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版的馬丁·伊登

意大利導演皮耶特羅·馬切羅把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小說《馬丁·伊登》改編成電影,會是什麼樣子呢?《馬丁·伊登》是一部半自傳小說,裡面有傑克·倫敦早期在美國奮鬥的影子,描述的是19世紀的生活,而皮耶特羅·馬切羅把故事背景設定在意大利,也許,他試圖講述意大利版的馬丁·伊登奮鬥史。這足以引起我們的興趣。

讀碟 | 意大利版的馬丁·伊登

馬丁確實在為改變自己的命運奮鬥著。他是一個在海上漂泊的水手,文化程度不高,連小學也沒有畢業,同時,身無分文,寄居在姐姐家,算是社會底層人士。但是遇到富家小姐伊琳娜,她借給他書看,其中有法國詩人波德萊爾的詩集,他還到舊書鋪一口氣買了十本書,在大海上航行的時候,如飢似渴地閱讀。他在給伊琳娜的信中寫道:“我就像一個貪婪的漁夫,把陌生的詞彙記在本子上,然後把它們變成我的朋友,我的玩伴,一有機會,就用這些詞描述我眼前的景象。”他開始寫詩。由於船的發動機嚴重受損,被解除勞動合同後,他到處找工作,在鑄造廠當過苦力,最後還是失業。當看到報上一個徵稿啟事,他萌發當一個作家的念頭。於是,不斷寫作,投稿,退稿,和姐夫關係弄僵,不得不在鄉下租房創作。在幾乎絕望之時,有一天,他終於收到了小說被錄用的通知。從此,一發不可收,漸漸地成為知名作家。

不可否認,馬丁的奮鬥跟愛情有關,他和伊琳娜算是一見鍾情。伊琳娜美麗、有教養,會彈琴,會畫畫。馬丁讀書、寫作,全是為了伊琳娜,他想成為她那樣的人,像她一樣說話,像她一樣思考。但他們因出生、地位、身份不同,一開始就出現不同的看法,後來他們之間的鴻溝越來越深。伊琳娜認為,馬丁必須受教育,學完課程。在馬丁因入學面試基礎知識太差被拒、立志寫作後,伊琳娜堅稱,馬丁應該掌握謀生的技能,併為他介紹坐辦公室的工作,馬丁並不願意。由於他的經歷,所寫的小說,都是反映窮苦人受苦的生活,伊琳娜覺得,他寫得太粗糙,作品裡太多死亡,太多痛苦。馬丁在寫作的同時,還閱讀哲學書,比如斯賓塞的著作,接受了社會進化論的理論,崇尚個人主義,而伊琳娜一家信奉的是自由主義。伊琳娜的母親看不起剛剛學會閱讀就想寫小說的馬丁,阻撓女兒和他的交往。在一次聚會上,馬丁和他們爭論,憤而出走,伊琳娜也和他斷了關係。

影片前一個半小時,可以說是馬丁的奮鬥歷程,後半個小時,展現的是他成名後的沉淪、頹廢、空虛和幻滅。在一個新書發佈會上,馬丁有點惱怒:“我寫的東西,以前沒人喜歡,現在滿大街都是;那些以前不喜歡我作品的人,現在卻熱衷於追捧我。”當伊琳娜跑來乞求原諒,希望贖回背叛的愛時,馬丁無情地說:“我厭惡生活,曾活得如此炙熱,現在卻心如死灰。如果我還有渴望,我會擁有你,但很確定,現在我絲毫沒有渴望。”他不要生活,不要愛情,不要寫作,在電影末尾的夕照裡,投入絢爛的大海,消殞了自身,這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馬丁的扮演者盧卡·馬裡內利前後判若兩人的表演,很是精彩,他因此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應該是實至名歸。

這部電影,用16毫米膠片拍攝,畫面精美,具有顆粒般的質感,但手持攝影,晃動中又帶來一種飄忽感。導演據說是拍攝紀錄片出身,電影中大量穿插老舊的檔案、資料片段,增加了懷舊感,比如馬丁小時候和姐姐的跳舞畫面;有時,這些片段,又是人物的心理意識投射,比如馬丁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比如自殺前的馬丁看到過去馬丁的背影;這些片段,可以是馬丁讀哲學書時,對內容的形象詮釋,也可以是馬丁寫小說時,對內容的形象呈現。這些片段,具有不同色彩,有時是藍色,有時是褐色。豐富的導演手法,讓一部名著改編電影,擁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令人讚歎。(劉偉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