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为何又叫诗三百?孔子删诗是否真的存在?

六儿电竞


据《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历之德,,,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昭》《武》《雅》《颂》之者。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古诗有三千篇,孔子取三百篇,用于教学。也就是现代的选编教材,挑有用的汇编成册,并不是有意删除两千七百首。若存在三千首,汇编成册,那不是孔子该做的事情,孔子又不是书籍出版商。

若没有孔子选出来这三百首,我们还看不到《诗经》这本书呢。


赵日金141


《诗经》为何又叫诗三百?孔子删诗是否真的存在?

感恩悟空邀答:

这个问题不用怀疑,太史公在《史记·孔子世家》就有明确地记载:“古者诗三千馀篇。”那么孔子是如何取舍?

第一点内容:一删掉重复的;二可用于礼义教化的。

第二点时间节点:一追述殷始祖契;二述说周始祖后稷;三叙述殷、周两代的兴盛,到周幽王、周厉王的政治缺失。

第三点如何传承:用演奏、歌唱,音节符合《韶》、《武》、《雅》、《颂》这些乐曲为音调。

第四点其思想:讲述王道、宣扬王道。

这些是太史公的认知,后人没有反对,孔子与司马迁年代相差近三百五十年不到。说明后人认可他的见识。

那么孔子自己是怎么说的,《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里的为政之“政”不是我们现在的“政治”,它实际上就是“正”字,教导“正己”才能“正人”,“正己”先从“正心”开始,自己都“不正”如何“正人”。

孔老夫子删诗的目的只有一个:“思无邪”三个字,就是养人之温柔敦厚之性,别的没有目的。

那么如何叫“温柔敦厚之性”呢,这里打个比方:春夏秋冬四季,春秋讲的就是春分、秋分,百姓要的是春秋时光;冬夏讲的就是冬至、夏至,冬夏是各种方式方法的运用,即国之四维为纲。

那么是不是孔子的话言过其实,仅仅是其个人观点呢?孔子在《郑风》中留下二十一篇诗,他说郑声“淫”,这个“淫”是表示过分,与现代人的观点是不相同的,他留下最多的《国风》就是《郑风》二十一篇,表示其言——真实不虚。

《诗经》共三百一十一首,有六首只有名,内容已佚,其题目是: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南陔(gāi音该)》、《诗经·小雅·鹿鸣之什·白华》、《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华黍》;《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由庚》、《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崇丘》、《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由仪》。留存于世者为宝相庄严的三百零五首诗。敬奉!


绍兴李珍


《诗经》之所以叫做诗三百的原因,是因为《诗经》全书共有305篇,所以后人习惯上称之为诗三百。

我认为孔子通过重编、删诗,来精简诗经是存在的。《史记•孔子世家》中这样记述;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也就是说,时间到了孔子生活的时代,流传在世间的诗歌,大约有三千余首。孔子从中进行了筛选,去其糟粕,选出了305首比较重要的,合乎礼法的。编写出了我们知道的《诗经》。

还有什么佐证孔子对诗经进行过删诗,以使其符合自己的要求吗?是有的。《论语·为政第二》中有这样的记载;

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什么意思呢?就是孔子说:“《诗经》中三百多首诗,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不邪。”而之所以孔子认可,因为这就是他老人家一首一首的筛选出来的,《诗经》是他老人家的心血啊!


文人谈墨客


今人在读古代文艺论著时,常会遇见诗三百这个提法,不少人对此感到奇怪。

其实,文艺论著中流传的诗三百,就是指《诗经》。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里的《诗》就是指《诗经》,《诗经》在先秦典籍中本来是称《诗》的,其后面的经字,是后人为了将其列入儒门经典四书五经才加上去的,就像《易经》本来叫《易》一样。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诗歌大多产自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收录的都是合乐歌词,上起于西周初年,下止于春秋中叶,作者既有人民群众,也有士大夫贵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中间500年社会的真实样貌,俨然一幅质朴圆润又灵动非常的先秦人民生活景象图。

而诗三百乃举其整数之称,形式以四言为主,其中不少篇章内容发人深省,描写鞭策入里,语言生动优美,极富艺术感染力,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较大地位。汉代流传的诗三百有齐鲁韩毛四家,又分今文诗学和古今诗学两种。其中齐,鲁,韩三家为今文诗学,在魏晋之后逐渐失传,如今清代王先谦辑注的《诗三家义疏》品评生动,较为详细;而所谓毛诗是毛长流传的,为古今诗学,至今通行。

究其名称由来,这还得从诗经的采集和编订工作说起。《汉书·艺文志》中曾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现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意思是古代的时候就有专门收集诗歌的官员,“采诗”作为一项上古流传的制度,在周朝时仍然沿袭。周朝统治者为了了解民情,考察政治得失,了解各地风俗,便派出专职官员到各地采集民间诗歌,孔子曾云:诗可以现,正是此意。

而诗三百一说的形成,根据前人考究,发现这跟儒门至圣先师孔子删诗行为有莫大的关联。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古则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而歌之。讲到古代《诗经》原本有3000多篇,等流传到孔子那个时代,孔子删去了其中内容重复的,选取了可以施于礼义的,最后剩下的305篇诗歌,孔子都能扣舷而歌之。而在伪孔安国的《古文尚书序》中也有“删诗为三百篇”的说法。由此看来,诗三百之说在汉代便颇为流行,汉书中也有相关记载:《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其说法之渊源,不可谓不久。这便是孔子删诗的由来。

就在孔子删诗一事快被历史盖棺定论之时,唐朝之后却有不少人对孔子删诗这说法表示怀疑。

清代学者方玉润等人对此多有精到见解,他们不如批判地指出:从诗三百名称流传时间上看,相传孔子删诗是自卫达鲁之后,当时孔子已69岁高龄,但论语中显示他在这之前就经常说诗三百,可见《诗经》305篇早在历史记载的孔子删诗时间之前便已成为定数。另外从诗三百的内容上看,如果原本《诗经》真的有3000多篇需要删减,那么先秦古典中一定会提到许多逸诗,所谓逸诗,是指诗经没有被选取在305篇内却被删去了的部分,指原本属于诗经,而后散逸了的诗歌。但是在类似《国语》,《左传》等先秦典籍中所提到的逸诗却非常少,根本不足以构成三千数目,而删诗一说也便无从提起。

除此之外,从孔子删诗的标准上看,是“取可施于礼义”者。宋朝欧阳修也在根据《史记》《汉书》的记载归纳出孔子编订诗经时删章,删句,删字的三个标准。然而曾经被孔子本人严厉的批判为“淫靡之声”的郑卫之音却在《诗经》中流传下来,如果诗三百是孔子整定编辑出来的,那么从他删诗的标准来看,他又怎会让这种靡靡之音流传下来呢?

另外从孔子的年龄上看,先秦典籍《左传》中曾有季札观乐之说,记载了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看乐曲表演后,曾经对宫廷中所演奏的诗歌进行了评论。而鲁国乐师当时所演奏的诗歌和如今版本诗经的篇目和次序是大致相同的,说明倘若诗经真的进行了删整,那么此时的删诗工作其实已基本已尘埃落定,诗三百的说法在此时也当早已流传,此时正值公元前544年。但来看看当时的孔子,却才不过是一个八岁的孩童而已。

从孔子本人的志愿与权力上看,《诗经》作为周王朝政教礼乐制度的重要载体,早在孔子出生之前便已经出现了周王朝发布的权威定本,用来作为天子,诸侯宴享,孟会,聘问之用,而即便在孔子出生之后,他也没有提到过这样的政治志愿,更不会有这样的政治权利参与诗经的删减订本工作。

而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百家争鸣,不同学说立场相互攻伐之说尤为激烈。而自古以来,儒墨交攻,不同的政治理念,不同的文化抱负,以及其所代表的不同阶层的利益,让二者的学说以及后世门派之流在学说理念上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矛盾。但是在《墨子·公孟》中却介绍到: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如果三百诗之制真的流传至孔子,恐怕墨子不会在这里将三百诗的说法流传下来。

由此看之,自古有之的孔子删诗的说法,恐怕不可轻易信之,诗三百之说可能另有来历。那么这来历究竟何在呢?

古代各代学者的普遍看法是:孔子并没有删诗,只是进行了正乐,即订正了诗经的乐调。正如他自己所说:吾自卫运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说我从卫国到鲁国之后,对丝巾展开了订正乐调的工作,让雅,颂篇目的诗歌韵律和谐,各得其所。由此可见,自称“十有五而志于学”的孔老夫子的确对《诗经》进行了一番正乐工作。

现代文学领域认为,风雅颂绵延长达五六百年之久,国风所采取的诗歌则达十五国之广,而诗三百所展示出来的诗歌基本形式统一,韵律和谐,曲调婉转优美,可以确定的是,的确在历史上经过一番精心加工整理而后才逐渐定型的。而从风雅颂当时流传的年代来看,最有可能对《诗经》进行加工整理的,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当时颇有名望的乐工和太师,只有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收集者,整理者与编辑者。

但是由于后人不加详察,又被孔子这位至圣先师头顶的光环弄得头晕目眩,这才乱戴帽子,把孔子的正乐工作以讹传讹成了删诗工作,以至于闹出了误会。

可见,历史流传的许多说法其实都是笼统而未必准确的,在对待一些广为流传甚至自古有之的说法,我们不能仅凭一家之言便选择偏听偏信,妄加断定其中的是非正误。正所谓“俗人开口,哲人便笑”,如果我们不能坚持以一种严谨认真的审判态度对待那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哪怕说的如何堂而皇之,最后也不过是徒增笑料。


赵小妹的字


古代周天子为了解各地百姓的情况,专门派乐官到各地收集民歌,既后世所谓“采风”。其中地方民歌谓之“风”,京都地区民歌谓之“雅”(又分大小雅),祭祀和出征时所唱谓之“颂”,风雅颂合计应该至少上千。到孔子周游列国,政治抱负不能施展,退而开办私学时,开设礼乐射御书术等课,苦于没有教材,于是从周天子所收集的风雅颂中挑选了305篇作为教学之用,称之为《诗》,又名《诗三百》,因其与《尚书》《礼记》《乐》《易》《春秋》都是儒家经典(即四书五经之“五经”,《乐经》失传),故被后世称为《诗经》。由此可见,孔子根据自己教学需要从众多风雅颂中只选了305篇,其余都放弃了。而且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他对《诗》不仅有删,而且主题思想也有重新诠释。


He谈天说地


诗经,分为风雅颂,风是地方民歌,雅分为大雅小雅,是宫廷饮宴,朝拜时候的音乐,颂是祭拜神灵祖先时候用的音乐,一共三百零五篇,因此也被称为“诗三百”。实际上这个称号也是孔老夫子所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删诗肯定是真的。为什么,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理由。孔子生活的年代,说的文绉绉一点,就是礼崩乐坏的时代。这个礼,指的是奴隶社会中上下等级之间所应该遵循的礼数,孔子问礼与老子,也是这个礼。这个礼,是奴隶主阶级之间的行为规范,所谓礼崩乐坏,实际上与当时奴隶社会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慢慢向封建社会过渡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子六世祖,是当时宋国的贵族,后因事逃亡鲁国。所以,孔子老先生本身就是一个低层的统治阶级,他自然要维护自身阶层的利益。在诗经中,不乏那些吐槽统治者的诗篇,比如硕鼠篇。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现存的诗经中仍然有句子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对上层阶级的不满,作为统治阶级卫道士的孔子,自然不会把更为露骨或者情绪更激动的一些诗歌选进他为统治者编修的宴乐之中,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孔子删诗,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柘泉遗风


《诗经》先秦时称《诗》,也称《诗三百》,汉代称为“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也是儒家“大六艺”之一,《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相传为孔子所编定,共三百零五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经》当作经典,列入“五经”之中,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变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化人的教科书,也称“诗教”。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

《诗经》中的内容时间跨度较长,约五百多年,囊括了周王朝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祭祀等许多方面,虽然诗经中有一部分诗歌在流传中遗失了,但是仅其流传下来的部分就为后世史学家、考古学家研究周王朝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料。为后世学者研究周王朝的政治制度、社会形态、虱俗礼仪等提供了重要依据。汉唐、两宋及元明清、现代人们对诗经的研究从未停止过。《诗经》对于后人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到达东南亚、西亚,其至是欧洲。

孔子对《诗经》评价很高,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诗经》共有诗三百首,用一句话在概括它,就可以说,不胡思乱想。没有学过诗经,连话都不会说。并且他还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影响。孔子认为,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观察力,学习讽刺方法,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从而达至齐家,治国,平天下。

因此,且别说孔子删除其中的诗歌是否真实存在过,但逻辑上,对《诗经》评价很高的孔子是不可能删除其中任何文字的,更别说删除诗歌。


然琴部落



松竹118


"诗三百"是谓之《诗经》之别称。诗,乃文体也,三百,指其篇幅也。"诗三百"成文集册于春秋时期,于传为‘尹吉甫’采集,再由‘孔夫子’编订而成。孔子曾于教其子(孔鲤)之"过庭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可知孔子对《诗经》之推崇备至。也曾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指为《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没有邪念,思想纯正。



红楼翻书匠


西周庸国尹吉甫是诗经的采集和编纂者,孔子是编订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对文学价值较低的诗歌进行选择性放弃,一定是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