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焦慮?自責?隔離病房內治病更要“醫心”

隔離病房裡的患者在想些什麼?

他們害怕嗎?焦慮嗎?

為此

專門“醫心”的心理醫生走進了隔離病房

關注他們的情緒

及時對他們進行心理干預

在感染病科主任盛吉芳團隊與護理團隊合作下

精神衛生科副主任胡少華主任醫師發現:

在浙大一院之江院區隔離病房裡

55%以上患者可能存在輕度抑鬱的一些症狀

42.5%的患者存在焦慮症狀

大多數都是以輕度抑鬱和輕度焦慮為主

在治療新冠肺炎的同時,“醫心”也變得很重要

一家三口同住一個病房,夫妻倆情緒崩潰

“都是因為你,我跟女兒被感染,都是因為你。”這件隔離病房裡住著一家三口,在精神衛生科魏寧副主任醫師進行心理干預之前,這間“家庭房”每天在發生妻子不停埋怨,丈夫自責不已的場景。

這家的男主人楊先生(化名),48歲,來自河南與湖北接壤的小鎮,楊先生在小鎮衛生所當醫生,年前接診了幾個來自湖北的病人。不久,他出現了發熱、咽喉痛的症狀,作為醫生的他每天看著新聞,警覺性很高,覺得自己症狀很像電視裡描述的新冠肺炎,便自行到縣級醫院檢查,確診後由於縣級醫院沒有診療能力,建議他居家隔離治療。

正苦惱於要去哪裡接受治療的時候,楊先生的愛人與正在上學的女兒也出現了類似症狀。為了家人能得到及時的治療,楊先生到處打聽能治療的定點醫院,他在手機新聞上看到,浙江杭州,有一家省級定點醫院——浙大一院,這家醫院把所有確診患者都集中在了條件很好的之江新院區,為此他立刻帶著妻女自駕來到浙大一院,一家三口確診後就住進了之江院區的隔離病房。

這一切發生得太突然,楊先生愛人接受不了女兒也被感染的事實,每天焦慮不安、時時刻刻埋怨丈夫,剛開始楊先生還會解釋這種病毒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根本防不勝防,況且他也是受害者。漸漸地,楊先生病情發展成了重症,身體極度不舒服的他,還要面對家人的埋怨,他出現了自責、悲觀、失眠的症狀,甚至有輕生念頭。

害怕?焦慮?自責?隔離病房內治病更要“醫心”

2月1日,魏寧醫生進隔離病房後,和楊先生深入交談以後,為他制定了藥物治療聯合心理治療的整合干預方案。經過治療和干預後,楊先生情緒明顯明朗起來,並且病情也在逐漸好轉,而他的愛人經過魏寧心理干預治療後,情緒也恢復穩定。

這家“家庭房”和諧起來了。

除了戰勝病毒,我們還要“醫心”

魏寧醫生在進隔壁病房之前,預估有20%-30%患者會有心理問題,但等進去之後,發現是這個比例40%-50%。在隔離病房裡的患者,基本存在三種心理問題:

1

擔憂家人,因為他們有的被隔離,有的也被感染

2

自責、後悔,後悔自己為什麼要去湖北、和患者曾經的接觸以及對自己親友的傳染;

3

擔憂自身的病情

這樣的症狀幾乎出現在每一位被隔離的病人身上。

“他們不知道自己會是一個什麼結果。擔心病情惡化,擔心無法治癒,會冒出很多可怕的念頭。另外病房裡,抬眼可望的都是各種醫療設備,防護嚴密的醫護人員,更加恐慌。”精神衛生科許毅教授說,害怕會加劇焦慮,“你會發現,有些患者在房間裡不停地走來走去,轉圈圈。”

其實,精神衛生科自疫情開始就已啟動危機干預應急預案,及時組建了以許毅教授為心理救援工作組督導胡少華為組長,黃滿麗,胡健波,黃金文為副組長,全科室醫護醫技為骨幹的心理援助小組,時刻待命。

“一個人獨處在這種空間,也容易產生幽閉心理,這個時候面對面的心理治療效果更好。”許毅解釋。這也是在線上心理干預之後,精神衛生科決定派駐醫生進駐隔離室的原因之一,魏寧就是第一個進駐的心理醫生,在魏寧醫生背後有精神衛生科心理救援工作組做“場外指導”

,做好防控疫情的心理干預戰。

害怕?焦慮?自責?隔離病房內治病更要“醫心”

精神衛生中心不僅關注病人的心理,進駐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也是他們的重點關注對象。

隔離病房的醫護在進去前,精神衛生中心都會對他們做心理輔導,讓他們做好心理準備。隔離病房裡的醫護人員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和身體上的壓力,時間長了也會出現抑鬱、焦慮、煩躁,這些都需要心理輔導。

基於公共衛生危機下的心理危機風險,2020年1月底,浙大一院精神衛生中心和國內同行就開始密切關心新冠病毒診治下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第一時間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在《柳葉刀.精神病學》雜誌聯合發表了“The mental health of medical workers in Wuhan, China dealing with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的通訊文章,呼籲關心和預警醫護在此次危機應對下的心理健康。

關注普通民眾在這場疫情之中的心理

普通宅在家的民眾在情緒上普遍存在幾大問題:

無聊、抑鬱、易怒。

有人問:我在家真的憋屈,但又不敢出門,怎麼辦?

還有一些企業老闆:擔心企業開不了工,出現抑鬱傾向。

還有很多面臨高考的學生顯得很焦慮。高三學生擔心耽誤課程,因為在家沒有學習氛圍,看不下書,本來就焦慮,又被父母催促,同時還擔心自己是不是已被同學超越,三重壓力下,越來越焦慮。

這些心理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疏導,時間久了會讓人出現精神崩潰、免疫力下降等情況。

對此,精神衛生科胡少華主任醫師建議:

1、保持充足睡眠;

2、適當的運動;

3、合理安排一天時間,不要集中時間做一件事,比如看電腦、打掃衛生等,可以穿插進行;

4、鼓勵大家靜坐,可以靜默療法。趁著這段時間,回顧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或者做做規劃;

5、直面情緒,認識而不是迴避這種恐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