恥,友情其實是在尋找另一個自己,正如瑪麗在尋找馬克思一樣

前言:《瑪麗與馬克思》是一部2009年出品的澳大利亞黏土動畫,豆瓣評分8.9。這部電影不僅列入了豆瓣Top250榜單之中,更是獲得了當年包括最佳動畫長片將在內的多項電影節大獎。電影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故事中,8歲的瑪麗是一個居住在墨爾本孤獨的小姑娘;馬克思是一個居住在亂糟糟的紐約市區,肥胖、患自閉症的44歲猶太人。

瑪麗與馬克思有著同樣的愛好,他們愛看同一部動畫片,愛吃巧克力。他們的世界單調而又乏味,都住在城市孤獨的角落,極度缺愛,都沒有什麼朋友,鮮有笑容,在旁人眼裡他們古怪難以接觸。

不過,一個偶然的機會,瑪麗的媽媽在郵局“借”信封時,在一旁等待的瑪麗無聊中,在通信簿裡找到了馬克思的地址,於是他們找到了對方,開始了一場持續20年的通信,跨越了地域侷限在虛擬世界的相遇,他們找到了最瞭解自己的人,他們不停的通過信件傾訴著自己對於社會、愛情、友情、性和精神世界的看法和理解,並不斷的向對方介紹自己的喜好和經歷,訴說著自己平時無法說出口的一切並且互相安慰。

這個過程也讓觀眾跟隨著一封封信,進入了一場關於友情與自我的剖析之旅。本文將會從三個層次出發談瑪麗的故事、馬克思的故事,最後談到他們的友情,而第三部份我會結合電影,談一談我對於友情的看法。

《瑪麗與馬克思》孤獨的人並不可恥,友情其實是在尋找另一個自己

01 瑪麗的童年,孤獨是友情最好的土壤

瑪麗的臉上有一個屎黃色的胎記,她的童年在壓抑中度過,唯一的朋友是阿諾一家,卡通劇中的人物。而且“它們”並不是店裡買來的真玩偶,是瑪麗自己動手做的假玩意兒,材料包括貝殼、桉果、絨球以及外賣裡回收利用的雞骨頭。

通過瑪麗的動手能力我們可見一個孩童在她成長早期受壓制的創作力,與她對打消孤獨的勇敢嘗試。不幸的是瑪麗在家庭生活並沒有得到正確的教育與引導。

瑪麗的爸爸在食品流水線上工作,整天給茶葉包縫線。他的愛好就是坐在自己的小棚屋裡,喝一種奶油威士忌,同時把從路邊發現的死鳥做成標本。

瑪麗很希望爸爸能多花點時間陪陪自己,少花點時間和他的死鳥朋友在一起。她還希望自己有兄弟姐妹,但她的媽媽告訴瑪麗瑪麗的出生只是意外,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讓瑪麗從小就開始自我評價很低。

好在瑪麗有個爺爺,爺爺告訴瑪麗她的出生不是意外,是爸爸媽媽是從啤酒杯底找到的她的,通過這種方式,老人在小心翼翼的守護瑪麗的童真。

但好景不長,爺爺在瑪麗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失去親情的慰籍,瑪麗又陷入了孤獨之中。

不幸的事情總是接二連三發生,瑪麗的母親常年酗酒,生活中偶有清醒的時光。她的愛好是喝酒喝到神志不清,醉醺醺的一邊收聽棒球比賽,一邊烘焙蛋糕。有時醉酒的她,會把菸頭當成葡萄乾點綴在蛋糕上。

瑪麗的媽媽也經常去超市偷東西,並且告訴瑪麗她拿的東西“借”超市的,雖然瑪麗從來也從來見媽媽還過。除此之外,媽媽還告訴瑪麗把東西放在衣服裡面這樣做只是為了省下塑料袋。

大抵這就瑪麗,一個很愛看動畫片《阿諾一家》,缺少親情與正確引導的孩子。她很孤獨, 缺少親情的慰籍。另一點虛擬的朋友畢竟也代替不了現實,瑪麗總覺得生活中缺少些什麼。而要想通這個問題的話,對於一個年僅八歲女孩來說還是太難了,於是在她遇見馬克思之前,她一直以為世界就是這個樣子,瑪麗也一直在等待她的朋友出現。


《瑪麗與馬克思》孤獨的人並不可恥,友情其實是在尋找另一個自己

02馬克思,性格古怪卻又是最好的朋友

幸運的是,瑪麗不知道自己缺少什麼,正如她同樣不知道的是紐約有個和他一樣孤獨的馬克思。

馬克思也愛看動畫片《阿諾一家》,儘管他已經40多歲了。而且馬克思喜歡《阿諾一家》的理由與瑪麗一樣,動畫片中的阿諾有很多朋友。不過出於一個成年人的財力與個人意志,馬克思的阿諾手辦都是自己買的,他享受著成年人的好處,不用和瑪麗一樣動手去做。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馬克思享受成人生活的好處時,也承擔著成人世界的壞處。這種壞處可以是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包括不完美的自己,比如他有精神病。

馬克思的世界與瑪麗一樣充滿著不完美,他有兩臺電視機,小電視機有圖像沒聲音,大電視機有聲音沒有圖像。

他的世界在觀眾眼裡與瑪麗一樣枯燥乏味,處於一種詭異的平衡中。

這種平衡是建立在馬克思失眠、暴食,養一條叫做亨利的金魚之上,如果平衡被打破的話,那麼一定是金魚死了,這時馬克思就得趕快買一條新的金魚,越早越好。

成年人都有一座自以為堅固的堡壘,成熟世故已然攻其不破,唯有純真才能令其轟然倒塌儘管馬克思小心維護,馬克思的平衡還是被打破了。

有一天他收到了小女孩瑪麗的一封信。

《瑪麗與馬克思》孤獨的人並不可恥,友情其實是在尋找另一個自己

瑪麗的信

信中瑪麗用她特有的純真口吻,在馬克思面前毫無保留的展示了自己,自己的愛好,自己的困惑。小女孩的意外來信,也把隱藏在馬克思記憶深處的痛苦挖了出來,讓馬克思焦慮的同時不得不再次重新面對自己,他彷彿在瑪麗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童年,看到了自己蠢到不行的青春期悸動。於是馬克思陷入了恐慌之中。

在凝視窗外十八小時後,馬克思還是鼓足勇氣給瑪麗寫了回信,他開始戰勝自己的不安,與瑪麗一樣毫無保留的告訴瑪麗自己是一個,肥胖,單身、獨居的精神病患者。

於是並不完美的他們,成為了朋友,他們的友情在書信的一來一間逐漸升溫,有了第一封信也有了第二份信,期間穿插矛盾與衝突,不變的仍然是他們友情的那種純潔與坦誠。


《瑪麗與馬克思》孤獨的人並不可恥,友情其實是在尋找另一個自己

03我對於瑪麗與馬克思友情的思考

影片最後的鏡頭是整部影片最煽情的一幕,多年後瑪麗終於鼓足了勇氣去找馬克思,可進屋才發現馬克思已經安詳的坐在沙發上離開了這喧囂的塵世。

馬克思的身上,正是用來辨識表情的小冊子,看來他已經做好迎接這位老朋友的準備了。馬克思在房間的屋頂上貼滿了來自瑪麗這麼多年以來的信件,他們工整並且完好無損的晾在那裡,一目瞭然,就像時間從面前靜靜走過一般,而那架古老的打字機也永遠的成為了他們友誼的象徵,坐落在窗口的陽光下。此時瑪麗看著這一切,淚流滿面。


《瑪麗與馬克思》孤獨的人並不可恥,友情其實是在尋找另一個自己

瑪麗寫給馬克思的信

鏡頭緩緩推進,天花板上掃過了瑪麗寫給馬克思的每一封信。這時旁白馬克思的話在耳旁緩緩響起: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我想在兩個人通過書信惺惺相惜的交流心事過程中,他們早已明白什麼是愛,並且實踐的比一般人更加偉大,更刻骨銘心。

與此同時,這讓我想起了馬克思之前寫給瑪麗的信,馬克思曾經期待與瑪麗相見:

“我原諒你是因為你不是完人,你並不是完美無暇而我也是,人無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門外亂扔雜物的人,我年輕時想變成任何一個人除了自己,伯納德哈斯豪夫醫生說如果我在一個孤島上,那麼我就要適應一個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說我必須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點和我的全部,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缺點,它們也是我們的一部分然而我們必須適應它們,然而我們能選擇我們的朋友,我很高興選擇了你。

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一條很長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潔,而有的像我一樣,有裂縫香蕉皮和菸頭,你的人行道象我一樣,但是沒有我的這麼多裂縫。

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會相交在一起,到時候我們可以分享一罐煉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魯迅說:“所謂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我想馬克思正是因為自己的生命是個悲劇,所以才不希望瑪麗走上與他相同的道路吧。

瑪麗與馬克思的故事無疑是個悲劇,但悲劇之餘故事也有它一定的價值。通過電影我們明白了友情的一種方式,並不一定要臭味相投式的彼此吸引,孤獨可能剛開始會成為友情開始的理由。但更多的時候,能維持一種長久的關係,更需要彼此靈魂上的共鳴。

瑪麗與馬克思他們間就有這種共鳴,基於對彼此命運與性格的理解,他們才能成為最好的朋友。歷史中基於這種共鳴,關於最好的朋友有很多種表達方式,比如高山流水這個典故中的伯牙與鍾子期。

又或者是古文《記承天寺夜遊》中的蘇軾與張懷明: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那裡沒有月亮啊,那裡沒有竹柏啊!只是少了你我兩人,是友情撫平了蘇軾的貶官生活中的苦悶與煩躁,也是友情在人生漫長的歲月中,給伯牙送來了懂他琴音的知音。

我想盡管馬克思已經死去,但瑪麗不會後悔與馬克思的相識的。在小女孩無數個被窩寫信的日子裡,那個精神病患者怪蜀黍馬克思,早已成為了她性格中的一部分,陪伴她一起成長,彼此分享生活中的感動與喜悅。

人的一生能有這般美好的回憶便足夠了。


《瑪麗與馬克思》孤獨的人並不可恥,友情其實是在尋找另一個自己

總結一下:

生命是偶然的邂逅,死亡也是生命的必然結果。儘管這樣,當有一天我們老去回首往事時才會發現,友情是平淡歲月中的美好回憶之一。

或許我們的友情開始的時候出於臭味相投式的彼此吸引,但友情維持的時間越長,就越需要需要雙方靈魂上的共鳴。

可能我們生活中的友情沒有瑪麗與馬克思那樣充滿傳奇與戲劇化色彩,但並不代表我們不會有那種真摯而又穿越時空的友情,人生能有一知己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