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不能等實驗室源性感染髮生後,亡羊補牢

2020年1月31日和2月1日,美國和我國深圳實驗室先後在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者的糞便中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顯示新型冠狀病毒不僅可以通過“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還可能通過“糞口傳播”。

為防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繼續傳播和擴散,國家相關部委發佈了《新型冠狀病毒防控指南》、《公共場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衛生防護指南》、《關於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汙水和城鎮汙水監管工作的通知》等指導性文件,水務和環境檢測實驗室應依據上述文件和《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8)、CMA、CNAS及實驗室質量體系文件的相關要求進一步加強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生物安全防控等級。結合本人工作經驗和對疫情防控的認識,總結相關管理和防控要點如下。

01管理和防控目的

保護實驗室人員的生命健康安全,防止樣品、汙染物和培養物中可能存在的新型冠狀病毒交叉感染,避免實驗室源性感染髮生。

02樣品範圍

主要針對含有糞便的汙水、醫療汙水等可能含有新型冠狀病毒的樣品(但不限於水)以及其微生物培養物,地表水、水源水、自來水、土壤、底泥及室內空氣等樣品也可參照管理和防控。


疫情追蹤 | 絕不能等實驗室源性感染髮生後,亡羊補牢

疫情追蹤 | 絕不能等實驗室源性感染髮生後,亡羊補牢


03 儀器、器皿和環境的消毒

實驗室常用的滅菌方式有高壓蒸汽滅菌、乾熱滅菌等,消毒主要採用紫外線、臭氧和消毒劑(75%酒精、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消毒劑等),還可以採用沸水浸泡等方式。在消毒前應對消毒方式對檢測質量的影響進行評估,實驗室器皿消毒後要將殘餘消毒劑沖洗乾淨,避免影響檢測質量。

針對實驗室環境

主要採用紫外線消毒。汙染嚴重區域應潑灑消毒劑反覆擦拭。實驗室空調過濾網容易滋生細菌,應集中噴灑消毒劑並清洗。應注意對實驗室內高頻接觸的物體表面(如門把手、電梯按鈕、水龍頭開關等)的消毒。實驗室入口處可放置浸有消毒液的門墊,實驗室檯面和地面應定期用消毒液消毒。進行實驗室消毒的同時要嚴格防範觸電、火災、紫外線灼傷、臭氧中毒、消毒劑中毒等事故發生。

針對微生物實驗

廢棄物和培養物應嚴格高壓蒸汽滅菌;移液槍、混合器等小器材可用75%酒精擦拭;實驗臺一般先用75%酒精擦拭,再用紫外線消毒;冰箱、培養箱和離心機等設備可以用消毒劑擦拭或紫外線照射,設備內部可以用消毒劑擦拭或放置小型紫外燈照射;玻璃器皿可以採用高壓蒸汽滅菌或消毒劑浸泡;如果器皿太多或汙染面積很大,應先用紫外線照射,進行初步表面消毒後,再將器皿進一步滅菌、消毒和清洗。不建議將含有培養物的器皿直接乾熱滅菌,因為乾熱滅菌時鼓風機有可能將培養物以氣溶膠形式擴散。

針對化學等實驗

儀器可以採用消毒劑擦拭、紫外線照射等方式;器皿可以採用紫外線照射、消毒劑擦拭或浸泡等方式。對紫外線、臭氧或消毒劑敏感的器皿可以使用沸水浸泡等方式。

04個人防護

實驗室人員因崗位不同可分為採樣人員、檢測人員、輔助清潔人員和管理人員等,但也存在一人兼任不同崗位的情況,因此實驗室人員應充分重視個人防護,遵守各崗位的防護要求。

實驗室人員出入實驗室應勤洗手;應對手機進行定期和及時消毒,並在實驗過程中控制手機使用頻率,避免因分心造成實驗事故;應儘可能避免銳物劃傷,避免誤操作或打翻培養物;手部或其他裸露部位有傷口時應諮詢醫生防護措施。絕不允許在實驗室吃東西、喝水和抽菸。實驗室人員要珍惜防護用品和消毒劑,互相體諒,互相支持。

採樣人員

採樣時,採樣人員應佩戴口罩和手套,有條件時可穿著防水工作服,必要時應佩戴醫用帽子和護目鏡。每次採樣操作完畢後應用75%酒精或消毒劑擦拭手套(或更換手套)、器具、便攜式儀器等,並注意對鑰匙、車門和方向盤等的消毒。樣品汙染採樣瓶表面時,應及時擦拭消毒。

為避免樣品瓶在運輸途中損壞而導致汙染擴散,應在玻璃瓶外夾放保護隔墊,並儘量使用不漏水的採樣框、採樣箱。

檢測人員

進行微生物實驗時,檢測人員應佩戴醫用帽子、口罩、手套和護目鏡。有條件時,儘可能在生物安全櫃中進行培養物的稀釋、接種和傾倒等操作。可以選擇一些在培養時密封性好的標準檢測方法,既可以減少氣溶膠產生,又可以減輕消毒工作量。平皿培養時可以用封口膜封閉培養皿側面縫隙,可以減少氣溶膠產生和培養過程中的水分蒸發。水浴培養時應注意水浴水是否被汙染,及時消毒和更換。進行化學等實驗室時,檢測人員應佩戴口罩和手套,並根據檢測方法的要求進行防護。

輔助清潔人員

輔助清潔人員應佩戴醫用帽子、口罩、手套,消毒處置培養物、糞便汙水和垃圾時可佩戴護目鏡,儘可能避免銳物劃傷,勤洗手,勤消毒,勤換抹布。

總而言之

雖然目前尚無新型冠狀病毒“糞口傳播”的病例出現,但在疫情不斷傳播的形勢下,實驗室人員更應該加強自律和規範操作,適當提升生物安全防護等級,嚴格控制三種傳播途徑,絕不能等到真正發生了實驗室源性感染後再進行防控。

排版:黎 翔

校對:王 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