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在歌唱》:好故事并非都要英雄,普通人内心的澎湃也超精彩

《野草在歌唱》(The Grass is Singing)是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于1950年发表的作品。故事简单,情节单一,人物只寥寥几人,但不妨碍它成为诺奖级的作品。若你读过这本书,肯定会惊诧于作者对文中人物的心理刻画,甚至到触目惊心的程度。

作者莱辛自幼生活在书中的环境里,我不认为她在写这本书时,刻意表达了对殖民者歧视、压榨非洲黑人的愤恨。在作者的下意识里,所见所思如鲠在喉,需要用文字表达出来,至于表达之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就是读者的事情了。

《野草在歌唱》:好故事并非都要英雄,普通人内心的澎湃也超精彩

多丽丝·莱辛

普通人都没有太多惊天动地的故事,像野草一样随生随灭,但“野草”内心的渴盼、挣扎、恐惧、犹疑、失落种种情绪却并不比“大英雄”们少。这些也是惊心动魄,精彩绝伦的故事。

摆脱不掉的悲剧,普通人难跨越原生家庭的怪圈——原生家庭影响的心理成因

原生家庭是悲剧的源头。出身南非贫苦白人家庭的玛丽自小目睹了母亲作为白人的倨傲和作为穷人的可悲——歧视黑人,又被其他白人歧视。整日酗酒无可救药到让母亲想逃又逃不掉的父亲对于她更是噩梦。对父亲、对家既害怕,又依赖。成年后的玛丽,摆脱了家庭,有了稳定的工作和可观的收入,还融入了一个温暖的群体,她沉浸在短暂的自由和幸福中。

到了三十岁,玛丽还把自己当成少女,身边的女伴都嫁人了,对男人和婚姻避而远之的她成为异类,被当成笑话,这唤起了她隐藏在内心深处被人歧视的恐惧。因为逃避,也不知道如何选择男人,闹了诸多笑话之后,只好跟着一个愿意要他的落魄男人走了。而那个男人带她走的原因只是“应该有个女人了”。

玛丽完成了结婚任务,也因此跳入窠臼,开始一个新的轮回,这就是原生家庭的怪圈。心理抗拒的事情,因为不敢突破,最终做出选择的时候,却做了最“熟悉”的选择。

《野草在歌唱》:好故事并非都要英雄,普通人内心的澎湃也超精彩

多丽丝·莱辛

普通人的挣扎,只限于心理,总止于行动——普通人的心理逻辑

玛丽从生到死,一直想挣脱某种束缚,内心无时无刻不在痛苦的挣扎。

玛丽对男人极其厌恶,对婚姻极为恐惧,但在过了结婚的年纪,她又“在不知不觉地开始给自己物色一个丈夫;

在和男人亲热时,“内心的抗拒,让她起了强烈的反感”,但最终他还是嫁给了一个更加落魄的男人;

住进铁皮屋,每天过着穷苦、无聊,毫无希望的日子,她想过逃离,甚至付诸行动,最终因为一点点磨难,还是老老实实地回来;

她想赚更多的钱,向邻居和银行借钱买地,却总赶不上好收成,之后对那块地便置之不理了;甚至开起了杂货铺,却只是开了,并不去考虑如何经营;

男人生病,她独掌农场,鞭策黑奴干活,尝试到了权力和希望的滋味后很兴奋,但在男人康复后,她又回到了自己的世界,对什么又都不闻不问;

因为贫困、逼仄的环境、孤独的生活让她烦躁,变的刻薄、易怒、嫉妒,这是她极力想逃避的母亲的样子,却总控制不住,反而愈加严重。

《野草在歌唱》:好故事并非都要英雄,普通人内心的澎湃也超精彩

多丽丝·莱辛

每天,她内心都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但生活却依然毫无波纹,精神力量和知识的匮乏让她每次都浅尝辄止

这些都是普通人生活赤裸裸的写照,怎能不让人触目惊心。只看到了问题,却找不到解决的方法,便就没有出路。限于心理,止于行动,便是普通人的逻辑怪圈。

《野草在歌唱》:好故事并非都要英雄,普通人内心的澎湃也超精彩

多丽丝·莱辛

“爱情”从最不可思议的地方来,却又是那么地顺理成章,爱情的心理逻辑

玛丽从小被教育要歧视黑人,而她从小因为贫穷却被其他白人歧视。

一个被她用鞭子恶狠狠教训过的人,虽然黑奴被抽打没什么大不了,但作为同样被歧视的人,她的内心还是有了愧疚;黑奴摩西的勤快和一丝不苟的工作,让她的刻薄和烦躁无处发泄;摩西接受了黑奴的身份,但他认字、会说英语,务实而勤奋,敢于追求并能付诸行动,让她觉得不可思议;朝夕相处中,因为摩西的体贴周到,让她形成了习惯;每日见到摩西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仪式。摩西是敌人、是仆人、是朋友、是追求者、是习惯、是寄托,在一个精神和力量都比她强大的人面前,某种奇怪的东西在滋生,让她觉得日子不是那么无聊和毫无希望,甚至还有了光彩和乐趣。

而她从小所受的教育和周边环境告诉她,把一个黑奴放在心上是可怕的,于是羞愧、愤恨又让他极力避免和黑奴接触。而这股冲动,越压抑越强烈。

《野草在歌唱》:好故事并非都要英雄,普通人内心的澎湃也超精彩

多丽丝·莱辛

向黑暗迈进时,她是抗拒的,但还是跟着黑暗走了;当阳光向她招手时,她也是抗拒的,于是依然朝着黑暗走去。

爱情是奇怪的东西,它可以轻易就跨越种族,可以轻易颠覆关系,可以对人三观再造。就在玛丽开始改变的时候,他们的关系被别人撞破,于是她恢复了“理智”,辞退黑奴摩西,最终导致摩西亲手杀死了她。

作者把玛丽和摩西的“爱情”写的细腻、真切,不可思议,又顺理成章。这也是普通人的情感现状——爱情在不知不觉的时候发芽了,却都因为世俗和环境无疾而终,最终只能嫁给生活,苦哈哈地过着日子。

《野草在歌唱》:好故事并非都要英雄,普通人内心的澎湃也超精彩

多丽丝·莱辛

好故事就是一个完整而且有血有肉的人,普通人的故事也可以不平凡

作者并没有对玛丽进行价值判断,只用白描的方式为我们完整呈现了她的一生,不仅仅是她的行为状态,还包括她一辈子的精神世界。

物质是生活的,心理是精神的,物质方面的玛丽是普通贫瘠的,但精神状态下的玛丽却是丰富甚至精彩的。精神和物质的双轨呈现,为我们展现了更加完整饱满的人,我们都可以在玛丽的心路历程里找到自己的心理成长脉络。

玛丽在每个人生拐点都有过复杂而剧烈的心理斗争,但她的选择让她一步步走向平庸如果她的每个选择都是“正确”的,是不是就可以走上人生巅峰,成为时代的英雄呢?普通人和英雄的差别就在一次次看似普通的选择里,差别只是最后的决断和决断后的影响。所以,不唯结果论,普通人的故事也是可以不平凡的。

《野草在歌唱》:好故事并非都要英雄,普通人内心的澎湃也超精彩

多丽丝·莱辛

玛丽是失败的农场主太太,但她至少还是农场主。是个落魄的白人,精神上依然有歧视黑人的权利;她虽然经济窘迫生活拮据,但还有黑奴仆人,还有温饱。他不是成功的,但也不是生活的最底层,玛丽这类人才是生活的大多数,是真正的普通人。

代表时代,为普通人发声,是作家的历史责任

英雄因为吸引眼球,影响力大,得到的关注更多,但作为社会主体的普通人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更能代表时代。但像野草一样的普通人很难留下痕迹,作家所担负的历史责任便是要为普通人发声。

《野草在歌唱》:好故事并非都要英雄,普通人内心的澎湃也超精彩

多丽丝·莱辛

作为蝼蚁或者野草,只会被作为群体被关注,被关注的也只是外在的行为,个体的心理和思想更会被完全忽略,也正因为此,才需要有人代他们发声。《野草在歌唱》恰是通过最普通的个体,为我们展现了大时代下普通人的心理历程,玛丽的所思所想是万千普通人的代表。

作者莱辛写了一个普通人,用白描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19世纪30年代的南部非洲的社会现实,只要读了此书便会对当时当地的现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作者以此完成的她历史使命。

致敬莱辛。

《野草在歌唱》:好故事并非都要英雄,普通人内心的澎湃也超精彩

多丽丝·莱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