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解区块链」为何 ETH 必有货币溢价

「迅解区块链」为何 ETH 必有货币溢价

货币溢价 = 流动性

流动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所谓资产的流动性,就是这种资产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 买卖时,能够不折损价格而交易的体量(难易度)。具备良好流动性的资产就会被整个社会用作货币。

虽然比特币和以太坊获得流动性的方式不同,但它们都根源于资产本身的价值。资产的价格上升,其流动性也就上升。

所以,区块链资产(crypto-asset)的流动性是其价格的一个函数,而价格又是被需求决定的。所以,流动性/价格/需求,名虽各异,实则一也。一种资产的货币性,最终来说是由其全球流动性决定的,反映出来就是其市值,还有在全球各地获取这种资产的难易度。

所以,在密码学货币领域,总市值上的竞争,

与 “成为货币” 赛道上的竞争,根本就是一回事

一句话,哪种资产有最高的市值,哪种资产就是 “密码学货币 - 之王”。

比特币是先具有价值,然后才出现流动性,然后才获得货币性的,当然都本源于其有限的供应量。比特币恒定的稀缺性给了人们强大的囤币动机,因为人们就赌它会成为下一代货币。比特币的所有秘密就这个,没别的。要是这不足以让比特币成为货币,比特币也没别的牌可以打了。

以太坊则先是创造出需要 ETH 来驱动运行的机制,然后让 ETH 获得流动性。在以太坊 2.0 中,会有三大神器,编程出 ETH 的稀缺性:

  • 锁定在 DeFi 生态 —— 增加 ETH 的有用性,因此提升 ETH 的需求
  • 质押的 ETH—— 增加 ETH 的稀缺性,降低 ETH 的增发率
  • 燃烧 ETH—— 增加 ETH 的稀缺性,降低 ETH 的增发率

这就是三个推动 ETH 稀缺性的方程,与比特币的 2100 万上限恰成阴阳对应(is yin to Bitcoins 21M yang)。重要的是,每一个方程都与其它两个相得益彰。比特币只有一根支柱(2100 万上限),以太坊的三根支柱虽然更小,却相互补充,相互加强。

稀缺性乃流动性的前兆

像比特币和以太坊这样的密码建构资产,都是同质、可分割、可全球流动的;为了能用作货币,它们也自始至终需要一个记账系统。一种密码学货币要成为货币,唯一需要跨越的天堑就是变成 最有价值/最具流动性 的密码学货币。对密码建构资产来说,有且只有一场生死之战,就是获得更高的价格,因为这同时就是在争夺流动性,也就是争取成为货币。

总市值就等于货币量(Total Market Cap = Money)。


Checkmate 的文章 “为什么 ETH 不能维持其货币溢价” (编者注:中译本见文末)历数了对以太坊作为一个平台的常见批评。这些批评意见的大部分都是老生常谈了,而且大部分意见都忽略了真正的要点:总价值 = 货币溢价。大部分比特币粉的批评,都只是生搬硬套道德批评来解释为什么 ETH 不能成为货币,比如 “有预发行就不可能成为货币,因为不公平” 以及 “PoS = 坎蒂隆效应” 就是最常见的两种。

依我看来,这些说法就像在说 “为什么 ETH 不配 获得货币地位(为什么不应该拿 ETH 当货币)”,或者说 “如果 ETH 能成为货币,必定是不公平的”,而非 “为什么 ETH 不会 取得货币地位”。归根到底,“该怎么看待以太坊” 只是一种主观偏好,谈不上有什么对错;只有 “ETH 将会如何” 才是我们可以用数据和趋势来研究的问题。本文就是要用实打实的数据和趋势分析告诉你,为何 ETH 终将变成货币

ETH ~会~成为货币的理由

ETH 正走在将自身建构为货币的路上。作为一个平台,以太坊一直在寻找适合发力的市场;在 2018 年,我们看到了用锁定 ETH 的方式来驱动的金融应用开始崭露头角。“锁定在 DeFi 中的 ETH 数量” 这个指标很快就火了,因为以太坊社区开始意识到 ETH 的前景所在:用作零准入金融系统的储备资产。像权益证明和 EIP-1559 这样的机制,也是推动 ETH 需求和稀缺性的机制;同时,以太坊的应用层,也在成为以太坊的功能和流动性机制。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所有以太坊上的应用最终都会帮助 ETH,在 ETH 有机(又或者说偶然?)编程为货币的道路上助 ETH 一臂之力。从区块链的历史来看,偶然间把工程做成了别一种东西,并不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从 2015 到 2018,以太坊等于是把许多 dApp 都摆出来,就看哪些能活下来。事实证明,活下来的就是那些能让 ETH 成为货币的应用。

「迅解区块链」为何 ETH 必有货币溢价

1. 编程出来的需求

对应用层的需求:这部分是对 Checkmate 的 “依赖应用层来实现价值积累” 一节的回应。以太坊的应用层会改变这个世界的金融系统。像 MakerDAO、Uniswap 和 Compound 这样的金融元件,有望为全球用户服务;而日渐增长的使用量的结果,就是 ETH 锁定量的不断上涨。“DeFi 的 ETH 锁定量” 是一个指标,用于衡量以太坊应用所导致的、离开流通领域的 ETH 数量。每一个以太坊应用都提供了锁定 ETH 的激励(我在《Ether is Equity》一文中解释过)。所以基本上,以太坊的应用层就是以太坊流通量的水槽,导致 ETH 离开流通领域并提升 ETH 的稀缺性(我也曾在 《Ethereum: Money-Game Landscape》一文中解释过这个概念)。有一个关于货币-商品交易的恒等式是 MV=PQ(完整解释可看这里附着的维基百科超链接)。在本文看来,MV=PQ 解释了货币流动速度(即货币转手的速度)和货币总量的总价值(也即上文所说的 “市值”)之间的关系。一旦货币流动速度下降,市值就随之上升。以太坊应用就是 ETH 流动速度的水槽。这就是以太坊社区津津乐道于 “DeFi 的 ETH 锁定量” 背后的理由。

水槽流出的 ETH 越多,ETH 的货币性就越强。ETH 的水槽越多,单个的应用就越像美联储,而 ETH 就是他们所用的储备资产。有了比特币,你可以做你自己的银行;但有了以太坊,无论是你还是一帮充当 NPC 的电脑,都可以做银行!以太坊应用层的神奇之处在于:总有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应用!产生 ETH 锁定激励的应用的数量是没有上限的,给那些自愿锁定 ETH 来参与质押的人所支付的手续费也是没有上限的。因此,理论上来说,对 ETH 的需求是无限大的(比特币粉经常这么说比特币,但实际上 ETH 才有办法把这一点变成现实)。

看图:

锁定在 DeFi 应用中的 ETH 数量在不断增长⬆️

「迅解区块链」为何 ETH 必有货币溢价

DeFi 锁定量与 ETH 增发量的比例在波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