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守護生命 探訪浙江疫情集中收治點

距杭州城南高速不足一公里的梧桐路366號,空蕩蕩的路邊,嶄新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之江院區就座落於此處。

新華社:守護生命 探訪浙江疫情集中收治點

許多人認為待得無聊的家,卻是這裡的醫護人員難以回去的溫暖港灣。

2月3日,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跨入這個特殊院區,探訪為生命守護的那一張張面孔和那些日日夜夜……


新華社:守護生命 探訪浙江疫情集中收治點

2月3日,新華社記者俞菀(右)正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之江院區用對講機採訪微生物檢驗室內的醫護人員。新華社記者徐昱攝


“國家隊”的擔當

在大多數市民居家隔離的杭州,這裡卻有四五百人日夜工作而無法回家。“如果加上輔助工作崗位,至少有上千人在這裡工作。”浙大一院黨委書記梁廷波說,“大家不知道今天是大年初幾或周幾,院裡前些日子發佈的延長假期的通告,很少有人點擊。”

浙大一院擁有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是浙江省疫情防控的“國家隊”

這個2019年剛剛落成的院區,到2月4日7點為止,共收治了58例確診病例,分別安排在兩座病房樓內。

新華社:守護生命 探訪浙江疫情集中收治點

“65歲,屬於危重型,大家討論一下要不要轉重症監護室,氧飽和相對穩定……”在6號樓二樓會議室,每天早上8點的疫情防控工作例會後,接下來就是重症會診。

會議室大屏幕逐一顯示著所有收治患者的基本情況,桌上的電腦屏幕通過音視頻連線著重症監護室的專家組成員。在屏幕外,坐著包括梁廷波在內的全院頂級專家,醫務部、感染病科、呼吸內科、檢驗科、ICU等科室主要負責人,把會議室坐得滿滿的,就連前些日子在出診時摔傷的呼吸內科主任周建英,也每天坐著輪椅堅持前來參會。

新華社:守護生命 探訪浙江疫情集中收治點

隔著一個小小的屏幕,兩批頂級專家逐一就患者的救治情況進行商討,如何判斷患者症狀、怎樣使用新醫療設備、是否調整救治方案等,用了整整兩個小時。

“隔離病房裡的醫護人員,最早是1月19日進去的,他們一直工作至今。”院辦一位同志介紹說。

浙大一院是收治杭州首例確診患者的醫院。大年初一,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就到院裡,要求浙大一院擔負起治療全省危重患者責任。浙大一院迅速啟用之江院區作為集中收治點。年初二,把慶春院區所有的確診患者,在半個小時之內全部順利轉移到之江院區。整個之江院區有上千張床位,其中60張-100張可以收治重症患者。

據浙大一院介紹,他們以可靠的檢測依據進行流行病學篩查,較早提出隱形病毒攜帶者成傳染源的可能性,要求所有疑似病例住院隔離觀察,及時把傳播源控制在有限範圍內,有效降低了轉化率和病死率。到目前為止,感染病例“零漏診”,患者“零死亡”,醫護人員“零感染”。

當好生命的“守門員”


新華社:守護生命 探訪浙江疫情集中收治點

發熱門診是之江院區收治患者的第一道大門。因為收治新型肺炎病人,之江院區暫緩了普通病房和一般門診的開放,由其它院區承接,之江院區全部讓位於隔離病人。每天四五百名醫務人員在一線,加上提供各類保障的有上千人。因為一般門診由其它院區承擔,全院6000多名職工基本沒有休假。

新華社:守護生命 探訪浙江疫情集中收治點

冷冷清清的門診大廳中,身著防護服的醫生護士在值班。上午9時許,一對夫妻前來就診。穿著防護服的護士蔣一萍在大門口詢問一下具體情況,就讓他們掛號就診。這對夫妻來到自助掛號機前辦完手續,就進入了診室。

“發熱門診都是一些自行前來的市民,這裡是24小時開放的。”蔣一萍說。

一位院辦負責人說,之江院區成為集中收治點,從而讓其它部門得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整體防控工作中。打好這場疫情阻擊戰,無論在一個醫院內部,還從整個行業、社會的有效協同上來看,都是一個系統工程,才能確保科學、有序、高效。

新華社:守護生命 探訪浙江疫情集中收治點

門診的下一個流程是檢驗科。進入檢驗科,血液檢驗、生化檢驗等房間用玻璃牆密閉起來,全身穿著防護服的醫護人員緊張有序地穿梭在各種儀器之間。

“這些檢驗室不是最核心的。”檢驗科副主任範劍指著一道門說,“那裡才是最關鍵的區域——核酸檢測室。”

新華社:守護生命 探訪浙江疫情集中收治點

為了確保核酸檢測室同外界完全隔離,院裡專門在這裡加一道門。記者跨進小門,手持對講機,向玻璃牆裡的醫護人員瞭解相關情況,得知這裡需要對患者的痰液等進行檢驗,核酸檢測結果如果是陽性的話,那麼患者就會從疑似轉為確診。“我們的工作相當於‘守門員’,無論患者確診,還是出院,都要經過我們這一道關。一點都不能錯,壓力是很大的。”

據範劍介紹,除了本院收治的病人外,全省確診的重症及危重症患者,有的也送過來,因此來這裡的人會越來越多,三個病區已經基本滿員,剛剛又開放了第四個病區。只有24小時不間斷,才能滿足這樣強度的工作量,範劍最多時一天接過300多個電話。

“三個戰場”中的“硬核”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浙大一院充分發揮了黨組織的中流砥柱和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

浙大一院目前有99個黨支部2735名黨員,職工中黨員佔比將近50%。工作中,公立醫院黨建引領作用、凝聚力充分發揮出來,2000多名黨員衝鋒在前,400多名黨員主動請戰上一線。每每遇到難題,就“找黨員”“找支部書記”。

在之江院區採訪中,記者瞭解到,1月28日和1月30日,隔離病房中,來自重症醫學科和感染病科、呼吸內科的50多名黨員先後成立抗擊疫情第一臨時黨支部和抗擊疫情第二臨時黨支部。大家重溫入黨誓言,10餘名醫務人員火線提出入黨申請。

新華社:守護生命 探訪浙江疫情集中收治點

之江院區,並不是浙大一院的唯一戰場。按照梁廷波的說法,他們有“三個戰場”。

除了院內戰場外,作為省級專家組組長單位,浙大一院還牽頭制定浙江省診療規範,派專家赴溫州、舟山等11個地市會診疑難危重病人。在省外,作為國家醫療隊核心成員,已有三批次12位醫務人員奔赴武漢一線抗擊疫情,2位醫務人員受國家衛健委和國家防控督導組指派,赴省外督導。

按照規定,連續兩次核酸檢驗呈陰性,就達到出院標準了。然而浙大一院對此慎之又慎,堅持三次檢驗呈陰性後再出院

“過兩天,之江院區就應該有幾例病人可以達到出院標準,我們很欣慰,大家的辛苦沒有白費!”梁廷波說。

截至2月3日24時,浙江省累計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829例,現有重症病例58例,累計出院48例。

入夜,街頭萬籟俱寂。浙大一院依然燈火通明。急診門口,一位匆匆而來的小男孩走到護士臺前,放下一個信封,敬了一個少先隊禮、鞠了一個躬,又匆匆消失在夜幕中。

藍白相間的卡通信封中,是9張百元、5張20元鈔票和一封感謝信。習慣性地掏出儀器迎上前,準備為小男孩測體溫的護士章瑩猝不及防,呆愣當場……

2019年剛剛入職的章瑩,工作的第一個春節就是在醫院裡度過的。

統計數據顯示,自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病例開始,浙江有將近50萬衛生健康系統人員把自己交給了疫情防治一線,成為一道又一道把病毒同千家萬戶隔離開來的“防護網”,結實而又溫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