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称帝之后,成了一国皇帝,却为何不给关羽张飞封王?

大侃历史


在三国以前分封异姓王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遍观整个大汉王朝被分封的异姓王要么是因为本就是一方诸侯,比如淮南王英布。要么就是因为控制着朝廷大权,比如魏王曹操。而关、张二人一不是诸侯,二没有控制朝廷大权,唯一的一点优势,便是与刘备的亲密关系。话说回来,刘备与关羽、张飞三人虽亲如兄弟,但这并不能作为刘备称帝后要封关张为王的理由,毕竟俗话说得好“亲兄弟明算账”,更何况三人并非亲兄弟。其实刘备不给关羽张飞封王的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分封异姓王弊大于利。

汉高祖刘邦祖训,异姓者不能称王,标榜汉室正统的刘备不敢违背

刘备建立的政权,历史上虽习惯称其为蜀国,但其真正的国号为汉,实际上是延续的汉祀,换句话说西汉,东汉,蜀汉三个政权自承一脉。而刘邦作为汉的开创者,他的训令是汉室宗亲所必须遵从的。

据《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白马之盟时,刘邦曾立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祖训,这句话的意思就说,不是刘氏的子孙不得称王。刘备一直标榜汉室正统,是绝对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违背祖训封关、张二人为王的。

为了维护皇权,不适合封异姓者为王

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维护皇权无疑是他们一生为之努力的事情,刘备自然也不例外。倘若分封异姓王,对本就国势不稳定的蜀汉无疑又增加了一重风险。当初刘邦称帝后不久消灭异姓王,便是为了剪除这些异姓诸侯国对皇权的威胁,刘备也算得上是个人精了,自然明晓分封异姓王的风险有多大。其实不仅仅异姓王对皇权有很大的威胁,同姓王也一样,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靖难之役便是由同姓王引发的。

蜀汉的实力不容许刘备封异姓者为王

蜀汉是魏蜀吴三国中,地盘最小的一个国家,刘备称帝时,实际仅益州一个州。而封王不仅仅是赐爵,还得分封土地,作为皇帝的刘备自己还嫌土地不够(称帝后攻打孙吴,明为关羽报仇,实为争夺荆州),自然就不会轻易分封异姓王了。


混沌聊史


不知道是题主故意设的套,还是各位答题者忘了当时历史的进程了?


时间不允许——关羽不复生、张飞难再续

《三国志》想不起来,《三国演义》总还是有印象的吧?刘备称帝是因为什么?曹丕不打个样儿,刘备有几个胆子也不敢先称帝。曹丕称帝总要曹操先挂了吧?可是曹操死之前还是看过一个人的人头的,孙权孙仲谋派人送过来的,刚刚走麦城、被斩杀不久的关羽的。

也就是说刘备称帝的时候,关羽已经挂了,咋封王?追封么?兄弟的仇还没报呢。可是,关羽兄弟的仇还没等报呢,那边张飞兄弟又挂了。刘备自己报仇也不顺利,在夷陵被一场大火给烧回来了,紧接着白帝城托孤,传位给儿子刘禅。


刘备这两年皇帝当得可是相当地不顺利,还要求他给张飞、关羽封王,是不是有点要求太高了?还没到体现人性的时刻呢。


如果寿命足够长,关羽、张飞有没机会封王

1、按照历史的发展来看,如果关羽不死,并非没有机会被封王。

手握荆州要地,拥有军事指挥权,自主作战计划,距离荆王并没有那么远。如果关羽能够固守、甚至进取一些,打下曹魏一些地盘,并牢牢掌握自己的军队,那封不封王就是刘备想不想封,而是关羽想不想要了。当年刘邦也不想封韩信、彭越,但是形势所迫,没办法。


2、如果,荆州正常被打掉,刘备就蜀汉这么大点地方,封王意思也不大。

要么随便找个孙权或者曹操的地盘,虚封一下,如鲁王刘永、梁王刘理最初封的那样;要么就是随便封个县的王,如刘永改封甘陵王、刘理改封安平王。这两种封法都不会是关羽、张飞想要的,刘备封完了自己也闹心,毕竟这个王跟侯没多大区别,还给自己惹麻烦。

3、假如,万一,刘备统一全国了,那关羽、张飞就不大可能被封王了。

异姓诸侯王的威胁大家早已经见识过了,刘备也不傻,自然不会给自己找事做。不过战争过程中象第一种情况那样,封关羽、张飞为王倒是有可能的。但是,相信刘备也会像刘邦那样,要么把关羽、张飞的王爵拿掉,要么直接消灭,这是利益决定的,兄弟感情也不是无价的。


水一白聊历史


悦读历史,我是子彧。

关羽、张飞是不可能被刘备封王的。如果要说理由的话,从很多方面考虑:

刘备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是偏安益州,并没有统治天下,根本不足以支撑他们封王;

而且从关张二人虽然与刘备“恩若兄弟”,但毕竟不是兄弟;

再者,从权力的集中来说,不是刘备的儿子基本上不可能封王;

为什么子彧敢这么说呢?我们详细分析一下。

一、蜀汉偏安益州,实力不支持封王

汉制,王爵和侯爵是需要单独建国的,汉初的王甚至还统领着境内的民治和军队。汉武帝推恩令之下,王爵有所削弱,不再干涉境内的地方政权行政和军事,只是食邑而已。

但是王爵一般还是拥有比较大的食邑。王国一般在郡之上,而侯国一般归郡县管理,这说明一般王爵的食邑甚至超过一个郡,而侯爵小于一个郡。

而蜀汉刘备虽名义上为皇帝,但是他所统领的地区最大也就是荆州五郡、益州九郡、汉中、上庸二郡而已,关羽、张飞都在刘备生前去世,因此即使算作刘备全胜时期,也不过16郡而已。

而关羽张飞跟随刘备多年,又战功卓著,虚封肯定是不行的。但十六个郡就要封两个王出来,对于弱小的蜀汉来说,是吃不消的。

因此,我们才看到张飞和关羽在蜀汉的最后封爵,都是侯爵。(而且刘备登基后,并未给关羽封爵,关羽还是挂着汉廷的寿亭侯,这点背后有深刻的原因,我们在此不做讨论)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三国志·蜀书六》章武元年,迁(张飞)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三国志·蜀书六》

因此,从蜀汉的体量上来说,基本上不支持张飞和关羽封王。

那么实际上,蜀汉虽小,也是有王爵的,比如后来的刘理、刘永,那为什么张飞关羽就不可以呢?

二、恩若兄弟,但毕竟不是亲兄弟

蜀汉章武元年,刚刚称帝的刘备封庶子刘永为鲁王、刘理为梁王。这应该是刘备期间封的唯二的王爵了。


但是张飞和关羽没有,史书记载刘备与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那么作为兄弟的关羽和为何没有封王呢?

因为乱世之中,每个人都没有安全感。为了形成合力,为了某一个目标去奋斗,枭雄们也会结成团体。结拜也好、情同父子也好、恩若兄弟也好,都只是亲密关系的一种信任和相互寻找安全感而已。

在传统社会的宗法制下,这种关系,比起血脉传承,还是差很多的。

我们看看另一个人的遭遇,就明白了。这个人就是刘备的义子,刘封。

刘封本性寇,刘氏的外甥,在早年刘备无子的情况下,被刘备收为义子。当寇改为为刘之后,刘封十分卖力,也表现出了相当的军事才干。

以至于,在刘备即位汉中王之后,刘封授命独当一面,与孟达一起平定了上庸一代,作为蜀汉政权伸出去的地理触角之一。

但刘封作为刘备的义子,在刘备即位之后,并没有看到封王的记录,甚至连个拜将封侯的记录也没有。不仅如此,不久以后,刘封还被刘备赐死了。

刘封不救援关羽、丢失上庸,这些都是可以处罚他的依据,但并不是值得杀死的罪过。

而真正杀死刘封的原因,是因为诸葛亮说他“刚猛难制”,用一句我们听得懂的话,刘备已经垂垂老矣,将来儿子刘禅即位后,刚猛的刘封很有可能成为乱源,威胁刘禅的皇权。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心中最重要的是,他辛苦一辈子攒下的基业,能在刘氏血脉中传承和稳固。

如果关羽张飞得以封王,那么两个军功卓著、实力强悍的异姓王待在刘禅身边,不就像两颗定时炸弹吗?后世的历史上这样的事发生的可一点也不少。

从这个角度说,如果关张二人死在刘备后面,蜀汉的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变数都说不准。

三、即使是亲兄弟,也不能封王

当然,三国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并不是说只有皇帝的亲儿子,才能被封为王。

我们来看看这些人是谁:魏王曹操,刘协封的;吴王孙权,魏文帝曹丕封的;汉中王刘备,自封的。

是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再封王爵之前,他们已经掌握了王爵应该有的土地、人口和权力;封王之后,他们更加理直气壮的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权,甚至可以说,他们封王就是为了这个。

这样的事实说明,刘备如果将关羽和张飞封王之后,在并未大一统的时代,他们可不可能自立呢?

虽然有人说,他们和刘备的情谊那么深,怎么可能叛离刘备。

然而,刘备表示不想冒这个险。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即使是刘备的亲兄弟,也不见得能够封王,最多也就是死后追封。这一点,我们看看孙权的兄弟们和曹丕的兄弟们就明白了。

多有疏漏,欢迎指正。我是子彧,期待你的关注!


子彧说


刘邦称帝后,一直致力一件事,那就是消灭异姓诸侯王,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异姓王基本被灭绝,只有长沙王吴芮势力弱小而得已保存。燕王臧荼、楚王韩信、赵王张敖、代相国阳夏侯陈豨、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皆被诛杀,为了保证大汉江山永固,刘邦大封刘姓诸侯王。刘邦死前,为了防止异姓诸侯王崛起,刘邦跟心腹大臣王陵,周勃,陈平等举行的一次秘密盟会,约定:非有功者不得候;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次会盟被史书称为"白马之誓"。从此人臣功勋生前的最高爵位就是公爵了,但死后可享受王爵待遇。

刘邦定下了规矩,吕后第一个没有遵守,她执掌大政后,大量分封吕氏家族的人为王,史称诸吕王。吕后崩后,陈平等人发动政变,将诸吕王全部斩杀,又诛杀汉惠帝刘盈的几个儿子,,迎代王刘恒为帝。刘恒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汉文帝,他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刘姓诸侯王的权力。在汉景帝时,大汉帝国爆发了七王之乱,这是刘姓诸侯王与汉帝国中央的一次战争,此战过后刘姓诸侯王衰弱。汉武帝时期又大力推行”推恩令“,允许刘姓诸侯王分封自己的所有儿子,这样刘姓诸侯国分封几代后,一个大国就变成了无数个小国,刘姓诸侯再无法跟中央相抗!

推恩令的结果有利于国家的中央集权,但是不利于皇族分支的坐大,数代分封过后,许多皇族远支成员变成了白丁。比如到了刘备这一代,他虽是皇族远支出身,但是已经沦落成织履贩席之辈,生活穷苦不堪。刘姓皇族尚且难以封王,异姓人臣就更难以封王,事实上人臣功勋能得到公爵已经十分困难,万户侯已经是凤毛麟角了。非刘姓不得封王,不仅仅汉朝在实施,后世皇朝均在实施。刘备称帝后,自然也不会封自己的两个义弟为王的,封两个义弟为王,实则是害了他们——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势滔天,但是他的成公成王之路也是十分艰辛,遭到天下臣民的反对。当曹丞相当了魏王后,刘备更是打出”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的旗号,将曹丞相视为汉贼,名正言顺的讨伐他。公元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公元216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曹丞相当了王,一直侍奉他的荀彧都表示反对,最终魏王曹丞相赐死荀彧!

因此刘备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为了避免将义弟陷入不义之地,没有封两弟为王。关羽被大汉朝廷封为寿亭侯,张飞被蜀汉国封为西乡侯,侯爵都是他们自己用军功挣来的,可谓名至实归!


大秦铁鹰剑士


封爵不封王,刘备对于这同甘共苦的两兄弟,始终没有忘记祖训,但与此同时,他也是出于大局考虑。

虽然能用封王解决的的问题,必将产生更大的麻烦与信任危机,毕竟当时还不是居功自傲,封王称霸的时候,为何这样说,且听我一一道来!

刘备与张飞关羽的交情,是我国古代史上为人称颂的兄弟情义,兄弟三人也一起打拼下大半个江山,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没有深究历史的绝大多数人仅仅还将思维停留在《三国演义》中,三人并非同胞兄弟,但却情同手足,着实让人羡慕,三人桃园结义的佳话其实是有史以来,存在很大误解与狭隘偏见的。

之所以如此,就是我们绝不能否认小说与历史事实的差距,人心隔肚皮,当没有利益关系涉及,三人确实能够做到同甘共苦,但是也并非绝对,时间会让友情贬值,同样也会让友情升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其实已经言过其实。

为了顾全大局,牺牲兄弟情义也是常有的事,何况我们要知道,涉及的是政治权力,亲兄弟、亲父子都会反目成仇,何况是异姓兄弟。三人能够和睦相处,相安无事就是最大的幸福,并不是封王就能够解决的问题。

不封王还好,要是封王将会产生蝴蝶效应。

首先当时刘备称帝,并不足够支撑他为兄弟封王。登基称帝只是确定其政治主导地位,当时并未实现天下大一统,也并不是该论功行赏的时候,时局未稳就盲目封王,难免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提前封王,也极易造成将领和下属产生懈怠,积极性很难提升,将大大提升将来作战失利的可能新性。

其次当时封王,也面临着极大的舆论压力

对于封王这回事儿,属实要慎重,毕竟论功行赏没毛病,但是如果不能准确揣测人心,就极易造成误会,很难做到公平共正,这也是刘备不敢轻易封王的重要原因。

其实封张飞和关羽为王也未尝不可,但是要妥善处理其他将领的功劳,就不见得一朝一夕就能轻易解决,太过草率必将遭人口舌。凡事都由刘备决策,反而降低了决策成本,独裁是当时最好的团结方式。

最终刘备不敢如此,是因为有前车之鉴

还记得当年称帝的刘邦吗?他作为汉高祖,自然也有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异姓将领,大约在公元前185年,刘邦亲自立下白马之盟约,就是为了解决异姓王的问题,当然也有防止吕后干政的意思。

总之当时对于异姓王的封杀排挤,相当厉害。刚开始确实问题较少,但是日久见人心,诸侯王很难再服从刘邦管制,时常会有造反的嫌疑,为了警醒诸侯王,还特地召集群臣,拉来白马,将其杀之。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祖训。

刘备一直以来都有作为正统汉室的优越感,自然对于先祖教训不敢轻易淡忘,兄弟情义一旦涉及政治纠纷,就不见得有那么纯正了,直接关乎利益大小。

刘备自然不敢轻易试探人心,自然也不想拿兄弟情义开玩笑,倘若不出问题还好,一旦出现问题,反目成仇,就不是能轻易解决的了。

(刘备画像)

何况刘备的识人用人之术了得,当初和张飞、关羽结拜,自然有出于自己的考虑。很明显,张飞关羽都不像是那种争强好胜之人,即使刘备不封王,也不会说什么,他们想要的很简单,称王那不过都是后话。


大国布衣


刘备称帝后为什么不给关羽张飞封王?

《三国演义》中感人肺腑的典故先就是桃园三结义。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不堪,连年灾荒使得老百姓生活很是困苦。

有个杀猪匠名张飞,这天他杀了一头猪卖不完,于是把半块猪肉吊到门口的井里,在井口盖上块千斤大石,在石板上写上“谁能揭开石板,可拿走好肉一刀!”然后,张飞拿着另一半猪肉去叫卖。

这时,从大路上来了一个红脸长须的汉子,走到井边想喝点凉水,一看井被大石块盖住,气便上来。他上前就把石块揭开,提起井绳往上拉水,结果提起了半块猪肉,上面还留有一把刀。大汉这才看见石块上的字,二话没说,提刀割肉,然后拿上猪肉大步流星走了。

张飞的媳妇赶忙问道:“好汉,留下姓名。”想着等张飞回来能有个交代。大汉指着自己的红脸,又指了指长须说:“有事到观音街的粮食市上找我。”

张飞回家得知后,飞奔去找到这个红脸长须的大汉,对大汉好一阵冷嘲热讽后,大汉才终于明白,敢情这人是猪肉的主人。于是,张飞和红脸长须大汉打了起来,这二位都是身强力壮之人,打斗声也是呼呼作响。

这时候来了个劝架人是一个卖草鞋的,他大声说:“住手,你们两个小子敢在我地头上打架,胆子不小,有什么事情可以坐下来说嘛。”

这个卖草鞋的人白白净净,身体瘦弱而且穿的衣服又破烂,说话口气却似王者,旁边看热闹的人们哄堂大笑,让卖草鞋这人真想劝架就前去拉开他们。

原本这是玩笑话,可卖草鞋的果真飞身跳到两人中间,一手拽住张飞的胳膊,一手拽住红脸大汉的胳膊,往两边一下就给分开。瘦弱的卖草鞋人居然让张飞和红脸大汉动弹不得,看热闹的都瞪大双眼,惊呼好大神力啊!这就是民间传说的一龙分二虎。

张飞和红脸大汉也打心底佩服卖草鞋之人,向人打听知道此人名叫刘备,他们对这个名字素有听闻。

张飞本是性格豪爽的人,当下拉着两人坐在一起,互报姓名家门后,他们都表示不打不相识,干脆结为兄弟。于是,张飞动手捧了些土摆在街上,捡了几根细柴棍儿插上当香烛,然后拉刘备和关羽一齐跪地磕头,就算结为了兄弟。

后来,刘备住的楼桑村西有个大桃园,逢桃花盛开之时非常漂亮,他们便在这里郑重其事结拜为异姓兄弟。刘备、关羽和张飞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共享;不求同年同月生,只愿同年同月死。”

由桃园三结义这故事可知,刘备和关羽张飞关系为兄弟,那么刘备称帝后享有的一切,关羽和张飞如同享有。一般帝王都是封官给谁?自然是臣子,皇亲国戚受封后同样为臣,如果刘备封王给他们两人,关系会发生变化,兄弟关系变为君臣关系了。

我想,刘备应该把这个道理和关羽、张飞说了清楚,成为君臣关系就违背当初杀牛宰马、祭告天地之誓言,非君子所为,说话不算话了。所以,刘备称帝后没有封王给这两兄弟也相安无事,“大哥有什么自然不会亏待两位兄弟”,关羽和张飞这样想。

回答结束。


果笑


天下还没平定怎么可能封王。如果刘备统一天下,关羽可能会被封王,而张飞会被列为侯爵之首(关羽死后,曹操就追封他为荆王)。刘备称汉中王,关羽为武将之首,持节鉞,领荆州牧,实际上已经是一方诸侯。公元217年,关羽出荆南,沿汉水北上,一路势如破竹,声威大震,曹操的地盘起义不断,烽烟四起,黄河以南不复为曹有。如果不是孙权背后捅刀子,关羽打过黄河都有可能。到时天下一统,论功绩,关羽封王没什么问题。


静夜思160519196


张飞,关羽是刘备的棋子,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富贵。否则也就不会有关羽被东吴斩首的事了。因为刘备是借刀杀人。


1523655374


在西汉建国初期,因为异性王太多,国家政权不问,封王是有土地和私兵的,刘邦花费几十年的时间平定诸王,之后汉城异性最大的官位是万户侯。刘备自称是皇亲国戚,自然不会违反老祖宗的做法。而且当时是三国时期啊,最需要的是士兵,封王是不能集中国家力量的,刘备梦想是匡扶汉室,一定是集中力量灭曹,孙二人。列土封王不要可能


背着键盘闯天下


关羽已经被汉献帝封为荆王了,你还让咋封啊?张飞的实际权利比王还大,还用封吗?还有蜀国的两大集团才是荆州帮和益州帮那么多实力派呢,还有马超投降带来的西凉兵。你封完张飞,你让益州势力和荆州势力怎么想?人家两帮人马给你刘备出人出力你一个不封,给你两个兄弟一人封个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