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戰"疫"丨嚴弘:意外衝擊可讓我們更專注於解決經濟結構內在問題,避免因人為指標拖延改革進程

經濟戰

經濟戰“疫”訪談(七)

編者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來勢洶洶,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備受各方關注。為全面評估疫情對經濟可能產生的影響,並對恢復生產、穩定經濟提出政策建議,證券時報記者採訪了來自科研院所、高校和市場機構的多位經濟學家。系列文章將陸續刊發,敬請垂注。

经济战

“改革開放40年成就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實事求是。正是這種意外的衝擊使得我們對經濟增長是否需要保六的爭論不再重要,讓我們能夠更直接、及時地專注於解決經濟結構的內在問題,避免為了達到一些人為的指標而拖延結構性改革的進程。”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SAIF)學術副院長、中國私募證券投資研究中心主任嚴弘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關於當前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時這樣表示。

嚴弘認為,在疫情的影響下,一些本就處境艱難的民企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而這些企業中有多少能夠渡過難關將影響經濟反彈的力度。對於如何更加切實地幫扶中小微企業,嚴弘表示,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必要措施,但政策的具體實施則決定了其成效。政策的目的是要補充而不是替代市場機制的作用,以保證企業有足夠的元氣參與市場競爭。

對於長期經濟表現,嚴弘持有樂觀態度,並看好資本市場發展。他認為,只要我們抓住危難中蘊含的機遇,通過政策措施為中小企業雪中送炭,並銳意推行經濟結構改革,穩步推進金融開放,那麼中國經濟的快速復甦是可以預期的,這也將助推資本市場的發展。

如何幫成長型企業渡過難關將影響經濟反彈增速

證券時報記者:您認為疫情對經濟會帶來哪些影響?

嚴弘:目前從專業人士的解讀來看,這次疫情來勢洶洶,傳染性強。雖然在疫情初期出現一些延誤和混亂,然而在舉國發力之後,即使有春運時機複雜性的疊加,疫情還是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控制。從對經濟的影響來看,各地春節假期的延長為第一階段的防疫工作帶來了時間,但也使整個經濟的很大部分運轉出現了少有的停頓,這必然會影響近期的經濟數據。

首當其衝的是服務行業,尤其是服務業當中的中小企業會受到較大影響。正常情況下,春節期間消費者在餐飲、娛樂等方面會有較大開支,對不少商戶來說,春節期間的收入在全年營收中有著較高佔比。而今年春節期間,受疫情影響,大部分商戶處於歇業狀態,即使是勉強正常營業的商戶,基本也是門可羅雀,而他們還需要承擔租金、水電、工資等成本。旅遊和交通行業也遭受重創,春節假期原本是出行黃金週,但今年大部分居民都選擇了“閉門不出”,各旅遊景區基本都採取了封閉措施,大批次鐵路和航班取消,春運旅客運輸量下降了35%。這些遭受直接衝擊的行業,可能已經有幾千億損失。

其次,春節假期延遲和復工時間延後會對製造業造成較大沖擊。一方面,休假期間仍需照常支付員工工資、場地租金等費用,另一方面,不開工就無法帶來生產收入,會對企業帶來財務上的影響。此外,有些企業還有積壓的訂單,尤其是一些有出口貨品訂單的企業,若仍需如期交貨,則面臨較大的交貨壓力,有潛在的逾期違約風險。

雖然過往的經驗預示著相當部分的國企和大型民企應能順利熬過這一關口,然而,對在過去一兩年中處境艱難的民營企業來說還是會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如何幫助扶持企業渡過難關,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下一階段的經濟反彈的速度。

政策是補充而非替代市場機制,普惠和精準應雙管齊下

證券時報記者:您提到了中小企業面臨較大的壓力,為了幫助企業度過難關,各部委和一些地方政府已經出臺了一些政策措施,您認為要切實幫助到小微企業,政策發力如何能夠更加精準?

嚴弘:

目前中央和各地政府都在出臺一些政策措施對企業予以支持,人民銀行也保持寬鬆的貨幣政策以提供市場所需的流動性,這些都是在這一非常時期所採取的必要措施。但是如何去具體落實和實施,則會決定這些政策措施的成效。

我建議政府應在疫情防控、醫療救治及後續保障方面加大開支和完善調配管理,保證醫療機構的補給和醫務人員的獎勵,減少患者後顧之憂,確保感染者主動就醫,降低疫情的延續影響;對受疫情和假期延長影響明顯的企業從稅收和補貼方面予以暫時的扶持,把握好普惠政策和精準措施的結合。比如,臨時延長的假期中的用工和租賃費用是為滿足公共衛生防疫的政府要求而產生的,對企業經營是額外成本,應由政府代表社會利益來承擔。

在貨幣政策方面,央行已在減低市場利率方面有所動作,並出臺3000億元特別貸款基金。我覺得央行還可以通過定向降準,鼓勵銀行為企業實施暫時的減息或免息,進行必要的債務重組,以減少這些企業短期流動性壓力。

我想強調的是,這些政策的目的是要補充而不是替代市場機制的作用。在任何時候,都會有一些經營不善的企業遇到困難、甚至被淘汰出清,現時的特殊時期更會如此。這些政策不是為了保護這些企業,而是在市場上出現系統性困難時出手救治,解決系統性問題,以保證大多數企業有足夠的元氣在市場中競爭。

證券時報記者:目前中小企業對於減稅降費的呼聲很高,實際上,去年以來對於企業稅收等已經有了較大力度的減免,且財政本已面臨較大壓力。是否有進一步減稅降費的必要和空間,財政幫扶力度應如何把握?

嚴弘:如何把握幫扶性政策的尺度和力度是一個複雜棘手的問題。實際上,普惠性政策很容易一刀切,真正能享受到優惠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數量相對有限,政策效應很容易“打折”。對政策制定者而言,並不希望“一刀切”,但要區分篩選出真正需要和值得補助的行業和企業並不容易,還要注意避免引起更多的道德風險。就財政政策來說,“減稅”幫助到的只是能夠產生盈利的企業,而“降負”惠及到的是可能甚至已經有虧損的企業,通過降低負擔,或許能夠幫助這些企業扭虧為盈。

普惠性和精準性兩方面政策雙管齊下能夠幫助到相當一部分中小企業。這樣一場衝擊必然會在市場上大浪淘沙,一些本身就存在經營問題的中小企業如果被淘汰也很自然。現在要做的是儘量讓經營狀況良好、只是因為流動性問題而遇到困難的公司得到相應幫助。

落實到地方層面,目前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已出臺了專門的針對受疫情影響的中小微企業的幫扶措施,在減輕中小企業負擔、加大金融支持、保障生產運營方面有比較詳實的安排。在二線城市中,蘇州也已經有了紓困中小企業的“惠企十條”,是一個很好的可以借鑑的樣板。

疫情或可進一步弱化對GDP增速的過度關注

證券時報記者:受疫情影響,目前對一季度的經濟發展情況普遍比較悲觀,甚至有預測將影響GDP增速下調1%,您對此有何看法?

嚴弘:這次疫情是一次意想之外的衝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或可幫助進一步弱化對GDP增長率的過度關注。這次疫情中服務業首當其衝,而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過半,所以對整體的經濟指標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改革開放40年成就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實事求是。正是這種意外的衝擊使得我們對經濟增長是否需要保六的爭論不再重要,讓我們能夠更直接、及時地專注於解決經濟結構的內在問題,避免為了達到一些人為的指標而拖延結構性改革的進程。

實際上,政府近年來一直在強調弱化GDP指標的指導作用。去年我國GDP已接近一百萬億元,如果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有1個百分點,損失就將近一萬億,這也必然會影響到全年的經濟增長率。在此情況下,實際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將對GDP的關注,更多地轉移到保民生、保健康等領域,在盡全力控制疫情的同時,更加有力地保障民生領域不受影響並爭取實現平穩較快發展。

在實際中,為了實現穩增長的目標,有時候會推遲經濟結構改革的步伐。假如我們對GDP最後增速是低於5%還是高於6%的關注被弱化,則有助於更加切實地關注經濟結構的調整。如果我們能夠抓住這個時機,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則有助於夯實下一步發展的根基。

需保持改革方向和結構調整

證券時報記者:您認為疫情對資本市場會有怎樣的影響?

嚴弘:人們曾擔心世界衛生組織將此次疫情認定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情況”會對股市帶來負面影響,2月3日A股復市時的大幅調整也讓很多人揪心,甚至提出重新休市的建議。然而,歷史上的類似事件或可給我們提供一些鏡鑑。在世界衛生組織於2009年將H1N1病毒疫情認定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情況後,對當時剛剛經歷了全球金融危機又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墨西哥和美國來說,真可謂雪上加霜。但是,雖然這場疫情至2010年3月單在美國就造成超過一萬人的死亡病例,卻並未對這兩個國家的經濟帶來長久的影響,墨西哥的股市2009年反而迎來了牛市,而美國則因為金融危機之後的復甦和經濟結構的演變經歷了超過十年的股市長牛。

儘管歷史不一定會重複,但經濟發展的邏輯應不會改變。疫情來臨之前,市面上對今年股市的走勢普遍持較為樂觀的態度。雖然短期內,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會對中國經濟帶來負面影響,但只要我們抓住危難中蘊含的機遇,通過政策措施為中小企業雪中送炭,並銳意推行經濟結構改革,穩步推進金融開放,那麼中國經濟的快速復甦是可以預期的。而中國股市的機會也是與經濟掛鉤,與市場體系的發展相連。

證券時報記者:您對市場的長期表現還是比較樂觀的,能否談一下您認為有哪些積極因素能夠支撐基本面平穩向好?

嚴弘:首先,中國經濟體量大,有巨大的市場規模,消費增長勢頭強勁,消費升級需求旺盛,且經濟一直運行在平穩的軌道上,有較強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從資本市場來看,去年底時,大家對今年的市場預期普遍樂觀,這既是基於對經濟發展趨勢的良好預期,也是出於對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看好。另外,金融方面的改革尤其是金融對外開放,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在疫情期間的春節後開市以來,外資仍保持大幅淨流入態勢,也表明了對A股市場的信心。基於這樣的大的邏輯,只要疫情能夠得到及時控制,並且經濟保持改革方向和結構調整趨勢,市場會有很好的表現。

資本市場自身的改革尤其引人注目。科創板的推出是中國資本市場一個里程碑式的改革,其實施的註冊制經驗成熟後,即將在其它市場板塊推行,目前已經可以預期的是創業板也將實行註冊制。新《證券法》很快將於3月1日起正式施行,再加上一系列監管配套措施如果得以實施的話,對整個市場的發展會起到非常正面的推動作用。

《資管新規》最終的落地實施也是重要的積極因素。雖然目前很多機構仍處於過渡期,而且在轉型過程中必然會有短期陣痛,甚至因為疫情影響時間表可能會推遲,但是如果真的能夠按照新規既定的思路和方案,將原來不可持續的資管模式轉變為更加現代化、更加國際化、更加通用和可持續的模式,則會極大地助推資本市場發展。

證券時報記者:外資近日表現搶眼,隨著金融對外開放程度加深,外資包括外資機構在A股發揮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大,您認為這會對A股帶來怎樣的影響?

嚴弘:海外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的意願都十分強烈,去年已經有不少機構加快了佈局中國市場的進度。通常,外資機構進入中國一開始都是以資產管理業務為主,這就意味著隨著金融業開放力度加大,近一兩年可能會形成一個外資流入的小高潮,最先受到利好的可能就是資本市場。但外資金融機構的影響不僅體現在資本運作和資產管理層面,外資機構的運營管理模式、治理結構等對於國內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也具有參考意義,尤其是能帶來更多國際化的標準,更加市場化的定價機制,能夠拓寬國內公司的視野,推動形成更加國際化的競爭環境。另一方面,外資機構的進入這一行為本身就是對中國市場未來發展前景的正面肯定,有著很好的正面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