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刻意练习,你也可以成为“天才”

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够10000小时,会成为天才吗?

举个例子,我们平时吃饭。饭人人都爱吃,我们很多人自称为吃货,对美食有狂热的喜爱。

我们给吃货算个账。我们每个人,每天花在吃饭上的时间,至少花费2小时。

坚持刻意练习,你也可以成为“天才”

2小时*365天*80年=58400小时,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一生中大约有将近6万小时都花费在吃饭上。

这相当于6个1万小时定律,可是我们就成美食家了吗?没有吧!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吃饭的动作,太没技术含量了!

你想想,吃饭的动作不过是拿筷子,选菜,夹菜,提起,塞入口中,咀嚼,吞咽。

坚持刻意练习,你也可以成为“天才”

这一串动作,是我们对食物的本能反应。完全不需要技巧和方法,就能轻松完成。

所以这些将近6万小时的练习,经验值也只是0。

真正的天才式刻意练习,是非常不爽的,我们再来看一下莫扎特的例子。众所周知,莫扎特7岁演奏小提琴所具备的完美音高惊艳了观众。7岁的孩子,不过还是在父母宠溺下什么事都不懂的孩子,但莫扎特的父亲已经对他进行了长达3年的专业音乐训练。

莫扎特在父亲的指导下,4岁时就开始学习小提琴、大键琴以及更多的乐器。父亲不仅教他演奏多种乐器,还让他欣赏和分析乐曲,鼓励莫扎特自己作曲。

坚持刻意练习,你也可以成为“天才”

更巧合的是,莫扎特的父亲用同样的方法使莫扎特的姐姐也成为一名音乐家。

原来呢,莫扎特的父亲不仅是一位作曲家也是一位音乐教师,他专门撰写了一部用于发掘儿童音乐才华的培训书籍,对莫扎特和莫扎特的姐姐从小就开始进行音乐的熏陶与训练。换句话说,如果莫扎特从没接触过音乐,是无法培养出完美音高能力的。

莫扎特的音乐才华不过源于刻意练习和长期的训练,我们每个人通过刻意练习也是可以成为天才的。你可能会说,莫扎特和她姐姐本身就是天才,我们平常人比不了。

坚持刻意练习,你也可以成为“天才”

《伤仲永》里,仲永算是一个天才了吧。世代务农的仲永从5岁能写诗,竟然从没接受过任何训练。不过其父为了赚钱,带仲永到处走秀、表演,放弃诗歌学习。

11岁,仲永的作诗天份大幅退化。19岁,仲永作诗天分尽散,变得跟普通人一样。所以呢,不要拿没有天分,安慰不肯努力的自己了。

回到我们吃了将近6万小时的饭,却没有成为美食家的问题上来。我们的吃饭的标准不过是5个0吧!0门槛,0知识,0经验,0技术,0逻辑。

坚持刻意练习,你也可以成为“天才”

所以在吃饭上花再多时间,离美食家都是隔着一个银河系。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成为美食家呢?

很简单呀,在吃饭上加难度就可以了。除了吃本身带来的体验,多想一想食物为什么好吃?为什么不好吃?甚至可以延伸到食材、食谱、食法、食系、食物背景、食物故事。这样有意识的练习下来,就会慢慢向美食家靠拢,这种练习习惯,其实是大脑里的回路在起着作用。

数10年来,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天生带有一些极其固定的回路,这些回路决定了能力与创造力,大脑对这些回路要么不适应,要么十分适应。

如果想改变这种能力,则需要一定程度的训练,将天生或后天培养的才华充分提升。世界上哪有什么天才啊!所谓的天才不过只是更懂得利用大脑的适应能力,通过更专注的训练促使大脑回路发生改变,慢慢变成天才式人物。

坚持刻意练习,你也可以成为“天才”

艾利克森教授经研究发现:大脑回路的天才式训练呢,年龄越小开始,效果越好。比如说将一根刚刚长出的幼枝稍折弯一点点,树枝的生长位置就会发生重大改变,而长成的树枝即使折弯,这种影响小到可以忽略。

儿童早年经过刻意练习,塑造了大脑多元发育,所以童年是“天才”的淬炼期。

我们成年人虽然错过了天才的“淬炼期”,但刻意练习依然可以带我们走上进阶之路。这3点,大家一定要熟记于心。

第1,唤醒意识:清晰认识到刻意练习,发掘潜能并构筑它。构筑的意思就是要挑战体内平衡,走出自己心理舒适区,把之前不可能做到的事变成可能。

比如说你想把散乱的逻辑想变得有条理和逻辑性,你首先得认识到散乱的原因,然后将原因传输到大脑改变意识,最后就是逼自己用不太舒服的方式进行练习。

坚持刻意练习,你也可以成为“天才”

第2,改变理念:天才并非天生,只是通过重复的刻意练习,这种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适用于各个方面,包括身体爆发力、耐力、意志力、自律能力、学习能力、投入能力等。

第3,持之以恒:练习没有捷径,只有足够多做某件事情,这不是1天2天3天的坚持,而是每1天的坚持。

希望大家在刻意练习中能更快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