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悲情到悲境,透过中国古典的戏曲,看文人救世理想的形成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唐代最为兴盛的便是五言七律诗,而宋代则是以苏东坡为代表的豪放派和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词人们的对决,而明清小说之中,我国的四大名著皆是出于明清时期,对于唐诗、宋词或是明清小说,我们总会或多或少的有些了解。

可对于元曲就没那么了解了,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而诸如元曲,他们大多数都是以悲情、苦尽为开头、发展,而以大团圆为结束,这一规律不仅仅是戏曲文人们,表达感受、抒发的客观方式,更是文人救世思想形成的一个过程。

从悲情到悲境,透过中国古典的戏曲,看文人救世理想的形成

一·从悲情到悲境的戏曲文化

提起元曲,人们所了解的不多,“元曲四大家”分别为:“白朴”,“马致远”,“关汉卿”和“郑光祖”,像初中时期,我们学的《天净沙 秋思》,又或者是了解过的《窦娥冤》,都是出自于元曲,元曲由文人所作,而元曲也是在戏曲文学中,映衬着文人思想的真实写照。

文人们迫于现实压力,只得将自己内心的痛苦,用戏曲的形式表达出来,久而久之,这种感觉,就对中国叙事文学观念的变化、发展与成熟产生了重要影响,诞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戏曲作品,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中国悲剧性文学杰作的诞生。

其实,中国悲剧性文学的传统,很早就曾出现过,只是没有发展起来,早在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就是一部具有悲剧性的叙事长诗,楚王不听从他的建议,最终导致楚国被秦国灭亡,然而他却没有记恨楚王对他的所作所为,而是决心与祖国共存亡,不苟且偷生,从而描写出了:长叹息以掩泪兮,哀民生之多艰,这句读起来,令人心生悲怆的句子。

而除去《离骚》之外,另一部,就是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了作为中国叙事文学源头的历史散文代表,《史记》所表现人生的苦痛,现实的悲哀,呈现出了强烈的主体意识。

其实想来也对,屈原被楚王流放,一生报国,却不得重用,投河追随故国而死,而司马迁则得罪了汉武帝,最终被处以宫刑,忍着屈辱,完成了这一大作,从而可以说,《史记》和《离骚》,是中国最早的悲剧性文学。到了元朝,戏曲的盛行,使得书写人生苦痛的题材,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同样戏曲在书写人生苦痛方式上,也完成了从悲情到悲境的历史性转化过程。

从悲情到悲境,透过中国古典的戏曲,看文人救世理想的形成

二·悲情的开始,悲境的过程,大团圆的结局

而真正的,具有悲剧性的戏曲,也可以由三点来概括,首先是悲情的开始,其次是充满悲境的过程,最后是大团圆的结局,这不仅仅是悲剧性传奇戏曲的特点,更是一种表达方式,令观众深深铭记住的表达方式,

而最具这一观点代表性的作品,便是关汉卿的《窦娥冤》,在《窦娥冤》一开头,这部戏曲的背景便是交代了,书生窦天高,因为没有进京赶考的银两,一身文笔却无从施展,不得已,将女儿卖到了一副好人家当童养媳。

用以换取进京赶考的银两,他的女儿就叫做窦娥,而那户人家则是姓蔡,蔡家一家老小,孤儿寡母,父亲早逝,但好在,父亲生前是个生意人,走南闯北,留下了一些积蓄,和一座不大不小的庭院,靠着父亲留下的积蓄,母亲通过借些银两,收收利息度日。

而窦娥夫妻俩倒也十分恩爱,过得还算是幸福,然而不幸的是,蔡婆婆的儿子,突发恶疾身亡,只剩下孝顺的儿媳窦娥抚养婆婆,在一次婆婆要账途中,因为欠帐人想要赖账,便生起了歹念,想要将蔡婆婆杀掉,抛尸荒野的想法。

结果被一路逃难的张驴儿父子给救了,为了感谢他们,于是蔡婆婆便将他们带到了家中,可没想到张驴儿父子二人贪得无厌,竟想害死蔡婆婆,霸占窦娥,再霸占其家产,然而老天有眼,含有毒药的肉汤,在机缘巧合下,被张驴儿的父亲喝掉,毒发身亡。

之后怕暴露,于是张驴儿便恶人先告状,用银两贿赂了官府,最终造成窦娥被冤杀,而窦娥临死前哭诉苍天,许下了三个愿望:分别是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血溅三尺白绫,最终这三个愿望一一实现,震惊了皇帝。

于是皇帝重新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汉官来处理此案,而这个汉官就是窦娥的父亲窦天高,得知此事的窦天高深感愧疚,顶着元朝歧视汉人的压力,最终公平公正的判决了此案,为窦娥申冤平反。

而此案结束后,窦天高知道,自己身为汉人,却杀了蒙古人,按照元朝的制度,就算是皇帝再抬爱他,也一定会被革职,所幸,他辞官不做,将照顾抚养女儿长大的蔡婆婆怡养天年,作为余生的目标。

而这,就是悲剧性戏曲又或者说是中国古典戏曲中,最突出的表现方式的一部剧,剧作家借人物宣,泄一腔的幽怨愤慨,直接凌驾于故事客观体制上,甚至夸张的脱离剧情,来抒发内心的情怀,从而,在诗、词、曲、小说中,曲是最令人看不懂,却也是倾注文人最能直白反映文人心里的体裁之一。

从悲情到悲境,透过中国古典的戏曲,看文人救世理想的形成

三·文人的救世思想

而同样,无论是悲剧型戏曲,或者是其他形式的戏曲,在古代戏曲中大团圆结局,都是古代戏曲中的一种最重要的结构模式,它更是一种手法,使得戏曲引得人们备受关注,这种说法就叫做悲喜相错的美学特征,相比于西方戏曲的纯粹、纯正、统一。

东方的戏曲则是注重跌宕起伏,它抛出的一个又一个包袱,用一次又一次高潮,使人目不暇接,连大气都不敢喘,生怕错过了某个线索,想一想,若是一部喜剧,他最后是以团圆为结局,那么对这部剧的印象,你可能仅仅只是记住了他的好笑。

过了一段时间,甚至连名字都想不起来,而这部剧想表达的思想则是完全没有表达出来,毕竟连记都没让人记住,谁又能盘透其中的意思呢,可悲剧就不一定了,在整部剧的前80%都是浓浓的悲情色彩,就在你为整部剧高呼可惜之时,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却往往能打得人猝不及防。

从悲情到悲境,透过中国古典的戏曲,看文人救世理想的形成

这个时候,人们对这部剧就会印象深刻,那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就好像是生活在周遭的邻居一般,熟悉的刻在心里,而既然是悲剧,定然是有好人,有坏人,正反两面,团圆的结局,则意味着苦难终有回报,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有情人终成眷属。

而在中国人的认知中,最受群众们欢迎的,便是一种大英雄主义,什么是大英雄主义呢?大英雄主义,就是希望自己,又或是他人,在人们困惑失足,苦难痛苦的境地中徘徊,希望能够有人站出来解放他们,拯救他们,从而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慰藉,这就是大英雄主义。

他承接人们内心中的希望,弥补了人们心中最空缺的东西,将人类最希望的东西、最渴望看到的东西放大到最大化,所以大众对于这种戏曲会更加的易于接、想要接受。而什么是文人呢?文人可以说是直接受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影响最深最深的一批人。

他们渴望报国,渴望通过自己的一腔热血,自己的一切努力,来给天下百姓造就一个好的生活,使得寡、孤、独、者皆有所养,这就是文人的救世思想

,然而,文人在太平盛世,或许有着独到的用处,能够通过他们的建议,让统治者实行对百姓有利的政策,可生于乱世,又或者是不稳定的时代,他们往往是报国无门,从而才将这种思想寄予了戏曲之中。

就像汤显祖所说的“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天下之声音笑貌大小生死,不出乎是。”“道心之人,必具智骨具智骨者,必有深情”,“人生而有情……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侠父子之恩,可以增长幼之睦,可以动夫妇之欢,可以发宾友之仪,可以释怨毒之结……”情,是宇宙的根本,是苦难与黑暗中的灯塔,最为理想的拯救者,而文人的爱国情怀,自然也是情的一种了。

从悲情到悲境,透过中国古典的戏曲,看文人救世理想的形成

四·文人救世思想形成始末

而古代的文人们,最看重的,则是气节与家国,就像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痛骂王朗,那几句让人看起来不痛不痒的话,却活活的将王朗气死,这并不是罗贯中为了夸张而胡写的,要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他既然这么写,那一定就有着这样的依据。

这几句我们看起来不痛不痒的话,却是对那个时期文人们最大的侮辱,诸如狼心狗肺之辈,谄谀之臣,二臣贼子等等,而文人也是一个十分矛盾的载体,有人说,学武之人打天下,学文之人治天下,可学文之人恰好有能打仗、懂军事的,诸如明朝重臣于谦,可会打仗之人,却没有几个能够上朝堂安天下的,从而可见文人对于古代统治者的重要性可见而知。

可又说道,百无一用是书生,文人,同样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若是生在太平盛世,他可以潇潇洒洒做一名学者,又可以在庙堂之上,一展自己的报国志向,护得一方百姓周全。

可若是时局动荡,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只会让人瞧不起,可深受孔孟之道影响的文人们,依然把救世、救国当成毕生的理想,融入在了他们深深的骨血之中,体现在生活、政治、文化、创作、言语之中,根深蒂固。

从悲情到悲境,透过中国古典的戏曲,看文人救世理想的形成

而正是因为这种思想影响着文人,从而才会造就了古代戏曲的辉煌,以及戏曲对人们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想,始于春秋时期的思想解放,兴盛于汉朝时期的独尊儒术,正统地位,存在于中国2000年的封建社会里。

无论是汉、唐、明、清这些大一统国家,还是魏晋南北朝、五胡16国,这些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国家中,儒学都是当之无愧的,受统治者所推崇的文化,元朝将人分为四等,搞民族歧视,又尚武成风,致使大量的人才流失。

从而只统治了短短的98年,这个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大一统帝国就灭亡了,而也正是元朝统治的这短短的98年,它腐朽、沉迷享乐、百姓民不聊生,食不果腹,最终衍生出了承载着浓浓文人救世思想的戏曲。展现了文化上的灿烂辉煌。

从悲情到悲境,透过中国古典的戏曲,看文人救世理想的形成

小结

说起唐诗,我们总会想到那个白衣飘飘的潇洒剑客李白,他一剑穿双虎,狂妄不羁,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说起宋词,我们总能想到那个,在中秋之月思念兄弟的苏轼,他的那句:我欲乘风归,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从悲情到悲境,透过中国古典的戏曲,看文人救世理想的形成

说起明清小说,我们总能想起那一群嫉恶如仇的梁山好汉,那一个个纵横沙场的三国英雄,以及那个迫于现实无奈的贾宝玉,可对于戏曲为主的元曲却依旧一无所知,更是不懂它的艺术价值,其实,元曲是文人们抒发情怀,由单调的诗词转向丰富的戏曲上,能够更加全面,更加成熟的表达自身的情感。

以更加通俗的方式展现给了世人,推动了伟大悲剧杰作的诞生,用正反对比的方式,让人们印象更加深刻,将文化思潮、社会现实、文学技巧以及家国情怀深深地融入在了一起,而同时,这种由悲情开头,悲境经过再到大团圆结局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形成,更是文人旧事,思乡影响渗透的结果,以及时代与时代交融的产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