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备伐吴,诸葛亮劝不了呢?只是说了一句,如果法正在就好了,主公一定听法正的?

麦子Villa7


引言:

夷陵之战,刘备被火烧连营,败走白帝城。诸葛亮得知消息后叹息:“如果法正在,定能阻止主公伐吴,即便不能阻止主公伐吴,也定不会败的如此狼狈。”

为什么刘备伐吴,诸葛亮劝不了呢?只说了句如果法正在就好了?

下面听笔者一一道来。

为什么诸葛亮说法正在就好了,刘备一定听法正的。

一、法正劳苦功高,深收刘备敬重。

法正在刘备取益州时,投靠刘备,并成功劝说刘璋投降刘备。刘备进取汉中时,法正献计在定军山斩杀曹操得力战将夏侯渊。法正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

法正善谋,其设计斩杀夏侯渊后,曹操评价说:“刘备肯定没有如此谋略,定是他人所教。”足见法正谋略之高。

《三国志》: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陈寿对法正的评价为善奇谋,相当于曹操阵营中荀彧、郭嘉之辈。

《三国志》: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

法正在刘备取益州、夺汉中时立下了汗马功劳。对此《三国志》有一段故事,足于证明法正功高。

法正胸襟偏狭,睚眦必报,曾擅自处死了毁谤他的人。有人把这事儿告诉诸葛亮:“法正在蜀郡横行霸道,丞相您应禀告主公,对法正的霸道行为加以约制。”诸葛亮回答说:“主公在公安时,北面畏惧曹操的强大,东面又害怕孙权的威逼,身边又恐惧孙夫人生变,当时的情景进退两难、狼狈不堪。法正辅佐主公后,使主公展翅高飞,不再受人制抑,如今怎么能禁止法正意气办事呢?”

从中可以看出,法正在刘备发展过程中功劳极大,并得得到了刘备的高度尊敬,对此诸葛亮都畏惧三分!

二、法正为刘备劝谏,刘备全部采纳,并一一应验。

  • 1、刘备听法正计,抓住机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成都。
  • 2、刘璋部下郑度,给刘璋献计利用固壁清野的策略拖死刘备。刘备得知后十分愤怒。法正告诉刘备,刘璋必不会用郑度计。结果正如法正所言,郑度计果不被刘璋采纳。
  • 3、刘备因刘璋部下许靖曾背主献城之事而不用许靖。法正劝谏刘备重用许靖,以示天下爱惜人才。刘备听其言重用许靖。
  • 4、曹操得到汉中后,没趁机进取巴蜀,而是派夏侯渊、张郃镇守汉中。法正见时机已到,劝谏刘备发动汉中之战。
  • 5、法正献计斩杀夏侯渊。

综述,只要是法正所言,刘备都是言听计从。

三、刘备为什么对法正言听计从。

一方面因为法正“善奇谋”,另一方面法正“不以德素称”。

1、法正”善奇谋”

夺益州时围成都,攻汉中时斩夏侯渊,都能体现法正不以常人谋事。

2、不以德素称

“不以德素称”,虽为贬义,也正是刘备所需要的。刘备先前以仁义夺天下,却处处碰壁。昔日陶谦让徐州、刘表托荆州,刘备都委婉推诿。今日面对汉室之后的刘璋,却不在心软;借孙权荆州南郡为可以厚着脸皮不还,这使刘备尝到了“假仁义”的甜头。

相对于刘备的“假仁义”,法正是毫不遮掩。例如法正背叛刘璋,还毫不遮掩说服刘璋投降刘备;对于诋毁自己的人也毫不客气的除掉。

刘备的“假仁义”碰到了法正的“真无义”,自然惺惺相惜!

如果法正在,定能阻止刘备伐吴。也从侧面暗示了诸葛亮可能没有劝谏刘备伐吴。

笔者翻遍《三国志》,没找到有诸葛亮劝谏刘备伐吴的记载,只有诸葛亮的事后感叹。史书上劝谏刘备伐吴的人有,不过不是诸葛亮,而是是赵云、秦宓。

笔者认为诸葛亮没有劝谏刘备伐吴。

原因如下:

1、诸葛亮清楚刘关张三人情深义重,自知劝不动刘备。

2、刘备集团内好多人家眷在荆州,众心难违。

3、荆州是诸葛亮战略规划中重要的一部分。刘备伐吴,符合诸葛亮的战略规划。

4、诸葛亮的弟弟诸葛瑾在东吴,诸葛亮为了避嫌。

5、诸葛亮身居丞相要职,在没有把握能拦下刘备的情况下,公然出面阻止刘备,会影响刘备伐吴军心。

6、诸葛亮认为刘备伐吴,即使不能胜也不会伤到蜀国的根基,只是结果出乎预料。

所以诸葛亮可能没有劝谏过刘备,因此才感叹如果法正在一定能阻止刘备伐吴。

为什么法正一定会阻止刘备伐吴呢?法正口直心快,无所避讳,并且法正能以大局处谋略。所以法正肯定会出面阻止刘备。

综述

法正能以能大局处谋略,却不计小节。所以刘备伐吴,法正定会出面阻止;刘备对法正言听计从,所以法正即有可能拦下刘备;观法正计谋,出其不意,一招制胜,所以即使法正拦不下刘备,刘备也不会败的如此狼狈。

《三国志》


童眼看世界0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也就是称帝的当年七月,刘备决定了伐吴的国策,面对这一决定,赵云等多数臣下都再三劝阻,认为当前大敌是曹丕,而非孙权。可刘备根本不听,与此同时,孙权派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向刘备求和,刘备断然拒绝。那么作为当时的蜀汉二把手丞相诸葛亮为何不劝阻呢?在刘备兵败退往白帝城后说了这样一句话“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那么如果法正在,刘备就一定会法正的吗?

先说前面的诸葛亮面对刘备伐吴的决定劝谏了没有?为何不劝阻?

正史记载里并没有表明诸葛亮的真实态度,我们只能依据史书上的记载大胆推测,依据诸葛亮的治国方针是主张联吴抗曹的,毕竟曹魏势大,非一家可以与之匹敌,所以可以猜测诸葛亮内心里是不赞成刘备伐吴的,但为何诸葛亮不劝谏呢?

一是刘备对关羽被东吴所害和荆州被袭取表示愤怒,要对东吴进行报复,加上张飞于不久后手下所害(手下把张飞首级献给了东吴),张飞与关羽皆是蜀汉的名将,这二人的被害更是加深了刘备的愤怒,出兵东吴势在必行。
车骑将军张飞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见《三国志先主传》
二是因为在刘备提出伐吴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人劝阻过了,诸葛亮再去劝阻也是一样,很有可能招致刘备的反感,毕竟如果群臣都把刘备孤立的话,对刚建立的蜀汉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巨大隐患,所以位居丞相高位的诸葛亮看清形势,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赞同也不反对,保持了一个中立的态度。

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见《三国志法正传》。

三是诸葛瑾与诸葛亮的兄弟关系 正史里记载兄弟二人虽然各位其主,但从来都是公事公干,从不私底下过多交往,而东吴孙权就是派了诸葛瑾来求和,诸葛亮在这关键时刻,不得不避嫌,不好对这求和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结果也是刘备不同意。

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见三国志先主传》。

再来说下为何诸葛亮说了若法正在世,刘备就一定会听法正的

在刘备夺西川的过程中,张松、庞统和法正这三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张松后来因勾结刘备事情泄露被刘璋所杀,那么剩下庞统和法正就是刘备军事上的谋主,是一等一的顶级智谋之士。庞统为刘备取西川的上中下三计,可惜在攻打雒城之时被流矢射中身亡,只剩下法正一个谋主,法正不仅帮助刘备成功拿下了成都,更是力荐刘备趁着曹操刚拿下汉中之际,没有攻打蜀地的时机去争夺汉中,并在汉中之战中屡献奇谋,帮刘备成功拿下汉中。

刘备与法正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几件事见分晓

1.在刘备在即将进入成都时,许靖投降刘备之事被发觉,刘备以背主之事不加以重用,但经过法正的一番言词就对这种有名无才学的人加以重用,可见法正之言在刘备心中的分量。

2.就是法正的官职和身份。刘备命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在外统领都城及京郊地区,在内则是刘备的谋主之身份。

3.有了法正之后,使刘备展翅飞腾,不再受人制抑,这是诸葛亮所说的,面对法正的自私和有些横行霸道,有人检举向诸葛亮检举法正,但诸葛亮却说刘备非常信任和喜爱法正。

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亮又知先主雅爱信正,故言如此。见《三国志法正传》。

4.法正建议刘备趁着曹操拿下汉中而不图巴蜀,分析得出曹操有内忧才这样,力荐刘备出兵争夺汉中,并在汉中定军山出谋斩杀夏侯渊,曹操听闻法正的计谋后,也感慨为何自己得不到这样的人才。

5.孝直避箭的事迹。刘备与曹操交战不利,应当退军,但刘大怒不肯退军,无人敢劝阻,法正有办法,当时箭矢如雨,但法正不顾危险跑到了刘备的前面,刘备着急的喊道让法正避箭,最后刘备听从了法正撤退的建议。可见法正在紧急关头总是有办法让刘备听他的哈。

结语:可惜的是法正在刘备拿下汉中的第二年就去世了,这对刘备阵营是个非常大的损失,凭着法正奇谋画策和刘备对其的信任,如果法正活着,必能根据形势来劝谏刘备要不要伐吴,就算伐吴,法正随行,伐吴之行也不会有此惨败。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紫气东来,如果觉得写得还可以的话请留个赞、关注一下我哦!

如果有不同的看法,欢迎下方留言一起讨论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221年,一方面为了给关羽报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夺取荆州,刚刚称帝的刘备下令大举伐吴。这件事遭到了群臣的反对,但是刘备根本不听劝,就是要干。是诸葛亮这样的近臣也劝不动吗?其实,诸葛亮根本就没有出面劝阻刘备。

像赵云等人都看出此举太过冒进,诸葛亮没有看出来吗?他又为何不加劝阻呢?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诸葛亮不想劝阻。

自刘备三顾茅庐以来,正是得到诸葛亮的“隆中对”,才能顺风顺水,借荆州、取益州,据有汉中。这一切似乎看起来都是诸葛亮当年在茅庐中想出来的方略,可是刘备和诸葛亮并不单单是主公和谋士的关系。

刘备取益州,是用张松、法正之谋,随行的是庞统,诸葛亮此时被留在了荆州。刘备取汉中,用法正之谋,诸葛亮此时被留在成都。这是像陈寿在《三国志》评价诸葛亮的一样,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所以说诸葛亮虽不跟随刘备作战,但其重要性丝毫不逊色于法正等人。

那么在法正、庞统死后,诸葛亮已经是刘备唯一的重要谋士了,诸葛亮为何不像赵云等人劝阻刘备伐吴呢?

刘备伐吴虽然打着的旗号是为兄弟报仇,但政治目的却是为了荆州。刘备和孙权为何死抓荆州不放呢,甚至还兵戈相向,那是因为荆州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就是要刘备占荆州、益州,等到天下有变,再从两地派兵北上伐魏,以图天下。可是荆州的丢失,就好像拳击手少了一个拳头。而刘备伐吴就是想拿回这只拳头。

荆州丢失后,蜀国只能被封闭在三峡以西的四川,向东出兵,与吴、魏作战都将遭到很大的阻力。所以诸葛亮也希望能夺回荆州,来继续实行隆中对的战略方针。至于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后,诸葛亮痛心地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不免有点事后诸葛亮的意思。实际上就算谁在,我相信刘备还是要打的,只有打了才能知道能不能夺回荆州,不然只能被压制在巴蜀之间。


邯郸醉


刘备征伐东吴,为关羽报仇,但更大政治目的是为重新夺取荆州。荆州本是刘备暂借东吴的栖息地,应属东吴土地,刘备明借实占,夺得益州后更是让关羽镇守荆州不还。荆州的重要战略意义使东吴感到非夺回不可,因此,东吴与蜀汉,为荆州之事,必有一翻争战。东吴杀关羽夺荆州后,等于割去刘备复汉大业的一臂,刘备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但荆州本是借东吴的,明着说要夺回荆州,显得名不正言不顺,只能以为关公报仇的名义征伐东吴。本来东吴和蜀汉合起来尚不及曹魏,两家再起兵端闹不和,自然有鱼蚌之害,得不偿失。蜀汉不少朝臣谏阻刘备,也许诸葛亮也会谏阻吧,但都没有谏阻得住,刘备悉起精锐伐东吴,最终招致夷陵之败。事后诸葛亮在为什么没及时阻止刘备伐东吴一事上,只说了一句,如果法孝直在,必不令东行。为什么诸葛亮会如此说呢?诸葛亮为何就阻止不了刘备伐吴呢?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荆州是战略要地,是实现隆中对策的重要一环。诸葛亮可能也谏阻刘备了,但刘备以诸葛亮当年提出的隆中对策以对,诸葛亮自然无语,或提出的谏阻伐吴理由无力。其二,诸葛亮有避亲之嫌。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在东吴做事,诸葛亮如果极力谏阻,就有废公为私的嫌疑。其三,诸葛亮直接参与军事行动少。自诸葛亮跟随刘备后,一般都是刘备领兵在前线打仗,留诸葛亮在后方做后勤留守备战工作。赤壁之战、益州之战、汉中之战,诸葛亮直接参与军事行动的不多,也许这时刘备还没有充分了解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感到诸葛亮做事太过谨慎,更适合留守备战练兵做后勤保障,至于对前线征战撕杀,战争机遇把握,也许他刘备更胜一筹。正是基于这三点原因,刘备坚拒了诸葛亮及一些朝臣的谏阻,出兵伐吴,才招致了夷陵惨败。那么法正为什么能劝阻刘备东征呢?法正自跟随了刘备,一直帮刘备参赞军事作战,在取益州夺汉中的实战中,法正一直在前线与刘备并肩作战,刘备也许对法正的分析研判军情很佩服,史料上也说法正算无遗策,类似郭嘉一类的人物;也许法正很了解刘备的弱点,他深通怎样劝止刘备的方法。好像是在汉中之战时吧,一次刘备率军强攻曹军阵地,曹军迎面箭射如雨,刘备却坚执不退,冒着中箭的危险,指挥士卒强攻。很多人劝刘备撤退,都劝不动,甚至刘备被劝急了,说谁再劝动摇军心定立斩不饶。在此危急时刻,法正赶来了,他了解情况后,马上站在刘备前面,指挥军士作战。敌人箭雨纷纷而至,刘备很焦急地要法正退下,法正不退,说主公尚且不畏生死,自己又算什么?刘备没法,只好同意和法正一起退下来。

由此可见,法正深解刘备为人,别人劝不住的事,法正却是很有一套摆平的办法的,可惜啊,法孝直英年早逝,不然,刘大耳岂能有夷陵惨败?


sunjin72976689


刘备讨伐东吴也是有他的打算,诸葛亮之所以劝不了刘备,是因为此时诸葛亮和刘备在战略上有很大的分歧无法协调。那刘备为什么非要攻打东吴呢?

首先,东吴夺取荆州让西蜀倍感压力,使刘备缺乏安全感。他必须从东吴手里夺取荆州,方能解除东吴。因此,刘备坚持讨伐东吴。而孙刘联盟是诸葛亮一手促成,他更珍惜这个政治联盟。

其次,刘备觉得荆州是夺取天下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荆州这块跳板就很难想汉高祖那样走出汉中,进而夺取天下。诸葛亮也知道荆州的重要性,要不然他不会在《隆中对》中讲到夺取荆州这步棋子。他和刘备的分歧在于何时夺取荆州,他认为此时不应该与东吴结仇,但是刘备坚持讨伐东吴,以借关羽报仇为由攻打东吴。

最后,刘备在汉中击败曹操后,实力大增,信心满满。他觉得此时东吴不是他刘备的对手,趁着实力悬殊的时候讨伐东吴才是明智之举。因此,刘备力排众议坚持讨伐东吴,而且现在讨伐东吴借口很充足,就是为关羽报仇。但是,诸葛亮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此时西蜀的大敌是曹魏,不是东吴。如果曹操趁刘备攻打东吴之时前来偷袭西蜀,那就情况不妙了。所以,诸葛亮坚持反对刘备讨伐东吴。

以上就是诸葛亮和刘备发生分歧的原因,那诸葛亮为什么感叹如果法正在,一定能劝阻刘备的呢?

那是因为法正在刘备心里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军事方面更是对法正言听计从。刘备夺取入川夺取益州时带着法正一起入川,对法正可以说言听计从。所以,诸葛亮才感叹如果法正在一定能劝阻刘备。




历史的陪伴者


一个政权的成功建立需要形形色色的各类人才,汉高帝刘邦开创帝业不仅仅只有萧何、张良、韩信这样的一流人才,同样还有曹参、周勃、樊哙、灌婴、陈平、周昌这样的二流人才。

同样的道理,到了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之际,人才也是决定成就事业的关键因素之一,曹操以拥有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这样的五大谋士,以及张辽、于禁、乐进、张郃、徐晃这样的五子良将,才能成就曹魏政权雄据北方九州的事业。

但是,从人才的角度来看,作为三国开创者之一的刘备,在整个建立事业的过程中却是极度缺乏人才,尤其是谋士以及战略、治国人才,直到诸葛亮的到来,刘备才开始时来运转,一路高歌,整个集团的事业发展也因为诸葛亮的到来达到了顶点,所以才有刘备对诸葛亮的如鱼得水之情。

但是光有一个诸葛亮远远不能满足刘备对于人才的渴望,尤其是刘备把诸葛亮定位为治国人才,当刘备在前方征战时,诸葛亮在后方管理,为前线的刘备提供足够的兵员和粮食,刘备仍然需要谋士一类的人才。

于是凤雏庞统出现了,庞统填补了刘备没有一流谋士的空白,刘备在犹豫取不取益州的时候,是庞统为刘备坚定了信心,刘备在犹豫如何取益州的时候,是庞统为刘备提出具体谋取益州的策略,刘备在犹豫如何攻打益州时,是庞统为刘备提出了上中下三条计策,庞统的出现给了刘备这只老虎如虎添翼的感觉。

自从刘备有庞统这个一流谋士,打仗的水平进步就不是一点两点,而是神速,刘备能够全取益州,庞统是首功,谋士的最大作用就是在合适的时候为主帅提供全理的策略,庞统做到了,可是天妒英才,在刘备夺取益州的前夕,刘备手边唯一的谋士庞统战死于雒城。

刘备一直是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无论是对普通百姓还是刺客,又或者是对自己情同手足的兄弟关羽、张飞,都是一视同仁的,庞统的离去犹如打断了刘备的手足,那种悲痛的感觉不发生自己身上,是难以理解的。

但是,很快法正就填补了庞统留下的空白,成为了刘备身边唯一仅有的一流谋士,法正之才不逊于庞统,从为刘备谋划汉中之战就能看出,法正的到位,让刘备深深地感到温暖和喜悦,而且是发自心底的,如同失恋中的男女再次寻找到了真爱一样,刘备满足了,从此之后刘备就离不开法正了,但是让刘备真正离不开法正的原因却是两人的情投意合。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刘备和法正就是一类人,《三国志》记载刘备的特点是:不喜欢读书、喜欢遛狗骑马,喜欢穿漂亮衣服,喜欢听音乐,喜欢结交英雄豪杰,整个一纨绔子弟、目不识丁的草莽英雄形象,与其他草莽英雄不一样的是刘备礼贤下士、善待下人、恩怨分明。

法正呢,法正是一个真性情的直爽小人,不仅在谋略上料事如神、算无遗策,在性格上恩怨分明、睚眦必报,法正因为直接背叛了刘璋并在暗地里卖主求荣投靠刘备,在道德上首先为士大夫所耻,其实法正这个人其实是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的不惧怕表露自己真实性情的人,这种人就是一个直爽的人,一个能让人看透的实在人。

刘备喜欢的就是直爽的人和有真才实学的人,讨厌的是读书人和拐弯抹角的人,比如许靖,是一个有虚名无实才的人,刘备原本不愿意用这个人,是法正从天下大局出发,劝谏刘备说作为一个君主要用到各种人才,哪怕是只有虚名的人,刘备听从了。

刘备很多时候是一个固执的人,固执劲上来了,劝也没有用,只有法正,法正劝刘备的方法每次都很独特,比如刘备对娶刘璋已故兄长刘瑁之妻吴氏有疑问时,法正举例晋文公逃难到秦国时曾娶了亲侄子晋怀公子圉的妻子怀嬴的故事说动刘备。

刘备在战争中不听劝,执意冲锋,当时箭如雨下,众人都担心刘备受伤,却又不敢劝,法正劝谏的方法很特别,法正直接把自己暴露在箭雨中,挡在刘备身前,刘备反而担心法正了,直接撤退,法正的方法高明多了。

像这种例子非常多,时间长了,刘备就吃法正这一套,遇到事情别人劝都不管用,只有法正劝管用,所以夷陵之战之后,诸葛亮说: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其实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如果法正在的话,肯定能劝刘备不发动东征孙权的战争;二是即使刘备东征孙权,法正也能辅佐刘备,不至于全军覆没。

为何诸葛亮都劝不了呢?很简单,因为诸葛亮也同意刘备东征孙权,必须夺回荆州,荆州是蜀汉政权的基本所在,和统一天下的基石。

诸葛亮之所以说法正能劝刘备,最关键的话在后一句,就是法正如果辅佐刘备出征孙权的话,一定不会失败,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诸葛亮赞同刘备东征孙权,因为蜀汉政权的绝大多数官员和骨士都是荆州系人士,荆州对他们来说,相当重要,即是祖籍地,又是战略要地,同时还是统一天下最重要的基地。

法正作为蜀汉的一流谋士,有很多劝说刘备的办法,即使不劝刘备东征,法正也会有办法让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取胜的。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我们今天就好好地聊聊赵云!以此来回答,那些关于赵云官职及其是否受到刘备重用的相关问题。

姜维说: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 礼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殒身。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从这段说辞中我们暂且不管他多英勇,赵云这个人是经营天下,遵奉法度,执事有班,义惯金石。说明他是一个是非分明的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分的清清楚楚!义惯金石就是坚持对的,反对错误的。

对于赵云,刘备当然是非常了解的。刘备要发动夷陵之战,怎么能去征求赵云的意见呢?仗,必须要打!这个仗肯定是错的,不仅只有赵云看出来了,李严也看出来了,李严没说话。诸葛的态度不用说了,他哥哥诸葛瑾就是接替吕蒙的大都督。

我们都知道,刘备得“汉”国,或者就叫蜀汉,是靠谁支撑起来的?刘备集团早期的班底是关羽、张飞,以及他的亲家糜竺,没有一个士族支持刘备,这样的情况对于刘备来说是致命的。(丞相诸葛)

幸运地是刘备之后获得了诸葛的支持,诸葛的才华对于刘备而言是次要的!!!其背后的荆州士族力量才最为重要。刘备因为有了诸葛,所以获得了荆州士族的支持。荆州士族给了刘备兵源以及粮草,刘备这才有了与曹操、孙权争夺天下的资本。这是什么样的资本呢?说出来都吓人:

(军师庞统)

荆州支持曹操的主要是大士族,如蒯良、蒯越、蔡瑁等。支持刘备的士族还是占大多数,否则,刘备不可能一呼百应,一嗓子喊走十万人。例如:庞德公、诸葛、庞统、刘封、马良、马谡、魏延、宗预、廖化、陈震、蒋琬、邓方、辅匡、廖立、冯习、张南、殷观等;还有黄忠、霍峻、习祯、伊籍、向朗、向宠、杨仪、刘巴、刘邕、赖恭、韩冉、张存、郝普、潘濬等。他们都掌握着刘备的几乎所有的权利。刘备也是非常非常忌惮的!(丞相长史杨仪)

刚开始刘备还能用自己的原班人马来制约荆州士族势力,但之后随着原班人马的老去,如,关羽、张飞、马超等等,荆州士族掌握了朝堂。其实在刘备定都成都之后,就马上着手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汉中太守魏延)

”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虽然暂时平衡了政治势力(应该说是也没有平衡,诸葛代表的荆州势力仍然强大),趋于稳定,但是,随着事态的发展问题越来越严重了!

(丞相蒋碗)

我们看看,入主成都之后,刘备有意无意地疏远诸葛,目的非常明显!他是在故意制衡荆州势力的。制衡的结果却是失败的,怎么了?首先,马超、张飞在下辨惨败,丧失了吴兰、雷铜、任夔等蜀中大将;接着陈式在马鸣阁几乎是全军覆没了,丧失了大量的蜀中军队;定军山之战打得水裆尿裤,充分显示了法正的无能甚至都不如张郃!这让刘备无法接受,黄忠却受到了刘备的奚落:”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一点用都没有!说谁呢,法正。刘备经过汉中之战也是对法正彻底的失望😞!随后,曹操亲统大军来争夺汉中,赵云出战。

这就是益州本土的士族与荆州士族展开的争斗,虽然是有刘备支持,最终还是荆州士族获得了胜利。汉中太守落到了魏延头上。

放眼刘备集团,只剩荆州士族一家独大,刘备对此也是耿耿于怀,这样他打下来的天下就是人家的了。打不打夷陵之战必须要打,错了也要打!

(大司马费祎)

代表着荆州势力的丞相诸葛不用说了;代表着原班人马的赵云自己冒出来了,其实我认为,如果此时赵云要能够坚定的支持刘备发动夷陵之战,那么大将军的地位非他莫属!他应该是制衡荆州势力的最重要的砝码。他的态度甚至能够决定夷陵之战有可能流产?既然有赵云这样的人来制衡荆州势力,我何故要劳民伤财地去打一场赌博式的战争呢?把赵云放在大将军的位置上,不就彻底均衡了吗?可是这位执事有班、遵奉法度赵云,看不出来其中的“奥秘”,一顿大道理正中诸葛的下怀。让刘备彻底的失望了!!!

现在就剩蜀中被打得残缺不全的士族阶层,其代表人物法正,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法正也主张不能讨伐孙权,刘备这个仗就能不打吗?!赵云、法正都向荆州势力妥协了?这个国家到底是丞相说得算还是皇帝说得算?了不得了你们!法正敢支持诸葛吗???

(挟天子以令诸侯)

因此,“如果法正在就好了,主公一定听法正的”,这是说给旁人听滴!这不是心理话。以诸葛才智不会不知道如果法正在,一定会支持刘备滴。

所以刘备托孤,也只能找诸葛亮,除了荆州士族,他别无选择。蜀汉最终沦为一个被荆州士族操控的政权。


公明淏


其实诸葛亮这句话确实是“事后诸葛亮”而不是题主理解的事前,因为诸葛亮后面还说了其他的话,而法正为何偏偏有如此的能力呢?

法正可以说相当于郭嘉和程昱,有奇谋,懂军事,诸葛亮帮助刘备定下的“隆中对”,有一部分是法正帮忙实现的。关羽死后,刘备要报仇,事后惨败,诸葛亮此时才说假如法正在一定能劝住刘备,即便劝不住,也不至于如此大败。因此这句话不是诸葛亮在刘备发兵之前劝的,而是事后败绩后才说的。况且诸葛亮也说了,未必能劝刘备不攻伐孙权,但不至于如此惨败而已。那诸葛亮为何如此自信法正的能量呢?作为刘备时代唯一有谥号的大臣,他的过人之处在哪?

(《三国》法正和张松)

有“备”无患

刘备太喜欢法正了,法正帮他做了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这一点颇有政治敏感度的诸葛亮也完全看得明白,以至于法正明目张胆睚眦必报却不能受到处罚,有人将法正的劣迹举报到诸葛亮那里,但是诸葛亮看在刘备的面子上非常知趣,根本不去追究法正的责任。要知道诸葛亮是出了名的依法治国,严格到令人震惊的地步,诸葛亮敢对法正如此让步,可以说就是刘备喜欢法正的最好体现。

(《三国》诸葛亮)

法正能力全面

除了很好帮助刘备处理事务,更能疏通他治理蜀地的通道。作为“空降”过来的领导,本地人不可能对刘备没意见,本地官僚法正则充当了润滑剂。除了当润滑剂,法正还给刘备的仁义找了很多理由和借口,这恰恰既满足了刘备“仁义”的需要,也符合了刘备的实际利益,主要的事件就是刘备取妻的事情,这妻子不是别人,是刘璋的嫂子,后来的穆皇后。

(《三国》刘备伐吴)

联姻稳局

刘备娶她是有好处的:此女的兄长吴壹早年追随刘璋的父亲刘焉,后来又跟随刘璋,可以说他们吴家同川蜀的最高统帅有深层的亲属关系。刘备娶她直接宣告了一个信息就是,刘备集团保护刘焉旧部高级官僚的基本利益,这就能让刘备获得更多的支持。但是最初刘备时拒绝的。刘备拒绝的原因就是这有违人伦,法正是怎么帮刘备解决的呢?

法正只用了一句话:“论亲疏,这种关系哪有晋文公与子圉之近呢?”给刘备找了一个很好的道德支点,引经据典。

所以刘备这个领导视法正为心腹大臣,绝对会尊重法正的意见,法正也会在满足刘备的前提下,给出刘备可以接受的意见。而其他大臣的话,根本说不进刘备心里,所以刘备不听,决心伐吴。


泊图泊途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刘备觉得荆州是夺取天下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荆州这块跳板就很难想汉高祖那样走出汉中,进而夺取天下。诸葛亮也知道荆州的重要性,要不然他不会在《隆中对》中讲到夺取荆州这步棋子。

他和刘备的分歧在于何时夺取荆州,他认为此时不应该与东吴结仇,但是刘备坚持讨伐东吴,以借关羽报仇为由攻打东吴。

最后,刘备在汉中击败曹操后,实力大增,信心满满。他觉得此时东吴不是他刘备的对手,趁着实力悬殊的时候讨伐东吴才是明智之举。因此,刘备力排众议坚持讨伐东吴,而且现在讨伐东吴借口很充足,就是为关羽报仇。

但是,诸葛亮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此时西蜀的大敌是曹魏,不是东吴。如果曹操趁刘备攻打东吴之时前来偷袭西蜀,那就情况不妙了。所以,诸葛亮坚持反对刘备讨伐东吴。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 ▄ ▅ ▆ ▇ █ 谢谢关注█ ▇ ▆ ▅ ▄ ▂



驯鹿历史


在建安二十四年,东吴趁关羽北上讨伐襄樊的机会,偷袭了荆州。东吴袭取荆州后,关羽的大军军心动摇,纷纷离散。关羽在退往西川的路上被东吴擒杀,自此,刘备失去了荆州。

刘备失去荆州,还失去了关羽这支主力,使得他当年和诸葛亮订下的《隆中对》战略遭到了挫折。这不但使得刘备失去了两路北伐的一路,还因为关羽之死,留下了报仇的责任。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刘备就开始了伐吴的准备。在曹操死去的时候,刘备还派使者去吊唁,企图修好与曹丕的关系。可是,曹丕断然拒绝了刘备的企图。他下令,如果刘备的使者入境,立斩不饶。接下来,曹丕又篡夺了东汉的江山,继位为魏帝。

这个时候,刘备的面前就有着两个选择,伐吴或者伐魏。在刘备在成都称帝后,就开始了和部下的商讨。当时刘备的部下,有很多都不同意伐吴。其中以赵云的意见最为典型。赵云认为国贼是曹魏,曹魏篡夺汉朝江山,与蜀汉是君父之仇,不可不报。应该先北伐关中,获得同情汉朝的人们的支持。如果讨伐曹魏成功,东吴自会投降。如果和东吴交战,那么不是一时能够解决的战争,会旷日持久,对蜀汉不利。黄权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

但是,刘备没有接受赵云和黄权他们的反对意见。一意孤行的发动了夷陵之战。到最后,刘备在夷陵惨败,大部分军队都丧失了。从此,蜀汉陷入了困境。

在历史上没有看到诸葛亮劝阻刘备的记载。不过,从一些历史记载看,诸葛亮的内心应该也是反对伐吴的。在历史上记载:

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诸葛亮是不赞成刘备讨伐孙权的。但是,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一是诸葛亮没有去劝阻刘备,二是,诸葛亮认为只有法正能够劝阻刘备。

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去劝阻刘备呢?我想不外乎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诸葛亮为了避嫌疑,不能出言劝阻。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就在东吴,和诸葛亮受到刘备重用一样,诸葛瑾在东吴也被孙权所倚重。在刘备出兵的时候,孙权还让诸葛瑾去劝阻刘备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即便是对讨伐东吴有意见也无法说出口。

二是要照顾荆州人士的情绪。荆州失陷,随同刘备入川的这些荆州的人士,大多都是希望打回荆州的。而诸葛亮是这些荆州人士的代表。如果诸葛亮反对伐吴,就会失去这些荆州人士的信任,这是对蜀汉政权不利的。作为蜀汉政权的文官之首,自然是不能让这种情况出现的。

三是诸葛亮采取另外的方式劝阻了刘备。诸葛亮虽然没有明着去劝阻刘备,但是,在那些劝阻刘备的人身后,未始没有诸葛亮的影子。赵云和诸葛亮的交情最好,在五虎上将中,赵云是和诸葛亮交往最深,最知心的人。黄权则是群臣中出类拔萃的人员,也是诸葛亮欣赏的人。他们出面劝阻刘备,诸葛亮并没有阻拦。在诸葛亮看来,他们应该是除了诸葛亮以外,最合适的人选了。

四是诸葛亮认为,即使是自己出面,也不能劝阻刘备。在上面那段史料里,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自认为包括自己在内的人,没有人能够劝阻住刘备伐吴了。因此,诸葛亮也就不去做了无用功了。

既然诸葛亮自以为无人能够劝阻刘备伐吴,可是他为什么又说如果法正在,就能够劝阻刘备呢?就算是劝阻不住刘备,也不会打向夷陵之战那样的大败仗呢?

这是从法正对蜀汉政权的建立起的作用说起的。刘备虽然在政务上倚重诸葛亮,但是,在军事行动方面,刘备更加倚重法正。这种信任,是多年的实际行动中培养积累的。

刘备一生,征战无数。可是,他虽然有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勇将,却缺乏自己的智囊团。在三顾茅庐之后,虽然有了诸葛亮的辅佐,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班底,可是在奇谋之士上,刘备还是十分欠缺的。在很多时候,刘备只能自己拿主意,既当统帅,又当谋士。

庞统、法正的到来,恰恰弥补了刘备的欠缺。在入川之战中,庞统和法正都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庞统早逝,于是谋主的重担就由法正一人承担了。

法正为刘备屡出奇谋,尤其是在定军山一战中,在法正的谋划下,刘备取得了阵斩夏侯渊的巨大胜利。后来曹操询问是法正为刘备出谋划策,还酸溜溜的说,我想这些计谋是刘备想不出来的,肯定是有人为他谋划的。曹操还感叹说,我收罗了天下的奇才,怎么却漏掉了法正这个人呢?

由于这种信任,加上谋主的地位,法正如果要劝阻刘备伐吴的话,刘备一定会认真考虑的。法正的老家是雍州,他肯定是赞同北伐的。而且法正的奇谋智术,也是诸葛亮赞叹的,他一定能够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来劝阻刘备的。不是象赵云和黄权那样火上浇油式的劝阻,成功率要高得多。

就算是法正劝阻不了刘备,如果他和刘备一起出战,以他的智谋,肯定会给刘备以很大的帮助。肯定不会有后来被陆逊火烧连营的惨败。

可惜,天妒英才,法正在刘备称王的第二年就死了。刘备为之痛哭流涕,还给予谥号。法正也是刘备在世时唯一得到谥号的人,可见刘备对他倚重之深。随着法正的死去,刘备伐吴的车轮再也无法阻挡,最终的夷陵之战的惨败也随之降临。这也是历史的无奈之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